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草长莺飞踏青处,古道寻梦正当时。</p><p class="ql-block"> 春雨缠绵着人间,有些时日了,那份深情着实浓郁,一如我对家乡的牵念,对太阳岭的朝思暮想。</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细雨霏霏的春光里,我怀揣着一份希冀,开启了太阳岭古道的思乡寻梦之旅。</p> <p class="ql-block"> 太阳岭是金华山的余脉,位于兰溪与金华的交界,宛如一个深沉的绿色之吻,深深烙在金华山的臂弯上,呢喃着亘古的诗梦。因“岭与太阳齐”,故称之为太阳岭。1800年前东汉时期,勤劳纯朴的村民为了出行方便,逢山开路,在太阳岭上靠双脚走出一条最近的路。路因岭而生,所以便有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太阳岭古道”。</p> <p class="ql-block"> 春日,定是好时节。这时的太阳岭已是姹紫嫣红,绿意如盖。像是一个新娘子的盖头,悄然掀开,春意倾泻而出。黄澄澄的油菜花,舞袖弄姿;桃粉杏嫩,立在枝头撒娇;青青小草,娇羞掩面笑靥如花。</p> <p class="ql-block"> 站在山脚,仰视高高的太阳岭,山是如此峻秀,树透着浓浓的新绿,古道宛如一条玉带环绕着山腰,绵延而上,一直消失在远处云雾缭绕的山峰间。缥缈的雾气弥散着,恍若仙人在岭上轻舞霓裳。脚下的泥土松软无比,被春雨滋润过后,散发出淡淡的清香。香气透过脚心,顺着血脉,一直涌上心头,有些微醉。我踮起脚尖,轻甩衣袖,漫舞一曲,试与仙人比肩。</p> <p class="ql-block"> 思绪未及从远山收回,我已沦陷在古道的粉色柔情里。成片的桃树林,花开正当时,展露着娇柔的姿容,笑迎我这城里来的思乡客。这些桃树也不知是何年何月何人栽下。传说王母娘娘有一次经过此地,见岭上无甚水果,为了解岭脚百姓之生机,将随身带着的蟠桃拿出一个丢进泥土里。于是,来年春天,岭上就有了第一株桃树。太阳岭的灵气滋润着桃树繁衍生息,历经千载风雨,岭上桃花翩然盛开,为古道披上了一件温柔羽衣。</p> <p class="ql-block"> 顺着田间小路继续前行,一条小溪唱着欢快的叮咚歌缓缓流淌,溪水清澈见底,溪底的鹅卵石静静躺着,惬意地享受着水的抚摸,被打磨的日渐润滑。溪上横卧着一道石桥,两侧缠绕着藤蔓,偶有缝隙,也是被青苔布满了。桥面石块铺就,许是走的人多了,也显得分外光泽。石块间的空隙里挣扎着长出了几株青草,虽是千踩万踏,却依然生机盎然。</p> <p class="ql-block"> 行过石桥就真正上古道了。它缓缓拾级而上,每一阶由1.2米至1.5米长、30厘米宽的青石板横向铺就而成,487步石阶在岭间丛林深处蜿蜒,曲曲折折,磴道盘空,一直延伸至岭背。那刻满沧桑青青的石阶,历经岁月的打磨,印上了时光的褶皱,然又暗藏着难掩的光华,似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 徐徐而行,变幻的是移动的风景。岭上枫林参天,松涛阵阵,浓郁的绿叶被日影浸润得暗香浮动。几只喜鹊傲娇地扇动着五彩的翅膀,立在繁茂的枝头,欢快地唱着美丽的春之歌,天籁般的音律回旋在太阳岭上空,直达云霄。温婉的小花娇嗔地依偎在石阶两侧,给硬朗的路基增添了几许柔润,脚步踏在上面也变得轻盈了。</p> <p class="ql-block"> 行至太阳岭半腰处,一座玲珑的白色小屋映入眼帘。白墙露出光阴的痕迹,半圆形门洞,古色古香,悠长的时光,拂过每一块砖瓦,留下了岁月的沧桑与甜蜜。再往近看,门洞上方几个隽秀的大字“飞云亭”赫然在目。走进亭内,视觉顿时从山间的绿意中抽离出来,被墙体上的诗作所吸引,南宋钱奎《太阳岭》诗曰:健步升霄汉,草披纖路分。一笻支落日,两屐踏层云。鸟影空中度,雷声涧底闻。凭高窥下界,锦绣绚晴雯。如此绝妙的诗句,将太阳岭的奇幻演绎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 走出飞云亭,尚还沉浸在钱奎浑然的诗句里。忽然,路边的茶树林里闪动着红色的光影,寂静的太阳岭顿显灵动。细细一瞧,原来是一个着红色雨披的憨厚乡民,站在茶树丛中,勤勉地采摘茶叶。初春的茶叶绿得分外素雅,将红雨披衬托得无比鲜活,像一颗充满生机的心脏在山间强劲地跳动。勤劳的人们,倚在岭脚,默默地守护着太阳岭的每一寸肌肤,也不曾辜负春天里的缕缕光阴。</p> <p class="ql-block"> 古道两侧除了草木繁盛,奇异怪石更是不胜枚举。在飞云亭上方数十米处有一块大石,石上有几个深陷下去的印痕,像是被什么东西踩过留下的。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王母娘娘途经太阳岭,见两边的百姓受阻,便派一神仙姐姐牵牛携犁来到岭上,欲将太阳岭耕平。这时,一个货郎边挑着担,边吟唱着山歌登上岭来,“三步闹一闹,不怕太阳岭齐天高”。他的神情是如此悠闲自在,丝毫没有受困的倦累之意。神仙姐姐见状,便改变了主意,脚踩岩石,飞上天去。从此,岩石上留下了一个大大的牛脚印,旁边还有一个纤巧的小足印,就是神仙姐姐的仙足印了。</p> <p class="ql-block"> 初春的风夹杂着几丝寒意,绵绵小雨却是温柔的,落在肩头,仿佛是那个娇俏的春姑娘,在耳际缠绵。</p> <p class="ql-block"> 携着这份缠绵,约走了半个小时,终于登上了“太阳岭”的顶背,就和潘石公路重合了。只见路旁白墙黑瓦的平房,门梁上写着“界云亭”三字。门两侧悬着一幅对联:高高太阳岭至府六十里,小小界云亭金兰分界地。顾名思义,这便是金华、兰溪的分界处。</p> <p class="ql-block"> 站在岭背俯瞰,古道安然地躲在太阳岭的幽深丛林中,一任苍苔长满,一任繁华落幕, 从容而淡定。每一个亭台、每一块青石,都隐藏着一个个美丽的传说,经风雨,见繁华,收藏着岭上几百年的沧桑变化。</p> <p class="ql-block"> 当年,古道是兰溪通往金华的必经之路,行人络绎。童生赴金华府考秀才,来往公文私信传递,民间百姓串门走亲戚,官员往来,学子赴考,还有数不尽的商贾百姓,都曾在这条古道上走过,留下无数的传说与印迹。解放初期,太阳岭背上还开着馄饨摊、面摊、茶店等四五家店面,供过往行人、挑夫落脚休憩,来来往往,一派繁华景象。</p> <p class="ql-block"> 时光落回700多年前,20岁的宋濂一袭青衫,从家乡出发,翻越太阳岭到浦江拜谒名师。若干年后,这位好学的少年成为朱元璋口中的“明朝开国文臣第一人”。 </p><p class="ql-block"> 也是同一条道路,1913年开春时节,13岁的曹聚仁怀揣着金华省立七中的录取通知书,挑着樟木箱翻越太阳岭,到金华求学。在《金华另一半》中,他写道:“南行金华,我总坐在太阳岭背上,望最后一眼。从金华回来,一爬到岭背,就伸着头来找寻我们故乡。”从此,他一步步走向世界。</p> <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有多少个宋濂、曹聚仁,背负着沉重的行囊,浓浓的乡愁,走在这条古驿道上。</p> <p class="ql-block"> 古道曾经的盛世景象已成了过眼烟云,背井离乡的古老身影也渐行渐远,唯有那绵延数十里的青石板路,静静地躺在那里,用亘古不变的姿态迎接今日故地重游的后人。</p> <p class="ql-block"> 行走在古道上,拾捡古道的文明碎片,用脚感受她的繁荣与衰落,信念与孤苦,疼痛与坚定。这些记忆都会像梦一样,在古道上湮化开来,变成现实的造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