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校园生活回忆之三</p> <p class="ql-block"> ---校园生活回忆之三</p><p class="ql-block">1980年下学期开学前,学校迁入了沈阳市内。新校址位于皇姑区黄河南大街95号,市33中学的校址。办学条件仍显不足,但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学校从朝阳迁到兴隆台,又从兴隆台迁回市内,一路逶迤,风雨曲折,多年的夙愿得以实现,新的校园生活开始了。</p> <p class="ql-block">10月中旬,在新校址召开了全校运动会。开幕式上,饶浩院长讲话,他说:“沈阳师范学院‘大篷车’似的生活已经过去了!现在我们有了新的立足点,可以在此基础上建设标准化的教学楼、图书馆、大操场……,一个高水平的现代化的沈阳师范学院为期不远了!” 饶院长讲话铿锵有力,振奋人心,道出了全校师生沉闷心底的期盼。顿时,全场师生都站了起来,掌声经久不息,此番激动人心的场面,时至今日,仍历历在目,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学校迁回沈阳市内的喜悦心情,在当年年末举办的新年晚会上进一步展现。那天晚上,系领导和老师们来我们班参加晚会,气氛热烈,喜气洋洋。系书记姜百义,眉开眼笑地演唱了歌曲《解放区的天》,“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他一边唱,一边做动作,左右手比划着伸出去,“牛啊,羊啊,送到哪里去呀?送给那亲人解放军”。姜书记兴高采烈地演唱,透出他欢悦的心情,也感染了我们。董世恒老师即兴演唱罗马尼亚民歌《照镜子》“妈妈她到林里去了,我在家里闷得发慌,墙上镜子请你下来,仔细照照我的模样……” 董老师高高的个子,笑眯眯的眼睛,似少女般羞答答地演唱,时不时扭过头去将两只手动情地指向墙上,好像墙上真有一面镜子似的。毕业后,每次见到董老师,我都会提起这首《照镜子》,以及他演唱这首民歌时的陶醉神态,董老师总是高兴地嘿嘿一笑。罗宏忱、鲁宝琨同学演唱了印尼歌曲《深深的海洋》。晚会上,伴着《友谊圆舞曲》的旋律,同学们手拉手跳起了三步舞。当新年钟声从收音机里传来时,大家欢呼了起来!一直热闹到凌晨1点多钟,才回到宿舍休息。据说,其他系同学们也是这样,几乎是通宵达旦地欢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新校址的确不宽裕,也就是100多亩地的面积。突出的建筑是一座四层教学楼,可能是五十年代按照原苏联提供的设计图纸建设的,比较像样。各系教室紧凑地安排在这个教学楼里,生物系在二楼的东侧。学校办公楼、宿舍、食堂等附属建筑,零零散散地环绕着校园的四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最为简陋的是教师家属住宅,在校园东南侧临时搭建了一些简易房,窄小拥挤。记得李天赐老师家中还保留着一颗树干,枝杈上挂着绿叶,令人诧异。图书馆在地下室,这地下室是“文革”时期的人防工程,人工挖掘的 “防空洞”,有点阴冷的感觉。图书馆有若干个阅览室,可以阅读书籍,摘抄卡片。宿舍是暖气楼,再也不用生煤炉子了。开始拥挤一些,学校曾动员家在市内的同学晚上回家居住,以缓解住宿的困难。1981年,临黄河大街盖起了一栋学生宿舍高楼,寝室条件得到较大的改善。</p> <p class="ql-block">学校紧邻北陵公园,是我们经常光顾的地方。春来赏花、夏暖划船、秋熟识果、冬寒玩雪,留下了诸多的乐趣和故事。对于生物系学生来说,到北陵公园去识别、采集植物标本也是丰富专业学习的需要。在昭陵后面,有一片宽阔茂盛的植物林,是识别、采集植物标本的好地方。只不过没有路,需要小心翼翼地拨开荆棘,才能采到藏在林子深处的珍稀植物标本。学校空间窄小,有时就在北陵公园内组织大型学生活动。1981年纪念“五四青年节”,全校师生都到北陵公园参加集体活动,学校领导也来了,十分热闹。学校团委还组织各系在北陵公园的码头广场进行文艺演出。 </p> <p class="ql-block">大城市的繁华气派,让我和同学们眼界大开,校园生活趋于丰富多彩。除学校组织的活动之外,一些个性化的小活动,也留下了难忘的印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80年10月2日,我和罗宏忱、鲁宝琨、王朋成同学相约,在国庆节期间去抚顺市参观“雷锋纪念馆”。佟明友同学家居抚顺市,让我们到“将军堡”车站下车,他提前回家准备,到车站迎接。我们4人谁也没去过抚顺,站名不熟,也可能一路聊天的原因,不知不觉多坐了两站,直接到了抚顺市站。那时没有手机和家里电话,与佟明友联系不上,一时有些懵圈。几经周折,在抚顺市望花区光明街道派出所民警帮助下,才找到佟明友家,足足折腾了半天。佟明友更是急得团团转,几次到“将军堡”车站迎接,也接不到。佟明友待人随和,总是客客气气,本来是我们粗心大意,记错了站名。见面时,他却一再检讨自己考虑不周,让大家着急上火多跑腿了,弄得我们几个人却不好意思了。下午抓紧时间参观了“雷锋纪念馆”,馆内一件件实物、一幅幅照片、一段段文字,记录着雷锋短暂而又无私奉献的一生,让我们深受教育。还参观了抚顺西露天煤矿,据说,毛主席曾来过这里视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81年4月中旬的一个周日,清明节刚刚过去,我和毕荣禄、李明春同学来到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陵园庄严肃穆,一株株松树的枝条上系满了一朵朵洁白的绢花,那是人们在祭扫烈士墓时留下的情思。我们3人将每块烈士碑文都默读了一遍。毕荣禄提议:“没有烈士们的英勇献身,哪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咱们磕几个头,表达对英雄的敬意。”于是,我们3人虔诚地按照传统的民间习俗,分别在黄继光、杨根思等烈士墓前跪拜,誓言继承烈士们遗志,为振兴中华做贡献。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学校迁回市内后,我继续坚持每天早晨5点半起床,6点钟在操场跑步,此外,还增加了一个锻炼项目,晚上就寝前,到洗漱间冲冷水澡。所谓冷水澡,只穿一条短裤,在水龙头上接一盆冷水,从头上浇下来,连续浇3盆。1980年12月下旬的一天,白天感觉有点不舒服,晚上仍坚持冲冷水澡,结果患上了重感冒,高烧不退。夜半时分,我从床上突然晕倒在地上,脸面也擦破了。同宿舍的同学被惊醒了,纷纷起床,询问怎么回事?并决定由白雪东、毕荣禄、朱天波、李明春同学搀扶我到市第四人民医院就诊。正值冬季,天寒地冻,我已经高烧得昏昏沉沉,记不得他们是怎么把我弄到医院的。到了医院,挂号、就诊、化验、打针、输液,折腾了好几个小时。我心里特别感谢这几位同学,若不是他们坚定地陪同我到医院诊治,还不知道会是什么情况呢?第二天病情好转,高烧已退,接着又打了两针“庆大霉素”,但不愿意吃东西。冯广华同学特意用小煤油炉给我熬些小米粥喝,再吃点咸菜,胃里感觉好多了。 </p> <p class="ql-block">1981年,学生宿舍高楼建起来以后,对寝室卫生检查更加严格。我自带的被褥已经三年多没有拆洗了,不符合卫生要求。利用周日,我将被褥拆洗,上街买了新的被褥里,但我不会缝补。中午,遇见苏黎明,我托她找几位女同学帮忙,她爽快地答应了。晚饭后,苏黎明、冯国琦、卜宁、方桂霞同学来到宿舍,将被褥单和棉花统统拿走了。她们将这些东西放到教室里,将教室的书桌并列起来,铺上一块大塑料布,依次铺上被里、棉花、被面,然后再一针一线地缝补起来。不一会儿,张翠芬大姐和张昕、徐文慧、杨桂华、董春华、王丽君等同学也前来帮忙。她们高高兴兴,乐呵呵地缝补被褥,热情与笑声相伴,针线随情谊牵联,让我终身难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82年1月9日,生物系召开欢送77级毕业生座谈会,11日,学校在省实验中学礼堂召开77级毕业典礼。典礼之后,同学之间开始互相赠言题字,四年寒窗相处的真诚情谊都浓缩在简短的赠言里。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记得离校前,不知哪位同学在教室黑板上画了一个辽宁地图的形状,在地图上缀了39朵花,寓意同学们将奔赴辽宁的四面八方。我用粉笔写了一行大字,“但愿十年后,我们再相聚!”希望同学们分手后,勿相忘。10年后,我们班级同学们在黄河南大街95号校园又相聚了,久别重逢的喜悦难以言表。之后,毕业20年、30年、入学40年等重要节点,都张罗在一起聚会。每一次聚会,都是对校园时光满满地回忆。</p> <p class="ql-block">回想起来,在学校4年期间,经历了一次更名,两次搬迁,入住3个不同条件的校园。经历了学校艰难起飞的初始阶段,感悟到学校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创业精神,也关注了学校蓝图绘制的发展过程。1999年,沈阳师范学院利用土地置换的方式在沈北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校园,占地约2000余亩,为学校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2002年,学校更名为沈阳师范大学,师资力量、办学规模、办学质量、社会知名度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如今,每当步入沈师大花园式的新校园,看到一座座簇新的现代建筑,美轮美奂;一群群年轻的大学生,青春洋溢,内心总是由衷地感慨,现在的校园多美啊!时代在前进,学校在续写新的篇章,明天会更辉煌。但我依然忘不了曾经入住的3个校园,那简朴的校园生活,那充满活力的青春律动,那并不如烟的流年碎影,让我怀念,回味不已。</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