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锦华提供</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知青往事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2020年9月12日,来自四面八方的知青朋友相约禄丰县勤丰小镇,大家不惧多变的秋雨时节,一路风雨一路行,汇聚到勤丰小镇已是吃中午饭的时候了。大家的见面,自然而亲切,既没有动容的场面,也没有“何当共剪西窗烛”的绵绵细语,只是相互亲切的问候着,相互热情的打量着,毕竟有的一别就是四十多年了。我印象中的年青小伙及美丽姑娘们,早已风华不在,人生所经历的沧桑与喜悦、酸甜与苦辣已深深刻在知情朋友的眉宇间或粗或细的皱纹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秋天是一个多变的季节,时而白云朵朵,时而乌云密布,云聚云散仿佛就像我们的人生一样,一切都会变幻,一切都是那么无常。我们相聚那天刚好是一个阴雨交加的秋天,雨就像挂在树上的水珠一样,说来就来,但这一切并不影响我们相会的好时节。我们这代人都是从盲目而狂热的时代里走来,经历一阵阵带有凉意的秋风和一场场滂沱大雨,反而使大家浮操的心宁静了许多,也淡定了许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在不太大的餐厅里, 来自勤丰的知青们满满围成两桌,大家边谈边吃,回忆着那些逝去的知青岁月,那天我倒是美美的吃了一顿大餐,看着满桌丰盛的菜肴,恐怕是六、七十年代里过年都不能吃上的上等好菜啊!我们这代知青人在农村历炼的那几年,亲身感受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实意境。所有的食物来自不易,都值得我们好好珍惜,说实在的,通过我们辛勤的劳动,上天赐给每个人的食物和福报也是有限的,当你或早或迟享受完这些食物和福报时,你的一生也该划上句号了。</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那年月,我的想法简单:只要吃饱肚子就十分知足了。这恐怕是许多普通老百姓一生的追求,为吃而生,为生而吃。周而复始的春天里播种,又在秋天里收割,就这样一天天不知疲倦的劳作,又一天天的老去。</p><p class="ql-block">罗次位于禄丰东部,与安宁和富明县相邻,是一个南北长、东西窄的大坝子,从禄丰县城到罗次有一条324县道相连接。1975年9月17日我们在县城集中后,坐车经324县道到达勤丰公社,由勤丰公社领导主持了一个简短的欢迎仪式,并依依介绍了各知青点的生产队长,再由生产队长带路把我们送到了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村庄。我们坐在大货车的车厢里,用背包当坐位,伴随着老解放车的轰鸣声,公路两边一颗颗小树和田野不停的往后移动着,汽车时快时慢,在快的时候,整个车厢弥漫着被车轮卷起的灰尘,大家紧紧的闭着嘴,生怕灰尘吸到肚里,坐在颠簸的车厢里,有的拿手当口罩把嘴紧紧蒙住,有的不时的抬起手扇动着扑鼻而来的灰尘。汽车不断向前行驶,勤丰公社离我们越来越远,茫茫田野看不到边,这时我并没有陶醉在这美好的田野里,反而对家的思念油然而生,反而感到一平浪的家离我们要去的地方已经是很远很远,这毕竟是我第一次离开家,也是我走向社会生活的第一段遥远而崎岖不平的路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四十年后,我们再走知青下乡时的那段公路感觉好了许多。原来连接东西的324县道和连接南北的334县道全程都是柏油路,即便到了各乡村都变成水泥路了,扑鼻的灰尘和颠簸只停留在我过往的记忆里。现在的交通十分方便,除老的334县道公路链接罗次坝子南北外,又增加了四车道的易武高速穿越整个罗次坝子,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星罗棋布的村庄坐落在山两边。一趟趟的火车从成昆铁路飞驰而过罗次的半个坝子。</p><p class="ql-block">我们当知青回家时,都是坐成昆铁路开往金江的绿皮火车,这种车行驶速度慢,每到一个小站都要停车上下人,从勤丰小站到一平浪大约有七八十公里路程,运行时间需两个多小时,若碰到途中小站上下车的人多,火车晚点是常有的事。勤丰营火车站虽然是成昆线上的一个小站,但承载着勤丰知青美好的记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勤丰火车站可以买到不用粮票只需一角钱一个大馒头,那时的馒头白里透黄,是用全麦发面及柴火蒸制而成,热腾腾的馒头散发出浓浓的麦子清香,细嚼带着一丝丝甜味。现在许多面店出售着各式各样的馒头,我品尝后再也吃不出那时的味道了。</p><p class="ql-block">那时的代家冲知青是很苦的。回趟家有多么的不容易,从家到代家冲除了坐火车别无其他交通工具,下车还要走一段惊险害怕的山路,每次火车到勤丰营站,都是夕阳西下的时刻,太阳的余辉是多么的可爱!可好景不长,即刻就要被暗淡的暮色所笼罩。</p><p class="ql-block">深藏在崇山峻岭的代家冲是不轻易被人们发现,若要发现,人们必须要翻山越岭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才能到达代家冲。藏在大山深处的代家冲,每当人们走到村口时,才会让人知道,哦!这里还有一个村寨,那就是代家冲。群山环抱的代家冲,天地小的又小。有时我会看着那些高高低低而贫瘠的田地在傻傻发呆。有时会抬起头看看哪些飘摇不定的白云在幻想。我内心的渺茫和自卑油然而生,并开始怀疑自己的人生。难道我们就要在这里干一辈子了吗?后来我才明白:其实我们踏入生活所走的每一步路都是非常辛苦的,并不向诗人们宣扬的:“路的远方有诗和鲜花”。</p><p class="ql-block">火车到达勤丰站了,我兴高采烈的下了车。便开始步行到代家冲,那可是一段害怕和恐慌的里程,翻了一座又一座的山才能到达代家冲,尤其是村子后面的那座大山十分阴森,树林长得密密麻麻,阴天蔽日,一堆堆的坟丘。在树林里隐约可现,有几次我感到十分恐惧都不敢往前走了,但不往前走又往哪里走呢?只能自己鼓起勇气、咬咬牙往前走,边走边左顾右盼,时而看看前面,时而再看看后面,只听见自己的心绷绷乱跳,不管怎样,那天我还是提着心壮着胆走到代家冲。虽然现在我成熟了,感觉什么都不怕,但要我再去走回那段代家冲的路程,还是令人感到后怕。</p><p class="ql-block">今天去代家冲多好呵!再不用翻山越岭的徒步,也不用再走布满野草和荆棘丛生的那片可怕的坟地。大家坐在舒适的小汽车里,春风满面的笑谈过往人生之路,那些历经艰苦的劳动、物质贫乏的艰难岁月都变成了美好的回忆。</p><p class="ql-block">知青的岁月耐人寻味。回望南营到后冲,再到中所。三地的知青点自然条件无比优越,交通四通八达,至少不消走那段可怕的山路,尤其是中所知青点的那幢知青屋,令人难以忘怀,一栋土木结构的老式建筑,围成一个四合院,坐北向南,粗线条的门窗雕刻,坚实的木柱,坐落有致的石台阶通到各房屋的门前。房屋虽没有庭院深深,但感觉久远和幽静。据说这房屋是以前村里一个大地主的住宅,这幢房屋历经多年的风雨和烟熏,墙面一层一层的剥落,已显得陈旧而灰黑。知青们走在庭院式的四合院里,杨锦华就像一个娴熟的导游一样,兴致勃勃的领着知青们参观这个四合院,她挪动着慢慢的步伐 ,就像进入一个熟悉的陈列馆一样,用稍微激动的普通话向大家介绍这个房屋的情况,男知青住这间,女知青住那间,厨房在那里等等都做了详细介绍。她身临其境的向我们回顾了当时的知青生活。中所知青张建云紧随其后,并不停的和当地农民交谈着。四十年前,知青们的到来使这个四合院沸腾了、欢声笑语打破这栋老四合院的寂静。今天这个四合院再次热闹而不平静,以前的青年小伙及美丽的姑娘们都步入六龄后,他们带着许许多多的故事从回故里,心理的不平静与激动交织在一起,也充满着很多感慨,但一时难以表达,只好不约而同在天井里留影纪念。一位年过七旬的中年妇女,呆呆的伫立在台阶上,用慈祥而惊奇的目光看着我们这些不速之客。看得出住在这里的房主人就是这位中年妇女,她的脸上写满了朴实与善良。</p><p class="ql-block">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一定少不了悲和喜的乐章。悲悲喜喜,人生无常。这栋四合院历经风雨飘摇几十年,见证了社会的变化和人物的变迁。 </p><p class="ql-block">南营是杨林和陈浩云下乡的知青点。南营隔山与代家冲遥遥相望,村寨要比代家冲大得多,依山边而坐落的南营村寨紧邻329部队。进出南营有两条大马路,一条是从勤丰营火车站过来的第一条马路,这条路像蜈蚣爬过似的弯弯曲曲。那时的路两边是一片片的稻田,远远望这条路,在微风的吹拂下,绿茵茵的是田野,泛着土黄色的就是这条简易公路,在阳光的照耀下特别醒目。现在这条路变好了许多,蜿蜒的土路变成了水泥路,路两边尽是一些塑料大棚,大棚里栽着各式各样的花草。顺着这条迤逦而行的土路走到尽头,一边连着南营,另一边连着329部队的南沟,陈浩云曾是部队南沟走出来的知青。车到南沟部队的大门前,我们把车停下,顺着水泥路走在去南沟的大道上,军营红砖房掩映在箐沟的绿树里。这一切对陈浩云来说是多么的熟悉,可是他再也看不到穿着军装的军人们迈着矫健的步伐健行在南沟的军营里。他再也听不到嘹亮的军歌和急促的哨子声,四十多年前,这里是陈浩云梦与摇篮的地方,看着那些熟悉的小路和山沟里的营房,他眼前一定浮现出和温馨的亲人们在一起生活的往事。从大山里走出来的知青教师陈浩云无不感慨的说:“离开这里四十多年了,挺怀念的,我在梦里经常梦见这个地方。”陈浩云不善言语,但语言朴实,道出了他对亲人、对山、对军营的怀念,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条小路两边虽没有姹紫嫣红的名花陪伴,没有山花浪漫的美丽,但自然而幽静,走在这条林荫小道上,陈浩云有过理想和梦幻,也有过不切实际的叛逆,自从当上人民教师后,才知道自己的责任和担当,风雨几十年,他不是在茫茫路途就是在三尺讲台,所有的喜悦和沧桑都写在他宽阔的脸上。</p><p class="ql-block">另一条通往南营的路是从334县道(安丰营-罗次)公路19公里处从右转弯走一段人工挖的机耕路,这条路是高低不平的土路,路面不宽,仅够一辆马车和拖拉机通过,路的一端到另一端非常笔直,直得就像木工用墨斗线弹过开挖出来的一样。这条路也是我们代家冲知青走得最多的一条路。那时的329部队在整个罗次坝子很有名气,部队经常会在傍晚放一些老电影故事片,比如《山间响起马铃声》、《野火春风斗古城》、《英雄虎胆》、《永不消失的电波》等等,这些故事片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工人、农民以及我们这些小知青,我们代家冲知青来329部队看电影需翻山越岭后,再走这段机耕路就到329部队了,那时的我们看的最多的是八个样榜戏,在329部队看到许许多多的电影故事片后,才使我们对战争和历史故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p><p class="ql-block">我们每一天最大的向往就是渴望到329部队看一部战斗故事片,那毕竟是精神的食粮,再苦再累阻挡不了我们对电影的热情,脚下的道路再曲折再遥远也阻挡不了我们对文化生活的向往。大家乐此不疲的走几里路到329部队看场电影,虽然劳累,但心里是乐滋滋的。</p><p class="ql-block">后冲村寨紧靠泽润里的半山腰:顺着334县道公路17公里处右转过一座小桥,上坡后走一段乡间小路,便到后冲村口了。在村口田野与杂草间,许天寿指着路边的那块荒地,感慨地说:“我们的知青屋就在这里了”,大家朝着他指的那个方向望去,只有一丛丛的竹林在秋风中不停的摇摆着,发出了沙沙的响声,什么房屋都没有。他们的知青屋在我的印象里是一栋砖木结构的房子。那个年代,能住这样的房子,条件算不错了。而今沧桑聚变不能同日而语了,就像红楼梦里写得一样“白茫茫落得大地真干净”。幸好群山还在,竹林还在,生命之树常青。可此时此景,大家怀旧之心也平添了几分惆怅,天空乌云密布,眼看一场滂沱大雨就要降临,大家只好在道路与田埂间找了一块空地合影留念。临走时,肖永钢和路人打听到原来的生产队长还健在,现在已经是八十多岁了,他和许天寿家人执意要去看望一下当年的生产队长。肖永钢意味深长向大家说:“队长相当正直,是一个难得的好人”。来到队长家,队长虽然八十多岁,但精神状态较好。他矮个子,方脸,慈眉善目,身穿一件警兰色的四开服,笑容可亲的迎接了他们。肖永钢和许天寿就像见到阔别四十年的亲人一样,细听队长讲述家常和村里的变化情况,他们仍然就像当年一样,非常敬仰这位朴实的农村老队长,他们谈心,问长问短。从老队长家回来后,肖永钢说:“此次来到后冲知青点,不虚此行,不留遗憾,四十年不容易”。肖永钢的这番话言简意赅,从没有忘记这位勤劳、朴实的老队长。他在金融界一干就是几十年,大小事,大小人经历不少。仍挂念着后冲这位关心知青的老队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次知青聚会,虽时间短暂,但艰苦的知青生活回忆在欢歌笑语中开启了我们四十年前的时间隧道,四十年前我们汇聚在勤丰小镇,是年轻的小农民。四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又相会在勤丰小镇,从生活的起点又回到了起点,只是容颜已变,但群山和田野为证,我们曾经来过。每个人的心理都装满了每个人的故事。大家找回了那些美好的记忆,一座座连绵起伏的群山,一片片纵横交错的田野,一段段崎岖不平的小路,一张张热情洋溢的笑脸,一个个朴实而热情的农民,一曲曲优扬而甜美的歌声,一个个婀娜多姿的舞蹈,这一切美好的时光都停留在我美好二零二零的记忆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