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之夏

独上兰舟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配乐 《镜花水月》</p></font></h3> <p class="ql-block">  2012年夏,曾三次游览颐和园,退休后有大把的时间徜徉其间,赏谐趣园、访万寿山后山、漫步西堤……</p><p class="ql-block">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p> 知春亭位于颐和园昆明湖东岸边,亭畔遍植垂柳,夏季垂柳茂盛。据传“知春”二字源于宋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每年春天昆明湖解冻总由此处开始,故取名知春亭。 谐趣园位于颐和园的东北角,由于它小巧玲珑,在颐和园中自成一局,故有“园中之园”之称。 清乾隆时仿无锡惠山脚下的寄畅园建造,原名惠山园。建成后,乾隆曾写《惠山园八景诗》,在诗序中说:“一亭一径足谐奇趣”。嘉庆时重修改名“谐趣园”。竣工时,嘉庆在《谐趣园记》中说:“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故名谐趣,乃寄畅之意也。 园内共有亭、台、堂、榭十三处 并用百间游廊和五座形式不同的桥相沟通 婀娜的古垂柳犹如帘幕,令景物若隐若现,如梦如幻 知鱼桥,该桥名取自《庄子·秋水》中的“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p class="ql-block">  </p> 更有一池夏荷,正值竟相盛开 谐趣园的荷,花儿硕大 <h3>  紫气东来城关在颐和园万寿山东麓,峙于两峰之间。始建于乾隆年间,南侧城额"紫气东来",取老子出关典故;北侧城额"赤城霞起",用晋孙绰《天台山赋》名句。此两额均为乾隆帝所题,登城可望谐趣园池榭。</h3> <h3>  五方阁建筑群,乾隆时期始建,以宝云阁铜殿为中心(宝云阁是一座全铜铸就的仿木结构宝殿,用铜207吨),由主配殿、角亭、游廊等围合成方形院落,其布局象征佛教密宗的“曼荼罗”,意喻“万德圆满”、众神聚集。“五方”表示聚五方之色,寓意天下归心,四海升平。</h3> <h3>  五方阁建筑群牌楼</h3> <p class="ql-block">  万寿山后山的苏州街,苏州街是后湖两岸仿江南水乡——苏州而建的买卖街。清漪园时期岸上有各式店铺,如玉器古玩店、绸缎店、点心铺、茶楼、金银首饰楼等。后湖岸边的数十处店铺1860年被列强焚毁。1986年重建。</p> 长廊位于万寿山南麓,面向昆明湖,北依万寿山,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全长728米,共273间,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br>  长廊内坐满了休息、纳凉的游客,索性改行廊外的树荫下。 长廊北侧的小桥 过长廊,来到著名的石舫。石舫是一条大石船,寓“海清河晏”之意,是颐和园唯一带有西洋风格的建筑。它的前身是明朝圆静寺的放生台。乾隆修清漪园时,改台为船,更名为“石舫”。 界湖桥处于内外湖的分界处,越过界湖桥,便来到西堤及西堤以西的“知耕图”景区 <p class="ql-block">  耕织图始建于清朝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那时,昆明湖与玉泉山之间河湖交错,稻田棋布,景色酷似江南。乾隆造园时特意将原在城内、专门负责为宫廷织造丝绸布料的内务府织染局迁到此处,组成了一处生活气息浓郁、景色淳朴清幽而又融入传统农桑生产的园林景区。因此乾隆将其命名为“耕织图”,意寓为一幅洋溢男耕女织生活情趣的幽美图画。</p> <p class="ql-block">  耕织图的建筑,从南到北由澄鲜堂、玉河斋、延赏斋、蚕神庙、织染局及水村居组成。地域开阔,建筑风格相对比较朴素。耕织图在颐和园中据西北方,正与昆明湖东南岸的铜牛遥相呼应,寓意“牛郎织女”隔湖相望。</p><p class="ql-block"> 延赏斋</p> <p class="ql-block">  乾隆16年(1751年)立,为昆仑石形制,下承海水江崖纹石座,碑上阴刻乾隆皇帝亲题的《耕织图》三个大字及五首咏赞耕织图风景的御制诗,是耕织图景区的点题之作 。</p> <p class="ql-block">  蚕神庙 ,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 -1795)年, 清漪园时期,每年农历9月 织染局在此祈祀蚕神, 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 ,2003年附复建。</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观赏草的美不亚于艳丽的花朵,清雅飘逸</p> 西堤 界湖桥位于颐和园昆明湖内外湖与后溪河的分界处,是西堤最北面的桥梁。该桥始建于1750年,1860年被英法侵略者焚毁,1886年慈禧太后重建。 豳风桥(清漪园时期名丧苧桥),取自《诗经》中反映劳动人民农业生活的作品《豳风》,以“桑苧”或“豳风”为桥名都是为了表示帝王对农桑的重视。 玉带桥为清乾隆时建造,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据说,乾隆皇帝每次去西山必从此桥下经过,不仅因为这座桥交通方便,还因为它造型玲珑秀美,深得乾隆帝喜爱。现在,桥头还留有乾隆皇帝的御题,东面是“螺黛—痕平铺明月镜,虹光百尺横映水晶帘。”西面是“地到瀛洲星河天上近,景分蓬岛宫阙水边多。” 镜桥,唐朝诗人李白有“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诗句,这就是镜桥名称的来源。  练桥,“澄江静如练”。练是白色的丝绸,因为这座桥架在象白练一样的水面上,所以名为练桥。 <h3>  于西堤观赏昆明湖、万寿山、石舫</h3> <h3>  </h3> <p class="ql-block">  夏日的西堤柳树成荫,堤东侧为昆明湖,西侧有池塘,微风习习,较之人头攒动的长廊凉爽许多,不失为夏日游颐和园的最佳之处。</p> 杭州西湖上有苏堤,昆明湖上就建了西堤。西湖苏堤上有六座桥,西堤上也建了六座桥。就连苏堤沿岸种的柳树也复制到了昆明湖的西堤。时至今日,还有十九株当年的柳树依然在景色妖娆的西堤。 <p class="ql-block"> 西堤的19棵古柳,为乾隆年间建园时种植,“柳”谐音为“留”,留住江山之意。经历二百多年的岁月,仍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矗立于此向游人们诉说着颐和园的历史与沧桑。</p> <h3>  2012年夏卡片机摄于颐和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