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旧里多伦路 人文历史博物街

徐国强

<p class="ql-block">  近来,上海阴雨天连绵不断,让人颇为不爽。今天(3月13日)难得是个大晴天,萌发了出去扫街的想法。本来,想去近来很热的《静安雕塑公园》扫扫景、拍拍花。转念一想,还是不凑热闹了,来点人文的吧。对!去《多伦路文化名人街》。</p><p class="ql-block">  多伦路,一条很熟悉的小街,没少步行或开车穿越过这条小街道。然而,半天扫街下来,特别是提笔写美篇时,让我感到非常惭愧,实际上,我对它真的是非常不了解。</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鲁迅、瞿秋白、丁玲、茅盾、郭沫若、夏衍、叶圣陶等三十多位左翼文化人,聚居在这里从事文化创作和社会进步活动,其中巴金的《灭亡》,丁玲的《梦珂》,茅盾的第一篇小说《幻灭》,叶圣陶主编的《小说月报》都是在这里完成的。可以说,多伦路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甚至可以荣登“现代文学重镇”的历史地位。</p><p class="ql-block">  此外,这里还留存有中国历史上诸多文人义士和政商名流的生活、工作轨迹和遗址。孔(祥熙)公馆、白(崇禧)公馆、汤(恩伯)公馆、薛氏宅等等,这些中西合璧、风格各异的历史建筑,以及永安里、景云里等近代上海传统民居住宅群,使多伦路又有中西合璧海派建筑的“露天博物馆”之称。</p><p class="ql-block">  短短不到550米的多伦路,浓缩了大上海的历史,真可谓:文人义士齐聚,政商名流汇集;历史建筑林立,海派文化尽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多伦路的北大门,牌坊式的大门上方刻有“海上旧里”和“多伦路文化名人街”的大字。我的多伦路探访从这里开始。</p> <p class="ql-block">多伦路原名为窦乐安路。20世纪初,这里还是上海宝山县一条荒芜冷僻的小河浜。随西方列强炮火而涌入中国的淘金队伍中,有一个叫窦乐安的英国传教士,在当时的这块虹口公共租界地块上,象征性地花了些钱,买下了这片土地,并开始填河造路,”招商引资“。于是,新的路名便叫窦乐安路。1943年,汪精卫政府接收上海公共租界,按照上海以地名做路名的习惯,改名多伦路,取自内蒙古多伦县。</p> 多伦路全长550米,呈L字型,东、北两端都与四川北路(1945年以前称北四川路)交汇。这条小街曲折幽静,街边的小楼风格各异。但是,在1999年之前,这里还只是个又脏又乱污浊嘈杂的马路菜场。 <p class="ql-block">1998年,虹口区政府开始对多伦路进行一期改造,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重点保护和修复了沿街的优秀历史文化建筑,路面整体铺设成老上海的弹格路,使这条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的老街道,重现了历史风貌。</p> <p class="ql-block">2001年,多伦路被上海市旅游局命名为 “上海市文化特色街”; 2010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称号。</p> <p class="ql-block">牌坊旁,有一座《叶圣陶与报童》的雕像。这是游览多伦路见到的第一个塑像,它成为了多伦路名人文化街的标志。</p> 北大门旁的景点指示牌。 <p class="ql-block">进入步行街,不经意间,发现弹格路上有“鲁迅小道”的指示牌。鲁迅与虹口有着深厚的渊源,他生命中的最后十年是在虹口度过的,在景云里、拉摩斯公寓、大陆新村、内山书店、左联纪念馆等都曾留下鲁迅先生珍贵的足迹。因此,虹口区在多伦路开发改造过程中,设计安排了“鲁迅小道”,起点从鲁迅到上海后第一个居住地景云里开始,终点是鲁迅先生最后的居所大陆新村鲁迅故居。“鲁迅小道”串联起的六处场馆,全长不过近1000米,有老弄堂、有街市,漫步在这条小道,能感受鲁迅在生命的最后十年的生活轨迹,追思先生往事。</p> <p class="ql-block">多伦路250号,孔(祥熙)公馆。建造于1924年,抗战胜利后曾作为孔祥熙的寓所,所以被称为“孔公馆”。据说,孔祥熙宋蔼龄夫妇在上海有四处豪宅,这个“孔公馆”只是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建筑占地1082平方米,建筑面积450平方米,为二层砖木结构,门框及窗框均为修长圆柱,上部为马蹄状拱券,拱券内缘裂成锯齿,外立面满缀着细密的马赛克几何图形。</p> <p class="ql-block">孔公馆颇具12世纪以来北非及西班牙、伊斯兰建筑的特征。见到这画面,不由让我想起了摩洛哥的哈桑二世清真寺。</p> 多伦路251号,多伦文化艺术空间。 <p class="ql-block">多伦艺术文化中心旁矗立着一尊瞿秋白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1935年6月18日),本名双,后改瞿爽、瞿霜,字秋白 ,生于江苏常州。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1935年6月18日被国民党杀害。</p> 多伦路240号,山根会所(又名考拉花园旅舍)。典雅的欧式风格建筑,电影《花样年华》的重要拍摄场景。 <p class="ql-block">多伦路239号</p> <p class="ql-block">这里现在是一家酒店。</p> <p class="ql-block">多伦路210号,白(崇禧)公馆。20世纪20年代由广东商人李氏兄弟建造,抗战胜利后为白崇禧寓所,人称“白公馆”。</p> <p class="ql-block">该建筑为法国新古典主义样式,气势壮观,建筑平面呈凸字形,巨柱式柱头为变形的科林斯式,入口门廊两侧墙面各设一处凹进的半圆形壁龛,为白色大理石雕琢而成,二层露台围以铸铁栏杆,图案精美。解放后这里曾经先后为上海画院和上海越剧院使用,现为海军长海医院的康复中心。</p> <p class="ql-block">多伦路215号。1924年由广东商人李观森建造,西班牙建筑风格。现在是上海纺织大学老干部活动中心。</p> 上海沦陷期间房主逃难到香港、澳门,该楼即被汪伪南京维新政府行政院长梁鸿志和侵华日军海军陆战队司令侵占。曾为中共四大陈列馆。 <p class="ql-block">围栏外侧,矗立着柔石的塑像。柔石,1902-1931,原名赵平复,化名少雄,浙江宁海人。共产党员,1928年到上海从事革命文学运动,曾任《语丝》编辑,并与鲁迅先生同办“朝花社”。</p> 多伦路208号,陈仲篪旧居。陈仲箎,广东中山人,为光绪三十二年医科举人,其子陈同白为"当代中国渔业之父" 。 陈仲箎来沪投资不到数年,财源滚滚,看中了这条文脉浓郁的窦乐安路的"黄金宝地",在20世纪20年代,建造这幢外观具有欧洲文艺复兴时代样式的居住建筑。 多伦路201弄。来过多伦路无数次的我,从来没有进去过的弄堂。弄口的这个景点指示牌告诉我,来多伦路一定要进入这个弄堂。 多伦路201弄2号,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纪念馆。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在此召开,从此标志着以鲁迅为旗手的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蓬勃开展,谱写了中国革命史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光辉篇章。 纪念馆是两幢西式三层清水墙砖木结构的花园别墅,坐北朝南。 <p class="ql-block">建筑外墙挂了一块牌子,介绍“鲁迅小道”之一的左联会址纪念馆。</p> 屋前有300平方米绿化地,绿地上矗立着左联五烈士的塑像。左联五烈士,指李求实、柔石、胡也频、冯铿、殷夫五位左联成员。1931年2月7日,他们与林育南、何孟雄等十八位共产党人被国民党政府杀害于上海龙华。 <p class="ql-block">纪念馆一楼是接待室,一楼展厅再现了91年前左联成立时的场景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就是在这个面积不大的小厅里召开,鲁迅做了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p> 会址楼梯。小楼内部装潢十分考究,精致。 会址二楼过道。 <p class="ql-block">造型独特的门</p> 纪念馆主要是宣传、研究左联,对有关左联资料的征集保管等工作。 该馆藏有文物、资料、图书2000多件。基本陈列分为筹备与成立;组织建设;正义斗争;文学成果和解散与影响五个部分。 纪念馆共展出实物、文献和照片400多件,系统地反映了左联的战斗历程和光辉业绩。 <p class="ql-block">大门外的墙上,挂了不少铭牌,展示了这里不仅仅是一个纪念馆,也是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p> 多伦路201弄4号,新中国剧社的旧址。 <p class="ql-block">多伦路201弄89号,郭沫若旧居。</p> <p class="ql-block">多伦路189号,赵世炎旧居。</p> <p class="ql-block">多伦路181号,大上海1933私人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门口左右写有两行字,“走进多伦路”,<span style="font-size: 18px;">“看看大上海”。</span>这里主要是展示和出售老上海的风情物件。</p> <p class="ql-block">多伦路179号,私人博物馆。时过境迁,昔日的繁华热闹似乎已不在,私人博物馆多少显得有些落寞,或者是“铁将军把门”,或者“门可罗雀”。</p> 多伦路152-192号,永安里。 <p class="ql-block">永安里建于1925年,为典型的中低标准集合式住宅。2003年12月16日,“永安里”被虹口区人民政府公布为虹口区不可移动文物。2005年10月31日,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住宅沿街呈弧形,总长度70米,建于1925到1945年间,曾是永安公司中高级职员公寓。</p> <p class="ql-block">这里已成为旅行观光景点,不少游客在导游带领下,了解老上海的过去。</p> <p class="ql-block">永安里一楼铺面大都是一些收藏类店铺。</p> <p class="ql-block">永安里的后半段是建于1945年的新式里弄,建筑外表带有简化的古典式装饰。解放后,这里一度成为海军东海舰队的家属楼,夫人当时正读小学。她还清楚地记得,放学时,<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为了少走路,都是</span>踩着墙边的垃圾箱,翻墙回家。</p> <p class="ql-block">  如今墙和垃圾箱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道约50米长的文化名人墙。</p> <p class="ql-block">文化名人墙<span style="font-size: 18px;">采用类似版画的形式,展现鲁迅、郭沫若、叶圣陶、沈尹默、矛盾等多位在多伦路生活工作过的文化名人的事迹</span>故事。</p> 多伦路145号,左联纪念馆和十大文化名人展馆。 <p class="ql-block">该建筑建于1920年,曾作为左翼中华艺术大学校址和学生宿舍。该建筑<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是一幢独立式的东南亚风格建筑。从外形上看,感觉很像遵义会议会址。</span></p> 门外放置着一对石狮。 <p class="ql-block">多伦路135弄,景云里。建于1925 -1931年,为砖木结构石库门房屋。鲁迅、陈望道、茅盾、叶圣陶、冯雪峰、周建人、柔石等一大批文化名人曾居住在此,从事创作、编刊、领导和组织革命文学活动,有历史文化名里之称。</p> <p class="ql-block">多伦路123号,老电影咖啡馆。</p> <p class="ql-block">这是多伦路上非常有名的老字号Café,坐落在一座小洋房内,店里的背投式电视不间断地播放着旧式的胶片电影,从无声时代到三四十年代国内、国外的经典影片。</p> <p class="ql-block">门口竖立着一尊卓别林的塑像。</p> 多伦路119号,夕拾钟楼。 <p class="ql-block">夕拾钟楼的楼名取自鲁迅的《朝花夕拾》,钟系青铜铸造,钟楼上有“夕拾钟楼”四个字。整幢钟楼棂体用花岗石砌成。</p> <p class="ql-block">这座建筑的主体,实际上是一栋私宅。</p> 在“夕拾钟楼”底部的玻璃窗内安放着窦乐安的胸像。窦乐安(1865年-1941年,John Litt Darroch),英国传教士,清朝游学进士。光绪十年(1884年),来六安传教。光绪二十年,在县城老衙门台南建立"内地会六安福音堂"。光绪三十四年,由窦乐安主持的《世界名人传略》出版。1911年,他来到上海不务传教的“正业”,干起了填河造路招商引资的“第二职业”。 <p class="ql-block">多伦路99号,私宅。大门上贴的四个大字和一些文字很吸引眼球,似乎在告诉游客主人在做一些抗争。</p> 多伦路93号,王造时旧所。建于1920年,二层砖混结构,建筑整体具有简化的新古典主义建筑特征。为原英商杜德洋行买办赵植初住宅。解放后为著名民主人士、“七君子”之一的王造时先生寓所。 <p class="ql-block">多伦路90号,老茶楼。</p> <p class="ql-block">老茶楼位于L型的拐角处,经营餐饮和酒吧。</p> <p class="ql-block">这里生意相当不错。</p> <p class="ql-block">茶楼旁,有一尊丁玲塑像。丁玲,1904-1986,原名蒋伟,字冰之,笔名彬芷、从喧等。湖南临澧人。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社会活动家。《莎菲女士的日记》、《太阳照在桑干河》等是丁玲的代表作品。</p> <p class="ql-block">多伦路68号,艺德文化。</p> <p class="ql-block">多伦路67-69号,鸿德书房。这是基督教鸿德堂的附属,专门供应神学书籍。</p> <p class="ql-block">多伦路67号,内山书店旧址。日本友人内山完造1917年创办内山书店,1929年迁至甜爱路四川北路口。</p> <p class="ql-block">日本老板内山完造塑像</p> <p class="ql-block">内山完造(1885年—1959年),日本冈山人,1916至1947年一直居住在中国,主要经营内山书店。内山完造是鲁迅先生的挚友,自起汉名邬其山。晚年从事日中友好工作,1959年9月20日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葬于上海万国公墓。</p> <p class="ql-block">多伦路66号,<span style="font-size: 18px;">薛公馆。建于</span>1920年。该建筑外观为青砖砌筑,周围有较大庭院。主体部分原来是外廊式建筑,形式上受英国乔治亚王朝时期风格影响。入口门廊呈现古典主义样式。抗战时期曾作为侵华日军海军武官驻地。</p> 冯雪峰雕像位于多伦路66号门口。冯雪峰,1903-1976,浙江义乌人,文艺理论家、诗人,左翼作家联盟的党团书记,鲁迅的亲密战友。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多伦路59号,基督教鸿德堂,又名苏韵阁。</p> <p class="ql-block">1928年由中国教友捐献12万元自建,当时为纪念美国传教士费启鸿。</p> 这也是上海现存的唯一中西合璧的典型中国庙宇式建筑的基督教堂。 <p class="ql-block">教堂内部</p> <p class="ql-block">多伦路32-48号,是一幢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具有欧洲巴洛克风格的西式洋房。其中48号曾是恒丰茶庄,店主就是日本人内山完造先生。鲁迅、瞿秋白、丁玲、冯雪峰等也经常光顾这里,所以恒丰茶庄又称为“名人会所”。</p> <p class="ql-block">茶庄前有一组《鲁迅和他的学生们》塑像。</p> <p class="ql-block">鲁迅先生在凝思遐想。</p> <p class="ql-block">鲁迅塑像的斜对面矗立着茅盾的塑像。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多伦路27号,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是一个按现代多功能目标规划建设的、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和服务的非营利文化艺术机构,是一个当代艺术国际化交流的平台。</p> <p class="ql-block">一楼展厅的艺术品。</p>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总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其中,一、二、三楼主要用于展览,五楼为艺术家工作室,六楼、七楼为艺术家沙龙。 美术馆三楼。 <p class="ql-block">多伦路也是婚纱摄影师们喜欢的取景地。</p> <p class="ql-block">很多新人来此拍摄婚纱照,或许是这里的老上海韵味吸引了他们。</p> <p class="ql-block">也有不少游客在此拍照写真。</p> <p class="ql-block">至此,就来到了多伦路的东门,结束了半天的多伦路探访行程。多伦路与豫园老街、静安寺、南京路等地标相比,没有它们的崇高名气和显赫的地位,然而,它却有着诸多美誉,“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中国近代文学的重要据点”,“中国近代史上的卧虎藏龙之地”,“海派建筑的"露天博物馆"”等等。或许有些言过其实,不过,当你漫步其中,细细探究,慢慢品味,这些美誉的确很有道理。</p> <p class="ql-block">然而,多伦路名人文化街从1999年开街到现在,实际上也是一个由繁荣到落寞的过程。上世纪90年代末的多伦路非常繁华,出现了10来家私人博物馆,比如:筷子馆、钟表馆、石头馆、瓷器馆等等。1999年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正式开放时,入口处还设有售票点,20元一张套票,可以参观10个民间博物馆,每接待一位参观者,馆主可以到多伦路管委会领取2元的补贴。如今,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在惨淡经营。另外,从201弄左联会址、郭沫若旧居和历史遗址所处的脏乱状况,可以看到政府在历史遗址保护和旧区改造间的尴尬和矛盾。</p> <p class="ql-block">最后,我荣幸地站在鲁迅先生的身边,向朋友们表达感谢之情,谢谢大家的支持厚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