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陈荣昌</b></p><p class="ql-block">(1860-1935),字筱圃,号虚斋,又号铁人,返里后,更曰困叟,别号逊农,一号桐村,昆明人。光绪九年(一八八三)进士,授编修,督学贵州,迁山东提学使,归主讲经正书院,赴日本考察教育。辛亥革命后,一度任福建宣慰使,岑春参赞。工书法,自始即摹颜真卿、钱南园,晚更变而学米,学龙门十九品。其仿颜书孔明庙古柏行,草书飞动,号为杰作。卒年七十六。门人私谥文贞。著有虚斋诗集文集、桐村骈文、滇诗拾遗评选、剑南诗钞、东游日记、老易通、桐村词、明夷子等数十种。《滇贤像传初集》、《谢文冏稿》、《益州书画录续编》。</p><p class="ql-block">陈荣昌先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书画家。袁嘉谷先生称赞他“无一不学,无一不精,尤以钱南园为宗,颜鲁公之后,南园一人而已;南园之后,公一人而已”。陈荣昌先生书学颜鲁公,力追钱南园,晚年又致力米氏及龙门十九诸体,自成一家,墨迹当时即被视为至宝,至今,昆明昆明古迹、园林中还保留有他的匾联、碑铭,其遗墨甚多。绘画方面,他尤长于画马,他的门生顾视高有七言古风《题陈虚斋师画马》,首二句云:“吾滇画马两大手,南园而后曰困叟”。</p> <p class="ql-block"><b>陈荣昌亲笔书写护国门纪念碑 </b></p><p class="ql-block">陈荣昌擅长书法,昆明当年的护国门边的《云南会城护国门碑记》就是他的手笔。1919年,昆明掀起了一阵旧城改造的热潮,由当时的省会警察厅全权组织施工,选定南城墙东南隅的白鹤桥一段增辟通道,筑新马路,建双孔石桥,打造了高大宽阔的铁质门和一对一丈高的威猛守门石狮,谓之曰“小南门”。当时恰逢护国起义取得胜利,于是,双孔石桥就被命名为护国桥,新马路就叫护国路,小南门也就改名为“护国门”,在护国门的旁边立有《云南会城护国门碑记》,碑文叙述了护国运动胜利后,云南人民欢庆胜利的盛况。碑文9行,每行32字,共219字,由清末状元袁嘉谷撰写,而负责书写这对云南来说颇具历史意义的219字的人,正是陈荣昌先生。</p><p class="ql-block">云南大学的近代史专家高光汉教授说,护国门的竣工,分流了主干道近日楼一带的人流,但是仍满足不了城市发展的需求,随着历史的演进,上世纪20年代末拆除了南城墙东段建南屏街,上世纪50年代初再拆了城东墙建青年路,一时,护国门成了一座孤独的建筑,正所谓“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果然才过了几个月,护国门被拆除,原来的大铁门和大石狮也被拆去做了老工人文化宫的大门。至于由陈荣昌所写的《云南会城护国门碑记》更是彻底从世界上消失了。后来虽然把铁门恢复到了原来的位置上,但是《云南会城护国门碑记》却已是不可能恢复了。</p> <p class="ql-block"><b>护国门纪念碑文拓片</b></p> <p class="ql-block"><b>陈荣昌的“慧眼识珠”</b></p><p class="ql-block"><b>提名李根源等人留日学军事</b></p><p class="ql-block">20世纪初,陈荣昌敏锐发现法国人有图谋云南的野心,为防患于未然,他建议立即聘日本教习(教师)为我省练兵,同时派陆军学生出洋学习军事。被他视作急事的建议却久久不见动静,原来是官员们惧怕聘了日本人会触怒法国人。陈荣昌看清了这些大员们谋私利时胆大包天,关乎国家安危时却畏首畏尾。他只好放弃了请教习的事,提出第一批留学生已出去两年,该派第二批出去了。为遮人耳目,同时还派出部分人习师范、政治等专业。经他提名学军事的顾品珍、唐继尧、谢汝翼、李根源等人后来都成了云南重九起义、护国起义等历史事件中的重要角色。</p><p class="ql-block"><b>慧眼硬荐梁启超</b></p><p class="ql-block">陈荣昌不仅具有伯乐之慧眼,而且举才荐贤无私无畏。近代大学者、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梁启超和云南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状元袁嘉谷都受到过他的推荐,只是过去人们常把这两个功劳记到了别人的头上。</p><p class="ql-block">1895年,梁启超参加乙未科会试,曾被认为是由当时的考官李文田首先推荐的,其实是由当时任翰林院编修的陈荣昌首荐,陈荣昌是分阅十八房考生试卷的房官。陈荣昌首先批阅了梁启超的试卷后,随即提笔向李文田建议录取该生。</p><p class="ql-block">李文田看后也大加赞赏批道:“海内之通才也!”可惜主考官徐桐思想陈腐,认为该生离经叛道,反以“祖庇同乡”的罪名压制李文田。李无奈又把试卷批还给陈荣昌,写道:“还君明珠双泪垂。”两次相互矛盾的批语,令陈荣昌大惑不解,于是写信问道:“贵考官果爱才若命耶?不宜得明珠而抛还也;果弃才如遗耶?不宜为之垂泪也!”他不管李文田如何想,硬荐强保又把梁启超的试卷呈报给李。只可惜在主考官徐桐的顽固坚持下,才致使一代英才梁启超名落孙山。</p><p class="ql-block"><b>尽心提携袁嘉谷</b></p><p class="ql-block">总督魏光寿原是举荐陈荣昌应试,陈荣昌也知道此项考试非比寻常,乃“二百余年未有之旷典”,但是他都以赡养老母为由谢绝了。此时淡泊名利的陈荣昌对后起之秀却尽心提携,他把品学兼优的袁嘉谷推荐出来应试,袁也不负师望。于是云南才赶上了“末班车”破天荒地出了一位状元。</p><p class="ql-block"><b>陈荣昌先生与云南王唐继尧 </b></p><p class="ql-block">在云南近代史上有二次彪炳史册的历史事件,一是重九起义,二是护国战争,它改写了云南甚或是中国的近代历史。重九起义使云南脱离清廷而独立,成就了共和;而护国运动则被称为东方世界的“光荣革命”,它制止了中国历史的一次大倒退,再造了共和,谱写了中国近代史光辉篇章。此其时的陈荣昌先生虽末在其中扮演主角,但参与这二次重大事件的云南风云人物的成长却与陈荣昌分不开。</p><p class="ql-block">唐继尧,云南会泽人,1904年考取官费留学日本,1905年在日本加入同盟会,1907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回国后任云南陆军讲武堂教官等。曾参与了昆明重九辛亥起义,参加领导反袁护国战争。</p><p class="ql-block">唐继尧留学日本,提名举荐的者便是陈荣昌先生。唐继尧出国前夕,曾由父带着去拜见求教过陈荣昌先生。那时,“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等等主张甚多,陈老先生重视实业,乃劝唐继尧学工科,于是唐继尧便照填志愿书。但到日本后唐继尧接受了孙中山武装革命救国的思想,改学军事,先在东京振武学校学习,毕业时成绩名列第一名,又入日本东京士官学校学习,1908年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织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唐继尧首批参加,是37个元老会员之一。</p><p class="ql-block">唐继尧在辛亥革命和护国战争中都建树了奇功。他与蔡锷和李烈钧被称为“护国三杰”。辛亥革命后云南都督府成立后任军政、参谋两部次长,1912年任贵州都督。在护国运动中与蔡锷等通电全国反对袁世凯称帝,参加领导反袁护国战争,任护国都督兼第三军总司令、元帅。唐继尧统治云南达14年之久。</p><p class="ql-block">唐继尧1927年被龙云赶下台,随即去世,时年44岁。唐继尧短暂一生,叱吒风云,大起大落,藵贬荣辱集于一身。陈荣昌先生在唐继尧死后,为其题写的挽联是:“治滇无善政,护国有奇功”。短短十个字,将其一生功过尽囊其中。</p> <p class="ql-block"><b>陈荣昌先生于经史百家、六朝唐赋、古诗文辞皆研习甚深。为《云南丛书》名誉总纂,终身收集整理云南历史文献、先贤遗著,诗文被公认为“滇南一大手笔”。他一生景仰钱南园,故书法工于颜真卿、钱南园二人,深得颜体心法,其颜草名重一时,是清末民国时期著名的书法家。袁嘉谷推崇备至,视为自颜真卿、钱南园后的颜体第一人。陈荣昌先生的书法作品传世很多,昆明圆通山唐继尧墓碑和墓联便是其所书,其字法度庄重、笔力遒劲,其风高古,为书中上品,于他的书法可窥一斑。</b></p><p class="ql-block"><b>图为昆明圆通山唐继尧墓</b></p> <p class="ql-block"><b>唐继尧墓碑和墓联</b></p> <p class="ql-block"><b>陈荣昌先生书画作品</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