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洁之民</div> <h1>今年的正月初十,老岳父在省人民医院安祥离世了,他在住院一年多后,以97岁的高龄走完了一生。春节前夕,省委、省政府还曾派人到病房慰问了老人家,没想到十多天后他便驾鹤西去,永远离开了我们。</h1> 江苏省人民医院 <h1>老岳父不仅是高寿,而且是有较“高”生活质量的“寿”,他直到2019年11月住院前还能独自散步,并能玩电脑,住院后还能用手机发微信。</h1><h1><br></h1><h1>我觉得老人家之所以高寿,与伉俪情深、心怀大爱是分不开的,老人家10多年前的一段往事不禁浮现在我眼前。</h1> 老岳父书房里的电脑桌 老岳父生前的手机微信号 <h1>那是2009年11月的一天,时年85岁的老岳父给我发来一份电子邮件,告知11月24日中午在江苏路的艳阳天餐厅举行家宴,我当时很纳闷,既非过年又非过节,既非庆生又非庆寿,老人家怎么突然召集全家人聚餐,问了问内兄,内兄一家也同样是一头雾水,感到奇怪。</h1> 艳阳天酒家 <h1>家宴那天,只见老岳父和老岳母精神矍铄,满面春风,菜上桌,酒斟满,老岳父这才宣布家宴的缘由,原来这天是二老结婚60周年的纪念日!</h1><h1><br></h1><h1>我们作为晚辈到哪里知道二老结婚的具体日子,也不清楚他们已经是钻石婚期,更没想到二老还像年青人一样注重仪式感,不然的话,我们一定要准备礼物相赠的!</h1> 钻石婚宴上的二老 <h1>家宴上,大家谈笑风生,二老更是其乐融融。俗话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看到二老风雨同舟60载,我们好生羡慕!席间,老岳父将事先打印好的纪念钻石婚庆的诗稿以及60多年前追求老岳母时写的几首情诗分发给我们。</h1><h1><br></h1><h1>侄女和我女儿都是1983年出生的,生肖属猪,二老十分宠爱这两个孙辈,我戏称两个80后女孩是两位“80”后老人的两颗掌上明“猪”,她们挥着手中的诗稿,趁机起哄,闹着要爷爷(外公)交代当年追求奶奶(外婆)的罗曼史,并一唱一和地说,不了解写诗的背景,不能深刻理解诗的含义。</h1> 掌上明“猪” <h1>老岳父笑呵呵地打开了话匣子:1946年的正月初二,他与一位友人同游无锡的惠山公园,公园里游人如织,只见迎面款款走来两位身穿红色大衣的窈窕淑女,两女子明眸皓齿,风姿绰约,顿时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年龄略小的女子更是楚楚动人,让他惊为天人。君子好逑的他便与友人一路暗中尾随跟踪,一直看到两位美女最后步入了电话局。于是托人多方打听,这才知道年龄略小的美女是电话局的接线员,那年头的“电话小姐”与如今的“空中小姐”一样受追捧,不仅人长得漂亮,而且甜美的嗓音绵柔软糯,让人如沐春风,嗲到哉!</h1> 无锡惠山公园的天下第二泉 <h1>此后他对“电话小姐”展开了苦苦的追求,他那时还是个穷学生,即便后来参加了革命工作,但由于当时实行的是供给制,仍是个身无分文的穷小子,而“电话小姐”家境殷实,因此“电话小姐”的父亲坚决反对这门亲事。可是“电话小姐”看中了这位革命青年的才学和人品,不顾家庭的反对,毅然与自己的如意郎君在1949年无锡解放后不久结为连理,步入了婚姻的殿堂。</h1> 民国时期的电话女接线生 上个世纪40年代的电话小姐 民国影星阮玲玉在《三个摩登女性》中扮演电话接线生 <h1>老岳母告诉我们说:“我的父亲甚至拒绝出席我们的婚礼。”一场不能得到父母祝福的婚礼,让女儿情何以堪!做母亲的毕竟心软,后来看到女儿嫁的是位有志有为的青年,这才接受了现实,在母亲的说服下,父亲大人最终认可了这位女婿。</h1><h1><br></h1><h1>建国初期的供给制取消后实行的是低薪制,“如意郎君”那时的工资还没有“电话小姐”高,因此老岳父在饭桌上戏称自己是个“吃软饭”的。</h1> 婚姻的殿堂 <h1>社会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关于压力的实验,实验证明,压力越大,反弹力量也越大。婚姻也是如此,在父母的阻挠与干扰下,反而会变得更加牢固,反对越强烈,恋人相爱就越深,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看来如今的二老就是“老罗密欧与老朱丽叶”!</h1> 罗密欧与朱丽叶 <h1>两个孙辈听了爷爷(外公)的罗曼史,拍手叫绝,并一齐为二老点赞。</h1><h1><br></h1><h1>老岳父继续说到,婚后不久,他服从组织的安排来到南京工作,与新婚燕尔的妻子两地分居,在无锡电信局工作的“电话小姐”生育了一儿一女,既要上班又要带娃,独自撑起了一个家。直到1956年,才调到南京电信局,夫妻得以团聚。</h1> 游府西街的南京电信局 <h1>“文化大革命”中,他遭批斗蹲“牛棚”,1969年,“工人阶级占领上层建筑”后,又被发配农村,而端着电信局“铁饭碗”的她,本不属于下放对象,也只得含着泪从单位辞职,带着小女儿跟随他去农村安了家,并在乡下学会了养鸡和种自留地。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二老才重回南京。</h1> 工人阶级进驻上层建筑机构 <h1>老岳父回南京后一直在省社科院从事经济研究工作,1990年底离休,1993年10月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他离休后仍然热衷于社科研究事业,并以“离而不休、老有所为”作为座右铭,他勤于思考,笔耕不辍,先后在报刊上发表了一百多篇学术论文。老岳母则全力支持他,还时常帮他抄写资料、誊清文稿,老岳父动情地说,他的那些论文获奖证书中,有老岳母的一半功劳。在我们的眼中,这些获奖文章何尝不是二老相濡以沫的成果,这些获奖证书何尝不是二老伉俪情深的证明!</h1><h1><br></h1><h1>老岳父晚年被多种慢性病缠身,从早到晚要服用各种药物,而他一旦打开电脑,进入写作状态,根本就记不起来吃药,老岳母总是按时按点地提醒他,并倒好温开水,一直看到他吃完药才放心。</h1> 见证幸福 2016年时,二老在牛首山佛顶宫合影。 钻石婚雕塑 <h1>作为晚辈的我们看到二老60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耄耋之年、相濡以沫,如今又共庆钻石婚期,真是敬佩不已。</h1><h1><br></h1><h1>当年的“如意郎君”虽然没给“电话小姐”戴上一枚钻戒,但这60年的钻石婚就是天价的大钻戒!席上,我们频频举杯,祝福二老颐养天年,也期盼着二老结婚70周年时再设家宴!</h1><h1><br></h1><h1>2019年10月是建国70周年的大庆,时年95岁的老岳父为此撰写了题为《领跑全国的苏锡常与中国特色的大国模式》2万字的文章,可谓鞠躬尽力,矢志不渝,表现出了他对事业的一种挚爱、对祖国的一种大爱。</h1><h1><br></h1><h1>我们原以为很快也可以迎来二老结婚70周年的大庆了,然而这年的11月,老岳父病重住院了,此后便卧床不起,再也没能提笔撰文了,以至在2021年的正月初十走完了他的人生。</h1> <p class="ql-block">建国70周年时,二老获得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纪念章</p>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h1>安息吧,老岳父!相信天堂里一定会有一支爱的安魂曲在伴随着您,这支爱的安魂曲也一定会如“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h1><p class="ql-block"> 2021年3月1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