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西来普寄深情 —— 走进佰瑞福演播室

沈家涛

<p class="ql-block">  经过认真的准备,2021年3月12日下午,我和新疆上海知青朋友朱根娣走进了佰瑞福的“新闻早世界”演播室。</p> <p class="ql-block">  主持人文仪说道:</p><p class="ql-block"> 他们身着新疆服饰,踩着欢快的节奏,在公园或社区跳新疆舞,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你知道吗?在这些跳新疆舞的队伍中,很多人曾是当年上海到新疆支边的老知青。</p><p class="ql-block"> 朱根娣、沈家涛就是多名发起组织者中的两位。</p><p class="ql-block"> 朱根娣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33年,从农业连队的生产排长到人民教师、团分校校长。退休回上海后又当了18年居委干部,荣获上海市先进居委主任和优秀党务工作者光荣称号,至今已有56年党龄。在新疆时学校要演节目,她跟着维吾尔族学生及家长学跳新疆舞,这一跳就是一辈子。性格开朗、热情似火的她带领着一大批战友,以跳新疆舞来表达自己对第二故乡至深的情结。</p><p class="ql-block">沈家涛在新疆兵团42年。由于家庭出身“不好”,一把二胡伴他度过了在马棚喂牛、“对牛拉琴”寂寞困苦的日子。直至后来到学校当教师,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拿到了大专文凭。擅长多种乐器的他还带出了一支学生小乐队。退休回上海后,沈家涛开始学跳新疆舞,竟然成为舞蹈队的“白马王子”,舞蹈队也屡获大奖。</p><p class="ql-block"> 3月12日14:00—15:30,朱根娣、沈家涛将走进佰瑞福《新鲜早世界》视频直播间《我是共产党员——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直播节目,与观众朋友分享他们情系新疆的动人故事。敬请收看!</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事前,佰瑞福的济蓉老师约我们见面,商量了采访活动的事项。之后,我和朱根娣都做了准备。</span></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做的文字准备,不过实际采访时,并没有照本宣科,而且改动比较多。</p><p class="ql-block">&nbsp;一,我的简历。</p><p class="ql-block">&nbsp; 我叫沈家涛,1947年12月6日生,属猪的,小猪。1964年9月27日上海市嵩山中学初中毕业后支边进疆,当时还不到17岁。到了兵团孔雀四场的(就是现在的第二师三十团)。1980年到团中学任教,1987年自学大专毕业,1995年入党,现党龄25年。在三十团生活工作了42年,2006年11月提前一年退休回沪。回沪后在宝安新苑居民区连任了三届党总支委员。</p><p class="ql-block">二,新疆兵团农场的难忘回忆。</p><p class="ql-block"> 与朱老师的情况不同,我是负着与家庭划清界限的沉重压力进疆的。</p><p class="ql-block"> 在支疆前,妈妈给我买了一把二胡。还缝了个琴套,便于我携带。进疆后,我卖力干活,甩坎土曼干得两手打起了血泡,血泡摞血泡,但我在劳动的九年中,从来没有请过一天假,年年全勤。无论干什么活,我的工效都是名列前茅的。我努力争取加入共青团,入团申请书写了一份又一份,但,一直被拒之门外。有一次,指导员甚至在我的入团申请书上批示“伪装积极,妄图混入团内”。</p><p class="ql-block"> 1969年,我被从值班连调到马号喂牛去了。每天与一群黑白花牛为伴,牛儿吃饱了,静静地倒嚼着,我依在草堆里抱着二胡“对牛拉琴”。牛儿真好,不管我拉什么曲子,牛儿们都安静地听。</p><p class="ql-block"> 说到在农场的干活,那最能磨炼人的莫过于挑担了。那时候农场人做饭冬天取暖全离不开柴禾。我们到农场后的第一个冬天就是到戈壁滩打柴禾,自力更生解决烧柴问题。每天一人一把坎土曼一根扁条到七八公里外的戈壁滩去挖红柳或是砍梭梭柴,打好了挑回来。</p><p class="ql-block"> 看着老职工挑起百十来斤重的担子,忽闪忽闪健步如飞。可轮到自己,七八十斤的份量一上肩,却怎么也忽闪不起来。扁担刚上肩还感觉不到太重,可走不出百米就会越挑越重,终于不得不走一路丢一路。到了家只剩了一小把了。回到宿舍,累得脚也懒得洗,往铺上一躺,浑身的骨头架子都像快要散了似的。</p><p class="ql-block"> 可是第二天还得去,这扁担一挨上肩就火辣辣的疼。</p><p class="ql-block"> 妈妈知道我经常挑担子后,专门用厚厚的帆布给我做了一只垫肩寄来。挑担时戴着垫肩,扁条对肩部的压力被减缓了。半个月后,我借助垫肩,居然学会左右换肩挑担了。这一招使我得益匪浅,后来我调到伙房当了三年火头军,挑水送饭,一百多斤的担子连续在田埂上忽闪三四个条田气都不喘(一个条田长1000米左右)。</p><p class="ql-block"> 文革以后,拨乱反正,情况就慢慢好起来了。我一直在坚持不懈地努力着,1980年我被调到团中学当了老师,1987年我自学通过了大专学历,任教期间,我年年都被评为先进教师。期间,是自我培养的黄金时期。是我在新疆最忙的时期。期间,我还利用会乐器的特长,带起了一支学生小乐队,我教队员们吹拉弹唱,练曲子,参加演出。</p><p class="ql-block">后来,乐队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都成为有一技之长的人才。</p><p class="ql-block"> 退休回沪后的2016年,我们应同学们之邀,回新疆探亲,多位留在新疆的同学们争相宴请我们,争相驾车来接我们,给了我们最高的礼遇。这是后话了。</p><p class="ql-block">1995年,第十个教师节的时候我光荣地入了党。我在党旗下宣誓的时候,心都激动得快要蹦出来了。我没能入过团,但我终于入党了,党接纳了我、承认了我,我半辈子的心愿实现了。 </p><p class="ql-block">&nbsp;&nbsp; 同年年底,我调任团机关任新闻干事,当了多年特约记者,在机关搞宣传,我年年都是各级宣传机构的优秀通讯员,还被评为政工标兵。直至退休。</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一转眼42年过去了。一个毛头小青年成了白头老翁。</p><p class="ql-block">&nbsp;&nbsp;三,浓浓的新疆情怀。</p><p class="ql-block"> 毫无疑问,新疆农场就是我的第二故乡。浓浓的新疆情结浸透在了我的血脉中了。回沪不久,我参加了一个知青聚会,与会者中,数来数去,数我的“疆龄”最长。于是,大家非要我唱一个新疆歌助助兴。我没有推脱,站起来便扯开嗓门唱起了《送你一束沙枣花》。没想到,并不悦耳的歌声竟博得了满堂喝彩,大家随着节奏击掌,继而同声高唱。我自己也被感动得热血沸腾,不顾嗓门的沙哑,也顾不得几段歌词的前后串换,唱了一遍又一遍,欲罢不能……我多么想跳起来呀!可惜当时我还并不会跳新疆舞。</p><p class="ql-block"> 42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一刹那,但对于我,却几乎是人生的所有了。在那片热土上,我开荒、挖渠、浇水、挑大粪、打苇子、干伙夫、赶大车、喂牛、割水稻、拾棉花,什么样的苦活累活都干过;我当过农工、值班战士、班长、统计、宣传员、文教,任过老师、新闻干事、主任科员。那片热土有我所有的青春、爱情、悲欢,她见证了我取得成绩获得荣誉后的喜悦,也见证过我失败后的沮丧、被歧视遭屈辱时的痛苦。</p><p class="ql-block">岁月如歌,岁月是舞。</p><p class="ql-block"> 回上海后,我依然在努力。我尽孝照顾年迈的妈妈八年,幸运的是我妈妈,97岁无疾而终。</p><p class="ql-block"> 同时,我广泛收集资料整理材料,在两位同仁的支持帮助下编撰完成了三十团老知青回忆录《情系双丰》和两本纪念相册。不仅原团场老知青基本人手一份,还为包括“首都图书馆”、“石河子军垦图书馆”在内的20来家图书馆提供了资料。我依然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投入知青活动居民区的各项工作,当了十余年支委委员和不坐班的居委委员。奉献余热。其实,在上一届换届的时候我已经到年龄,新任的总支书记希望我支持她的工作,于是我留任了一届,今年3月20日选举换届,我将第二次退休。</p><p class="ql-block"> 回沪后,老知青是经常聚会的,老知青们大多能歌善舞,都是浓浓的新疆情结。所以,不久,我就在莘庄就近加入了莘城中央公园新疆舞队,学起新疆舞来。通过学习,掌握了新疆舞的基本要领。</p><p class="ql-block">四,跳起来,引领麦西来普新潮流。</p><p class="ql-block"> 我努力配合新疆舞队的工作,积极参加舞队各项演出活动。舞队的进步很快,三年来,舞队从六七十人发展到一百几十人。舞队参加各级的表演和比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p><p class="ql-block"> 2018年10月,经过海选、复赛,莘城新疆舞队走上了“老了那又怎么样”全国比赛上海赛区总决赛演出的舞台。</p><p class="ql-block"> 舞队的新疆舞《各族人民大团结》参加“老了那又怎么样”全国中老年才艺评选大赛暨《老友记》演员上海赛区选拔赛,活动是在上海浦东亲和源老年度假酒店举行的。</p><p class="ql-block"> 舞队,顺利闯关,进入复赛。11月25日,又在亲和源参加了复赛。舞队表现不俗,脱颖而出,成为上海赛区唯一晋级的舞队。</p><p class="ql-block"> 2018年12月16日,舞队走上了“老了那又怎么样” 上海赛区总决赛的舞台。</p><p class="ql-block"> 2019年9月2日,舞队24位参演队员由闵行区退管会的选送,代表闵行区参加了2019年上海市老年才艺展。展演活动是在交通大学文治堂举办的,这是一场精彩纷呈的麦西来普盛典,我舞队的表演受到了广泛的好评!</p><p class="ql-block"> 9月22日,莘城新疆舞队参加了上海知青阿凡提歌舞艺术团的建团20周年联谊会活动。</p><p class="ql-block"> 2019年10月8日,莘城新星舞队作为闵行区的代表队应邀来到了颛桥剪纸文化公园,参加了颛桥糕节文艺联欢活动。</p><p class="ql-block"> 2020年国庆前夕,新疆舞嘉年华颁奖盛典,我们舞队的节目荣获全国前十佳。</p><p class="ql-block"> 选发几张我参加新疆舞演出的照片。 </p><p class="ql-block"> 五, 麦西莱普,新疆情结屡展风采。</p><p class="ql-block">我们跳舞,我们健康;</p><p class="ql-block">我们相聚,我们快乐;  </p><p class="ql-block">我们动情,我们追梦:</p><p class="ql-block">&nbsp;追梦,&nbsp;童心不改,</p><p class="ql-block">&nbsp;&nbsp;追梦,初心不忘!</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和朱老师在采访中跳起了新疆舞的一段视频。</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和朱老师在莘庄公园舞蹈时的留影,照片被选为采访活动的封面。</p> <p class="ql-block">  我和朱老师等在七团联谊会上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  这是朱老师做的文字准备。她的准备更详细。</p><p class="ql-block"> 一、本人简历。我叫朱根娣,年龄76岁,1945年11月7日出生。1963年8月28日我积极响应党和人民政府的号召,从上海出发到新疆去支援边疆建设。我是1964年11月30日入党,党龄已56年多。在祖国边疆,我一干就干了三十三年。其中,我在新疆兵团一师七团当生产排排长3年,当人民教师30年。在这期间,我曾得到过我们团里,师里三十多次的先进生产工作者和优秀先进教师的光荣称号。国家副主席王震同志曾经接见过我两次。2013年我出版了一本30多万字的《塔里木的上海知青》的书。2014年11月这本书获得了全国出版局和全国图书馆评选的全国50本优秀书籍。(百度上写此书名就可查到)。二、在新疆和上海最难忘的几件事 1.刚到新疆阿克苏。 1963年8月底,汽车从新疆吐鲁番出发经过了三天多的的行驶,途中经过了许多美丽的小城镇,把我们带到了南疆重镇阿克苏农一师所在地。那里的人们载歌载舞、举着各种彩色旗帜,夹道欢迎我们这批上海知青。在阿克苏农一师招待所,我们休整了二天,第三天我们上海杨浦知青大队就被派送到了胜利十二场(现农一师七团)。同样,团场的老职工们,团场的大、小领导们也在路边夹道欢迎我们。他们每人手中也挥舞着各式彩旗,团部的大喇叭里也播放着动听的“送你一束沙枣花”、“我们新疆好地方”……等歌曲。那天,整个团部锣鼓喧天、彩旗飘扬,人头攒动,好一派热闹场面。2.捡棉花。从第九天开始,我们不再是客人,而是玛滩农场的主人了。我们在老职工、老班长、老排长们的带领下,学着干一些农活。新疆九月初的天气,已有十几分的凉意。我们穿上毛衣等厚衣服系着棉花袋,清晨就出发到棉田拾棉花。那年,我们正好赶上了棉花大丰收。别看拾棉花是个简单的活儿,一天拾下来,真是腰酸背疼、小腿肚发涨发疼。许多上海知青都叫苦连天,再加上我们已开始天天吃粗粮(玉米糊、玉米馍)、菜是不见油晕的大白菜、茄子、葫芦瓜……等。那时,领导还规定了馍的量,一顿200克一只玉米馍。一顿只有一勺菜,没有加的。那时候大家干活时间特长,早上顶着月亮去上班,晚上天黑了迎着月亮才下班。3.想家了。没过一个月,就赶上过“中秋节”了。上海知青们思乡的情绪越来越浓。中秋节这天收工早些,我吃过晚饭就到我们排的几间宿舍里去看看。我主要是想去查看排里战友们宿舍的卫生情况。当我走进“大地窝子”宿舍时,(那是我们排里60多个男生居住的地方)就听到了一个人的哭声。我循声而去,一看是一位男知青叫“小家伙”的人在“独哭”。我问他:“你怎么了?”他边哭边说:“朱排长姐姐,今天是中秋节,我想爸爸、妈妈、弟妹了。”呜、呜、呜……说完他又哭了。我们俩这一问一答不打紧,接着就爆发了整个“大地窝子”房间里,60多人的“大合唱”。大家一起哭,一起思念家乡、思念上海、思念上海的亲人们。 瞧,这是一张已发黄的近50年前的老照片了。前排左起第一位是程有兰,第二位是洪秀英,第三位是杨美丽,第四位是陈阿娣,第五位是邓爱娣,第六位是方桂娣,第七位是顾秋娣,第八位是吴伯锁。后排左起第一位是我(朱根娣),当时,我就是这个拾棉花突击队的队长。你瞧,我正用手举着突击队的大红旗哩。第二位是周桂兰,第三位是吴良娟,第四位是高琼女,第五位是徐雪艳,第六位是刘龙娣,第七位是魏湘云,第八位是“许丽娟”,第九位是孙金菊。七团二连的拾棉突击队,共有17名上海女知青组成。(当时突击队里就有七个人是现在“知青十一姐妹”里的人。)您们看,我们每人收获都不小吧,每个人棉花口袋都是装得满满的、鼓鼓的,足有近20公斤重哩。当时,我们突击队员们,每天都是天不亮顶着月亮上班。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一直到夜晚月上树梢,迎着月亮我们才回家。一天两顿饭都是伙房班长派职工给我们送来吃的。我们经常一只手啃着粗粮窝窝头(玉米馍)另一只手还在拾棉花哩。我们年少不知劳累、真是干劲冲天啊!每天连队文教,都会把我们拾棉花突击队员每人拾棉花数量书写在黑板上。白天他还用喇叭在田间、地头一遍遍地公布我们拾棉花的成绩排列名次,这大大鼓舞了士气。上海知青们、老职工们纷纷都自觉地、拼命地追赶着我们突击队员们拾棉花的数量。当时,全连职工们拾棉花热情高涨、干劲冲天。拾棉花的工作,一直延续到第二年的一月中旬才结束。要知道9月、10月、11月拾棉花时,我们的双手、身体还感觉不怎么冷;可到了12月、1月拾棉花时,我们双手一沾到那被霜和雪打过的棉朵时,就觉得特冷,那是刺骨的冷啊!即使我们用双脚踏地、蹦跳也无济于事。后来我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大家每天拾棉花前,先用小木棍先敲打掉棉花上的霜雪,那冷就好多了。到了大冷天一月、二月时,我们就在宿舍里剥棉花桃子。据说那剥出来的棉花,今后是要弹出来给我们知青做棉垫子用的。我们的劳动热情又来了,大家边剥棉桃还边唱歌,有时大家还你一个我一个地轮流讲故事哩。4.南干渠清淤。一九六四年十一月初,团党委命令我们各连队抽调100个青壮年,(不分男女)到龙口(南干渠)去清淤。这南干渠,渠宽60米,渠深18米,渠水是天山雪峰上融化流下来的雪水。它是我们团当时二万多人,吃、喝、洗、用必备的生活用水,也是我们全团农业大田里浇灌的命脉之水。那些年,这个南干渠每三年要“大动干戈”地清淤一次。就是把沉积在渠底的泥沙等,挖到渠外去。因为那时候全靠人工挖泥沙,全靠肩挑手提往渠外运泥沙,没有什么挖掘机等机器的。我和我们排里的100个身体好的上海知青被选上,我们带上必须的生活用品和铺盖,到了距离团部15公里处的南干渠。我们靠着渠边,搭建了简易的草铺床。大家就露宿在天地之间,真可谓是天当被来地当床啊!大家一干就是一个半月,直到12月下旬才回到连队。在这一个半月多的大会战中,我们吃饭不定量了,伙食也好多了。但天气越来越冷,白天干活时,人在用劲出力还不感到冷。但到了夜晚,因为是在露天,我们发的床垫子、被子又不够厚,那种冷啊!只有老天和我们自己知道啦。我们上海知青和老职工们一样,干活非常卖力。随着大渠越挖越深,工作量也越来越大,大家碰到的困难也越来越多。在通往渠顶的渠坡上,我们修了许多土楼梯。每天,大家都把装好泥沙土的柳筐,一担担地挑出大渠外。在挖渠过程中我们还展开了劳动竞赛,各连队的职工们每天都在比进度,你们挖了多少米?我们挖了多少米?你们挖了多少土方量?我们挖了多少土方量?每个人都想自己的连队能排在清渠前几名呢。朋友,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你可以想象,当时清淤工作的劳动强度吗?你一定觉得我们那时候挺有劲、挺有趣吧。三、我和新疆舞的结缘 新疆是我们国家著名的歌舞之乡。新疆舞跳起来实在是太好看啦!因为新疆的舞蹈,它带有浓烈的异域风情,它是新疆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的服装色彩艳丽华美,它的舞蹈奔放热烈,它的音乐,节奏明快、悦耳动听。新疆舞真不愧为是我们祖国艺术百花园里的一个瑰宝啊!新疆舞,对于我们十万赴新疆的上海知青来说,情有独钟。那是因为我们对第二故乡新疆有一种独特的情节。我相信上海在各大公园里,南京步行街上,各街道社区里,一年四季有许许多多的跳新疆舞的老知青们。他们不仅仅是为了新疆舞的优美律动、热情奔放、而去学去跳的吧!可能他们和我一样,都有着一种深厚的、永远的“新疆情结”。毕竟我们上海知青在新疆屯垦戍边、战天斗地,工作生活了三十多年啊!可以这样说:跳新疆舞是我们的一种感情表达,当年我们把上海的文化带到新疆去,现在我们又把边疆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播到上海来啦!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们从新疆陆陆续续退休回到上海,多数人在空闲时间里,都投入到跳新疆舞、锻炼身体、老有所乐的老年幸福生活之中了。您请看吧,近20年来,每天上海各大公园里都有着一批批跳新疆舞的人群。每逢双休日,在南京路步行街的空地广场上,上海各公园舞蹈队的成员们每逢双休天,都聚拢在这里切磋交流、载歌载舞,在欢乐的跳着新疆舞呢!这是上海独特的风景、美丽的风景之一,也是上海人民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幸福快乐的生活方式之一。 我在新疆工作生活了三十三年。在那儿我耳闻目睹,逢年过节时我就可以看到少数民族的老老少少们都在跳新疆舞。因为耳渲目染,我就爱上了跳新疆舞。在新疆我当了人民教师三十年,主要是为了给学生们排文艺节目,我就主动去向维吾尔族的学生家长们去请教、去学习,跳新疆舞的技艺和最基本的基础动作。1995年退休回上海后,我又虚心的去向王岚、刘嘉玲、亚亚、江茂荣(大江)…...等老师,去学习新疆舞的技艺。最后,我又拜新疆文联的白新民老师为师父。深入地去专研一些难度较高的新疆舞动作。2013年2月份,我们新疆知青连续三天,在上海静安寺云峰剧场演出了大型、优质的精美新疆舞八场。获得了上海市民们热烈的赞扬。当时我也在云峰剧场那大型舞台上,连续跳了八场“边疆处处赛江南”的新疆舞。四、新疆舞人的生活 平时,我和朋友们在我家门口附近的江浦公园跳新疆舞,主要是锻炼身体。有时也会去杨浦公园、黄兴公园、闸北公园、中山公园......去跳新疆舞。每逢双休天,以往我们都是在南京路的空地上跳“麦西来甫”新疆集体舞的。每当到重大节日,如“五一节”、“国庆节”、“春节”的时候,我们就在南京路上的世纪广场上跳“麦西来甫”新疆集体舞的。五、我的体会、收获 我已经回到上海二十多年了。其中我又被回聘在上海杨浦区江浦街道和平凉街道里居委会又当了文教、治保、民政、居委主任、居委党总支书记等等工作又近十八年。第二次退休后,我除了写书、写文章,就常常去公园跳我喜爱的新疆舞“麦西来甫”。一是为了个人爱好,二是为了锻炼身体,三是为了能心态更好。我每天听着悦耳动听的新疆舞曲,踏着欢快的步子,转动着身体、伸伸手、踢踢腿。跳着“麦西来甫”新疆舞,跳着、跳着,多高兴、多美呀! 我们跳舞的同时,每天还能晒晒太阳补钙。我们看到公园里的美景,就会心情好、心态也就会更好啦!朋友们,欢迎大家跟我们一起来跳新疆舞吧!欢迎、欢迎哦!</p> <p class="ql-block">  1964年9月27日,赴疆列车即将启动,我亲爱的妈妈在北站送我启程。</p> <p class="ql-block">  在马号喂牛时,我在牵大公牛。</p> <p class="ql-block">  在新疆任教期间,我还利用会乐器的特长,带起了一支学生小乐队,我教队员们吹拉弹唱,练曲子,参加演出。</p><p class="ql-block"> 后来,乐队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都成为有一技之长的人才。</p><p class="ql-block"> 这是学生小乐队当时的一个留影。</p> <p class="ql-block">  莘城中央公园新疆舞队演出“各族人民大团结”谢幕时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  选一组和舞友共舞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一早,济蓉老师发微信说:</p><p class="ql-block"> 朱根娣老师、沈老师:你们昨天的直播《新鲜早世界》FM和TV二个平台有2千多人看了,回看还会增加。</p><p class="ql-block"> 本来我担心没有特别大悲大喜的故事,不容易被人关注呢!</p><p class="ql-block"> 朱老师说的神采飞扬,沈老师现场舞蹈动作很得分,为你们点赞!</p> <p class="ql-block">  这是采访活动幕前幕后的领导、工作人员和我们一起留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