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我县粮食部门开始第一批买断工龄走人,我单位刘卫东、方思进等同志,拿着第一批所谓优惠买断工龄钱,离开了原单位成为了一个社会人。当时震撼了我心灵最柔软的地方,也明白下岗对于自己迟早一天会到来。 2001年至今年2021已下岗二十载,下岗这个名词是许多经历者、旁观者、决策者却不愿触碰的词汇,也不想触摸这份内伤,也不想高调讨论这个话题-----。这个词汇与六十年代“知识青年下乡”等是有时代特色的词汇齐名。“知识青年下乡”在二十年以后是坎坷苦难的的代名词,时至今日“上山下乡”似乎成为了人生经历的财富代名词,因为我们现国家许多精英都经历了上山下乡。不管“下岗”这个名词是否如“上山下乡”的历史遭遇雷同,“下岗”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年龄段等都和“上山下乡”这个词汇有所不同。 叙述一下下岗的小伙伴一些经历遭遇,以及自己对“下岗”这个词的一些思考,以誌对我们的青春年华的怀念,不负当初青涩的小伙伴们青春韶华,也谨此祝福下岗的现在五湖四海拼搏的兄弟姐妹们,祝福他们身体健康、幸福安康。<div><br> 粮食部门在世纪九十年代末是一个香饽饽的单位。政府提供政策性财政补贴,职工劳动强度不大,无需在市场经济中弄潮,是典型的少爷型单位,但也为下岗埋下了比较悲观的伏笔,粮食部门职工无技术特长、无危机意识、无市场经济大海中游泳能力等......</div> 九十年代的那个夏天,我到粮食部门下属单位工作。最累最忙的岁月,就是一年中有一个月的粮食收购季节。仓库保管员的最大体力活是耙松粮面工序,其余时间都可西装革履人模狗样的。下班休息时间,一群未婚或牛郎织女的年轻人,用那微薄工资玩起“三公”、“斗牛”、“学80号文件”等。玩至深夜聚到桐娇饭店吃那香喷喷的狗肉火锅。当经济短缺时,还厚着脸皮挂起了白条账,待下月发工资或年终奖金再还债。有一个刚入职的小伙,年终玩“三公”时,一股(360公斤)推销菜油款一夜“呜呼哀哉”..... 有个同志形容“几多欢喜几多愁”,就这样浑浑噩噩的混日子,这种让人吃得饱饿不死的日子就像温水煮青蛙...... 一群年轻未婚青年业余生活很匮乏,除了学习“80号文件”便是谈论女人及找对象。粮食部门基层单位分布各乡镇,无电影院、图书馆等文化设施。我单位仅有一条106国道穿过。偶尔一个兄弟单位举行的一场舞会,但也只能与男同志跳“鬼子进村”......还有那时陪同事到乡下相亲也是一件乐事。八、九十年代,一个农村女娃能够找到一个吃“蕨根粮”男人做老公,那可是祖坟冒青烟。那时我们这是一群饥饿的群体,有人形容他们一来像“鸡窝里来了黄鼠狼,鸡飞狗跳”。到农村去相亲,最高兴的事情就是吃瘦肉煮荷包蛋,回来就是分享谁的碗里那荷包蛋蛋是单数还是双数...... 我也在这个群里丧失了斗志,成为一些新入职工成为坏蛋的培训教官。一个刚入职军转退伍兵,刚入职时一身正气:不打牌、不抽烟、不喝酒、不吹牛,一副正统的军人气质。他与我同室一个月,后成为一个又打牌、又抽烟、又喝酒、而且吹牛最响的一个人。有老职工感叹:“哎!这人可惜了,让那可恶的“眼镜”给带坏了......”。 九十年代末,下岗这个名词已经在肉食部门、供销部门已经实施。粮食部门每一年都在喊狼来了,也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九十年代末我结婚生子后,经济状态不佳,每个月不到千元的薪资难以养活一家三口,一般工资只够上半月的家庭开支。好在乡下父母及岳父母的接济,送来大米、蔬菜等生活必需品才勉强度日。这时下岗对于我来说已经变得很敏感了。正式离岗前我与老婆有过一次郑重的谈话:“老婆,我提前离开原单位,也不知道前面是繁花似锦、还是万丈深渊,希望你有所思想准备,还望今后有不好结局也不埋怨我..... ” 到今天我非常怀念那十年天真无邪、无忧无虑单身狗生活。父母年龄不大且无需负责赡养,达到了“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境界。也想起我入党介绍人及组长大人王益民同志:因下岗谋生到农户收购粮食,而不幸发生交通事故而离开的他。他的讲话的形态模样至今还记得,我有时想假如没有下岗这个词,他可能不会下去收购粮食,也就没有那次车祸.....但有人也说:生有命、死有时。还有曾乃、敏仔等同志因病离世,其中也不乏断奶之后抑郁而逝。还有因病致残、致瘫的谭小金、吴爱民等同志。还有多位因下岗经济不佳引起婚姻不幸。这些同志都是曾经的兄弟姐妹,而且都是上过山、下过乡,扛过枪的把兄弟,他们都是我们的值得同情、怀念的对象。 下岗后,我们这帮兄弟姐妹遍布五湖四海全国各地。有做杂工、开的士、开公司、做保安的等。特别是一位原工会主席老罗同志,因其他原因未及时内退,又因招工入职填表年龄导致退休延迟。在我一中心科教楼项目部干过杂工,看到他那佝偻的身影在工地干体力活,有种说不出的酸楚。也有投资传统大米加工厂后,因转型或高利贷等原因失败的同事。也有创业成功的范例,如华仔、黑皮等,打工有声有色也有很多。不管失败的失意的、成功的、平平凡凡的打工者,我都祝福他们:愿他们家庭幸福,平安健康。 下岗二十载,功过是非由历史来评述。有的同志有了好的归宿,大部分女同志已经退休安养人生。老罗、周连长、龙主任、易主任等同志也已经退休。 下岗刚开始时,对上级单位和主管部门多少有些怨言。二十载风华岁月,我已毫无怨言,我也非常感恩原单位的同事和领导。十年让我从一个青涩的少年成为为人夫、为人父的男人;感谢锦上添花的领导,感恩雪中送炭的同事,感激在我人生路上说不的领导和提出不同意见的同事;我感谢过去的一切;感恩生命中的每一个人。当年因下岗党组织关系无处安放,而单位所在居委会拒绝我们“入伙”,担心“入伙”人太多造成今后支部负担太多:因为每年支部组织生活会需发纪念品,我们这些老党员离世需要“悼念物资”等。感恩与我不同世界观的最后一任法人代表:让我下决心离开原单位,让我认清自己,才有勇气踏出第一步。感激原单位同事的相依相伴,也感谢那些单位不待见我的所有的所有…… 虽还在南国边陲打工的我,但我感恩过去的点点滴滴。正因为下岗,才有乡镇企业打工拼搏刻苦学习的五年,才有十五载南下打工的艰苦岁月,才会激励我中升高、高升普、普升专、专升本等过程。我感谢过去、感激社会、感恩父母:我资助多位贫困学生完成初、高中及大学学业;参加深圳义工服务近3000小时;成为深圳第四届百优义工;成为深圳大学和深圳开放大学的兼职讲师。所有的所有都值得我去感恩、感谢、感激!!! 转眼20年悄无声息的过去了。回首往事,也许你会觉得世态炎凉、世事难料,也许觉得社会对你的不公,但只有经历挫折才会使你心智更加成熟。“下岗”的经历造就我们的成长;“下岗”的经历磨砺了我们的品格;“下岗”的经历让我们明白了什么叫社会,让我们从一个毛头小伙成为一个上要赡养父母、下要抚育小孩的屌丝男。下岗失业的痛苦没有击倒我们,我们没有心甘堕落。我们的兄弟姐妹都是好样的……<br> “下岗”二十载,天南海北的兄弟姐妹们,你在他乡还好吗?<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