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浙江台州籍名录 临海(一)

永潤記

<p class="ql-block">临海,位于浙江沿海中部,东连东海,西接仙居,南连黄岩,北靠天台,一座历史悠久,山水秀丽的千年古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临海历来是台州府地,民国时期,台州府所辖六个县:临海、仙居、天台、黄岩、太平(温岭)、宁海</p> <p class="ql-block">百年黄埔,</p><p class="ql-block">岁月留声。</p><p class="ql-block">仰瞻先贤,</p><p class="ql-block">俊采星驰。</p><p class="ql-block">一代黄埔人,半部近代史。</p><p class="ql-block">要说黄埔军校的临海籍人数可是浙江数一数二的大户。</p> <p class="ql-block">探寻熟悉里的陌生,</p><p class="ql-block">揭秘鲜为人知的精彩,</p><p class="ql-block">还原真实,重温经典。</p><p class="ql-block">倾情为你讲述台州府城的黄埔文化。</p> <p class="ql-block">广州时期</p><p class="ql-block">二期</p><p class="ql-block">少校战术教官林国光 字剑影(保定三期)</p><p class="ql-block">(下图前排右三)</p><p class="ql-block">1929年2月8日任训练总监部步兵监少校监员。1937年5月31日授陆军步兵上校,任46军参谋处长,更名耀东。</p> <p class="ql-block">上尉工兵教官柳善</p><p class="ql-block">柳善,字际明。官号450</p><p class="ql-block">生于1899年11月21日。1922年毕业于保定军校第八期工兵科 . 1924年八月入黄埔军校二期工兵科任上尉教官。1926年6月7日任工科大队工兵队队长,后随军参加北伐战争。</p><p class="ql-block">1927年初任中央军校武汉分校学生总队工兵大队少校大队副。后率部参加平定夏斗寅叛变,任中央独立师(由武汉军校学员组成)工兵营营长。1928年任中央军校军官团中校教官,同年任南京要塞司令部参谋长,后改任陈诚第十一师工兵营长。1930年赴日本考察军事工业。1931年起任陈诚系第十四师、第五十二师、第五军和追剿军第六路军参谋长。1935年随薛岳入黔,任贵州绥靖公署参谋长、代主任。</p><p class="ql-block">1936年1月30日授陆军少将。</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爆发后,任陆军补充旅旅长,第九十四军五十五师师长,第九十四军副军长,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部副参谋长兼工兵指挥官。1939年任第七十七师师长,1941年7月任第七十五军副军长,次年10月升任军长。</p><p class="ql-block">1945年1月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一期毕业,8月为老河口地区日军受降主官。先后率部参加武汉会战、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诸役。其中以武宁、通城之役战功显著,对日军作战九昼夜,重创敌精锐部队。1946年起任整编第七十五师师长,联勤总司令部工程署署长。</p><p class="ql-block">1948年9月22日授陆军中将。</p><p class="ql-block">次年初任浙江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长,同年秋任舟山防卫副司令官,再任联勤总司令部工程署署长。1958年退役,1976年3月移居美国。10月21日在美国洛杉机病逝。著有《在越剿共战争议》、《多能架》、《台湾海埔地与国防》、《对倭交通破坏战》等。</p> <p class="ql-block">二期生 工兵科何兆昌 </p><p class="ql-block">何兆昌(1908—1942)原名滌宙。考入黄埔二期时年仅十七岁。毕业后,参加东征,历任排长、黄埔四期通信区队长,参加北伐,任连长,就读过庐山军官训练团,黄埔高教班二期,陆军大学正则班九期。参加苏区围剿,任五十二师工兵营少校营附、中校营长,工兵团上校团长。第四次围剿失败,于1933年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为红军大学知名教官,随上级干部队参加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到陕北后任红军大学教务部主任,训练处副处长(处长刘亚楼)。1937年离开延安到武汉治病,旋任重庆卫戍第十五补训处少将参谋长。1942年病逝。著有《遵义日记》等。</p> <p class="ql-block">三期</p><p class="ql-block">政治部书记官 陈良</p><p class="ql-block">(政治部合影前排左三)</p> <p class="ql-block">楚公陈良,字楚儒,亦作初如。生于1896年9月12日。官号400009</p><p class="ql-block">1917年就读日本青山农业大学。毕业后任教于浙江省第六师范学校三年。24年底去广州黄埔军校,25年1月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书记官,又奉命返浙为黄埔军校招生,八月初返校又任政治部科长,经理处处长,军校特别党部常委。军校执行委员,会计长等职。创建军需主计制度,著有《军需行政》</p><p class="ql-block">1934年调任军政部军需署副署长。</p><p class="ql-block">1935年军政部会计长。</p><p class="ql-block">1936年1月13日和36年6月29日国民政府公报两次公布授陆军军需监(少将)</p><p class="ql-block">抗战时期负责全国十二战区钱粮军需补给。因抗战有功,1946年2月28日授青天白日勋章(第146位)</p><p class="ql-block">1946年7月17日任联勤总司令部副司令兼经理署军需总监暑长(官阶陆军中将)</p><p class="ql-block">1947年7月后兼任粮食部次长,国民大会制宪代表,财政部政务次长。上海市政府秘书长,市长等职。</p><p class="ql-block">1949年9月9日任国防部参谋次长。</p><p class="ql-block">后特任交通部部长,行政院主计长,行政院顾问,中央银行监事。中渔公司及齐鲁公司董事长。</p><p class="ql-block">1994年10月9日逝于台北,享年99岁。</p> <p class="ql-block">楚公为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民族独立解放事业作出重大贡献。</p><p class="ql-block">楚公是临海籍黄埔之核心人物。并且他也带出了很多人,在军需、财政各部门,有临海帮。</p><p class="ql-block">1949年,解放军兵临上海城下,楚公临危受命,接任上海市市长,任职期间,力阻京沪杭警备司令汤恩伯炸毁上海工厂和城市设施,派警察保护龙华监狱里的三百多名革命青年,去职时又将市长一职交给与中共有接触的民主人士赵祖康,确保了上海政权的顺利交接。</p> <p class="ql-block">三期生 </p><p class="ql-block">孙京德 谢升标(存疑)</p> <p class="ql-block">谢升标,抗战英烈。</p><p class="ql-block">(很多人写过谢升标,黄埔三期毕业。但我至今没有发现其黄埔三期出处。)</p><p class="ql-block">庐山军训团一期步科。</p><p class="ql-block">1935年6月18日授陆军步兵少校。</p><p class="ql-block">1938年1月任第三战区江南挺进队第一路司令。</p><p class="ql-block">1938年3月4日溧阳三木关之役阵亡,36岁。</p> <p class="ql-block">1938年4月15日薛岳致蒋电文:建议将溧阳阵亡官佐谢升标晋少将级,并从优褒卹以慰英灵。</p> <p class="ql-block">四期</p><p class="ql-block">任职的有经理部采办课李邺 郭辅潮 李寿熙 吕信敏 王保善</p><p class="ql-block">军械处陈楚材</p><p class="ql-block">政治教官李邦瞻</p> <p class="ql-block">黄埔军校同学录中,政治教官和部门校职职员很多是没有照片的。</p><p class="ql-block">其亦有部分人转做学生毕业得获黄埔学历。</p> <p class="ql-block">王萼</p><p class="ql-block">光绪丙午年午月(1906年),保定通国陆军速成学堂第一期浙籍学员共三十七人(四排左二王萼、左三吕公望。</p><p class="ql-block">三排右五蒋虞卿。二排左四童保喧)</p> <p class="ql-block">1912年任浙军第六师步兵第二十三团团长。</p><p class="ql-block">1914年10月29日授陆军少将。</p><p class="ql-block">他是民国北洋政府时期全临海第一个被授衔的将军。</p><p class="ql-block">1925年9月25日任长洲要塞司令部参谋长。</p><p class="ql-block">1926年1月19日至3月2日任黄埔军校军械库库长。</p><p class="ql-block">1929年6月26日任镇海区要塞上校司令。</p> <p class="ql-block">早期的28年以前授予的将军还有:</p><p class="ql-block">1918年10月9日 屈映光授赞威将军 冠字少将</p><p class="ql-block">1926年3月11日 洪士俊(伟卿) 即洪宇清 加陆军少将衔(加衔是指给官吏高于本职的虚衔,表示尊贵。)</p> <p class="ql-block">早在北洋政府时期国务院内部机构就有铨叙局。</p><p class="ql-block">1934年4月26日,南京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成立。</p><p class="ql-block">铨叙厅执行对全国海陆空官佐授予官阶军衔的考核与评定,再由军事委员会之人事评判委员会审查、核定、批准、备案。并呈行政院审议、生效。再由国民政府文官处公布执行。</p><p class="ql-block">凡铨叙厅成立之前所有军官所获的军衔一律作废。</p><p class="ql-block">自铨叙厅成立以后,凡未列官等(即未经实授)的职阶将官一概无视为将军,一概不予承认。</p><p class="ql-block">1946年5月31日国民政府裁撤军事委员会,改设国防部。武官铨叙、任免、考核、奖惩等由国防部一厅掌理。</p><p class="ql-block">至此大陆南京政府时期被授衔的将军有 :</p><p class="ql-block">陈良 周至柔 柳际明 周彭赏 王辅臣</p> <p class="ql-block">李邺,楚公学生加徒弟,官号400679</p><p class="ql-block">1924年省立第六师范第一名毕业,考入上海艺术大学。受楚公之约,入黄埔军校四期釆办课,经理部计核股长,经理处长。就读过军校经理讲习班。42年任军事委员会主计长。任过军政部点验委员会副主任。江西省政府会计长等职。</p> <p class="ql-block">四期 (重复任职任教的就不写了)</p><p class="ql-block">任教的保定军校八期生</p><p class="ql-block">李进德 周彭赏 周至柔</p> <p class="ql-block">李进德,别号芝青。官号1541</p><p class="ql-block">生于1898年2月15日。</p><p class="ql-block">1916年12月毕业于省立六中,1922年毕业于保定军校第八期步科,后在吴思豫部任职,是黄埔四期少校教官,28年革命军警卫司令部宪兵教官。1930年在职内政部首都警察厅督察处长。1934年12月29日任福建省省会公安局局长。1938年至1943年任福建军管区参谋长。1940年7月19日授陆军步兵上校。1944年至1946年任军政部军需署川江运输处处长。1947年任联合勤务总司令部少将高参,联勤经理署副署长。1948年任联勤总司令部台湾供应局局长。</p> <p class="ql-block">周彭赏(1896~1966) 别号博风,周至柔堂兄。官号713</p><p class="ql-block">生于1899年3月29日。</p><p class="ql-block">浙江省立第六中学毕业。保定陆军学校第八期步科、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三期毕业。1925年到广州黄埔军校,历任训练部教官,第五期入伍 生队中校队长。入伍生第一团第三营营长。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第二军第六师上校团长、六十七师参谋长、副师长。</p><p class="ql-block">1937年5月21日授陆军少将。</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爆发 后,任第一战区暂编第六军副军长,开封行营副官处长,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中将高参。1946年8月22日任职联勤总部办公厅主任(职阶中将)第二后方补给区司令。</p><p class="ql-block">1952年3月10日授陆军中将并为退役。</p><p class="ql-block">1966年1月31日在台北逝世。</p><p class="ql-block">周彭赏续妻赵筱梅,联勤总司令部军眷管理处处长(职阶少将)宋美龄私人秘书,国大主席团成员。</p> <p class="ql-block">1936年2月21日陆军大学将官讲习班一期毕业合影(部分)</p> <p class="ql-block">周至柔(1899年11月30日-1986年8月29日) 原名百福。官号295</p><p class="ql-block">1936年1月24日授予陆军中将,50年4月25日授予陆军二级上将,51年5月24日授予陆军一级上将。</p><p class="ql-block">1922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步兵科。1925年9月任黄埔军校兵学教官。中央航空学校校长。第一任空军总司令,抗日战争时期,兼任空军前敌司令部总指挥,率中国空军对日作战。任过参谋总长,国防会议秘书长,台湾省主席,总统府参军长,国家安全会议国家建设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有【中国现代空军之父】美誉。</p> <p class="ql-block">授衔时颁发的所授军衔的任官状。</p> <p class="ql-block">四期生 步科</p><p class="ql-block">李志 郑琅 王辅臣 陆天游 葛仲丹 杨企松 孙凤图 陈惠甫 陈邦正 杜荣芳 徐文彬(潮州分校二期)</p> <p class="ql-block">王辅臣 生于1902年7月16日。</p><p class="ql-block">后读步兵学校校官研究班。</p><p class="ql-block">陆军大学将官班乙级第二期。</p><p class="ql-block">1935年5月17日授陆军中校。</p><p class="ql-block">1947年6月授陆军上校。</p><p class="ql-block">1948年9月22日授陆军少将。</p><p class="ql-block">是临海籍众黄埔生唯一之将军。</p> <p class="ql-block">陈邦正 </p><p class="ql-block">后读军校军官教育队。中央警校教官。军政部部附。</p> <p class="ql-block">四期政治科</p><p class="ql-block">苏玉衡 汪德龙</p><p class="ql-block">苏玉衡后毕业于陆军大学正则班十期,曾任陆军第67师参谋处主任,航空委员会政治部主任,黄埔第七分校办公厅副主任(职阶少将)</p><p class="ql-block">1943年秋战败投敌,出任伪职。10月10日汪政权授其陆军少将。</p><p class="ql-block">抗战胜利后被收编,1947年3月退役。</p> <p class="ql-block">汪德龙</p><p class="ql-block">1934任安徽省保安处谍报股长兼复兴社特务处安庆站站长。35年年秋任军统南京区区长。</p> <p class="ql-block">四期工兵科黄剑光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经理科王烈 </p><p class="ql-block">(军政部陆军署军务司任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四期宪兵科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马江春 李义师 王映岳 侯正照 夏瑞星 崔杰 郑翔 </span></p> <p class="ql-block">黄埔四期生是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培养的最后一期学生。</p><p class="ql-block">四期生在北伐战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立下了汗马功劳,也显示出本期军事训练和政治素养己达到高水准。</p> <p class="ql-block">五期 </p><p class="ql-block">任职有经理部采办课购置股员杨利生 张国贞</p><p class="ql-block">宣传科编纂股员陈愣</p><p class="ql-block">队附 何文藻</p><p class="ql-block">学生队特务长郭一清</p> <p class="ql-block">郭一清,后读军校军官训练班四期,退役后就读中央警校甲级警官训练班一期。长期在海关工作。</p> <p class="ql-block">尹任武 王兴泮 李树桢 马子俊 袁一中 朱文彪 谢哲琨(朱文彪姐夫) 姚仲礼 周岳 徐楷</p><p class="ql-block">五期政治科 郭焱 柳杰(柳善弟)金曾焕 沈良梅(六期章杰姐夫) 因当时政治科转到武昌学习,另行毕业,未入同学录。</p> 李树桢 ,原名世井,号子耕。周恩来为其改名。后为中央航空学校,中央警校,空军军官学校教官。 <p class="ql-block">朱文彪 1933年11月至1934年5月又毕业于陆军步兵学校二期。</p> <p class="ql-block">六期招生通告</p> <p class="ql-block">一个颠沛流离的民国,见证了一个民族所有过的苦难与彷徨,失落与梦想,绝望与希望。</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个风云激荡了中国二十余载的黄埔军校,无数先人,一腔热血,前赴后继,只为了那一声"到黄埔去"。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非功罪,任世人评说。看民国多少故事,都早已付诸笑谈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