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扬州,古称广陵、江都、维扬,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扬州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商业昌盛,人杰地灵。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与镇江隔江相望。国家重点工程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地。有着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誉, 在中国历史上,扬州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自汉至清几乎经历了通史式的繁荣,并伴随着文化的兴盛。具体而言,扬州在经济上曾有过三次鼎盛,第一次是在西汉中叶;第二次是在隋唐到赵宋时期;第三次是在明清时期。总体上,扬州城市的繁荣总是和整个国家的盛世重合。隋唐、明清时期的扬州财富、资本的高度集中,是整个中国及世界资本最为集中的地区,规模最大的金融中心,其繁荣程度如同当今世界之伦敦、香港。 扬州”有“月亮城”的美誉。大运河的修建恰恰是隋炀帝为游扬州方便的最初动机!最终也死在了扬州,葬于扬州。而清代康乾时期名扬天下的书画界翘楚扬州八怪,更为近代扬州增色! 3月31日上午九时从镇江來至扬州,住下后即游瘦西湖。瘦西湖原名保障湖,位于扬州市西北郊。乾隆年间钱塘诗人汪沆慕名来到扬州游湖后,始将其唤作瘦西湖。瘦西湖在清代康乾时期已形成基本格局,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誉。瘦西湖主要分为14大景点,包括五亭桥,二十四桥,荷花池,钓鱼台等。至瘦西湖时正逢星期天,彼时人山人海,拥挤不堪,有寸步难进之概!进园约二百米即退出。随意在扬州城內转游,近傍晚,由东关城门进入东关大街,不宽的街道足有二公里长,据说是扬州最著名的古街,彼时尚在修建恢复原貌中。在己修建好的店铺中以卖糕饼见多。买了两盒带回品味。因还在修复中,游人极少,时有建筑材料堆放路边,估计数年后,可能会是扬州的一张脸。将与成都宽窄巷子,福州三坊七巷,重庆磁器口相争妍。漫游至尽头已是晚上八点多钟,做公交回旅店休息。第二天游何园。何园,坐落于扬州市的徐凝门街66号,又名"寄啸山庄",是一处始建于清代中期的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被誉为"晚清第一园",面积1.4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余平方米。何园由清光绪年间安徽何芷舠辞官退隐扬州时所造,片石山房系石涛大师叠山作品。著名国画大师黄宾虹,他六次来扬州,均寓居在何园骑马楼东一楼。主要景点有复道回廊、骑马楼等。何园是清代后期扬州园林的代表作。何园的主要特色是充分发挥了廊道建筑的功能和魅力,1500米复道回廊,是中国园林中少有的景观。左右分流、高低勾搭、衔山环水、登堂入室,形成全方位立体景观和全天候游览空间,发挥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回环变化之美和四通八达之妙。园中的植物配置也独具匠心。半月台旁的梅花、桂花、白皮松,北山麓的牡丹、芍药,南山的红枫,庭前的梧桐、古槐,建筑旁的芭蕉等等,既有一年四季之布局,又有一日之中的早晚变化。中国的古典私家园林的建筑布局,采用的是自然法,其亭台楼榭不规则地散落分布于或人造或依地貌而成的山水之间。何芷舠建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的扬州何园,不仅深谙中国园林的山水境界,也熟悉开放性布局和由各种两层回廊组成的网络状结构,观念创新。何园收归国有,国内何家名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我们早來了十天,4月8日为建园130周年庆,据说届时世界各地的何家亲属有百人回何园相聚。我走过的国內私家园林中,何园仅次于拙政园。游园中巧遇大红灯笼高高挂连读剧在何园拍攝,观攝人群众多,剧组午餐时,女一号用完餐正息着,工作人员将游客拦在两米开外,孙儿韦全从人缝里挤进去,被女主角看见,招手让他过去搂着,微笑着示意工作人员,让我拍照,连照了三张,谢过她重回人群。这女主角当时记不起名字!而此剧不知为何,至今也未播出!而此次故乡行的所有照片回來存电脑中,而电脑不久突然坏了,无从修复,照片失去。甚惜。近查此剧讯息,原來剧名己改成《花灯满城》,那位女一号正是田海蓉。</p><p class="ql-block"> 下午游个园,个园位于扬州古城东北隅,盐阜东路10号,这座清代扬州盐商宅邸私家园林,以遍植青竹而名,画家画竹,竹叶犹如写个字,无数个字相聚集,而成竹,竹字也由二个个字组成。故此园冠以个园相称。也显园主人建园时之匠心独具。此园以春夏秋冬四季假山而胜。笋石、湖石、黄石、宣石叠成的春夏秋冬四季假山,融造园法则与山水画理于一体,被园林泰斗陈从周先生誉为"国内孤例"。 当时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于清嘉庆23年(公元1818年)在原明代"寿芝园"的基础上拓建为住宅园林。全园分为中部花园、南部住宅、北部遍种竹林。从住宅进入园林,首先看到的是月洞形园门,门上石额书写"个园"二字。园门后是春景,夏景位于园之西北,秋景在园林东北方向,冬景则在春景东边。园中住秋楼阁前有联,极形象地道出了彼此的关联:</p><p class="ql-block"> 秋从夏雨声中入,春在梅花蕊上寻。</p><p class="ql-block">园中各景,建以相关的亭台楼阁,恰到妙处!</p><p class="ql-block"> 自古月是家乡明。更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之定论,然则,此次扬州行,正值阴天无月,亦是憾事!</p><p class="ql-block"> 四月二日晨坐班车前往故乡益林镇,坐公交前往车站时,突见车窗外一路标,上示”史可法纪念館”。看到史可法名字,一时间联想到了”扬州十日”,也联想到了楊廷麟。史可法,南明最初的兵部尚书,明末守扬州抗清将领,在大多场合与记载被标明为,明末抗清名将 、民族英雄。坚守扬州,拒不降清,英勇就义等等。然而翻看史迹,他与名将相去甚远。在清军与李自成决战之时,河北,河南,山东空虚,此公却不思进取,幻想联清军以灭闯贼,高人阎尔梅当时正在史可法幕中,献策劝他渡河复山东,不听; 劝之西征复河南,又不听;劝之稍留徐州为河北望,又不听",而以退保扬州为上策。窃以为,此为将之大忌!河南,河北,山东,空手让与清军,守什么扬州?放弃大片国土,坐等清军占了河南,山东,河北,尔后坐等清军來攻扬州!?此自取灭亡之道。不要说称不上良将,连将都称不上!再说,他身为兵部尚书,统一国之军,不运筹帷幄,经略天下将兵。却自退千里,去守当时并非大敌当前的扬州!再看他怎么守扬州。既要坚守扬州,而清军尚远在北京,大好的准备时间坐等它流逝,坐等清军來围城,而多铎领清军精锐围城时,城中却没有多少兵,空叫别人來救,结果谁也沒來救。城中有两个守将,要投降清军多铎,并劝史可法一起降清,史可法不肯降,确让此二人带走大批军队出城降清,而史听之任之,不加制止!,清军还未攻城,史可法不加紧设防,却赶写四封遗书,嘱夫人与其同死。多铎多次劝其投降,其都加以拒绝。攻城仅一日,城破,史可法自尽不成,被乱军所杀。多铎恨史可法不降,怒而屠城十日,死者八十万!呜呼,残而悲也!读明史,直觉,史可法只想青史留名而已!胸中实无大才!扬州十日,史可法无能,多铎可恨!</p><p class="ql-block"> 历史学家,明清史专家顾诚在《南明史》中评价道:“对于史可法的誓死不降,应当充分肯定他的民族气节。长期以来,许多学者和文人墨客受明清门户之见的影响,对史可法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偏爱,不顾史实作了过分的渲染。综观史可法的一生,在整个崇祯年间并没有多少值得称赞的业绩;他的地位和名望迅速上升是在弘光时期。作为政治家,他在策立新君上犯了致命的错误,导致武将窃取"定策"之功,大权旁落;作为军事家,他以堂堂督师阁部的身分经营江北将近一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一筹莫展,毫无作为。直到清军主力南下,他所节制的将领绝大多数倒戈投降,变成清朝征服南明的劲旅,史可法驭将无能由此可见。即以扬州战役而言,史可法也没有组织有效的抵抗。某些史籍说他坚守扬州达十天之久,给清军重大杀伤,也不符合事实。史可法自己在四月二十一日写的遗书中说:清军于十八日进抵城下,"至今尚未攻打,然人心已去,收拾不来"。多铎下令攻城以前,史可法即已"自觉愦愦",把军务交幕僚处理。二十四日清军开始攻城,不到一天扬州即告失守。史可法作为南明江淮重兵的统帅,其见识和才具实在平凡得很。比起江阴县区区典史阎应元、陈明遇率领城中百姓奋勇抗清八十三天,相去何止千丈。史可法的一生只有两点值得肯定:一是他居官廉洁勤慎,二是在最后关头宁死不屈。至于他的整个政治生涯并不值得过分夸张。明清易代之际激于义而死焉者多如牛毛,把史可法捧为巨星,无非是因为他官大;孰不知官高任重,身系社稷安危,史可法在军国重务上决策几乎全部错误,对于弘光朝廷的土崩瓦解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p><p class="ql-block"> 我生于南京,但自幼生长在赣州至今,可能对楊廷麟有种莫名的崇敬。回头看看守赣州的楊廷麟吧。杨廷麟(1596-1646年),明末抗清民族英雄,江西临江府清江县人。字伯祥,崇祯四年(1631)辛未科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编修。最初在抗清大将卢象升军中参赞军机。明史所记:顺治二年,南都破,江西诸郡惟赣州存。唐王手书加廷麟吏部右侍郎,刘同升国子祭酒。同升自雩都至赣,与廷麟谋大举。乃偕巡抚李永茂集绅士于明伦堂,劝输兵饷。九月,大兵屯泰和,副将徐必达战败,廷麟、同升乘虚复吉安、临江。加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赐剑,便宜从事。十月,大兵攻吉安,必达战败,赴水死。会广东援兵至,大兵退屯峡江。已而万元吉至赣。十二月,同升卒。三年正月,廷麟赴赣,招峒蛮张安等四营降之,号龙武新军。廷麟闻王将由汀赴赣,将往迎王,而以元吉代守吉安。无何,吉安复失,元吉退保赣州。八月,水师战败,援师悉溃。及汀州告变,赣围已半年,守陴者皆懈。十月四日,大兵登城。廷麟督战,久之,力不支,走西城,投水死。楊廷麟可称良将!有勇,有谋,有节!历史已入清代,明知不可为,而能收取大半个江西,守孤城竞达半年之久!相比于史可法时,拥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国土,清军才刚刚占据河北北部一隅,史可法可笑地就放弃了黄河流域,还未见敌面,就退守长江北岸!可说误国害民。虽死,狂标青史!若楊廷麟在清军初期入关,就有史可法之职权,江山决不至一败如此之速。史可法能听取阎尔梅一策,也不至于此。庸人误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