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

虹 剑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王苹执导的剧情片,由孙道临、袁霞、王心刚等主演,于1958年在中国上映。该片以李白烈士的事迹为原型,讲述了中共党员李侠潜伏在敌占区,为革命事业奉献出生命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 剧情简介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8年的上海,这里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大本营,也是蒋介石勾结日寇搞卖国活动的秘密接头点。我党地下组织的电台被敌人破坏了,延安解放区我军电台政委李侠(孙道临饰)奉命前往上海,加强秘密电台的工作。地下党组织同时还派何兰芬(袁霞饰)与李侠假扮成夫妻,协助李侠工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侠白天的身份是湘绣商人,晚上就到阁楼上去收发电报。 何兰芬本是纱厂女工,扮成太太很不习惯。李侠耐心的说服她上海是更危险的前线,并把她带到阁楼上,向她讲明自己的工作岗位对革命的重要意义。在战斗中,李侠与何兰芬产生了感情,二人经过组织批准,结成了真正的夫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侠通过电波揭露国民党右派的投降阴谋、传播我党抗日主张,使敌人深感恐慌。上海被日军全面占领后,日寇通过分区停电等方式发现了秘密电台并逮捕了李侠。李侠在敌人的酷刑下,严守党的秘密,不卑不亢从容应对,自始至终只说“我是中国人”。敌人无奈将他释放。而与李侠同牢房的国民党特务姚苇(王心刚饰)误以为李侠是重庆派来的人,在出狱后力邀李侠参与传递密谈降日情报的活动。李侠借机将这些情报转送到延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日本投降后,李侠夫妇继续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着斗争。1949年,解放战争即将取得最后的胜利,这时,李侠的电台被发现了。党组织通知李侠撤回根据地去。就在撤离前夕,李侠得到两份重要情报。他为将两份情报发送出去,让妻子带着儿子转移,自己则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姚苇测出了李侠的电台所传出的信号并带人包围了他所在的地方。在敌人即将到来的危急时刻,李侠争分夺秒坚持将情报发完。敌人的枪口对准了李侠,李侠镇定地将电报稿吞进肚里,向战友们深情地发出最后的话:“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p><p class="ql-block"><br></p> 幕后故事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故事原型李白和裘慧英</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该剧的素材是由国家安全部一位了解李白烈士生平的人士提供的,经黄钢艺术加工而成,因此影片片头字幕的编剧名字是一个化名。</p><p class="ql-block"> 🌺为了塑造好人物,孙道临随导演王苹一起参观了李白烈士生前居住、工作以及被监禁的地方,探访了李白夫人裘慧英。</p><p class="ql-block"> 🌺孙道临在体验生活期间,仅用一个月就学会了发报,所以在拍摄时导演特意给他发电报的手拍特写镜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片中使用的发报机是由涂作潮制作的,他是李白烈士的战友兼无线电老师,当年李白使用的发报机就是由他制作的。但影片完成后,他谢绝了剧组在片头把他的名字列为顾问,也不同意列入道具制作者的名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拍摄“义卖公演”时,摄制组每天工作14个小时,用三个晚上拍成了这场大型群众场面。导演王苹带病指挥,三个晚上没有休息,在拍最后几个镜头时她的嗓子已经哑得说不出话来,但还坚持用手势指挥拍摄。有1500名群众演员参与了拍摄,很多人穿的是自家保存的旧式服装,有的妇女特地去理发馆做了1939年的发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对于王苹挑选的三个主要人物的扮演者,当时都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孙道临的气质只适合演大户人家的公子,不适合演八路军干部,而在解放前接触过地下工作者的王苹认为,孙道临的眼神有种让人琢磨不透的感觉,这是长时间做地下工作的人特有的眼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扮演叛徒姚苇的王心刚长相正气,一直扮演的是正面人物,大家都担心他很难转型,建议找演反派人物比较有经验的演员来演,连王心刚本人都没有把握。王苹凭着天然的导演经验相信王心刚能够演好这个角色,鼓励他抓住这个机会开拓戏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女主角的扮演者袁霞在出演该片前只演过一部电影《激战前夜》,而且在那部影片中表现平平。很多人认为她不会演戏,启用她太冒险。八一厂的某位领导甚至表示如果由袁霞来演,他就不在拍摄同意书上签字。王苹向那位领导解释,何兰芬是一个朴素的上海女工,有点“土气”,参加地下工作后,身份变了,可本质变不了,而袁霞的气质恰恰有点“土”,所以是最适合扮演何兰芬的人;另外,袁霞是八一厂的演员,八一厂拍戏就应该培养自己的演员。最终,她说服了领导。因为袁霞有一上镜头就紧张的毛病,所以王苹便帮助她分析人物,反复排练,使她克服心理障碍,全身心投入角色中。</p><p class="ql-block"><br></p> 影片评价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剧作上的省略使该片情节发展迅速且充满张力,但关键的时候却又把观众的胃口吊足。剪辑上很有创意,在上海和延安之间通过电波来回呼应的一组镜头蒙太奇的组接,构思相当的精妙。孙道临在塑造高大全角色时不忘加入生活化的片段,极大地增加了李侠这个人物的丰富性。而王心刚的表演颇具诙谐效果,让人们对于这个糊涂的反派有了复杂的情感认知。(网易娱乐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该片是许多优秀的同类型影片中比较突出的一部。它的新颖体现在主题思想、刻画人物和选择事件等方面。影片在刻画李侠这个人物时脱出了同类影片的通病。不去过多渲染地下工作者的神出鬼没,而是用十分朴素的笔触画出一个忠心耿耿、临危不惧的共产党员的坚强性格。李侠的形象亲切、平凡而又使人敬仰。整个影片贯穿着一条非常明显的红线——只要有一颗为党、为共产主义事业、为祖国人民忠贞赤诚的红,在任何狡诈多端的敌人面前,在任何艰难险阻的情况下都能胜利完成任务。英雄人物不是高不可攀而是人人可以学习的。(《电影艺术》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该片虽有曲折的故事、紧张的悬念,却又努力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注意刻画人物性格。从影片与文学剧本比较可以看出,导演力求使影片的调子更自然、含蓄、深沉,因而不追求表面效果而力求使人物和主题更具有深度。许多镜头处理证明了导演的努力。一些可以处理为“惊险场面”的戏,导演都没有用特殊角度去渲染其神秘性,也没有用加速节奏的方法去制造紧张气氛,从而避免某些热闹的戏掩盖了人物的性格。导演运用一切电影手段去细致地表现了李侠如何对待战友,如何对待敌人,如何对待党的事业,从这些主要方面去表现李侠的高贵品质。(《人民电影》评)</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