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哩两个“李焕英”都走了

蕙质兰心

<h3>我哩两个“李焕英”都走了<br> 作者: 京阳望岳<br><br>(上篇)<br>(一)<br>电影《李焕英》成就了贾玲,也成全了疫情时代人们渴望的情愫,更慰籍了春节不能回家的心!可谓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这个春节档票房冠军,当之无愧。细想,与其说作品、时代成就了贾玲,倒不如说是她的用心、真情、和经历、沉淀成就了这个作品,奉献给了这个时代,更显确切。<br>中午吃饭,我与妻子对面而坐。家长里短,边吃边谈,不经意扯到家教家风,以及父母对我们每个孩子的教育和影响。只听到妻子说“我哩两个李焕英都走了”,当这句话从妻子嘴里自然而平静的脱口而出,并略带忧伤,让我心头一震,愕然、感怀、顿时眼泪在眼眶中打转,我慌忙低下头怕她看见,妻子接着娓娓说道:“咱娘(婆婆)是我精神和灵魂上的李焕英,俺娘(生母)是我生活上的李焕英……”,此时,眼泪已夺眶而出,我赶忙起身,装着走到厨房拿饭……。现在想来,不知是妻子对两位母亲朴素真挚的感情触动了我,还是因为勾起二老无私之爱而动容,亦或二者兼之。但从二老在妻子心中的位置和份量看,能推断出妻子既是一个好女儿,也是一个好儿媳!何况妻子与二老之间的真情付出与互动,我有耳闻目睹,深切体会!<br>情绪平复,我问妻子:咱娘说的哪句话对你影响最深?她说:一时想不起来,也说不清。<br>是的,我能理解,就像我们从小学一直到大学,念的每一篇课文,学的每一门功课,听的每堂课,吃过的每顿饭、每样食物……,我们可能都已记不起来,甚至忘却,但一点一滴又都真实的成为营养,滋养了我们,溶进了我们的血液、大脑,变成了我们身体的一部分,造就了今天的你、我,并刻有自己的特色。<br>问妻子的问题,我也在努力找寻着记忆。我母亲虽出生在旧社会,但有幸读书,成为一个文化人,母亲开明、智慧,重教育,讲礼仪,这或许更得益于从小收养她的养母给予的教育。母亲曾告诉我们其养母虽良田千顷,门店兴隆,但勤俭有度,宽厚仁慈,扶贫济困,开明大义。抗战时期政府给予“爱国人士”嘉奖,新中国成立政府授予“开明人士”匾额,一生得到政府悉心照顾,百姓拥戴。这是母亲眼中恩重如山的“李焕英”,供母亲读书,给予她良好家教的“李焕英”!。<br>后来,17岁的母亲嫁给了抗美援朝光荣负伤的父亲,从此奶奶走进母亲的生活。奶奶出身贫农没有文化,对不会农活、不懂(封建)规矩、听不懂乡下方言的外地媳妇,自然不待见。因为不会烧大锅(农村土灶),常常把火烧灭,母亲在厨房“灶火窝”里就会挨打。生下四个女儿才添男丁的母亲,在重男轻女的乡下遭人嫌弃,一家人吃饭只让她喝汤,拿在手里的干粮也会被夺下。母亲吃不饱,孩子没奶吃,实在呆不下去,只好偷偷写信告诉了父亲。不久,母亲逃离乡下回到城里。<br>若干年以后,母亲跟着父亲“下放”回到乡下老家,尽管自己拖家带口生活艰难,但父母依然把国家给的安家费全部上交给爷爷奶奶,还鼓励两个叔参军到部队锻炼,并操持为他们盖房娶妻成家。母亲不计前嫌,放下恩怨,孝敬父母,善待兄弟,勤俭持家,与邻为善,心胸宽广,知书达礼,母亲很受乡邻尊敬,给我们做出了榜样。<br>母亲对教育非常重视,虽拉扯八个子女长大本就不易,但无论日子多么艰难,时代怎么变化,却从没有让八个儿女辍学一天,无论大到57年出生的大姐,还是小到78年出生的小妹,母亲的信念没有变过,自始至终,她坚信文化能改变命运!供所有孩子上学!<br>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母亲更是呕心沥血,用言行教导我们,培养正确“三观”,渴望儿女都能成人成才,德才兼备!<br>小时候母亲给我们讲西游记的故事:孙悟空火眼金睛,三打白骨精,降妖除魔本领强。白骨精诡计多端,乔裝害人,难逃灭亡。唐僧初衷不改,历尽九九八十一难西天行,取得真经。告诉我们什么是“真善美”和成功来之不易……,希望我们长大成为一个善良、智慧、勇敢的人。学习上母亲给我们讲“铁杵磨针”的故事,要我们对待学习持之以恒,专心致志,不能虎头蛇尾,半途而废,不能做浅尝辄止的“掘井人”。讲“小马过河”的寓言,让我们学会独立思考,善于动脑,敢于尝试,不要人云亦云。教育我们学习避免像“黑瞎子掰棒子”,要学思结合,融会贯通,变成自己的东西才能学以致用。讲“喊号鸟”的故事让我们当行动派,少喊口号。讲“龟兔赛跑”的寓言教我们懂得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总之,母亲希望我们成为一个乐学、善思、笃行,活学活用的好学生,不要成为读死书、死读书的书呆子。教育我们要有“文化人的样子”和教养,懂礼仪,有规矩:衣着整洁,举止大方,谈吐儒雅,踏实做人,虚怀若谷,彬彬有礼,不准恶语伤人,不准张狂怪诞,做到静水流深。<br>她教我们做人光明磊落,脚踏实地。相信科学知识,不要封建迷信。对人讲团结,但要君子和而不同,不拉帮结伙,更不搞“拜把子”旧习。君子之交淡如水,不交酒肉朋友。近朱者赤,广交良师益友。三人行必有吾师,见贤思齐。与人发生矛盾,要主动沟通化解,得饶人处且饶人,恕人恕己,要多想他人之好。多栽花少种刺,拉近一把做朋友推开远去树敌人,做那个握手先伸出手的人。<br>教我们做事首先要捋清头绪,分清主次,找清上下道,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懂得舍得,不要斤斤计较,要看主流顾大局。让我们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教育我们学习工作要有上进心,追求上进,认真负责。<br>参加工作之后,母亲会经常询问我们工作上的情况,嘱咐我们遵纪守法,远离不良嗜好,要坚持原则,守住底线。要兼听则明,善于倾听善于表达善于决断,经常给我们说“让别人说话天塌不下来”不能武断专行。工作中学会用客观辩证的眼光和思维,遇到问题开动脑筋多想办法,换个角度,总能找到办法。懂得换位思考,活学活用,不要“一棵树上吊死”,天无绝人之路。管理要讲科学讲人性,讲究方式方法,对待不同性格的人采用不同方式。学会给人留余步,让人“过得去”,要知道“兔子急了会咬人”。注意赏罚有度,“一碗水端平”。还要做到己正正人,让别人信服。<br>母亲的教育让我们在工作中受益匪浅,虽小有成绩,也不敢忘记要为人正派,淡泊名利,知足常乐,贪欲害人的警告。记得母亲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个人,因时常行善,小有功德,感动了上苍,一日神仙点化他:今日傍晚将有神鸟载你去一遥远之地,那里遍地金银珠宝,应有尽有,可任你挑选,尽你所拿,在太阳升起之前神鸟会载你返回,不得延误!否则,太阳升起后,炽热熔化,一切会化为乌有!千万要记住,务必要在太阳升起之前返回。神仙叮嘱多遍,他满口答应。<br>不多时,夜色降临,神鸟飞来,载他飞东方而去……。不知过了多久,天色微亮时,神鸟降落在宝地,他已看见遍地金光灿灿,如神仙所述各样宝贝,金玉玛瑙,五颜六色,夺目闪闪。他扑了上去,一股脑把看到的宝贝统统揽入怀中,装满所有口袋、包袱甚至帽子……,东方开始泛红,神鸟鸣叫,催他快走,此时他已忘记了神仙的叮嘱,听不见叫声,金光让他色盲,耳聋,欲望已霸占了他的心智,他想再多拿一件、两件……,恨不得全部带走,恨分身乏术。神鸟多次鸣叫并拍打翅膀,但他无动于衷,无奈,神鸟升空飞去,太阳旋即升起,宝地一片烟雾蒸腾,所有一切化为乌有。<br></h3> <h3>多年后,我到孔府游览,进入孔府内宅后,在屏门看到一副绘在墙上的彩图,导游说叫“戒贪图”,图中貌似麒麟的神兽就叫“贪”,“贪”四周的彩云中,全是被其占有的宝物,包括了“八仙过海”中的八位神仙的宝贝,应有尽有。但他并不满足,仍对着太阳张开血盆大口,妄图将太阳吞入腹中,占为己有。真是是欲壑难填,野心极大,最后落了个葬身大海的可悲下场。衍圣公将此图绘制在宅门附近,即外出的必经之路上,就是提醒自己和家人子孙牢记孔子教诲,不贪赃枉法,不贪得无厌。看到这里我由衷感叹母亲的教育理念与儒家思想一脉相承,更感恩母亲的良苦用心!社会风气怎样变,只要牢牢守住自己的底线,无论做人还是为官,正派清廉方能行稳致远,家庭幸福。<br>(二)<br>在与妻子结婚后的日子里,母亲把儿媳当亲生一样对待,更是体贴体谅,关心爱护,经常交流谈心,家庭和睦。记得当时生下女儿后,母亲怕我们有压力,主动给妻子讲她的看法与理念,抨击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嘱咐我们:新社会女孩同样有出息,赢得自己的幸福,干出一番事业,只要教育好,不比任何人差!母亲还不辞辛劳,悉心伺候月子,帮我们带孩子,对孙女疼爱有加,鼓励、赞赏、用心培养,“启发心智,授之以渔”,从小教育孩子要有梦想敢追求,大胆交流,敢说敢做,不娇气不做作……,一路走来,直到女儿走出国门求学,母亲都大力支持走出去开眼界,看到不一样的世界和风景。每当看到孙女获奖、登报、发表论文,母亲都兴奋不已,还不忘给邻居“炫耀”,分享快乐。不负期望,女儿不断努力考进北京名校念上博士,实现了老人一直盼望后代进北京读书的愿望!母亲思想紧跟时代,与时俱进,更用行动来证明她的开明与进步。<br>由于妻子和我的工作单位效益不好,行业艰苦,生活和工作中经常遇到困难与挫折,母亲非常理解,并耐心帮助、开导妻子:人总要往前看,保持积极心态,看到未来希望,只要乐观、坚强就一定能战胜它,困难是暂时的。为了鼓励妻子,母亲常给她讲述亲身经历的家国往事、风雨历程、以及人生悲欢和感慨。父母一生可谓风雨同舟、风雨兼程、跌宕起伏、走在历史风口浪尖上,不平凡经历及人生经验给妻子和我们以引导、信心、和人生智慧,让日子越过越好。以致后来妻子对父母往事的了解比我做儿子的还要多,母亲说过的“名句”,妻子张口就来,比如:“宁为好汉牵马,不为赖汉主谋”(有点像课文《鸿门宴》中的句子“竖子,不足为谋”),“宁要马前作揖,不要马后磕头”。“家有贤妻少惹是非”,“抬手不打笑脸人”……等等,耐人寻味的“俗话”,如数家珍,倒背如流,至今难忘,哈哈哈,没有忘记就好,了解、借鉴、汲取前辈智慧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和追求更圆满的幸福。<br>母亲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健康每况愈下,妻子会经常看望母亲,照顾日常生活,陪她看病打针拿药,母亲也不吝誉美之词,常常当着单位同事的面夸奖儿媳孝顺,话传到单位和我的耳朵里,心里有种美美的滋味。由于母亲积劳成疾,后来身患重病,妻子与其他姐妹一起主动陪母亲去泰安、济南等大医院检查、住院治疗,尽心尽力。回到本地住院时,又会想办法让母亲吃的顺口一点,就在母亲去世的前几天还为她炖了爱喝的鱼汤,但医术有限、无力回天,母亲永远离开了我们!<br></h3> <h3>(下篇)<br>妻子的老家在一个小山庄,村子依山傍水,春天的凤凰山梨花满山,秋天瓜果遍野。妻子就出生在一个淳朴、温暖的农民家庭,是家中老小。老实巴交、朴实能干的岳父和倔强善良、没上过一天学的岳母,带给了妻子温和敦厚、不善言辞、乐观单纯的性格。<br>与妻子恋爱时,曾经听她讲过“白馒头”的故事:当年妻子初中毕业,几分之差,中考落榜,父母没有抱怨与责备,只是安慰与鼓励!回家务农,无奈年龄小、没力气,庄稼活干不动,家里便托关系到乡镇罐头厂上班。在车间造蜜枣,需要用力蹬一种“机子”,把枣核去掉,弱小的妻子吃不消这个需要“整劳力”才能干的活,天天累得半死,后来在镇上听说中考改革,明年不用再考英语(考英语是农村学生的短板,缺师资教材),很多同学都回校上复习班了,学习“底子”不薄的妻子心动,于是,在罐头厂坚持了21天后,决心辞职回校复习,到厂部结账时领到了21元的工资(八十年代的中国经济才刚刚起步)。妻子说道这里时,有点害羞的告诉我其实她从小有个吃上大“白馒头”的梦想,当她回家务农和到罐头厂上班后,才发现这些工作都不是她的长项,要想实现吃大“白馒头”的梦想遥遥无期!于是,她下决心要再搏一把,继续上学,或许考上中专,吃上“国库良”才是她的出路。父母非常支持她的想法,毫不犹豫的卖掉家里的粮食和羊,凑齐学费,送她回去复习。妻子深知这次机会来之不易,这一年她废寝忘食,加倍努力,刻苦学习,过关斩将顺利通过“预选”,中考成绩全县名列前茅,终于跳出农门,让自己和父母扬眉吐气。我对妻子说要感谢父母支持和你的努力,才走出了山村,我俩能相识走到一起,拥有了今天的幸福,也多亏你那个吃上大“白馒头”的梦想,哈哈哈。<br>每到春天,凤凰山坡上的万颗梨树花开烂漫,如雪皑皑,蜂飞蝶舞,真是美景如画,这时“梨花节”也就到了,自然我们少不了打卡,一家三口全家出动。女儿已上幼儿园,家就在单位里住,离妻子老家十里山路。于是,星期天吃过早饭,骑上飞鸽自行车,前面坐着女儿,后面驮着妻子,带着“傻瓜”相机还有孩子的吃喝用度……,春游开始啦!九十年代的山区,黄沙土路,亲近“舒坦”,车辆很少,没有污染,春风拂面,空气清新,山路两旁弥漫着甜甜的、淡淡的花香,现在想一想都幸福感爆棚!那段山路,蜿蜒崎岖,上坡下崖,远山近景,风光明媚,鸟语花香。路平时骑车,边蹬边唱,上坡了,推着自行车走一段,正好边走边欣赏路边风景,说着笑着,逗着女儿撒娇,一会跑在前面,一会跟在后面,走着跳着,走累了,看到好风景,停下来拍上两张照片,歇歇再走。到了下崖,骑上自行车飞奔下坡,兜风撒欢,尽情挥洒,一路欢歌笑语来到凤凰山脚下,进入梨花烂漫的海洋。我们并不直接去姥姥家,而是先来到山北边,沿环山公路步行向南,路两旁并无杂树,全是开满的梨花,树冠硕大,枝干遒劲苍老,有的树龄近百年,仍繁花似锦,生机勃勃,这里可是拍照打卡圣地,我们总会把女儿抱上树杈,或站、或坐、或嗅着花香、或捧在手里、摆出各种POS,沿途拍个不停,给孩子和妻子拍照最多,最后再请别人帮忙拍几张全家福。妻子虽也爱美,但照看孩子更重要,总是细心周到,一会渴了喝口水,一会饿了吃个苹果或面包,走走停停,流连忘返,陶醉在花海山野间,以致在路上玩的时间太长,女儿累了、困了、睡着了,只好抱着走。到了山南面姥姥家,天已不早,往往过了中午,可口的饭菜,早已摆满一桌,静候“嘉宾”哈哈哈。当然,肯定少不了炸肉这一道菜,全家三口爱吃,岳母拿手厨艺,总是忘不了。有时赶巧我工作忙去不了时,就会专门为我做一份捎回来,心里惦记着每一个亲人!吃完饭,村里的大喇叭响起来了,我和妻子开始并没在意,只见女儿大声喊着:妈妈妈妈,人家收电费哩,快给姥姥钱!原来村喇叭里在催收电费,妈妈赶快掏出钱来递给姥姥,不要都不行,一家人哈哈大笑,夸孩子孝顺。从此以后,只要去姥姥家一听到喇叭响,不管讲什么,都让妈妈掏钱留下,必须照办,哈哈哈想来成为美好回忆。<br>姥姥对小外孙女亦是疼爱有加,每年天还不冷,就缝好了棉衣,妻子总是嫌棉衣太厚或花色太艳,用姥姥教给的手艺再偷偷改制(怕母亲发现不高兴)。岳母对我们的关心无微不至,由于我工作环境寒冷潮湿落下了胃病,他们就到处打听偏方,给我送来专门在“除夕夜”做的“五谷炒面”,还有洗净杀好的鸽子养胃。当行业不景气,单位亏损工资拖欠时,六十多岁的岳父骑车近一小时山路,送来油和面条,开导教育我们,嘱咐我们要知足常乐,只要一家人平平安安,团团圆圆,年吃年穿,够吃够用就好,不图大富大贵,困难都是暂时的。在工休、节假日我们会时常去看望老人,实在没时间,妻子便会把老人常用的药或其它,让邻村上下班的同事捎去,问问老人还缺什么?有什么困难?那个年代电话还没有普及,不像今天联系方便,家家都开上了车。老人空闲时还会来我们家住上几天,帮忙接送孩子,虽娇惯的孩子“要吃要喝”,贪玩“爱闹”,但老人在的时光也其乐融融!<br>后来,老人病重后害怕打针,我便请了中医上门开了中药,吃了没几幅,又嫌苦不喝,还多亏跟前伺候的哥嫂孝敬,耐心照料。记得有一年冬天,我出发路过妻子老家,去看望老人,刚进村就看到嫂子在河边砸开冰,给老人冲洗裤子。回家我告诉妻子,妻子说:父亲已大小便失禁,嫂子没办法,数九寒天,去河里洗衣服,真难为她们啦!而在我们心中也多了一份对哥嫂的尊敬!<br>老人的善良和亲情不止是对待孩子,对待周边邻居、亲戚也是有难必帮,尽力接济,宁可自己省吃俭用,决不袖手旁观。特别是妻子老家的大爷由于患有残疾,终生未娶,岳母岳父及家人倾力照顾,衣食住行关心备至,不离不弃,直至老人寿终正寝。<br>…………<br>踱步来到阳台,低头看见2号楼前,一个外卖员匆匆停下电动车,一个4、5岁的小女孩被从车上抱下,站在车旁紧紧抓住车把不动,外卖员瘦小的身材,几乎让那个紧紧勒在后背,足有70厘米高,50厘米宽的外卖箱子遮挡严死,瞪大眼睛才发现这是一位年轻的妈妈,美丽的面庞被头盔蒙盖住,她来不及给孩子多说什么,已经快步向楼门冲去……。<br>不由一阵感慨,多少年后这位“外卖妈妈”在小女孩眼中,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焕英”呢?<br>是的!你的、我的、他的、千千万万个“李焕英”向我们走来、又走远,甚至她们的背影越来越模糊,但千万种模样的“李焕英”,最后都变成了同一个“符号”,那就是大写的“爱”!<br>千万个“李焕英”成就了家和、国安!点燃了人间烟火!给予了人间真爱与幸福!<br>千万个“李焕英”在教育着她们的子孙要自立自强、练就过硬本领、有责任、有担当,做一个对家国有用的人!<br>是千千万万个“李焕英”们让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让中华民族源远流长!<br>是的,中华女性是伟大的!<br>让我们向“李焕英”们致敬!更让我们一起守护好身边的“李焕英”!!<br>(后记)<br>电影《李焕英》还在热映,她让无数观众感动落泪,虽然本人至今未能观影,但铺天盖地的影评,和澎湃如潮的网友好评,从中也能大致参悟一二。<br>写就此文,想能成为孩子们了解、发现前辈生活意义的窗口!<br>另外,下个月就到清明节了,谨以此文纪念远去的母亲、父亲,岳母、岳父,愿老人们安息!<br>2021年3月8日<br><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