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黄元顺厅长二三事

YiYe (🍃)

<p>  今年3月11日,96岁的黄元顺厅长, 安详地离开了我们。</p><p> 1984年我在农业广播学校工作时,黄元顺厅长兼任我们学校领导小组付组长,是一位难得的好领导。在此追忆他的往事,记住他的好,他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p> <p>黄元顺厅长, 山东沂水县人,属虎,96岁。他13岁投身革命,任劳任怨,实事求是,公道正派,工作勤勉,博学多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是我的良师益友。</p> <p>(中间是黄元顺厅长,1984年于泰安)</p><p> </p><p> </p><p> 黄厅长平易近人,爱讲故事,同他一起出发坐车总能学到很多知识。他渊博强记,脑子非常好使。有一次讲起抗战时期的故事,唱起儿童团抗日歌谣,朗朗上口,背诵沂蒙民谣一字不差。当年的儿童团长站岗放哨,13岁跟随部队救护伤员,被敌伪关进监狱宁死不屈。真是沂蒙山区好儿郎。</p> <p>  沂蒙山好风光,沂水河清又长的歌词,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但黄厅长比我们更了解家乡的困难,每次到县乡分校出发前,总嘱咐我们:来回不要走相同的路,这样可以多看一倍的光景,了解更多的情况。下乡时到集市上问问猪崽的行情,如果太便宜了,养猪户就会杀母猪,以后猪肉就紧张了。他联系群众,深入农村,始终保持着革命的老传统。</p> <p>  这是1985年我在去沂水的路上照的。</p><p><br></p><p> 当时我家有一个上海牌双镜头相机,虽然质量不好,但它却留下了黄厅长家乡-沂水县向阳大队(村)的真实的景象。第一张和最后一张是朋友最近照的沂蒙风光照片,借此来对比沂蒙山区的巨大变化。这也是黄厅长和在沂蒙老区工作过的老一辈人的梦想成真。</p> <p>  这是1985年黄厅长回老家时的合影。</p><p><br></p><p> 八五年春,我们在沂水县分校开会,晚饭后准备到他的老家去看看。当时我不了解情况,租了一辆“夏利”轿车。没想到轿车根本就进不了村,后来还是当地的司机用北京吉普把我们送过去的。山路上坑坑洼洼,趟过漫水桥,村庄没有电,黑的伸手不见五指,直到听到狗叫声,才知道到了家。弟弟一家三代喜出望外,烧水沏茶,欢迎我们。我给他们照了像。黄厅长一直保持着战争时期的光荣传统,艰苦朴素,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p><p><br></p> <p>  后来洗出这张照片,我才看到他弟弟一家还在戴孝。看那简陋的家具,你能相信那是厅长的老家吗?</p><p> 其实这是一个移民新村。他们的老家原在库区里,为了修建水库,他弟弟(当时的大队书记)带头搬到这里,起了个新名“向阳大队”。当时的大跃进,盖起的排房好看不结实,八五年时已破旧不堪,谈起往事,心里还是内疚。黄厅长一直关心着家乡,为老区人民着想,直到离休后,还不断的上书建言。</p> <p>  弟弟的女儿也是农业广播学校的学员,黄厅长鼓励她好好学习!当时只能在这样的油灯下学习。她也盼望着出来找一份工作啊!</p> <p>  黄厅长(右边)和我也照了合影。</p><p>当地的住房都是这样的:一进门是灶台和吃饭的地方,招待客人喝茶也在这里;两厢是睡觉的房间。墙上挂着的笊篱,是下水饺用的。那时过年时才吃水饺。</p> <p>  这张照片是朋友最近照的,现在的沂蒙山区已换新颜。唱起“沂蒙山小调”, 真正看到了好风光,就想起了这位为家乡奋斗终生的黄厅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