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元末明初栟茶名人康寿七、曹氏夫妇简介(如皋县岁贡生葛济)</h3></br><h3>沈小洪2021.3.13.整理</h3></br><h3>据清咸丰元年(1851)刊刻的《南沙康氏宗谱》记载,在第二卷列传中有《寿七公配曹氏何传》一文。</h3></br><h3>据清嘉庆《如皋县志》记载,本文作者葛济(字东泉)是如皋县人,正德七年(1512)岁贡生。本文他自称同邑,也就是同县,说明当时栟茶属于如皋县。关于栟茶的隶属关系,最早的史料也就是明嘉靖《两淮盐法志》说那时候属于泰州,而之前的史料几乎丧失殆尽,所以无法考证。幸好有家谱可以佐证一部分情况。康氏宗谱是栟茶现存最古老的家谱,早在明朝初年就编修了,因此其史料价值极为重要,可以说保存了栟茶很多元末明初的珍贵资料。</h3></br><h3>康寿七是栟茶康氏家族第五代祖先(五世祖),字其阳,他是四世祖总管康凝三的儿子(康寿七祖父是三世祖康坤二,曾祖父是二世祖康九六)。他天生就气势不凡,能够评判是非曲折,邻居们都对他的才能叹服。他父亲康凝三(即康望南)在元朝的时候,担任总管的官职,负责征收金沙等十大盐场的赋税。(当时海安巡检司地皮也属于栟茶场,整个通州分司十大盐场、泰州分司栟茶、角斜、安丰、富安四大盐场的商盐都要经过这里。康望南征收的应该是通州分司十大盐场的赋税)康寿七代替父亲催收国税,大都能早早地完成任务,他父亲因而考核成绩很好。上司把他父亲的名字上报,皇帝同意颁发敕命嘉奖。元朝末年盗贼、流寇越来越多,栟茶民间武装为了人民的利益构建堡垒,他精心筹划,终于让盗贼、流寇消失了。大明帝国建立以后,他对家谱丧失非常悲痛,于是写信给工部尚书冯守信(康寿七叫两儿子带着他的亲笔信到南京找到冯大人),请他帮忙修改家谱,栟茶康氏宗谱有家谱就从洪武八年(1375)康寿七开始。他曾经挫败过张士诚,此事详见《世德序》中。他老婆姓曹,很显然这个曹应该不是明朝中期从余西迁到河口的曹氏。康寿七夫妻是元末明初人,那个时候就有曹氏了,其来源有待考证。他老婆非常贤惠,生了两个儿子,康彦恭(其子孙被称为北康家)、康彦实(其子孙被称为南康家,在沿南),子孙繁衍,后人昌盛。</h3></br><h3> <h3>根据世德序记载,康寿七为人很善良,能够很好地顺应时代,喜欢吟诗诵读,自娱自乐。元朝至正(1341-1370)初年,张士诚派人邀请他一起共创大事(毕竟康寿七父亲也是元朝地方官),他立即骑马快奔,带着两个未成年的仆人造访,用正道来劝说张士诚,同时分析利弊。张士诚没能如愿,就用酒将他灌醉,准备将他捆绑起来。康寿七瞪着眼睛看着张士诚,张士诚害怕起来,于是放他回去。康寿七回到栟茶海边隐居,一座宅院、几卷图书而已。</h3></br><h3>文中提到堡垒问题,正德年间(1506-1521)人葛济认为是元朝末年地方武装自卫的设施,这就值得思考。我们一般认为栟茶的九堡(杨家堡、李家堡、解家堡等)是明朝初年到弘治年间(1487-1505)为了防御倭寇才修筑。实际上弘治年间,西场巡检司、李家堡寨、海安巡检司都在栟茶场范围内,可见当时栟茶面积巨大。我们知道西场、李堡一直属于如皋县,由此推断当时栟茶也属于如皋县。至于后面分割栟茶西部给如皋,栟茶东部给泰州,有待考证。</h3></br><h3>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jRoYEujon4zXqKKa0fY3sg"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