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我军一连长在看纪录片时突然大哭,指着屏幕:她是我妻子

再来

<h3>1950年,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美军赫然越过三八线,公然干涉朝鲜内政,严重威胁到新中国的边境安全。</h3></br><h3>“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美国如此明目张胆地在中朝边界作战,无疑是在挑战新中国的底线。周恩来为保护国土完整,警告美国:“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h3></br><h3>但美国依旧不顾阻拦和警告,执意进犯朝鲜,威胁到我国边境。中国在朝鲜政府的请求下,出兵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就此打响。</h3></br><h3> <h3>次年,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同国内其它河不同,淮河并非以长度或宽度而出名,它位于黄河与长江之间,以难以治理而出名。</h3></br><h3>淮河平均2.5年便发生一次大灾害,1950年7月,淮河水位又创新高,流域百姓苦不堪言。毛泽东了解水灾情况后便发出治理淮河的号召,同时还召开第一次治淮会议。</h3></br><h3>同年十月便颁布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制定了"蓄泄兼筹" 的治淮计划。百姓无论男女老少,都积极参与,大有不治好淮河不回家的气势。</h3></br><h3>1950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与1951年的治理淮河运动,看似没有任何关系,却在无形之中,成为了一对苦命鸳鸯的感情枢纽。</h3></br><h3>冯学永与李秀英这对夫妻在乱世中相遇,后因战乱分离,两人被历史的激流冲散后,六年未曾相见。在那个通讯复杂的年代,路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h3></br><h3>虽不知对方是生是死,也不知对方是否再婚配,但两人便持着新婚时的温情,熬过了六年。</h3></br><h3>在这六年期间,冯学永变成了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战士,李秀英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治理淮河劳模。</h3></br><h3>一次偶然的机会,冯学永在看一部治理淮河的影像里,看到了那抹曾经十分熟悉的身影。他嚎啕大哭,影片里的那位劳模,竟是他失散6年的妻子。</h3></br><h3> 冯学永和妻子李秀英</h3></br><h3>1926年,李秀英在颍上县出生,四岁时被过继到了舅舅家。舅舅(养父母)家是做餐饮小生意的,8岁时,李秀英就开始帮着做擀饺子皮、包饺子,为家里分担。</h3></br><h3>13岁那年,家乡突发特大洪水。家里的房子被冲垮了,也淹死了很多人、牲口。李秀英爬到一棵树上,侥幸逃过一劫,后来被几位乡亲所救。</h3></br><h3>洪水退去后,舅舅、舅母就带着她外出逃荒、靠给别人洗衣做饭,维持一家人的生活。</h3></br><h3>一晃数年过去了,19岁的时候,李秀英一家返回家乡。在那个传承观念强的年代,养儿防老,成为了一种非常普遍的观念。舅舅膝下无子,便想为李秀英招婿。</h3></br><h3>于是,冯学永便这样进入了李秀英的生活。冯学永聪明能干,忠厚老实,经人介绍在李秀英家里做帮工。舅舅看他为人忠厚老实,便开始有意撮合两人。</h3></br><h3>那时的爱情不讲究轰轰烈烈,讲究细水流长。两人见面后,便认定对方就是与自己相守一生的人。最后在舅舅的主持下,两人很快结婚。</h3></br><h3>成为上门女婿的冯学永,并未暗自菲薄,而是踏踏实实地与李秀英过着小日子。两人都是勤恳忠厚之人,婚后生活也算甜蜜,很快二人也有了爱情的结晶。</h3></br><h3>正当生活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时,一场意外却发生了。</h3></br><h3> <h3>在那个战乱的年代,也许最不值钱的便是人命。李秀英与冯学永这样的普通百姓,本想偏安一隅,闷头经营自己的小家,可在国家危难之际,谁又能真正地独善其身?</h3></br><h3>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用星星之火燎烧平原,用血肉之躯保卫国家。历史的尘埃终于落定,人们也终于迎来了和平的岁月。</h3></br><h3>可次年国民党便背信弃义,不顾内忧外患,发动了战争,百姓又回到了水深火热之中。</h3></br><h3>冯学永是如今的颍东区杨楼人,每年到了秋收的时候,都会渡过沙河回家帮父母收麦。</h3></br><h3>一天,冯学永像往常一样起早出门,跟妻子说要去父母家帮忙收割麦子。</h3></br><h3>哪知这一走,却再也没有回来。</h3></br><h3>李秀英回忆说:“那年他回老家干农活,却一连几天不见回来。后来才听人说,他在坐船过河的时候,被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抓壮丁了。”</h3></br><h3>那时候的李秀英已是一个三岁孩子的妈妈,肚子里的孩子也有7个月了。舅舅也患有痨病,几乎没什么劳动能力。家里唯一的支柱,也此时被抓去做了壮丁。</h3></br><h3>对于这场家庭变故, 她悲痛欲绝,也知道战场的残酷性。丈夫这一走,就是生死未卜。但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也就只能靠她,她也从没有想过改嫁。</h3></br><h3>面对晴天霹雳,她没有自怨自艾,更没有自暴自弃,而是选择了坚强。</h3></br><h3>李秀英后来回忆说:“我当时就想,无论如何,为了家庭,为了孩子,一定要把家撑起来。”</h3></br><h3> 青年时期的李秀英</h3></br><h3>为了扛起养活家庭的重担,李秀英开始没日没夜地工作。卖青菜,做农活,哪里有工作,她就往哪里去。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撑起这个家,养活一家人。</h3></br><h3>咬着牙,苦苦支撑,一个女人,愣是为家里撑起了一片天。</h3></br><h3>而丈夫冯学永被抓后,也是日日苦恼,十分想念妻子和孩子。在军营里,他见惯了国民党内部的官僚作风,也见识了国民党部队对人民群众的欺压。他便知道,国民党并非正义之师,自己不能与他们为伍。</h3></br><h3>他曾多次计划逃跑,可惜每次都失败了,还被抓了回去,受了不少苦。</h3></br><h3>幸运的是,他所在的部队还存有良知之人。没过多久,这支部队便参加了起义,随后又参加了解放军。</h3></br><h3>他觉得解放军和国民党军队很不一样,解放军不论走到哪里,都是人民夹道欢迎的呼喊。而国民党部队所到之处,基本就是惨叫声,辱骂声。</h3></br><h3>而且解放军不抓壮丁,不抢掠,和老百姓犹如一家。在冯学永的心里,国民党军队和解放军无法相提并论。他觉得,解放军才是一支正义之师,是一支能解救中国,解救人民的军队。他誓以守护百姓,保家卫国为己任。</h3></br><h3>他不再像在国民党部队那样浑浑噩噩,他想着早点打败国民党,结束战争,就能回家和家人团聚。</h3></br><h3>于是,冯学永开始在枪林弹雨中穿梭。在打仗期间,他还尝试联系过妻子李秀英,也写过很多信,但不知道如何寄出去。</h3></br><h3>后来,又怕自己随时会在战场上牺牲,担心自己找到妻子后,带给她的是无尽的悲痛,于是便没有再联系妻子。</h3></br><h3> 治理淮河时的李秀英</h3></br><h3>好在革命形势渐渐明朗,他也看到了胜利的曙光。解放战争终于取得了胜利,新中国也终于建立。冯学永也做好了回乡寻找家人,与家人团聚的准备。然而,朝鲜战争的爆发,却打乱了冯学永的计划。</h3></br><h3>没有国,哪有家!作为一名解放军,保家卫国是职责,更是使命。</h3></br><h3>1950年,冯学永跟随部队,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去了朝鲜战场。带着必胜的决心,与武器精良的美军作战。</h3></br><h3>自从丈夫冯学永被抓去充当壮丁,李秀英便成为了家中的顶梁柱,养活了一家人。</h3></br><h3>1950年,也就是冯学永跨过鸭绿江的那一年,淮河水灾席卷而来,百姓深受其害。1951年,治理淮河运动轰轰烈烈开展。</h3></br><h3>李秀英幼时便见到无数百姓因水难流离失所,甚至她自己也曾是水难的受害者,她早就想为治理淮河出一份力。于是积极响应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治理好”的号召,奋不顾身地投入到治理淮河运动当中。</h3></br><h3>《一条大河波浪宽》中提到安徽省颍上县新集镇的农妇李秀英。1950年淮河水难后,她自发地参与治淮运动。不仅如此,她还号召身边的人加入进来,她带领26个姐妹组成“女子突击队”。</h3></br><h3>这26个人曾光着脚在河里淘沙子,脚都磨烂了手臂也磨出口子,她们也浑然不觉,她们将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贯彻到底。干起活来一点都不含糊,像挖方、淘洗沙子、往河里扔石头这类的脏活、累活都抢着干。</h3></br><h3>她们工具简单,只有一条扁担一只筐,却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她们不服输,不后退的精神,激起了男同志的斗志,也成为了治淮运动中的一道亮眼的风景线。</h3></br><h3> 工人治理淮河</h3></br><h3>李秀英工作起来仿佛拼命三娘,她后来回忆说到““那个时候我们有干劲儿啊,我们几个姑娘一下午就抬断了四根手臂粗细的杠子。到了夜晚的时候,肩膀肿得老高,疼得睡不着觉,只能把扁担放在肩膀上使劲反复压,把肩膀压得又麻又木,直到没了知觉,才能入睡。”</h3></br><h3>李秀英年幼时,曾差点被洪水冲走,幸亏一棵树救了自己,现在想起仍心有余悸。她不想让这样的悲剧,发生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上。</h3></br><h3>所以她拼命干活,还在治理淮河时因体力不支晕倒,嘴里吐着大口鲜血,把大家伙都给吓坏了,连忙将她送到医院。</h3></br><h3>当时主管淮河治理工程的干部得知此事,赶到医院。看到昏迷不醒的李秀英,心疼不已。于是特别嘱咐医生,让她多休养一段时间,不要出院。</h3></br><h3>可李秀英醒来后,无视自己的身体状况,直冲工地继续工作,医院的医生和护士,拦都拦不住。</h3></br><h3>在当时没有先进设备的情况下,很多东西都是靠的人工。而修筑淮河堤坝的工程量非常大,为了赶在七月的汛期之前修好工程,工人们克服了种种技术条件落后的困难。大家一条心,不认输,不怕吃苦,坚决完成任务。</h3></br><h3>在众人的不懈努力下,1951年7月,水闸工程提前竣工。而李秀英的事迹,也传遍了大江南北,两次被政府评为特级治淮劳动模范,还登上了当年《人民画报》的封面。</h3></br><h3> 李秀英被评为特级治淮劳动模范</h3></br><h3>1951年10月,25岁的李秀英还受邀去首都参加中国人民政协会议,毛主席和周总理对他们致以感谢和敬意。得知李秀英还是此次治理淮河的劳动模范后,毛主席十分高兴。亲切地与她握手,询问了一些治淮运动中的情况。</h3></br><h3>李秀英内心激动不已,还请毛主席给自己签了名。此后,无论走到哪里,李秀英都将签名带在身边。她说:每次看到主席的字,都能激励自己努力工作,争当先进模范。</h3></br><h3>政府对治理淮河一事,也颇为重视,为宣扬此次的治淮运动精神,1952年特意拍摄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纪录片,此纪录片广为流传。李秀英作为特级劳模代表,反复在影片中亮相。</h3></br><h3>一时之间,李秀英的名字,在中国大江南北传开,成了名人。</h3></br><h3>1952年,已经成为连长的冯学永和战友们一起观看《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纪录片时,突然看到了那道熟悉的身影。反复确认后,他才敢肯定,这是他阔别多年的妻子。</h3></br><h3>此刻,他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思念之情,蹲在地上,突然嚎啕大哭。战士们听到哭声,纷纷围了过来,关心地问怎么了。冯学永抹了抹眼泪,指着大屏幕说:“她就是我失散多年的妻子呀!”</h3></br><h3>战士们也没有想到,响彻大江南北的治淮特级劳模李秀英,竟然就是冯连长的失散6年的妻子。</h3></br><h3>6年的分离,就连冯学永自己都没想到,再次见到,竟是在屏幕之上。</h3></br><h3>部队的领导得知此事后,非常重视,便派人到冯学永的家乡,安徽省颍上县打听消息。确认了治淮特级劳模李秀英,就是冯学永连长的爱人,并且此时还在当地水利厅上班。</h3></br><h3>冯学永听到妻子李秀英的消息,内心激动不已,但又十分犹豫,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该与妻子相认?时隔6年之久,自己被抓走当壮丁的时候,李秀英肚子里还有7个月的孩子。</h3></br><h3>一个女人,怎么撑起一个家?内心一直在猜测,妻子是否已经改嫁?如果自己这样贸然和妻子相认,会不会破坏她现在的家庭?</h3></br><h3> <h3>经过几番内心斗争,踌躇之下,冯学永鼓起勇气,给李秀英寄了一封信。当冯学永的信件到达李秀英的手里时,李秀英整个人都愣住了。颤抖着打开了信,见到了丈夫熟悉的笔迹。</h3></br><h3>她不知道丈夫这些年吃了多少苦,又受了多少伤,也不知道丈夫现在过得好不好。她迫切想要见到冯学永,攥着这封迟到了6年的来信,泪流满面。</h3></br><h3>1952年底,安顿好家里的一切后,经过相关人士的帮助,李秀英千里迢迢,赶往前线。最终,见到了日夜思念的丈夫冯学永。</h3></br><h3>6年的分离,饱含了深深地思念,有太多太多的话,都不知从何说起,两人紧紧相拥,一切的思念之情,此刻化为了一滴滴泪珠。但这眼泪是甜的,是幸福的。</h3></br><h3>在这6年中,二人彼此都想念着对方,困难和战争,都没有将二人彼此分开。</h3></br><h3>为了能和丈夫呆在一起,李秀英放弃了在水利厅的“金饭碗”工作,带着全家老小到了丈夫所在的驻地,光荣地成为了一名随军亲属。</h3></br><h3>后来,他们的两个女儿,也都嫁给了军人。如今的李秀英已经年过九旬,她曾感慨地说:</h3></br><h3>“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国家能够发展到今天,变得这样强大和有影响力,都是因为有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没有中国共产党,哪有我和我们一家人的今天。我们对党忠诚,此生不渝。”</h3></br><h3> 李秀英晚年照片</h3></br><h3>从前马车很慢,日子很短,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经过了这么长时间,冯学永功成名就,仍旧独身一人。李秀英带两个孩子,也没有想过改嫁。</h3></br><h3>两人的感情,抵过了岁月磋磨,抵过了杳无音信,也抵过了异地而居,真是情比金坚。</h3></br><h3>一个率领战士保家卫国,一个带领姐妹参与治理淮河,两个人都在为国家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是普通人,但他们也是英雄!</h3></br><h3>请记住他们,冯学永,李秀英</h3></br> <a href="https://me.mbd.baidu.com/r/j48Sl13kVa?f=cp&rs=2250873089&ruk=2d8SwUYvZswllXqPu5OZVw&u=35031f82d149f1b8"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me.mbd.baidu.com,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