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民俗节随想

林旭华

元宵节刚过,转眼农历“二月二”的民俗节就盎然而至了。<br>“二月二”属中国古老二十四节气中“惊蛰”节气的民俗。这个时节,意味着春天的开始,于是人们焚香祷告,祈愿求福,民间过春节似的就有了剃头、祭祀、炸油糕、啃猪头等习俗,而在我们浙南民间,尤其是瑞安,最流行的就是吃芥菜饭习俗,而且这是“二月二”民俗节必不缺少的重要内容。<br>我最喜欢吃的就是祖母炒的芥菜饭。她炒得一手好芥菜饭,碗碗飘香,别有风味:雪白的饭粒泛着晶莹的油光,夹杂着翠绿的芥菜碎末,鲜嫩欲滴,嚼一口,则饭松菜香,油而不腻,甘味爽口,尤其那袅袅清香,扑鼻而来,丝丝缕缕地在饭桌上弥漫开来,令人垂涎欲滴,留在唇齿之间,更是余味悠悠,经久不息。<div><br>祖母常对我说:“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希望我新年一切平安,顺利成长。如今她早已离开了我们,但那种带着深深慈爱的芥菜饭永远留在我心间,至今让我常生怀念。<br>“二月二”在我们南方又称踏青节,因为这个时节,迎春花开,天气开始转暖,可谓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是个生机勃勃的大好日子。<br>这时候,我就喜欢一个人静静地躺在山谷的草坪上“晒太阳”。沐浴着明媚的阳光,感受着微微的暖风,任凭暖洋洋的钻石般光芒穿透我身上每一寸肌肤,渗透着每一粒细胞,然后仰望湛蓝天空悠悠飘过的白云,聆听身边清亮小溪潺潺流淌声音以及树上那声声婉转的鸟鸣,深深感悟“一年之计在于春”古训之深刻内涵,于是人生未来的憧憬和激情在我内心不禁勃勃欲发 那种温暖灿烂、生气洋溢的春之感觉至今使我难以忘怀。<br>“二月二”是一派欣欣向荣、昂扬奋进的景象,充满了诗情画意。因为“二月二”这天在以前还是个春耕节,家家户户开始了春耕。民谚“二月二,龙抬头,万岁皇爷使金牛,娘娘来送饭,黎民天下收”描绘的就是这样一幅奋力耕耘,且普天和谐、其乐融融的美好春耕图。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二月二日》的诗“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字津头一字行”演绎出这样一幅意气风发的场景:春雨过后,空气清新,大地上野草与田地里庄稼茂盛生长。一群风华正茂的少年在码头水边长堤上,并排骑马前行,笑语阵阵,激情飞扬,青春的气息活力四射。据说,“二月二”这天,民间的私塾先生也开始收徒,对孩子们来说谓之学业上“占鳌头”。<br> “二月二”这天的晚上,我仰望苍穹,甚至隐约能见到一种美丽的“龙抬头”天象景观:浩瀚的天空,繁星点点。在东方的地平线上,一个叫“东方苍龙”的星座里,“龙角星”悄然伸出“龙角”,慢慢仰升起来。<br>“龙抬头”,标志着春天季节开始来临。龙,其本源于上古星宿崇拜,是我国传统二十八宿天学体系中由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星官所构成的形象,而《易经.乾卦》“九二,见龙在田”所描述的则是:仲春的龙星从东方地平线上升了起来,崭露头角,于是“龙”德显扬,“龙”威浩荡。仲春龙星出现于地表上,喻示“龙”欲升天,而这一日恰为农历“二月二”日,在农耕文化中昭示阳气自地底而出,驱邪逐毒,逢勃生发,万物开始充满盎然生机,此属卦象中之吉兆,乃风调雨顺、旺盛奋振之象。所以,自古以来,人们一直把农历“二月二”日作为一个祈求纳祥转运、发奋图强的吉日,祈愿“龙”德恩泽,以求新年平安顺利,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同时也可以趁此大好时机,借势“龙”威,昂然而进,奋发有为。<br>我非常喜欢“二月二 ”这个民俗节,因为它不仅带给我美好的回忆和深切怀念,而且还标示了春的开始,象征着新的希望、新的生机和新的进取。<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