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献给高炮第62师606团鞍山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72年战友的回忆(四)</b></p> 诱人的香味 <p class="ql-block"> 新兵一连设有革命军人委员会(习惯了都叫士兵委员会),负责一周食谱的制定和检查及将伙食费收支结余情况进行定期公布,宗旨是维护和保障士兵的利益和权益。主任是副连长、副主任司务长和两名班长组成,其委员由全连各班副班长担任。</p><p class="ql-block"> 除此之外,副班长在班长的领导下,负责全班的内务管理、行政管理、纪律监督和吃喝拉撒。每逢节假日,每班都安排一些人手到炊事班帮厨,我们都争先恐后申请到炊事班帮厨,基本上都被副班长婉言谢绝,他把休息时间让给了我们"把方便让给了别人,把困难留给了自己",节假日里,在炊事班的灶台前和院落中,都能看到各班副班长的身影。副班长处处为大家着想,着实让大家为之感动。革命军人委员会(士兵委员会)就像是一座桥梁,把我们对伙食的要求意见送达,是相互沟通信息及时反馈的纽带。</p><p class="ql-block"> 正逢今天是星期日,天空晴朗,微风徐徐,阳光普照着营区。战友们在温馨的假日里悠闲自得,有的在洗衣服,有的伏笔在床補前写家书……忽然间,一种诱人的香味在空中飘来荡去,香味调高了我们的胃口。</p><p class="ql-block"> 我们几个战友勾肩搭背顺着香味跟踪到了老一连的炊事班,眼前呈现出炊事班一番繁忙热闹的场面,充满着节假日的温馨。煎炒烹炸在炊事员的操作中,转身间一个个色香味俱全的菜肴呈现在眼前,使我们陷入了过年时那种气氛,令我们目不暇接,坠入到美味的菜肴中。一阵阵菜香从我们身边而随风飘过,我们心中陡然提升对改善伙食的期盼!充满对美好的渴望!</p><p class="ql-block"> 不分老兵也不分新兵,每人每天伙食标准都一样,每人0.49元/天,老连队经过多年的打拼也都积累了一些家底。新兵一连临时组建,何谈有什么家底呀!我们在队列训练中汗水时常浸湿衣襟,体质消耗很大。既要完成新兵连的军政训练,又要补充营养增强体质。每人每天的伙食费标准在提高改善伙食上的确是捉襟见肘!</p> <p class="ql-block"> 丹东市站前广场</p> <p class="ql-block"> 1972年12月24日,星期日。中午的时间段,一阵阵香味儿又从老一连厨房飘了过来,我们在营区顺着香味望去,一个老兵端着饭盆。虽然有一段距离,但是也能清楚的看到盆里圆圆的,表皮都是金黄色包裹着,色泽十分诱人,在阳光下特别醒目。当我们初次看到也不知道叫什么,只觉得眼看漂亮、闻之很香!站在一旁饶有兴致地注目着,感觉一定很好吃的。从对面又走来一个老兵,同样端着饭盆,我们急不可待快步上前十分客气地询问老兵,方知圆圆的金黄色包裹着叫回锅馒头。</p><p class="ql-block"> 老兵笑着说:"可好吃了!可香了!"说话间,我们几乎流出了口水,心里萌动想要一个尝尝的想法,但又不好意思,觉得难以启齿!望着老兵潇洒地端着一盆回锅馒头从我们身边走过,香味环绕着我们左右。望着老兵离去的背影,我们垂涎欲滴……回锅馒头的香味弥漫在空气中,久久沒有散去。</p><p class="ql-block"> 蒸馒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没有在面板上长时间反复的实践、体会、总结,是很难做出像样的馒头!你还别说,这还真是个技术活。这么多人做一次馒头需要许多面,从揉面到揉面,不仅是需要力气,而且还要掌握发面的火候,用多少面肥用多少面碱都有一定的要求,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反复摸索,从实践中论证。现正处在冬季,天气还比较的寒冷,发面就面临着道道难题道道坎,可视为不可逾越的障碍。</p><p class="ql-block"> 新兵一连炊事班临时组建,有的根本就没碰过面板,发面用多少面肥用多少面碱都是未知数。有的压根就沒有摸过油桶,也没拿过炒菜的勺子,别说是炒出美味的菜肴了?又何谈起做出白白胖胖的馒头呢?所以到部队至今我们就没有吃过馒头。也只能是望着老一连做出的回锅馒头,闻闻香味而己!</p><p class="ql-block"> 大家把心里的愿望和想法通过军人革命委员会(士兵委员会)反馈到炊事班,炊事班的老兵们及其重视,私下讨论研究,以实际行动来表达对新兵们的诚意!炊事班的老兵们用心良苦,派出人员到老一连学习、取经、临摹……老一连的老大哥们非常热情的接待,毫不保留。从第一步传授天冷发面的小窍门,从揉面到发面手把手地教,到第二步从油温到翻动煎炸掌握火候,老一连老大哥们认真地传帮带,炊事班老兵们虚心地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老兵们很快掌握了做好回锅馒头的基本要领。</p> <p class="ql-block"> 丹东锦江山公园</p> 回锅馒头好吃 <p class="ql-block"> 一天,队列训练进行中,从厨房方向随风飘来与上个星期天一样的味道香香的甜甜的!班长正在纠正队列动作,此时我们的精神头和注意力己被这熟悉的香味所吸引。走神,注意力不集中,步伐有些乱,踩不到点上!班长似乎感觉到什么了,高兴的顺嘴一说:"今天中午我们能吃到回锅馒头了!"当听到班长这么一说,我们心里特别的高兴,祈盼时间快快地离去,恨不得马上掉进回锅馒头堆里!</p><p class="ql-block"> 午饭时,我们坐在室内静静的等待,心里期盼着值日生快些回来,感觉时钟悠闲走的太慢,像似坐在时间上煎熬着。忽然,室外门声响动,人没到声音己经到了。值日生兴奋的一边走一边高声喊着——回锅馒头来了。还沒有迈进室内半步,大家急不可待蜂拥而至,抢先揭开回锅馒头的真面目。一手一个,拿着就是一口。还别说,味道确实不错!表皮酥脆口感好,特别的香也特别的甜。顿时食欲大增战友们一边吃着一边说着:"这才是真正馒头的味道"并赞不绝口!</p><p class="ql-block"> 白面是军中主粮的之一,占比例很少。馒头本来就好吃再回锅用油这么一炸一煎,经过这么"精加工热处理"锦上添花就更好吃了!可是,同是回锅馒头,与老一连比较起来,就逊色了许多,没有可比性。从色泽上油煎的火候上,从面肥面碱使用上,都有一定的差距。不管怎么说,我们不仅吃到细粮馒头,而且还吃到了"精加工热处理"后的回锅馒头。高兴之余我们真的感谢炊事班,他们克服困难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一项工作!我们通过革命军人委员会(士兵委员会)带去深深地谢意!</p><p class="ql-block"> 在一次上级部门召开军需工作会议上,提到了改善一线作战部队伙食的议题并列入议程。团机关首长十分重视,积极响应并落实到各营各连,开展了提高伙食改善伙食的后勤大练兵,一时间热火朝天,连队的士兵们也喜上眉梢,团后勤主管首长亲自挂帅组织领导。在各营各连后勤及炊事班共同的努力下,基本上达到了副食花样翻新、主食粗粮细作,提高了基层作战部队的伙食,有力地支持了部队军政训练。</p> <p class="ql-block"> 马殿华珍藏近半世纪留住曾经记忆</p> 名声鹊起 <p class="ql-block">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总结,部队的伙食有了一定的提高,也推出了一系列美味菜肴,回锅馒头就是一个代表,在大背景大环境下孕育而生。回锅馒头有它独有特点:口味纯正、松脆香甜、色香味美俱全,特别是节假日美美地出现在餐桌上,都深受基层连队广大指战员的欢迎。</p><p class="ql-block"> 在如何做好回锅馒头,后勤部门及炊事班从发面到用面肥面碱使用上掌握了一些小巧门。在油温火候掌控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掌握了一定的技艺,使回锅馒头更加出众如五岳之巅登峰造极,受到基层作战部队广大指战员的称赞!并大力推广到各个部队。</p><p class="ql-block"> 后来,回锅馒头越作越精,越来越好吃,一时间名声大振名声鹊起,成为606团名副其实的一张招牌。岁月更迭,年年老兵退役新兵入伍新老交替,经过老兵们传帮带一直传承下来并有所提高!</p><p class="ql-block"> 二营五连司务长王树清,在连队伙食管理工作中成绩突出。他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在团、炮兵及军区后勤工作成绩显著,成为少见的从后勤工作系统晋升的将军。是军中从士兵到将军的典范!也是我团(师)的光荣!</p><p class="ql-block"> 今天正逢是星期天,我积极的向副班长申请去炊事班帮厨,并得到了允许。在炊事班看到上士(负责炊事班副食采购)很着急的样子,正整理东西像准备出门,我上前搭把手协助上士打理。上士高兴的对我说:"一会咱们搭乘老一连毛驴车去县城买菜。你愿意去吗?"我当然愿意去了,在看看东沟县城(现改为东港市)是什么样子,今天如愿以偿,感到很幸运,心里也非常的高兴!</p><p class="ql-block"> 我跟着上士走在东沟县大街上,初次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东张西望总觉得对什么都好奇。当走到临街饭店,正赶上刚刚出笼热气腾腾白白胖胖馒头时,情不自禁停下脚步回头多看几眼,仿佛眼前出现连队那又香又甜的回锅馒头,嘴角边溢出来回锅馒头的余香。</p> <p class="ql-block">左起前排依次:苏刚、金福昌、</p><p class="ql-block"> 刘宝才、崔占德</p> 后记 <p class="ql-block"> 我们闻着老一连回锅馒头香甜的味道,顺着香甜味儿的方向去接近和探访,当看到色泽金黄的回锅馒头时,交口称赞!我们几乎流出了口水,多么想吃到令人谗涎欲滴的回锅馒头啊!</p><p class="ql-block"> 在新兵连如吃上一次回锅馒头就是一种奢侈,记得那是(仅此一次)算是吃了不太正规的回祸馒头,我们像似过了年一样足足的高兴了一天!军中以粗粮为主,我们能吃上一次细粮简直就是过节般地兴奋不己。每人0.49元/天的伙食费,算得上是部队中最低的伙食标准。新兵连在沒有养植业的支持,没有副业的保障,更没有资金积累的情况下,怎么能提高新兵连的伙食呢?司务长紧盯着每人0.49元/天的伙食费,绞尽脑汁盘算着怎么用,精打细算到元、角、分。</p><p class="ql-block"> 一天三顿饭,每顿照面的不是白菜,就是萝卜土豆。饮事员为了给白菜汤增加一点口味添些美感,放了两勺猪油,用勺子上下搅拌几下,顿时猪油受热融化,白菜汤浮起一层油花,让入口乏味白菜汤提升了味道,也补充了体内营养。如此也算是很不错的了!</p><p class="ql-block"> 一日如一日都离不开白菜、萝卜、土豆,还有那时常见到的二米饭是:锅底糊、中间夹生、上层还是生,一度影响了我们的情绪和正常的军政训练。上级首长和有关部门也十分关心基层连队的伙食问题,下基层、走连队、访士兵,一度伙食有了一定的改善。现在一改往日,二米饭做出来了饭味,也基本杜绝了一锅饭三种品味。新兵连每人那点钱要改善伙食,让我们既吃好又满意,那是不现实也是不太可能的。</p><p class="ql-block"> 枯燥的队列训练一天又一天,我的意志也随着一天又一天磨砺变得更加坚强了。踏"正步"姿势正确、符合要求、班长满意,那是需要扎扎实实刻苦地训练才能达到。</p><p class="ql-block"> 当听到班长"正步"走的口令后,左脚向正前方踢出约75厘米(腿要踏直、脚尖下压、脚掌与地面平行、离地面约25厘米),用力使脚掌着地,同时身体重心前移,右脚照此法动作;上身保持正直微向前倾,手指轻轻握拢……特别在分解动作,脚踢出悬在空中停留,然后班长在一一检查指导纠正动作,一番下来短时几十秒钟长时几分钟不等,不断的屏住呼吸整个身体都在用劲,此时身体重心负载都落在另一脚腿上,时间一长,脚腿超出忍耐力疲惫不堪颤抖了起来,我在心里也不断的暗自加油鼓劲,并且咬咬牙坚持完成基本动作。就这么来来回回折返于场地训练,一天下来,对身体都是一种考验,对意志都是一种检验,那真是精疲力尽啊!训练结束后回到营房,当脱下棉军装时,内衣早己被汗水浸透,浑身都是湿淋淋的,用毛巾擦干了汗水,一会功夫浑身冷冰冰的。</p> <p class="ql-block">新兵一连二排六班左一排依次:石锦义、带兵班长尚荣书、副班长徐军、葛绍文、孙立涛、王芳奎、邹明川、王凤权、高明文、王德凯、高宝玉、崔占德、李学刚</p> <p class="ql-block"> 新兵连的哨声揭示了一天的开始,早操体现一个军人的"作风",军政训练体现一个"严格"要求,特别时间的紧急集合体现一个"紧张"有序,生活中也处处体现一个"艰苦"枯燥,这就是《当兵伊始》所面临的,我们正是在这种环境下磨砺意志,在艰苦中铸就军人的品质。</p><p class="ql-block"> 当我穿上军装展示军人的形象,怀揣着远大理想,肩负着保家卫国的神圣职责,那是无比的自豪!代表着无尚的荣耀!都说部队艰苦,我己经做好了思想上准备,一颗红心跟党走迎着艰苦而上。随时准备把自己一切奉献国家,当国家部队需要那一刻,我会亳不犹豫的挺身而出!(我们当时都是这么想的)</p><p class="ql-block"> 新兵连眼前的艰苦,在胸怀大志新兵面前,显得是那么的渺小,也正是在艰苦环境中锻炼自己磨砺意志。因此人生的蜕变正是从新兵连开始,从新兵连走出成长为部队的骨干,我身边有许多战友成长为基层部队带兵之人,有的步入军中各级指挥员成为军中砥柱。</p><p class="ql-block">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经过部队的锻炼,收获是满满的。当我们离开部队转入地方时,经历过部队锤炼才有的那种精神与品德,带到地方企事业单位,并崭露头角游刃有余,很快被单位录用提拔走上领导岗位,有的成为企事业单位的骨干力量。</p><p class="ql-block"> 岁月无痕催人老,如今我们都己进入老年时代,但是身上都有军人的那般气息,拿出当兵时久违的背包带,仿佛耳畔又传来紧急集合的哨声,拿出珍藏的挎包犹如走在出差的路上,端详着夕日照片中的你我他,仿佛置身在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满头白发行走在夕阳的路上浑身都是军人的精气神!</p><p class="ql-block"> 戎装卫国,我虽然饱尝了部队的艰苦,但是收获了人生最大的财富,奠定了成长之路,我无怨无悔,并深深地感到不当兵才是遗憾一生。每当回念起在部队生活的情景,总能想起那色泽金黄香味四溢的回锅馒头,不由着对部队产生一种眷恋之情。</p><p class="ql-block"> 岁月也许能抹去我们曾经的记忆,但是那份对部队的眷恋,那份战友的情谊铸就在心中,永远挥之不去!</p><p class="ql-block">1977年 部分退伍后的老兵,齐聚在一起穿上了绿军装,再一次重温应征入伍的情景,重走《当兵伊始》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未完待续</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制作:張健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编辑:张健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校对:马殿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文章支持:马殿华、张玉浩、金广惠</span></p><p class="ql-block">信息支持:马殿华</p><p class="ql-block">照片提供:马殿华、王德凯、苏刚</p><p class="ql-block">部分照片:取之网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1年3月10日 (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