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若兰兮终不移:伍若兰

钱塘潮

<p class="ql-block">井冈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62年3月4日,已76岁高龄的朱德回到阔别33年的井冈山。临走,他谢绝了地方干部的盛情,什么礼物也不带,却唯独把自己亲手从石缝里挖来的几株井冈兰带回了中南海永福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朱德酷爱兰花。1964年他培植的兰花竟己多达6000多盆,据说如今北京中山公园养植的许多名贵兰花都是朱德当年所赠。朱德嗜兰成癖,因为在他的心之一隅,珍藏着一株高洁如玉、永不凋零的井冈幽兰---他的战友、他钟爱的曾经的伴侣:伍若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05年春,我带近200名朝气蓬勃的年轻党员去井冈山“朝圣”。茨坪的清晨,走出住地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井冈翠竹层层叠叠,郁郁葱葱;隐在竹海深处的村落里雄鸡啼鸣,此起彼伏,遥相唱和;袅袅炊烟在青翠欲滴的竹林间漂浮,空气中氲氤着只有在田园里才能闻得到的草木芬芳。眼前的景象,很难让人联想到当年这里曾经是炮声隆隆血雨腥风的战场。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当时,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尚未重建,在竹木搭建的简陋的会议棚里,博物馆老馆长向年轻党员深情讲述了井冈山斗争史。当他讲到朱德夫人伍若兰的英勇事迹时,在场的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受到了强烈的撞击和震撼,留下了永难磨灭的记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井冈山烈士陵园伍若兰塑像。她牺牲后被敌人枭首焚尸,尸骨无存,连一张照片都没有给我们留下……据贺子珍回忆:“我同若兰交往很多,过从很密。她是同朱德一起上井冈山的,我们两家经常是邻居,有时还合住在一栋房子里,每天吃饭、活动、休息都在一起。她个子很高,人不胖,皮肤比较黑,脸上还有一点麻子,长得并不漂亮。可是,她身上充满了生气。同她接触过的人,就会被她那爽朗的性格、朝气蓬勃的精神所吸引,就会产生这样的印象:这真是一个巾帼英雄!”</span></p> <p class="ql-block">朱德与伍若兰塑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伍若兰,1906年3月出生于湖南耒阳城郊九眼塘村,父亲是私塾先生,母亲是一位传统的贤妻良母。她从小性格倔强,4岁时极力抗争,成为当地第一个不缠足的女孩。她天资聪颖,写得一手好行书,是耒阳有名的“女秀才”。1924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与毛泽东的堂妹毛泽建同班学习,是志趣相投无话不谈的好闺蜜。两人相约“将来一定要做一名了不起的女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伍若兰义愤填膺,积极投身抗日斗争,在耒阳城里查抄销毁日货。1926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正值北伐风起云涌之际,她回到耒阳,与刘泰等农协负责人一起,掀起了耒阳农民运动热潮。打土豪、分田地、剪长发、放小脚,她始终走在最前列,被推举为社会主义青年团耒阳执委兼妇女工作部长。她自编反封建剥削压迫的歌曲,在耒阳民众中广为传唱。美国作家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中称颂:“她在农民里无人不知,是不怕死的农民组织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27年5月21日,驻守长沙的国民党许克祥部背叛革命,悍然发动“马日事变”,在长沙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湘南各级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伍若兰遭到耒阳国民党党部的悬赏通缉。有一次,她的同学梁坤英走进她的家,说有事商量,而门外却有些陌生人在往里探头探脑。伍若兰情知有变,借口有点事要出去,要梁稍等一下。已经叛变投敌的梁坤英慌了手脚,一面叫喊,一面揪住她不放。邻居闻声赶来,拉开了梁坤英,使伍若兰得以从后门走脱。敌人遍寻不着,只好把她的父亲抓去坐牢。在白色恐怖下,她化作村妇秘密串联,冒着随时可能降临的生命危险,顽强地坚持地下斗争。当时湖南斗争环境之险恶,在电影《怒潮》中有真实形象的展现,年长一点的朋友想必都有记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27年9月,湖南省委派邓宗海回到耒阳,伍若兰与邓宗海等一起在“马日事变”仅仅过去四个月之后,就重建了中共耒阳县委。</span></p> <p class="ql-block">伍若兰故居,现已修复。</p> <p class="ql-block">耒阳革命烈士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耒阳邓氏宗祠,1928年2月朱德与伍若兰在这个大门前第一次见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28年1月,朱德、陈毅、王尔琢率南昌起义余部向井冈山进发途中,智取宜章,组织发动湘南暴动,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朱德任师长。起义军2月到达耒阳,受到百姓夾道欢迎。朱德在县委书记邓宗海陪同下向邓家祠堂走去,只见门首贴了一副对联:斧头劈开新天地,镰刀割断旧乾坤。字迹绢秀,柔中含刚。朱德问此联谁人所书,邓宗海指着远处正在忙碌的伍若兰说:“是她,耒阳有名的女秀才伍若兰,不光字写得好,枪法也好。”朱德嘱人请来一见,看着面前这位泼辣干练文武双全的奇女子,朱德暗生情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天晚上,伍若兰经过朱德住处,透过窗户看见朱德独自在油灯下缝补布鞋,心生怜惜,连夜估摸着大小赶做了一双新鞋送给朱德,令朱德甚为感动。随后,她又发动妇女挑灯给红军赶做了500多双新鞋。经过半个多月的接触,朱德对伍若兰愈发喜爱,伍若兰对朱德也由敬生爱。一天傍晚,朱德邀她去耒河边散步,直接表明了心迹,问她愿不愿意嫁给军人。伍若兰非常果断地回应了他:"你不要说了,这些我都想过。只要是为了革命,跟着你行军、打仗、吃苦、砍脑袋,我都不怕”。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28年3月初,两人在耒阳东江杜陵书院举行了简单热闹的婚礼。当晚,伍若兰对朱德说:"我长得不漂亮,脸上有麻子,配不上你"。朱答:“这有什么关系,你有麻子,我有胡子,我和你就‘麻麻胡胡‘过一辈子吧"!当时部队宣传员还编了个顺口溜:"麻子胡子成一对,麻麻胡胡一头睡,惟有英雄配英雄,各当各的总指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28年3月上旬,应湘南特委的请求,毛泽东带领红一师主力下山去湘南策应,未能与朱德所部会合。3月下旬,湘南起义失败。伍若兰跟随朱德,历尽艰难曲折,于4月28日到达距井冈山黄洋界50公里的砻市。毛泽东和朱德两位历史巨人在龙江书院会见,从此揭开了他们近半个世纪肝胆相照、共创伟业的序幕。</span></p> <p class="ql-block">砻市龙江书院。1928年4月28日,毛泽东、朱德两位巨人在这个门前第一次握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伍若兰跟随朱德上井冈山之后,在红四军政治部从事宣传工作。1928年11月,任井冈山前委工农运动委员会妇运科科长。她身为军部的宣传干部,又是军长的妻子,丝毫没有优越感。对革命工作凡事都带头干,为人处事十分谦虚,从不居功自傲,更不摆任何架子。她行军有马不骑,总是把马让给病号和体弱的同志,自己穿着草鞋同战士一道步行。深入群众谈心,了解情况,做细致的思想工作,深受红军战士和群众的爱戴。她每天抽空苦练枪法,练就了左右开弓、百步穿杨的过人本事。有人问她枪法已经很准,为什么还要练左手打枪,她说:万一打仗时右手断了,左手照样能杀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七溪岭战斗中,她和战士们一起抗击围剿井冈山的敌人。当时敌人占领了笠月亭下面的风车口,严重威胁到指挥部安全,伍若兰手持双枪,带领战士冲出战壕,将敌人击退,夺回了风车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28年8月,红军主力开往湘南作战失利。黄洋界保卫战时,留守在井冈山的红军只有三十一团团部及一营两个连、袁文才和王佐的部分地方武装以及军委、特委机关的一些同志,伍若兰、贺子珍、彭人儒、曾志等女同志都守卫在黄洋界上。伍若兰声音响亮,她的喊杀声极大地鼓舞了红军士气。为了迷惑敌人,她又和贺子珍、曾志带领一些机关人员打着旗子,分布在黄洋界后面的山上。吹军号,在铁桶里放鞭炮,虚张声势,使敌人摸不清山上究竟有多少红军。后来贺子珍找人从军械所抬来一门正在维修的缴获的迫击炮。在三十一团团长朱云卿指挥下,连发两发哑弹,第三发响了,不偏不倚正好命中敌指挥所。敌人以为主力红军回到了井冈山,连夜逃跑。毛泽东闻讯大喜,写下了“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人宵遁”的诗句。在井冈山半年多时间里,伍若兰既是冲锋在前的双枪女将,又是一名出色的宣传干部,即便在90年后的今天,你在井冈山还能找到她当年在墙壁上、石崖上亲手书写的标语的痕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当时,井冈山被敌人四面包围,交通阻隔,消息闭塞,想得知山外的情况很不容易。为此,朱德交给妻子两项任务:一是调查井冈山内军民的详情,收集红军歌曲、短诗、歌谣及战役、战斗简况等;二是搜集敌占区的报纸,了解国际国内情况。伍若兰愉快地接受了任务。她走遍井冈,调查搜集材料。派人化装混入敌占区,很快弄回了一些报纸。晚上在油灯下整理简报或抄写文章,及时交给朱德参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据贺子珍回忆:“若兰是个非常能干的女将,能文能武,不但会写文章,枪也打得好。她很会讲话,也很会做宣传工作,打土豪,筹款子,数她的办法多。她做什么工作都做得很出色。朱德无论上哪里打仗,她总是跟着一起去,从来不肯留在后方。她是好伴侣、好战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29年初,国民党军队以何键为首准备对井冈山进行第三次"会剿"。当时的井冈山处境本已十分困难。井冈山农民不足两千,产谷不足万担,朱毛会师后红军人数已超万人。1928年12月彭德怀率红五军上山与朱毛会师,红军人数大增。粮食储存不多,给养不足,弹药匮乏,药品奇缺,经费告磬,毛泽东在给中央的报告中直呼"吃饭大难"。面对敌人的第三次“会剿”,双方力量悬殊,如果全部兵力固守井冈,无异以卵击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29年1月4日,中共井冈山前委召开了红四军、红五军军委、边界党、团特委及宁冈、永新、遂川、莲花县委、茶陵特别区委负责同志参加的联席会议。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滕代远、袁文才、王佐、何长工、谭震林、陈正人等六十多人出席了会议,史称“柏露会议”。经过三天激烈的讨论和分析,认为:在大敌压境的情况下,不能单纯消极防守,必须采取积极主动的对策打击敌人。同时为了解决根据地的经济困难,决定红五军留守井冈,红四军主力下山,突破敌人包围,向相对富庶的赣南发展,围魏救赵,以解井冈之危。如今有人说什么毛泽东把上山不久的红五军留在山上,带红四军下山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纯属别有用心,一派胡言。历史早已证明,如果没有这次下山,就没有后来的中央苏区和闽西苏区,红军很可能在第三次“会剿”中就被困死、饿死在井冈山上。</span></p> <p class="ql-block">井冈山大井朱德、伍若兰旧居(重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然而,下山的路充满凶险,绝不亚于留守易守难攻的井冈山。时值严冬,风雪交加。吉潭战斗后,人困马乏的红四军主力转移到了密林深处的寻乌县项山圳下村休整。1929年2月2日凌晨,天色未曙,突然四周枪声大作,等红军反应过来,敌刘士毅部已趁虚而入,把整个村子团团围住。情急之下只好分头突围,陈毅在突围时被敌人抓住,他挥拳打倒两个敌兵,才得以脱险。就在这次突围中,伍若兰不幸受伤被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关于伍若兰突围和被捕经过,有不同的说法。但从当时的情势分析,伍若兰为掩护朱德突围是最可信的。因为当晚伍若兰与朱德一起住在恭安围屋,当朱德、伍若兰在房里听到枪声时,得知已被敌人包围。伍若兰要朱德马上突围,自己留下来掩护,朱德不肯扔下怀孕的妻子,争执之际,十几个敌人端着枪闯进了军部朱德的住房。伍若兰急中生智,趁敌人还未进门,一把夺过朱德手中的驳壳枪,并故意当着敌兵的面对朱德大声喝道:“这个时候你还站在这里干什么,还不快去给朱军长烧水。”朱德镇定自若,点头说了个“是”,便抽身往外走。一个敌兵用枪拦着朱德问若兰:“他是你什么人?”“伙夫头!”敌兵看朱德一身士兵穿着,满脸胡须,根本就不像个当大官的样子,便转向伍若兰:“朱德住在哪里?”伍若兰伸手一指:“后面那间房里。”敌兵为抢头功,急忙往后面房间冲去。伍若兰趁机带人冲出门去,一边高喊,一边双枪齐发,吸引了大量敌人,掩护了朱德成功突围。在生死关头,她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深爱的丈夫,把危险和死亡留给了自己和肚子里的孩子。这完全符合伍若兰的性格,这是何等高尚的品格和情操!这是用生命诠释的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突围中,她左腿中弹,跌落在水沟里,敌人见状蜂拥而至。伍若兰自知难以脱身,忍着剧痛,趴在沟沿的草丛里双枪齐射,撂倒了一群敌人,然后朝远远近近的敌人点射,意图把更多的敌人吸引过来,以掩护朱德、毛泽东等人突围。待打完最后一颗子弹,伍若兰毅然拨开草丛,从容地站立起来,被扑上来的敌人抓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突围后的朱德很快与毛泽东会合,毛泽东劈头就问:“若兰呢?”朱德神色戚戚,回答:“不知道,生死不明”。这位在天心圩集合南昌起义残部誓言将革命进行到底、日后的共和国第一元帅,当着毛泽东的面热泪纵横。这是朱德在毛泽东面前第二次落泪,第一次是两人在砻市龙江书院门口第一次握手时,但那次是喜极而泣,这次却是悲从中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寻乌县项山圳下村恭安围屋,1929年2月1日晚朱德夫妇住在这里。2日凌晨,伍若兰冲出大门,掩护朱德突围。</span></p> <p class="ql-block">寻乌县项山圳下村"若兰亭"</p> <p class="ql-block">杀害伍若兰的罪魁刘士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当敌人知道抓住的是朱德夫人,马上将她星夜押解到赣州。刘士毅立即电告蒋介石邀功,并亲自审问伍若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朱德、毛泽东在哪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红军里,在人民心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你为什么当土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真正的土匪是你们!我是共产党,是革命者,要消灭你们这伙反动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你一个女人家,死心塌地跟着共产党,难道你就不怕死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怕死我就不会参加革命,告诉你吧,共产党员为了打倒你们。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只要你自首,或公开声明同朱德脱离夫妻关系,我就可以保你不死,还可给你官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听到“朱德”二字,伍若兰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是的,朱德是她的良师益友,是她心爱的丈夫。从敌人的问话中,她知道丈夫和红军已安然脱险,不由地感到无限的欣慰和自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敌人用绳子吊,用杠子压,用辣椒水灌,用尽一切酷刑,都不能动摇伍若兰的革命信念。她说:“革命一定会成功,你们一定要灭亡!”“要想从我嘴里得到你们所需要的东西,除非日从西方出,赣江水倒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刘士毅黔驴技穷,只好如实电告蒋介石:“软硬兼施,伍难为我所用。”蒋回电:“斩首示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29年2月12日,赣州城寒风凛冽,乌云低垂,凄风苦雨。年仅23岁的伍若兰被绑赴赣州卫府里刑场,被敌人处决。刽子手剖开伍若兰的腹部,取出尚未成形的胎儿,用刺刀搅成肉酱,母子的鲜血把刑场地上的泥浆染成了一片殷红……。行笔至此,我已不忍细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敌人将她的头颅割下,吊在木架上,写上“共匪首领朱德妻子伍若兰”,沿江示众。將她的身子劈成四块,浇上汽油焚烧,赣州穷苦百姓无不饮泣悲痛。随后,又将她的头颅送到长沙,悬挂在城门楼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伍若兰出生的那年6月6日,同样是一个血色黎明,在浙江绍兴轩亭口,一位31岁的女革命党人为推翻满清统治身首异处,无人收尸;23年后,一位坚贞不屈高洁如兰的女共产党员为了信仰,在赣江边被国民党反动派裂尸枭首,尸骨无存。 敌人手段之残忍,在中国近代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对已经手无寸铁的弱女子施以惨绝人寰的极刑,只有灭绝人性的反动势力才能为之,这并不代表他们强大,恰恰暴露了他们行将灭亡的色厉内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据说蒋介石有个“嗜好”,凡处决“共党要犯”和重要民主人士,都必须拍照呈验。不知道在他细看伍若兰身首异处和她那被刺刀绞成肉酱的胎儿照片时,心里有没有闪过一丝恻隐?若有,尚可算人;若无,则与禽兽何异!杀害伍若兰的罪魁刘士毅,1949年7月经香港逃往台湾。老天不公,竟让他苟活96年。尽管他曾奉命抗日,但无论今天他们的孝子贤孙、残渣余孽如何篡改历史,如何洗白,他,他们欠下的这一笔笔血债和手上沾满的共产党人的血迹,是永远洗脱不掉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也是据说,朱德晚年常常面对兰花沉思不语。想必每当此刻,在他胸中一定波澜起伏,一定想起了那个永远定格在23岁芳华的曾经的爱妻,以及他们那个没有来得及出世的孩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井冈山上产幽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乔木林中共草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漫道林深知遇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寻芳万里几回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62年3月4日,朱德重上井冈山时写下了这首《咏兰》。万里寻芳,伊人已渺,几度回首,不见芳踪,一别33载,相见何期?年迈的元帅对昔日伴侣的依依之情浸透纸背,溢于言表。他还特意到他和伍若兰共同生活过的大井,用苍老的双手抚摸着他们曾经休息过的床铺,泪水盈盈。朱德和伍若兰共同生活仅仅不到一年,却足以让他缅怀一生,他想和伍若兰“麻麻胡胡“共度一生的夙愿成了他毕生的遗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气若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这两句话出自《孔子家语》,想必也是伍若兰那位饱读诗书的父亲给她取名的出处。他的女儿没有辱没门楣,没有辜负父母的殷殷期望。她像一株扎根石缝向阳而生的井冈幽兰,将永远被九千万中国共产党人铭记,千古流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伍若兰,永垂不朽!</span></p> <p class="ql-block">赣州北门,城门前为贡江。伍若兰被害后,敌人将她的头颅沿江示众,悬挂于城墙上。</p> <p class="ql-block">朱德晚年在修剪兰花</p> <p class="ql-block">补记</p><p class="ql-block"> 在撰写此文前,查阅了大量史料和文献。通过相互印证,去伪存真,尽最大可能做到言必有据,不编故事。希望将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伍若兰呈现于读者诸君。</p><p class="ql-block"> 伍若兰是中国近代史上继秋瑾之后,又一位被反动势力割下头颅的巾帼英雄,牺牲时才23岁,因此尤为令人痛惜。如果她没有牺牲,以她的才能和资历,共和国就多了一位泼辣干练,文武双全,不让须眉的开国女将军。由于年代久远,伍若兰的事迹并不为人熟知。她为中国革命,与她腹中的孩子一道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她没有子嗣后代,但作为后来者,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她。</p><p class="ql-block"> 钱塘潮20210313于京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