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的回眸:“厦门大学”与“厦门的大学”

A萌地头舌

<p class="ql-block">【注:本篇出现在《嘉禾里 . 鹭人甲》一书的P038】</p> <p class="ql-block">  厦大要校庆了,而且是货真价实的设立百年之久的大庆。捐赠巨款一表心意吧,咱是力有不逮。连发了七篇关于厦大的美篇,我还是觉的不过瘾。午休后坐在书桌前,就着窗外温暖的满园春色,码上几个字致敬厦门大学,一所特立独行100年的大学,被许以“南方之强”的大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厦门大学,厦门的大学?</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我是厦大的!”“我可不是吓大的!”</p><p class="ql-block"> 在厦门,人分两类,“读过厦大的”和“没有读过厦大的”,后者又可细分为“进过厦大的”和“没进过厦大的”。至于“中山路上扔出一只鞋,随便都能砸到几个厦大人”的说法,早就是大家都习以为常不显夸张的说法。</p><p class="ql-block"> 厦大和厦门的关系,如此的水乳交融到难分你我,以至于厦门人到外地读大学,经常被有意无意质疑的问题是,“你为什么舍近求远,不上厦大?”老实说,当年远赴省城刚上大学时,与新同学甫一见面,我就被问得有点发懵,瞬间有点背叛故乡的罪恶感。好在,当天晚上,前来关心新进校厦门老乡的谭学长说,他就是厦大的教师子弟,我这才如释重负。</p><p class="ql-block"> 本地人在本地创建,战争之外从未搬离,本地命名从未改变,校徽中有Amoiensis……这些有意无意的元素、因素、情愫,让厦门一百年来,无法不把厦大视为己出引以自豪——虽然早在1937年,校主就把学校交给政府,私立改国立,并一直沿袭部衙直管至今。说不清道不白是因为什么,厦门人还是很容易满足于,外地人把“厦门大学”当作“厦门的大学”这样的误解;很容易纠结于,厦大在全国的大学中排名位置;很容易在意于,厦大在媒体的被褒被贬。</p><p class="ql-block"> 一座城与一所校的相亲相爱中,曾经的厦大,是开放的校园,人车进出自由。许是如此,当年的高晓松可以背负吉他轻松地出入厦大进到石井,并且是住下来写下来《同桌的你》。本地人外地人,都可以在南普陀中,焚香拜佛祈平安地“出世”一番后再行“入世”,转身拐进厦大,“芙蓉”风中会一会“群贤”,或是“情人谷”里看一看天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没有围墙的大学?</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直到本世纪的某一天,旅游成了国人的生活方式之一,厦大成了“全国最美校园”之后,汹涌而入的游客大军让厦大惊慌失措,不得不由“自由开放的校园”转身变成“非诚勿扰的圣园”。“游客要是都进来了,我们就得都出去了”,不胜其扰的师生们对此也很无奈。</p><p class="ql-block"> 更加无奈的是,实力不允许厦大低调 ——嘉庚精神光耀南强,建南楼群傲视鹭江,文庆碑亭未名挺立,鲁迅文字铿锵有力,语堂风范脚踩东西,亚南学识彪炳史册,南国风情独树一帜……“到了厦门没到厦大,不算真正到过厦门”,有这种想法的外地人,远不只是一少部份人,更像是绝大多数人。</p><p class="ql-block"> 于是的于是,厦门人凭空多出了一项不知是“便利”还是“负力”的福利——发挥本地人的各种优势,临时客串“地下党式的野导”,想方设法地带远道而来的客人,瞒天过海地实现进校瞻仰一次的人生愿望。眼看着象牙塔里的老师们,手机被校外的朋友突访的机率,是日渐高涨了,不知他们是高兴呢还是烦恼呢?反正奠基于1921年5月9日,巍峨壮观的群贤楼前,校主陈嘉庚凝视大海的表情,还是一如既往的“爱之深责之切”般的严肃又慈爱。</p><p class="ql-block"> 流行各自狠刷存在感的当下,中国的哪所学校不想广为搏取大众的眼球?“开放”还是“管制”,为此问题烦恼的,想来应该不止是厦大的领导,还有无数与厦大有着各种联系的厦门人。“3502”开头的身份证,是厦门人从轮渡上船登鼓浪屿的“硬通货”,是选择“厦门航空”出行的认同感,是往返金门台湾的“优越性”。可是,此证一旦到了厦大门口,一脸严肃的保安硬是六亲不认,把“厦门人”与“外地人”通通一视“同人”。</p><p class="ql-block"> 要知道,在不久的从前,可不兴这样的!对厦门人来说,厦门大学就像是中山公园、鼓浪屿一样的存在。闲睱时分业余时间,或喝三吆五或一人独行,大门小门不问东西南北,怎么就近方便就怎么迈步进入。</p><p class="ql-block"> 梯形教室里,听一堂精彩的讲座,面对面感受教授的学富五车;图书馆室里,看一本厚重的书籍,点对点寻解人生的深远奥妙;偌大食堂里,吃一条现炸的巴浪,背靠背品味求学的酸甜苦辣。碰巧是周末的晚上,还可以滑入灯光球场、三家村的简易舞池,复习复习学生时代练就的交谊舞技艺。“都是月亮惹的祸!”,多情的月光普照校园,相思树、凤凰树、各种树下,情侣约会人影绰约。一切的一切,似乎都是如此的岁月静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令人钟情的大学?</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要说同时存在厦门的高校,远不止是厦大一个,为什么厦门人对它情有独钟?对这个问题,一百个厦门人,可以有一百种回答。一百种回答里,有对厦大的一百种解读,一百种支持。哪怕是进入不自由了,一向宽容大度的厦门人,还是选择理解和支持厦大——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限制进入自有它的道道。每当凤凰花盛开的时候,厦门人还是一如既往地把掌声,献给心中的厦大,永远的厦大!</p><p class="ql-block"> 从法硕到EDP再到EMBA,从游客到学生再到导师,从蹭课到听课再到讲课,似水流年中,我与厦大的缘份,一天天在加深加厚加大加重,我对厦大的喜爱,依次展开乃至沉溺其中无法自拔:</p><p class="ql-block"> 应邀为法硕生开讲精品课程时,看着讲台前一张张青春无敌的脸庞,我时不时会恍惚看到,许多年前我和同学们一起廌园求学的情景。第一场考试是陈动老师的《法理》课,当天我儿子出生。考前宣传委员刘璇特意在黑板上书写“祝贺班长喜得贵子!”全班掌声欢呼声不停,我只好上台鞠躬致谢。那个学期的同学聚餐,每桌的红酒,是我与同学们分享初为人父的快乐。</p><p class="ql-block"> EDP听课的课前、课间、课后,只要有空,我总爱拿着相机手机到处随拍。“百草园”“三味书屋”错落有致,烟雨清濛的校园,木棉花下一把把徐徐前移的雨伞,温柔了方形石板路,点缀着岁月流淌的底色。一主四辅的楼群,怎么看怎么像是一组伟岸的雕塑,昼夜宣示着“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劲头。</p><p class="ql-block"> EMBA学习的间隙,走进厦大时光书店,点一杯浓浓的黑咖啡,翻几本畅销的书籍,时光仿佛回到当年的青葱。抬头望去,古色古香的飞檐翘角走壁斗拱,瓦当滴水似有似无。长廊尽头,三三两两人影晃头,红砖石板交相辉映,民国风情扑面而来。</p><p class="ql-block"> 公元1921年的某一天,陈嘉庚携汪精卫登上万石突兀的五老峰,俯视农地坟地围绕的演武场,陈校主和盘托出的宏伟建校蓝图,最终没有真正打动一心从政求名的汪先生、邓先生,却吸引了一心报效祖国的林文庆先生。</p><p class="ql-block"> 公元2021314的这一天,全球无数的厦大人花式表白,“1314唯爱厦大”。当年校主的心愿,化作今日傲立南国的名校,桃李满天下精英遍世界。</p><p class="ql-block"> 此时此刻, 身为一名厦门人、厦大人,我也凑个热闹,真诚地对母校说:</p><p class="ql-block"> 百载砥砺,厦大不易,我对厦大的爱,不离不弃一心一意!</p><p class="ql-block"> 百年风华,厦大正茂,我祝厦大的路,臻于至善永不止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福阵信手涂鸦于“2021314”午后)</p> <p class="ql-block">【本篇作者:</p><p class="ql-block">陈福阵——</p><p class="ql-block">法学学士、法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p><p class="ql-block">高级律师、中级经济师、二级心理咨询师;</p><p class="ql-block">锦天城律所一级合伙人、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厦门市法学会副秘书长、厦门市公司法学研究员常务副会长、厦门大学法学院校外导师、厦门仲裁委仲裁员、汕尾仲裁委仲裁员。</p><p class="ql-block">联系电话(微信同号)1390605358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