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终

李颖宏-新疆

<p class="ql-block">  善终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五福之一,其它分别为长寿、康宁、富贵、好德。从字面来说,善终是指能预先知道自己的死期。临命终时,没有遭到横祸,身体没有病痛,心里没有挂碍和烦恼,安详而且自在地离开人间。</p> <p class="ql-block">  父亲是今年年初走的。据母亲描述,前一天下午,父亲紧紧抓着母亲的手不放,母亲要去做件啥事,急着挣脱后,见父亲闭上眼睛轻轻向她挥手。想来那时候父亲已经感知到自己大限将至了。走的那天下午,四哥打来电话说:老爹看起来情况不太好,你们往回赶吧。我正在做着回家的准备工作,四哥的电话又来了,别急着赶路了,老爹已经落气了。前后也就一个多小时。父亲的遗容很安详。偏瘫两年,父亲身上没伤痕,没异味,体重没变化。除了母亲悉心照顾以外,和父亲的心态有很大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  父亲是个心大的人,凡事看的开,不在心里留挂落;父亲又是个热心肠的人。早年自学中医,尤其是针灸。四邻八乡有个头疼脑热的,都愿意让父亲来瞧瞧。如果病重一点的,父亲就赶过去诊治。完了也不要钱,人家送点啥就收点啥。有时候是一只鸡,有时候是一筐鸡蛋,有时候是几个刚刚掰下来的玉米,更多的时候是一句感谢的话或是深深的一个躬。父亲有正式工作,并不在意给别人解除病患是否能带来收入。父亲的热心并不只限于给人解除病患。记得有年大雪,门前的小道被踩成冰,路过的老人很不方便,父亲就领着我们去剁冰,硬是清理出了一条好长的小道。还有一次打门球,看到几个泼皮欺负一个小伙子,硬是领着一帮老头子主持了一把正义。</p><p class="ql-block"> 在送走父亲的感谢宴上,我同学对我说,你们一家可以算得上团结的典范了。是啊,生母早逝,留下五个男孩,养母带来一个男孩,又与父亲生养一个男孩,多大的家庭啊,不争不吵,不嫌不怨,顺顺利利的送走了虚岁87的老父亲。想来,善良是有回报的。</p> <p class="ql-block">  父亲的葬礼上我没有嚎啕大哭,许是善终的理念安慰着我。我只是在听闻父亲落气的那一刻感到莫名的心酸,爱人给儿子说:“快去搂着你爸,你爸从今天起就没有爸爸了。”送葬的车是辆救护车,我挤坐在父亲的遗体旁,回忆着我和父亲的点点滴滴,回忆着父亲的种种过往。心里想着:父亲是善终的,这是造物主对父亲这一生的最大肯定,通往天堂的大门一定是为父亲打开的,父亲能够顺利得以解脱是好事……眼泪却又不争气的流下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送走父亲的这段时间,我对生与死又开始了反复琢磨。如果父亲的逝去是善终,那么岳飞、袁崇焕的逝去算什么?黄继光、邱少云呢?什么才是人生最好的归宿呢?直到前两天才恍然有一些明白。五福之说是中国特有的两千年封建文化的产物,代表着封建社会乡绅阶层的利益诉求。它含有劝人向善的文化理念,故而能扩展到全社会,成为中国人普遍的价值观。文革中这种价值观被质疑,这两年又被重新提了出来。</p><p class="ql-block"> 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岳飞、袁崇焕们惨遭冤杀,黄继光、邱少云们献身战场,他们没有选择五福,他们选择了比五福更高一层的价值归宿——义。《易经》说:利者,义之和也。我试着反过来解释“义”。义者,利之和也。和数越大,义意越重。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毛泽东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引用这一句并拓展它: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善终之上是死得其所。</p> <p class="ql-block">  我们每个人的生与死都带有时代的标签。父亲的离去应该可以靠的上五福之一的善终了。这里面有父亲个人的修为,但更重要的是时代的背景。我们正处在一个大时代的背景下,家国振兴,河清海晏,整个民族正处在复兴的伟大道路上。是这个伟大的时代、是这个伟大的国家,给千千万万个像父亲这样的普通老人提供了善终的机会。父亲的死或没有重于泰山,但他做了他该做的,他成为了他该成为的。</p><p class="ql-block"> 满月上坟,父亲的坟头被人用阿拉伯文写上了一个单词,找人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好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