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山烛光照我行

成荫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作者/成荫 摄影/成荫</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没电的时候,往往是烛光照亮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人之成长明智、养身通理,亦如充电。但这“电源”,则多需要靠如山似海的书籍,象熠熠的烛光一样伴人前行。这也是我作为编委之一、在1997年与书友合编《书山烛光》(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一书时的浅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其实对于书,我从小到老就没离过手,特别是那一本本如烛光般的优秀书文,一直在现实生活中点亮我的心扉,让我在探索前行中获得难以言表的舒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多少个酷暑寒冬春花秋月的夜幕降临之后,我便开始在书山中漫步登攀:我曾在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领略做人的人格标准;在诸葛亮的《出师表》中学习公职人员忠于职守勤恳不怠的崇高境界;按着陶潜《桃花源记》的描绘,入迷于幻化多彩的理想国;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让我树立“天下之忧”之心;文天祥《正气歌序》让我感受豪气冲宵的民族气节;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使我感悟现代国人的担当与使命;于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中,理解坚定共产党人立党立国的根本宗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及至近年,我年过花甲后,在文学创作实践中,仍从梁衡的《觅渡觅渡》里,望见“跨越百年的美丽”,从他归纳的“文章五诀”即形、事、情、理、典的综合运用理念中获得不少教益;从星云大师《人生相逢即是缘》中领会“智慧是人类最大的财富”,逐步向“一个人要会讲、会写、会听、会想、会笑、会唱、会做……”方向努力;从余秋雨《内在的星空》中,去感受史识、斯文、翰墨、此生、行旅与读书的关联;从《莫言文集》里加深对真实性情的理解与敬佩;还在《周国平随笔精选》中研读怎样“活得简单才能活得自由”、怎样保持“宁静的心”、坚定“走在自己的路上”,以此长期“坚守精神的家园” ……努力从根本上解决自己为人为文为生的源泉动力与理论指导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梁衡先生曾在《书与人的随想》篇章中讲:“不读书的人无法理解读书人的幸福,就像足不出户者无法理解环球旅行者或登月人的心情。”对此我在多年的读书实践中认识到,既然书籍能总结人类的一切财富和做人经验,那么读书也就自然决定了人的视野、知识、才能与气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借助书山中的熠熠烛光,我获得了“脚比路长,人比山高”的人生润滑剂,退休后照样得到人们的尊敬,既没失落感,更无抑郁症。太强的电视消遣性、太强的电影冲击性、太强的抖音忽悠性,都难以撼动我的读书自在感。书中的涓涓泉水、丝丝细雨,一直在浸润着我的心田。望着自己因读书而创出的一系列广受读者喜爱的作品,只感到我的精神自由度也在越来越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不,时间又到了,我得再一次在书山烛光里漫步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