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梅花,高风亮节、独立创新。 相传隋代有一位赵师雄男士游罗浮山时,夜里梦见与一位装束朴素的女子一起饮酒,女子芳香袭人,还有一位绿衣童子,在一旁欢歌笑舞。天将发亮时,赵师雄醒来,却发现自己睡在一棵大梅花树下,树上有翠鸟在欢唱。原来梦中的女子就是梅花树,绿衣童子就是翠鸟,当月亮已经落下,天上的星星也已横斜,赵师雄独自一人惆怅不已,从此就有了梅花的典故。 </p> <p class="ql-block">相传梅花树具有三千年历史,汉朝就兴起了观赏梅花之风;魏晋南北朝,人们将其种植融入到园林和盆景;宋丶元为梅花栽培兴盛时期;明丶清为昌盛时期;近代就是发展和保护时期了。</p> <p class="ql-block">宋元之时,人们已经不能满足于只是将梅花简简单单地种植了,于是,各种艺梅技艺在这一阶段大有提高。人们甚至将梅花融入园林的建筑和盆景之中,以满足自己的欣赏需要。商宋范成大爱梅成性,撰写了《梅谱》一书,收集了十几个梅花的品种,详细介绍了种植栽培的方法,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这都是一本名列前茅的艺梅专著。</p> <p class="ql-block">古今人爱梅心切,多以写丶画丶赋等的方式赞美梅的高尚品德,以表其意。</p><p class="ql-block">一起品读其中的几首:</p><p class="ql-block">[ 宋 ] 王安石:梅花</p><p class="ql-block">墙角数枝梅,</p><p class="ql-block">凌寒独自开。</p><p class="ql-block">遥知不是雪,</p><p class="ql-block">为有暗香來。</p><p class="ql-block">诗中每一亇词语及词字都有着深刻的含义,“墙角丶数枝丶凌寒丶独自丶遥知丶暗香”更別有韵味,让你久品不厌,常读常新。</p><p class="ql-block">作者在此不仅赞美了梅花不惧严寒,傲然独放的高洁品格,也以梅拟人,赞美了那些处于艰难环境中依然坚守初心丶主张正义的人。</p> <p class="ql-block">再看老了的宋诗人辛弃疾是怎样赞梅的:</p><p class="ql-block">《临江仙·探梅》</p><p class="ql-block">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一枝先破玉溪春。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p><p class="ql-block">剩向空山餐秀色,为渠著句清新。竹根流水带溪云。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p><p class="ql-block">作者是个品格高尚,坚贞不阿的人。退居后,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提高了自己的情操。因此,借梅花来抒发自己的情怀。“梅花是斗冰寒,傲霜雪,迎风怒放的硬骨头“(雪精神)。它的开放,使玉溪破春,青山逊色,给梅花以最高的评价。词人并不刻画梅花的外表形态,而着意求其精神内质,说梅没有群花的浓妆艳抹 争春取宠的媚态(梅态度)。不难看出这正是作者讽世嘲俗的性情,也是他不顾年老心懒却“犹绕江村”探梅的深意所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古人写梅,却又配上雪,有时还搭上诗人。这就是宋末的卢梅坡,另辟了蹊径,见下:</p><p class="ql-block">《雪梅》(一)</p><p class="ql-block">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p><p class="ql-block">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p><p class="ql-block">诗人写了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但梅花应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而雪花又输给梅花一段清香,卢诗人把梅和雪摆了亇平。</p><p class="ql-block">雪梅(二)</p><p class="ql-block">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p><p class="ql-block">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p><p class="ql-block">诗人又说了 梅花开了却不下雪,这体现不了梅花傲雪的高尚精神;下雪了却不懂吟诗来歌颂这美好的景色,不懂得欣赏,也就变成庸俗平凡的了。当在冬天傍晚夕阳西下写好了诗,刚好天空又下起了雪,再看梅花雪花争相绽放,像春天一样的艳丽多姿,生气蓬勃,这才圆满有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自古至今,许多人都有衬托自身情趣和品格的心爱之物。如仙凤道骨的李白爰酒,慷慨悲壮的辛弃疾爰剑,淡泊闲逸的陶渊明爱菊。一代伟人毛泽东则对梅花情有独钟。他一生恋梅丶惜梅丶品梅丶咏梅,与梅花结下了不懈情缘。</p><p class="ql-block">关于一日三找咏梅诗的真实故事:</p><p class="ql-block">1961年,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是欧美封锁,苏联翻脸;面临的国内环境是经济困难,灾害重重。面对困难和压力,毛泽东想要表明共产党人的态度和斗志,便酝酿写一首词。他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感到文辞好,但意志消沉,只可借其形,不可用其义,所以他要再读与陆游的词风格不同的咏梅词。当年11月6日上午,毛泽东接连三次写信给秘书田家英,请他找咏梅的诗词。第一次是早上6点,信中说:“请找宋人林逋的诗文给我为盼,如能在本日下午找到,则更好。”林逋隐居杭州西湖,终身不仕,以赏梅养鹤自娱,羡煞后世钟情自然、追求自由的人们。以致明朝的袁中郎说:“孤山处士,妻梅子鹤,是世间第一便宜人。”林逋的诗作大都反映其隐逸生活和闲适的心情,尤以咏梅著称,风格幽静淡远,艺术性很高。其咏梅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因毛泽东爱梅,所以他对林逋心仪已久。田家英很快将林逋的诗文找到并及时呈送给毛泽东。毛泽东马上翻阅了其中有关咏梅的诗。上午8点半,毛泽东又给田家英一信:“有一首七言诗,其中两句是,‘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是咏梅的,请找出诗八句给我,能于今日下午交来更好。信转出之后,毛泽东仍在搜索记忆:“何时何人写的?”很快,他又给田家英追加一信:“家英同志:我记起来了,是否是清人高士奇写的,前四句是,‘琼枝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后四句忘记了,请问一下文史馆先生。</p><p class="ql-block">就这样,他11月广卅写下初稿,12月回北京修改后,写出了著名的词作《卜算子·咏梅》:</p><p class="ql-block">风雨送春归,</p><p class="ql-block">飞雪迎春到。</p><p class="ql-block">已是悬崖百丈冰,</p><p class="ql-block">犹有花枝俏。</p><p class="ql-block">俏也不争春,</p><p class="ql-block">只把春来报。</p><p class="ql-block">待到山花烂漫时,</p><p class="ql-block">她在丛中笑。</p><p class="ql-block">当年12月27日,毛泽东把这首词作为文件批给在北京参加中央工作会议的人们看。</p><p class="ql-block">1963年12月,《咏梅》公开发表,毛泽东在词前写有小序云:“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已是悬崖百丈冰”句中的“百丈冰”原为“万丈冰”。“犹有花枝俏”句中的“犹有”原为“独有”。</p><p class="ql-block">毛泽东诗词里的梅花形象与众不同。无论是创作于1961年12月的《卜算子·咏梅》,还是1962年12月的 《七律冬云》,梅花被赋予了挺立风雪的俏丽形象、乐观的态度、独特的性格和惊人的气度,创出一种新的气象与景观,令人耳目一新、欢欣鼓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关梅的典故也很有趣:首先是梅开二度, 唐代肃宗年间,中原某地有一佳丽女子,名唤陈杏元,他家有株梅花树,时当花期,正喷香吐艳。忽一日,无缘无故,那梅花树的枝儿蔫了,花儿落了。何故无风天雨花自残,陈杏元大惑不解。也在这一日,陈杏元在朝做官的父亲差人送来一位书童。这书童,聪伶俐,才貌超人。后来得知,他原是被奸臣残害的忠良之后,名叫梅良玉。原来,梅花自败是应在了他的身上。这不禁使陈杏元内心里萌生了一种难以名状的感情……不久,他俩相爱了。谁知好景不长,他俩尚未成婚,北国南侵,唐王难以抵挡,就派美人去应付,选陈杏元到北国去和番……那时的邯郸是边陲重镇。凡到番邦去的人,一般都要登临邯郸的丛台,与社稷亲人垂泪相别。这样,陈杏元与梅良玉便也来在丛台之上…… 这样,如今的丛台上便也仍然有着这样的八个大字:“夫妻南北兄妹沾襟”…… 或许是命运不济之人暗中相助吧?后来,当陈杏元泪别梅良玉,一步一回头,悲悲切切地就要到达番邦,路经一处悬崖断壁,痛不欲生跳崖寻死之时,她突然得救了。救她的,是一缕阴魂,是前朝也因前来和番到头来忧郁而死的王昭君的阴魂。那阴魂,背起陈杏元直送中原陈家,最终让她与梅良玉又成好事,喜结良缘…… 这件事,感动了陈家院中的梅花树。就在梅陈完婚之日,那梅花树又二度重开,且花朵满枝,艳丽无比,馨香四溢……</p><p class="ql-block"> 二,梅花妆 古妇女之妆饰。是指女子在额上贴一梅花形的花子妆饰。相传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于公主额上,成五出之花,拂之不去,自后有“梅花妆”。参阅唐韩鄂《岁·华纪丽·人日梅花妆》。其式,在额上画一圆点,或多瓣梅花状,唐时很流行。</p><p class="ql-block"> 三,梅妻鹤子, 林逋脾气很怪,既不娶妻,更不要子,但却酷爱梅花、仙鹤。他常常四处寻访,但遇佳奇品种,便用重金购来,置于住所四周。闲暇之际,一人赏梅玩鹤。相传林逋在孤山隐居时,绕屋种梅三百株。“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他的咏梅名句。他有只仙鹤,取名“鸣皋”。每逢客人来访,林逋不在,童子便开笼放“鸣皋”翔云报信。诗人见鹤,即回家会客。因此,人们说他“梅妻鹤子”(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看来这并非夸大。后来,他的这个名声传播出去,成为传世趣闻。他死后,真宗皇帝还赐号“和靖先生”。</p><p class="ql-block"> 四,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据有关资料报导:全国尚存古梅五种,章台楚梅列于首位,有天下第一梅之称;晋梅、随梅分别在黄梅东山、浙江天台;唐梅、宋梅均在浙江余杭超山。</p> <p class="ql-block">通常人们常把蜡梅和梅统称为梅。其实蜡梅与梅花几乎没有亲缘关系,蜡梅是蜡梅科蜡梅属植物,梅花是蔷薇科杏属植物。蜡梅是落叶灌木,枝条略显杂乱。梅花为落叶乔木,树枝齐整,多为直枝。两者花色也完全不同,蜡梅的花朵宛如黄蜡制成,多为黄色,梅花则以粉红、紫红和白色为主。蜡梅因与梅花一样在冬春时节盛放,且都是先花后叶、有香气,因而被称作梅。</p><p class="ql-block"> 梅具四德,初生蕊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近年随着爰梅的高潮兴起,养梅的人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北京周边。还有更多爱梅人士加入了护梅行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