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力,竹木心——吴昌硕与上海

wing

<p class="ql-block">  吴昌硕,海派艺术后期的领袖,大师级人物,集“诗书画印”于一身,少时拜师学篆刻,以印入文、入画,兼习练钻研石鼓文,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就是这样一位站在时代巅峰的大师,却极谦逊,且热心提携后进,齐白石、潘天寿、王个簃、沙孟海等均曾得其指导。</p><p class="ql-block"> 吴先生最后的日子,是在上海度过的,这里也算得是他除了浙江安吉之外的第二个家乡了。如今,在他逝世后的第93个年头,中华艺术宫举办的这个吴先生的个展,不仅是为了回顾老先生坎坷而又辉煌的一生,也是为了让所有来观展的人,都能从老先生身上,学到一些他的品质:认真刻苦、努力勤勉、坚毅果决、敢于突破、勇于创新、豁达谦逊、低调做人……</p><p class="ql-block"> 吴先生的辉煌,我们再难复制,但他可以成为我们的南十字星,在这样一个万花筒般纷繁芜杂、光怪陆离的世界里,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让我们不至<span style="font-size: 18px;">被利欲迷住双眼,忘记了我们是谁,忘记了我们曾经的心意和来时的路。</span></p> <p class="ql-block">  墙上这些,都曾是吴先生的学生。一个个响亮的名字,如一颗颗光耀的星芒,在中华民族历史的长河中璀璨夺目,那是中国人的骄傲,全因吴先生的导航。</p> <p class="ql-block">  吴先生一生简朴,平时的习字用的都是废弃的纸张,或是信封拆开方面空白处,所以很多他的墨宝都是零星小件,且纸质不一,形态也不规整。</p> <p class="ql-block">  芙蓉本是木本植物,在先生的笔下,却成了藤本植物,倒垂在画幕上。这也是吴先生的创新之一,先生觉得,这样的芙蓉会更增一份柔美与韧性,更具美感。</p> <p class="ql-block">  这桃与葫芦两幅的特色,在于画的疏密布局:上密下疏,空白处落长款平衡整体的布局,使得整幅画看起来生动活泼,情趣盎然。</p> <p class="ql-block">  与大多文人墨客一样,先生也爱竹,尤喜竹的韧劲与淡然,那是身处波涛诡谲的乱世中仍兀自岿然不动,面临急风劲雨的疯狂摧折依旧不改初心。</p><p class="ql-block"> 以竹比君子,再贴切不过。</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幅三人合作的画,任伯年、王一亭作的画,吴先生题的字。</p> <p class="ql-block">  吴先生的自画像,只寥寥几笔,便将自己独坐山中石上的样貌神情皆描摹地惟妙惟肖,这就是中国话的魅力,无需太多笔触,不求照片式复刻,亦能形神兼备,意境盎然。</p> <p class="ql-block">  吴先生的人物画并不多,这幅钟馗算是其中的精品。胡须眉眼极有特色,夸张而传神。虽然这钟馗未持剑未捉鬼,只是戴着官帽双手拢在袖中,但那副须发怒张的样子,谁人又敢轻看了这样的钟馗?</p><p class="ql-block"> 吴先生的画让我知道,什么叫气势,正如先生本人,也不高大,也不张扬,但就只是站在那里,淡淡的一瞥,就是让人无法忽略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  这幅达摩有些故事,据说是文化大革命时,本来是要被当做四旧毁掉的,最终被保存了下来,从此也留下了四角墨点,也没有去除,就算是那个时代留下的烙印吧。</p> <p class="ql-block">  香阿姐是吴先生的小名,他还曾刻了一方“小名香阿姐”的印章。</p><p class="ql-block"> 每个人都有一段难忘的童年,吴先生也有,那个香阿姐的小名,便是吴先生童年的记号。</p> <p class="ql-block">  吴先生的花卉六条屏,这些都是他爱的花卉,尤其莲。</p>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在吴先生的所有画作中,人物画比较少,那他画的动物,则是少之又少。你几乎无法在其他地方看到过吴先生的动物画,而此次展览,确是将吴先生画作中的动物几乎都集全了,十分之难得。</p><p class="ql-block"> 无论是只得一个背影都虎,仰首的鹿,慵懒的猫,凝视远方的鸟,还是回首的鹤,都只是用了极少的笔触,便将其神韵栩栩如生地勾勒了出来。特别是那幅鹤图,是吴先生八十岁生日时为自己画的,据说他生日那天,来给他贺寿之人,他都写了一幅“寿”字以作回赠,写了一百个,这是最后一个,便自留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  这幅达摩是吴先生在七十岁那年画了送给自己的,以达摩的坚韧和救世心自勉。</p><p class="ql-block"> 乱世沉浮,福祸难料,在这样的大环境中,还能保持一颗坚韧不拔的救世之心的,不放任自己随波逐流,需要怎样强大的意志力啊?</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的成功,绝非偶然,这其中必然的因素,人人都懂,却是几人能做到的?</p> <p class="ql-block">  这是吴先生所有画作中唯一的一幅以石为主的画。</p><p class="ql-block"> 坚如磐石无转移,不仅是石的特质,更是一种品格。</p> <p class="ql-block">  叠石兰花,刚柔并济。</p> <p class="ql-block">  在所有都花卉植物中,梅是吴先生的最爱,他创作了很多以梅为题材的作品,画也有,扇面也有。</p><p class="ql-block"> 吴先生的梅,枝叶惬意舒展,花朵饱满,红梅墨梅皆清雅美好,意境隽永。</p> <p class="ql-block">  吴先生的所作的扇面,多是花草题材,也有金石书法。</p> <p class="ql-block">  这面团扇的扇面是吴先生跟女儿合作完成的,吴先生的女儿书法造诣很高,只是英年早逝,实在遗憾。</p> <p class="ql-block">  忘忧草,学名萱草,可食用,俗名黄花菜、金针菜。萱草何以忘忧?是为它原该写做谖草,谖有遗忘之意,故称忘忧草。</p><p class="ql-block"> 君子爱萱草,是因为虽对浪迹天涯,飘然隐逸的无限向往,心中却偏装着家国天下,有太重的责任,太深的情怀。淡泊名利的出世与拳拳爱国的入世之间的矛盾而滋生出的一种无可奈何吧!若能忘忧,哪怕只是片刻,也好。</p><p class="ql-block"> 这两幅扇面,是吴先生送给两个儿子的礼物,一幅萱草,一幅红梅,寄予了他对后辈的期望与祝福。希望他们能安然无忧,亦能不失傲骨。</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幅我很喜欢的画,极爱那些恣意缠绕的藤条,柔软又不失韧劲,那种柔美中蕴含的力量,我一个书画外行站在画的面前,都能清楚地感受到。</p><p class="ql-block"> 那是生命的力量,那是自然的力量,如此旺盛,如此蓬勃,令人心喜。</p> <p class="ql-block">  这个展馆是吴先生艺术的最高峰,他的篆刻与石鼓文作品。</p><p class="ql-block"> 吴先生一生刻印无数,初时是为了以此维持生计,后来是以此陶冶情操,追求篆刻艺术的高峰。很多印章都已流散了,即便是吴家人,所存先生都印也不多了,但为了支持家乡安吉的建设发展,仍是捐出了很多珍藏的传家宝,特别是那几方与安吉相关都印,全数捐了出来。如此高风亮节,慷慨无私,令人钦佩。</p><p class="ql-block"> 这次展出的印章,都是吴先生篆刻的精品中之精品,且以大印为多,印章本身的材质,也是贵重的田黄、青田等名石,值得每一个篆刻爱好者来此一观。</p> <p class="ql-block">  印身上雕兽刻字不稀奇,但像这样,在印的四周都雕上人物的,少之又少,所刻人物以吴先生一贯的写意手法,寥寥几笔,便将一个人物形象生动得展现出来。</p> <p class="ql-block">  借势而为,以成山水,,是这方山水印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  这幅寿字用朱砂所写,历久弥新,即便是过了那么多年,还是艳红如血。朱砂有辟邪的功效,用朱砂写寿字,也是吴先生对自己的一种祝福吧!</p> <p class="ql-block">  这是吴先生对于人生的总结。</p><p class="ql-block"> 人生之路哪有一帆风顺的,总要有风波,总会有起伏,遇到了,面对就是,经过了,克服了,也就成长了。</p><p class="ql-block"> 这世间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哪怕只是一捧土,也是有温度,有感情的。那都是大自然的馈赠,那也是自己的国土,是每一个中国人要为之守护的,故土家园。</p><p class="ql-block"> “风波即大道,尘土有至情”,只有心中装着大爱之人,才能有如此感悟。</p> <p class="ql-block">  散氏盘,又称夨人盘,西周晚期青铜器,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圆形 ,浅腹,双附耳,高圈足。腹饰夔纹,间以兽首三,圈足饰兽面纹。内底铸有铭文19行、357字。记述地是夨人付给散氏田地之事,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p><p class="ql-block"> 吴先生对于石鼓文金文有极其深的研究,对于散氏盘也曾经花费了很大的心力去钻研和临摹,并且引金入篆,创出将金文结合隶书的独特书法形式。</p> <p class="ql-block">  十分有幸能由吴先生的曾孙为我们讲解他太爷爷的点点滴滴。来自亲人的叙述,每一句话都充满情感,每一个字都发自内心,让我们在这声情并茂的讲述中,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吴昌硕。他的笑,他的泪,他的苦,他的甜,他的一切,像一幅画卷般,那样生动自然的在我们眼前徐徐铺开,让我们记忆深刻,不敢忘却。</p><p class="ql-block"> 若有缘,请不要错过吴昌硕先生,来看一看,认识一下,什么才是真正的学者、大师,感受一下,什么才是真正都艺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