薛昱原创谈养生文化

唐齐爹

<p class="ql-block">薛昱谈养生文化</p><p class="ql-block"> 研究中医数年,略懂皮毛,纠正一下世人趋之若鹜形形色色的养生误区。</p><p class="ql-block"> 所有文化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这块土壤,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四个自信’’之一的文化自信。而中国传统文化又是儒道释三家集大成的文化。儒以治世,道以治身,佛以治心。我们年少轻狂曾想仗剑走天涯治世,碰得头破血流才想退而求其次修身,管好自己吧,发现身体都控制不了,最后治心吧。大概这就是人的最大敌人是自己的缘由。</p><p class="ql-block"> 儒道释的养生观大尽相同,都是修身修心养性,解决好自己的问题。儒家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业。延传于孔子孟子理论。《孟子尽心下》有话,养心莫善于寡欲。孔子《论语乡党》有话,食不言,寝不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不时不食,不撤姜食,不得其酱不食。</p><p class="ql-block"> 道家养生也叫摄生,来源于老子、庄子的哲学思想,代表理论有我命由我不由天,否定听天由命的消极思想,倡导抱一守中,长生久视,返璞归真,清净无为,养神长寿,贵柔,食其时百骸理等思想。应该说和中医一脉相承,有阴阳,易经,五行,十二经络,炼丹等一些方术。</p><p class="ql-block"> 佛教养生以精神永生为理论基础,重因果,不杀生,戒肉食素,戒烟酒,提倡饮茶,参禅悟道,修戒修定修慧,讲究灵魂和身体是分开的,灵魂越修越高,肉体跟不上节奏只能圆寂。佛教认为人的种种苦难都来自于肉体的欲望,来自于灵魂对肉体的依附。所以佛教没有七情六欲,心中空无一物。时下,琳琅满目的养生产业令人应接不暇。按摩,泡脚,吃泻药排毒养颜,刮痧,艾灸,拔罐,饮茶,汗蒸,健身房,食补,药补,睡补,修禅学佛,站桩气功,太极,辟谷,吃素,喝酒,房中术,每一种都被人吹得神乎其神,深深扎根于个人心中,好像宗教信仰一样控制着个人,令人乐此不彼。个人认为每一种养生都是一种理念的植入。道家认为,物无美恶。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种养生理念,没有绝对的错误与正确,活在当下,正如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效果好坏个人体会。我们大多数都是一脚踩油门一脚踩刹车这样活着,所以好多人根本不讲究,随心所欲这也是一种生活态度。薛昱认为,凡事有度。《黄帝内经》说,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老。如果一个人能有分寸把握好这个度,每个人都可以内圣外王。对于养生文化,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浪淘沙,源远流长的东西都是精华。</p><p class="ql-block"> 正如入乡随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任何文化讲究理论基础,遵循天道,遵循规则,凡事有度。没有理论基础的文化都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犹如解方程不按照公式,走旁门左路。中国文化,一阴一阳谓之道。是阴阳文化。人是自然产物,讲究顺应四季更替,自然物候变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讲究一个时间的把握。天时,第一位,其次才是地利,人和。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才能相得益彰,事半功倍。孔子说的,不时不食,《阴符经》的,食其时百骸理。阳气尽则卧,阴气近则寤。《黄帝内经》有话,日夕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老祖宗给你把运动、吃饭、睡觉人养生三大要素都给你规定好时间,也就是说,吃对饭不会胖,睡对觉精神足,阳气弱不要动筋骨。虽然户枢不蠹流水不腐,但也要讲究时间。而那些小巫见大巫的所谓养生项目更应该遵循阴阳变化,四季更替的安排。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睡补,睡补不如神补。吃饭睡觉你都不会,就想追求凌驾于基本生活上的养生,无异于缘木求鱼,徒劳无益,南辕北辙。或者学习西方医学的一些养生观,不吃主食,水果养生,蛋白质健身,51岁去世的自然疗法大师林海峰的“断食排毒”疗法认为,只允许吃蔬菜和水果,不提倡吃谷类,把这些蔬菜、水果榨汁,每天8杯,同时补充分体必要的蛋白质、矿物质等物质(主要靠保健品)。完全背离《黄帝内经》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果为助的传统理念。薛昱认为你改变不了自己的基因,你就乖乖听老祖宗的话活着。《黄帝内经》里面说的好,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盲目相信单一养生项目,不分昼夜,不分阴阳,不分四季,不分男女,过度追求形式,背离内涵,所以出现了很多诸如不吃五谷,吃肉减肥,每天洗澡洗头,晚上饮茶,脾胃虚寒照样饮茶,凉茶泄火,搞乱肠胃减肥,催吐减肥,冬天减肥,白天昏睡,夜跑一族,晚上大补等等。养生其实就是养阳,阳化气,阴成形。人吃饭,运动都是靠你自身阳气来支撑的,并不是吃的越多越有营养,活动越多身体越好。所以我们需要分清阴阳,分清昼夜,分清四季,分清寒热,分清体质,把握好度,做正确的事情,不要被养生毁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