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春季管理是小麦一生管理中的关键时期,春季管理是协调小麦群体与个体、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光温与水肥、高产与倒伏等一系列矛盾的关键时期,是奠定高产基础的关键时期。<div><br></div> 1、春季是小麦穗分化的主要时期<br><br>冬小麦一般返青期开始(或越冬期)进入穗分化伸长期。因此,春季是决定穗子大小、小穗数多少、花粉粒多少,最终影响粒数的关键时期。<br><div>2、春季是第二次分蘖高峰期<br><br>分蘖分冬前分蘖和春后分蘖。<br>春分蘖(含越冬潜伏蘖)一般可达7-10万/亩,在冬前分蘖少、群体小的情况下,春分蘖可达20万以上。<br>起身后期达到分蘖高峰期,拔节后开始两极分化。<br>在冬前分蘖较少,群体不足的情况下,春季长出的潜伏蘖仍可成穗。<br></div><div>3、春季是形成产量叶片的主要时期<br><br>叶片一般分为两类:<br>A.近根叶(基叶)生长在分蘖节,分冬前出生和春后出生。<br>B.茎生叶 出生在春季,一般4-5片,是春后特别是拔节后的功能叶,是春后干物质形成的主要功能叶。<br>叶面积的大小直接影响干物质的积累(最大叶面积系数5-6最好,主要是旗叶、穗下节间、倒二叶、绿穗的光合作用),是形成产量的基础;上下叶片的大小直接影响株型结构(纺锤形最好),进而影响光合作用。因此,春季管理的好坏、对叶面积和株型结构的影响,直接导致最后产量的高低。<br></div><div>4、春季是根、茎生长最旺盛时期<br>A.初生根 一般3-5条,多的达7-8条, 初生根一般在种子萌发开始长出,到第一叶出土时数量确定,在小麦拔节前起主导作用,拔节后其功能逐渐减低,但一直到抽穗期仍有功能作用(大约占10%)。<br>B.次生根 伴随着分蘖长出的节根,一般每个分蘖节可以长出1-3条;次生根从分蘖发生时开始长出,到拔节期基本结束,从返青到拔节是次生根生长的高峰期,一般6-10条。次生根在小麦拔节后开始其主导作用,是形成产量的主要根系。<br>C.茎杆 茎杆分为地下和地上两部分,地下部分就是分蘖节,地上部分伸长形成通常所说的茎杆,地上部分伸长主要是从拔节期开始,到抽穗其结束。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节间长短和株高高低,进而影响倒伏和产量。<br></div>从上述可以看出,春季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根、茎、叶、穗,通常所说的根深、杆壮、叶茂、穗大主要在春季管理。<br> 二、需要协调的主要矛盾<br><br>春季是小麦生长发育各种矛盾交织的主要时期,促、控管理的关键是协调各种矛盾,达到理想的结果。主要矛盾有:<br>群体和个体的矛盾<br>温度和水分、养分的矛盾<br><br>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地上和地下的矛盾<br>1、群体和个体的矛盾群体和个体的矛盾是春季管理矛盾中的重中之重,小麦产量是由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三因素组成的,其亩穗数与播种量、冬前群体有直接关系,但调控决定最终亩成穗多少的关键在春季促、控措施。如果促的过早、促的过大,容易造成大小蘖一起长、田间郁闭、群体过大,倒伏威胁加大、个体质量较差,穗粒数、千粒重不够理想,反而产量降低。但如果控的过大,中小蘖死亡,群体不足,也要造成产量降低。需要明确的是,我们区域从目前的生态条件、品种资源来看,适宜走主茎成穗与分蘖成穗并重适当多穗的路子。<br>2、温度和水分、养分的矛盾<br>春季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促小麦早返青、早生长、调蘖保穗、力争杆壮穗大,所以尽快的提高地温是前提;但是,如果特殊干旱缺水,水分一旦成为限制小麦正常生长的主要因素时,就不考虑浇水降低地温的影响,先浇救命水。<br>如果底肥不足,早春小麦严重脱肥,养分成为限制小麦正常生长的主要因素,就先追肥浇水。这些矛盾都是我们生产中常常出现的现象,特别是温度和水分的矛盾是常见现象,春季管理就是要抓住主要矛盾,兼顾次要矛盾,协调群体和个体向理想方向发展。<br>3、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地上和地下的矛盾)<br>春季促的措施大,就会造成地上和营养生长过快,消弱生殖生长的进程;如果控的措施过大,就会造成地下和生殖生长加快,消弱营养生长的量;而营养生长是生殖生长的基础,生殖生长是营养生长的目的,两者是相辅相称的。协调好这些矛盾,才能控无效小蘖,促大蘖成穗,才能既奠定了营养生长基础,又保证生殖生长合理发展,才能实现根系发达、群体合理、个体健壮。<br> 三、返青期管理的重点<br>水分管理<br>“底足”即足墒下种,足墒越冬,保证苗齐、苗全、苗壮。<br>“前控”即早春控水,推迟春一水,以水调肥,协调群个体结构,防止倒伏。<br>“中促”即起身到孕穗,这是小麦需水的高峰期,是奠定生物产量基础,实现经济产量高产的关键时期。因此,必须保证水费供应。<br>“后保”即保证扬花和灌浆水,延长绿叶功能期,提高灌浆强度,增加粒数和粒重。<br>小麦一生需水与降水规律<br>小麦一生大约需水260-400方/亩左右,约为400-600㎜。其中,拔节到抽穗(扬花)是需水高峰期占总耗水36.7%,抽穗期为需水临界期。<br>小麦生育期内(10月至翌年6月上旬)降雨强度小、降水量少,多年平均仅为148.9mm,是小麦需水量的1/4左右,少的年份不足1/5,因此小麦需水大部分需要人为补充。<br>养分管理主要是氮素的应用<br>根据近年土壤氮素的动态变化情况,总体用量上要 “控”,在使用方法上要坚持“底足、后移”,并根据底肥追肥总量考虑的思路确定追肥量。<br>碱解氮周年循环呈“M”型变化,趋势是从小麦播种至小麦拔节期土壤碱解氮含量升高,然后下降至小麦收获;从玉米播种至玉米大喇叭口期土壤碱解氮含量又上升,然后下降至玉米收获,峰值分别出现在小麦拔节期和玉米大喇叭口期,碱解氮含量最低值出现在玉米播前,这与轮作季氮肥施用和作物吸收呈显著相关性。<br> 四、返青期管理技术措施<br>小麦春季管理的主攻方向是:以增温早发为重点,以肥水巧管为中心,促控结合、协调矛盾,实现产量结构三因素协调高产。<br>今年气候情况<br>近日,农业农村部官网发布消息:2021年我国气象年景偏差,旱涝灾害可能南北连发重发,自然灾害风险形势严峻复杂,农业防灾减灾任务繁重。<br>黄淮海地区可能发生“倒春寒”,夏季可能出现洪涝。预计2021年1月至2月,黄淮海大部降水偏少3~8成,气温偏低,部分长势偏弱、镇压措施不到位的冬小麦可能遭受冻害。3月至5月,冬麦区大部降水偏多,发生春旱可能性较小,但早春气温回暖快,易出现阶段性强冷空气,发生“倒春寒”几率大。冬小麦抽穗扬花期可能出现阶段性低温阴雨天气过程。6月至8月,黄淮海地区降水偏多,海河、黄河中下游、淮河流域可能发生洪涝灾害。<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