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第476集 音乐《养生茶》</p> <p class="ql-block"> 杂学家张铸崑继续讲皖南古徽州的故事。这集从中国名茶太平猴魁讲起……</p> <p class="ql-block"> (一)概述名茶《太平猴魁》</p><p class="ql-block"> (1)太平猴魁茶的来历</p><p class="ql-block"> “太平猴魁”,产于黄山北麓太平湖畔〈此处原为“太平”县〉,新明乡猴坑</p><p class="ql-block">村一带,创始人为清末猴坑茶农 王魁成,故此茶全称为“太平猴魁”。</p><p class="ql-block"> 即取猴坑村之“猴”和王魁成之“魁”,名称别致,妙哉!</p> <p class="ql-block"> (2)太平猴魁茶的性状</p><p class="ql-block">“太平猴魁”,属绿茶类。</p><p class="ql-block">扁平挺直,肥厚壮实。有“</p><p class="ql-block">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之称。两叶抱一芽,长达5厘米以上。色泽苍绿匀润,叶脉绿中隐红(俗称“红丝线”</p><p class="ql-block">)。冲泡芽叶肥嫩成朵,若含苞欲放的白兰花。汤色杏黄明亮,滋味醇美回甘。</p><p class="ql-block"> 风格独特,不易仿冒。</p> <p class="ql-block"> (3)茶的产地及管理</p> <p class="ql-block"> 太平猴魁茶是中国历史名茶之一,产于黄山市黄山区新明乡猴坑村一带。该地处于太平湖畔(原为太平县,现划归黄山区),此地产茶的历史可追溯到明代以前。</p><p class="ql-block"> 清代光诸26年(1900</p><p class="ql-block">年),猴坑茶农王魁成在猴冈凤凰尖高山茶园,精心选育出肥壮的一芽二叶,经过精细加工,创制出成品规格好,质量高的极品茶,即“太平猴魁”茶。客观条件最主要是地处900米以上的高山、常年的云雾及优异的茶园生态环境。这里气温低,害虫不活跃,春茶发芽季节不过20℃。茶园管理严格,不用农药,严禁除草剂,人工翻土深埋成天然肥料。高山不通公路,杜绝机械运转造成污染。坚持在晨雾时采茶,因此才能长期保持茶的高品质。</p><p class="ql-block"> “太平猴魁”,曾出现在非官方评选的“十大名茶”之例;</p><p class="ql-block">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获金奨,从此蜚声中外。2013年凤尾牌“太平猴魁”又荣获“茶王”奨。</p><p class="ql-block"> 该茶产量较少,供不应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4)生产茶的地理位置</p><p class="ql-block"> 太平县原属池州地区,1983年被撤销,阴错阳差地与黄山合併为黄山市(县级)。</p><p class="ql-block"> 黄山风景区是古徽州属地,解放后为适应兴起的旅游热,改为安徽省黄山管理局,直属省政府领导。</p><p class="ql-block">当时还是物资供应时期,凡涉及行政管理上的事情,都要报告当地行政部门审批,比如,游客的餐饮来说,粮、</p><p class="ql-block">油、肉、蛋及燃料等要有计划,否则就没有供应。关键是要赋予”黄山风景区”行政管理职能,曾设想成立风景区人民政府,但法律无据。最后只得于1983年,与原”太</p><p class="ql-block">平县”合併成立县级黄山市。</p><p class="ql-block"> 1987年,在全国“撤地改市”大潮中,代管黄山县级市的“徽州地区”被撤销,设立地级黄山市,同时将县级黄山市更名为黄山区。</p><p class="ql-block"> 当时改黄山市(地级),</p><p class="ql-block">被视为强化旅游品牌,促进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p><p class="ql-block">未想到,千年来举世闻名的</p><p class="ql-block">“徽州”大名,已经无影无踪了。</p><p class="ql-block">时移事异,隨着传统文化不断重视,近30年来,有关恢复徽州地名的呼声,不断响起。</p> <p class="ql-block"> 上面是1984年时行政区划图。</p><p class="ql-block"> 下面是1987年后至今,撤销县级黄山市后,成立地级黄山市的行政区划图。</p> <p class="ql-block"> 这是黄山的著名景点“猴子观海”,这块如猴的巧石,面向北面,观看似波涛汹湧的云海。当没有云海的时日,</p><p class="ql-block">又被称为“猴子观太平”,</p><p class="ql-block">“观太平”就是指,徽州北面的邻县“太平县”。</p> <p class="ql-block"> 说说“太平湖风景区”</p><p class="ql-block">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徽州北边邻县“太平县”,</p><p class="ql-block">原有一条与新安江平行的东西向河流。解放初期,同时安排修建水库,1970年建成“陈村水库”。新安江建成水库后,现已改称“千岛湖风景区”〈注:详细内容,见“再谈古徽州文化”一集帖子中)。</p><p class="ql-block"> “陈村水库”,后来也改为著名的“太平湖风景区”,总面积312平方公里,水域面积88平方公里,蓄水量为24亿立方米。这里曾是《红楼梦》的拍摄地,《黛玉北上</p><p class="ql-block">》的剧情在此拍的。〈注:</p><p class="ql-block">1981年秋第一次游黄山时,</p><p class="ql-block">就曾途经太平湖。〉</p><p class="ql-block"> 现在安徽省最著名的、首选风景区,是“两山夾一湖”</p><p class="ql-block">即指,佛教四大名山的“九华山”、世界遗产的“黄山”,“太平湖风景区”成了中心位置,距两山各约30公里。太平湖自然景观得天独厚,群山环抱,湖光山色,美不胜收,乘船畅游,令人心旷神怡。</p><p class="ql-block"> “太平猴魁”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名茶品质更有保障,</p><p class="ql-block">同时,在太平湖畔还建有众多也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p><p class="ql-block">“黄山毛峰”的茶园。</p> <p class="ql-block"> (二)中国茶概述</p><p class="ql-block"> (1)中国茶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中国是茶的故乡:</p><p class="ql-block">①我国有最早关于茶的记载</p><p class="ql-block">如,《诗经》、《尔雅》都有记述。</p><p class="ql-block">②汉景帝的阳陵出土了世界最早的茶叶样本。我国西南云贵高原是茶树的起源中心,</p><p class="ql-block">至今尚留有古老野生大茶树。</p><p class="ql-block">③各种语言“茶”的读音,都是我国“茶”字的语音。</p><p class="ql-block">④茶树原产于中国,传播于世界。当今传布于世界的茶种、种茶技术、制茶方法、品茶艺术以及茶的文化都起源于中国。</p> <p class="ql-block"> (2)茶圣和《茶经》</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茶圣是陆羽。</p><p class="ql-block">陆羽(733一804)字鸿渐,唐代竟陵(今湖北天门)人。</p><p class="ql-block">他是亇弃婴,由智积禅师抚养,做小和尚,他不愿学佛而喜茶。因安史之乱,陆羽流落浙江湖州,隐居苕溪,</p><p class="ql-block">数十年中,他深入茶区,</p><p class="ql-block">考察茶事,躬身实践,总结经验,于唐德宗建中元年(</p><p class="ql-block">780年)定稿并出版了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这部专著的问世,有力地促进了茶叶生产和茶文化传播,因而陆羽被世人称为“茶圣”。</p> <p class="ql-block"> 中国第一部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茶学专著是陆羽所著的《茶经》。此书初稿完成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经几度修改,定稿于780年。《茶经》全书分三卷十章,共7000余字。其内容包括源、具、造、器、煮、饮、事、出、略和图等十节。《茶经》系统地叙述了茶的名称、用字、茶树形态、生长习性、生态环境以及种植要点。介绍了茶叶对人的生理和药理功効,记述了茶叶采摘、制造、烹煮、饮用方法、使用器具、茶叶种类和品质鉴别,搜集了我国古代有关茶事的记载,</p><p class="ql-block">指出了中唐时期茶叶的产地和品质等,是我国历史上茶叶百科全书。《茶经》与美国威廉 - 乌克思《茶叶全书》、日本高僧荣西和尚的《吃茶养生记》并称世界三大茶业经典著作。</p><p class="ql-block"> “茶”字溯源:</p><p class="ql-block"> 大体而言,在唐代之前人们大多把茶称为“荼”,直到中唐以后,“茶”字才成为官方的统一称谓。</p><p class="ql-block"> 因“荼”字有多种含义,易发生误解,直到陆羽《茶经》之后,”茶”字才逐渐流传开来,运用于正式场合。</p> <p class="ql-block"> (3)我国茶叶饮用经历的不同阶段</p><p class="ql-block"> 我国饮茶巳有几千年的历史。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茶类有不同的烹饮方法。</p><p class="ql-block">大体说来,唐代以前,多为粗放煎饮,即将茶叶和姜、盐等混在一起煮,“浑而食之”,叫“茗粥”,也叫“羹饮”</p><p class="ql-block">。到了唐代,重视饼茶,饮用时,先将茶饼烤炙、碾末,</p><p class="ql-block">然后用水煮,称作“煮茶”</p><p class="ql-block">或“煎茶”。</p><p class="ql-block"> 宋代仍重饼茶,饮用时也是先研茶末,将茶末放在茶盏之中,先加少量水“调膏”,</p><p class="ql-block">再逐步加沸水并用茶筅击打出泡沫,这种方法叫“点茶”。 </p><p class="ql-block"> 明太祖朱元璋正式废除团饼茶,提倡饮用散茶。 明代以后主要饮用散茶,饮茶的方法也改为泡饮,即将茶叶置于茶碗或茶壶之中,直接用沸水冲泡,这种方法也叫“撮泡”。泡饮之法,一直沿用到现在。</p> <p class="ql-block"> (4)介绍唐宋时期的饮茶方法</p> <p class="ql-block"> 我国魏晋以后,饮茶风气日渐盛行,茶作为饮料,</p><p class="ql-block">早期饮法同现代饮法迥然不同。唐代以前,就是把捣成碎末的茶叶加水、姜、盐等煮成粥状,也称“茗(茶)粥”,基本上还是继承了熬药方式。</p><p class="ql-block"> 到了唐代,唐期人饮茶,</p><p class="ql-block">不仅方式讲究,茶具也精致又实用。宋朝人饮茶更为讲究,在唐代饮茶方式的基础改进为“点茶”的方式。</p><p class="ql-block"> 直至明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的干予,正式废除团饼茶,改为散茶泡茶的方式。</p><p class="ql-block">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王朱权,对茶道颇有研究,并著有《茶谱》一书,从他之后,</p><p class="ql-block">茶的饮法逐渐变成现今直接用沸水冲泡的简易方式。</p><p class="ql-block"> 下面仅介绍唐、宋的饮茶方式。</p> <p class="ql-block"> 唐 朝 人 的 饮 茶 方 法:</p> <p class="ql-block"> 1987年陕西省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了2000多件唐代秘宝,特别是发现了世界唯一的释迦牟尼佛左臂中指佛骨舍利,而震惊世界。</p><p class="ql-block"> 我于1989年4月曾瞻仰了享誉中外的佛指舍利,同时有幸观瞻了失传的唐代秘色瓷、大量珠宝、丝织品及众多金银器等。印象比较深的还出土一套大唐系列“茶器”,从上面铭文可知是唐僖宗向法门寺提供的供养物,这是皇帝御用的真品,这套唐朝宫廷用的茶具,是迄今世界上发现最早、最完善、最精致的茶具文物。</p> <p class="ql-block"> ① 这是“银茶笼”,可供烘烤饼茶的用器,整个笼子用极细的金银丝编织而成。因唐时,人们饮的是饼茶,煮茶之前,要将饼茶先进行烘烤后,用茶碾子碾碎、再用茶罗子筛茶,筛成茶末,方可煮茶饮用。当时的人品茶,多是自碾自罗,是品茶者酝酿品茶情趣的重要过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②这是鎏金茶碾子,呈长方形,由碾糟、糟座和能抽动的盖板组成,碾糟内呈弧形,便于碾轴在糟内来回滚动。</p><p class="ql-block"> 茶碾子上置纯银碾轴的碾轮,整体是碾茶器,供碾碎饼茶之用。</p> <p class="ql-block"> ③这是鎏金茶罗,通体呈长方形,由盖、身、座、罗、屉五部分组成,叠合在一起,如同一个带盖的方盒。</p><p class="ql-block">茶罗子,即茶筛,它是饼茶经茶碾碾成碎末后,作筛茶用的,最后得到所需细匀的茶末。</p> <p class="ql-block"> 罗身内置罗和罗屉。罗框内尚存织罗残片,罗屉为长方形抽斗,接盛筛下的茶末,屉面中部还有环形纽。</p> <p class="ql-block"> ④这是茶匙,匙呈圆卵形,微凹,匙柄扁长,上宽下窄,柄端作三角形。柄的上下两段錾花鎏金,上段</p><p class="ql-block">为两只飞鸿,衬以流云纹,</p><p class="ql-block">下段菱形图案,其间錾十字花。</p><p class="ql-block"> 它是煮茶时,用来击沸汤面,使茶末融于汤中。在</p><p class="ql-block">《茶录》中说:“茶匙要重,拂击有力,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为之。”这件银质茶匙,</p><p class="ql-block">是适于使用的。</p> <p class="ql-block"> ⑤这是银盐台,即用于贮盐。盐台由盖、台盘、三足架组成。盖上有莲蕾捉手,莲蕾中空,上下两半用合页相连,可以开合,可能是放胡椒之类的香料。三足架与台盖相焊接,支架中心向四方各斜出一根盘曲的银丝。银丝的末端,分别焊有摩羯和绕以火焰纹的智慧珠,</p><p class="ql-block">两两相对。</p><p class="ql-block"> 唐人吃茶,是将茶粉末放入沸水中烹煮,加入椒、盐等佐料,调成糊状一起吃下。</p><p class="ql-block"> 陆羽《茶经》中主张,</p><p class="ql-block">碾罗器要用竹木制成,法门寺出土的茶具显然要豪华得多,可见帝王饮茶的享受要讲究得多。这套茶具使我们知道,在唐朝不只是成熟的文化现象,还是精美的艺术形式,皇帝讲究饮茶之道,御用的茶具华美富丽,金碧辉煌,社会饮茶的风靡,也就可想而知了。</p> <p class="ql-block"> 宋朝人的饮茶方法:</p><p class="ql-block"> 先介绍宋代中国茶艺</p><p class="ql-block">“点茶”中必备的一种重要的</p><p class="ql-block">调茶工具一一“茶筅”。</p> <p class="ql-block"> 茶筅(xian √)是</p><p class="ql-block">“点茶”的一种烹茶工具,由一精细切割而成的竹块制作而成,用以调揽粉末茶,是点茶的必备工作。</p><p class="ql-block"> 使用方法:先用一茶勺,</p><p class="ql-block">将粉末茶盛入建盏,冲入沸水用茶筅快速击拂,使之产生沫浡(Bo ↗),即泡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饮茶的习俗在唐代得以普及,在宋代达到鼎盛。此时,茶叶生产空前发展,饮茶之风极为盛行,不但王公贵族经常举行茶宴,皇帝也常以贡茶宴请群臣。在民间也成为百姓生活中的日常必需品之一。</p><p class="ql-block"> 在饮茶方式上,除了继承隋唐时期的煎茶法外,又兴起了“点茶法”。因为时俗经常以点茶的技艺赌胜负,所以点茶也叫做“斗茶”。</p><p class="ql-block"> 宋代点茶时,先将饼茶碾碎,用丝罗筛出极细的茶粉放入碗中,先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适量沸水,同时边注边用“茶筅”</p><p class="ql-block">快速搅拌,击打茶汤,使茶末上浮,产生泡沫,浮于汤面。以茶汤颜色鲜白,和茶沫停留保持时间长为茶技高超的标准,从宫庭到市井,常以之睹胜负。</p><p class="ql-block"> 宋代点茶传入日本,发展成为今天的日本“茶道”,其主要操作和器具依然沿袭宋代的规范,“茶筅”也隨之传入日本,并沿用发展至今。明代之后中国人改用散茶泡茶,</p><p class="ql-block">而点茶的技艺只在日本留传,茶筅也只在日本还在使用。</p> <p class="ql-block">这是“建盏”,是建窑所产黑轴瓷盏,俗称建盏。建窑是宋代名窑之一,位于福建省建阳县水吉镇后井村一带。</p><p class="ql-block"> 宋代这种黑釉瓷器极为流行,这与当时的饮茶风气有关,都喜爱“斗茶”。为了更好地观察茶沫的颜色,黑色较之其它釉色瓷更能衬托白色的茶沫和保持茶的温度,因此斗茶一般都使用“建盏”</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建盏中变幻莫测的兔毫釉最负盛名,故又称“兔毫盏”。</p><p class="ql-block">它是在所施厚厚的黑釉层中,有丝丝细若兔毫的花纹。</p><p class="ql-block">这种特殊风格的釉彩,是福建建阳县建窑的特有产品,</p><p class="ql-block">有鹧鸪斑、兔毫、兔毛斑、</p><p class="ql-block">玉毫、异毫、兔褐金丝等不同名称的花纹。</p><p class="ql-block"> 在宋代,可以说上至帝王、官僚,下至平民、走卒,</p><p class="ql-block">无不使用建窑的建盏,受到所有斗茶者喜爱的沏茶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宋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峰期,宋代文人雅士颇多,</p><p class="ql-block">他们聚在一起主要就干四件事:点茶、插花、挂画、焚香。可以说,宋代人上到宫廷,下到平民闲来无事喜欢斗茶。因此当时社会盛行的斗茶风尚,有许多诗文描述,其中范仲淹的一首长诗</p><p class="ql-block">堪称是传颂千古的名作。</p><p class="ql-block">〈注:因篇幅所限,下面再介绍一首陆游诗歌,只注释关于斗茶的一句。 〉</p> <p class="ql-block"> 陆游有关斗茶情况的律诗:</p><p class="ql-block">《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p><p class="ql-block">世味年来薄似纱,</p><p class="ql-block">谁令骑马客京华。</p><p class="ql-block">小楼一夜听春雨,</p><p class="ql-block">深巷明朝卖杏花。</p><p class="ql-block">矮纸斜行闲作草,</p><p class="ql-block">晴窗细乳戏分茶。</p><p class="ql-block">素衣莫起风尘叹,</p><p class="ql-block">犹及清明可到家。</p><p class="ql-block">【注释:(第六句)</p><p class="ql-block"> ”晴窗细乳戏分茶”:</p><p class="ql-block"> 晴窗:明亮的窗前;</p><p class="ql-block"> 细乳:点茶时,茶汤的表面呈白色的小泡沫;</p><p class="ql-block"> 戏分茶:搅动,使茶汤波纹幻变成种种形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中国茶分类</p> <p class="ql-block">中国茶分六大类</p> <p class="ql-block"> ( 1 )我国何时开始有绿茶。</p> <p class="ql-block"> 我国制造绿茶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唐代以前。唐代陆羽《茶经》中所说的饼茶,</p><p class="ql-block">实际上就是古老的蒸青绿茶。绿茶的加工工艺由晒青到蒸青、炒青、烘青,至创制出片、末、针、眉、螺、珠等形状不同的优质名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 ( 2 )我国何时开始有红茶。</p> <p class="ql-block"> 红茶加工技术源于我国,</p><p class="ql-block">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据现有文献记载,“红茶”一词最早见于明代刘基的《多能鄙事》</p><p class="ql-block">一书(15一16世纪)。福建省崇安县(今武夷山市)桐木关首创小种红茶,是历史上最早的一种红茶,因此,</p><p class="ql-block">崇安县被称为红茶的发源地。1610年,福建崇安产的正山小种红茶首次从海上运往荷兰,然后相继运送至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国家。</p> <p class="ql-block">( 3 )我国何时开始有青茶(乌龙茶)</p> <p class="ql-block"> 青茶(乌龙茶),创制于1725年前后(清雍正年间),福建《安溪县志》记载,安溪人于雍正三年首先发明乌龙茶做法,以后传入闽北、广东和台湾。另据史料考证,1862年福州即设有经营乌龙茶的茶栈。1866年台湾乌龙茶开始外销。</p> <p class="ql-block"> ( 4 )我国何时开始有白茶。</p> <p class="ql-block"> 我国古书中就有不少有关白茶的记载,如宋人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记有:</p><p class="ql-block">“白叶茶……茶叶如纸,民间以为:茶瑞,取其第一者为斗茶。”但是只是茶树品种的白茶,而不是加工方法的白茶。后来所谓的白茶是品种与制法相结合的产物,1795</p><p class="ql-block">年,福建福鼎茶农采摘福鼎大白毫的茶芽,加工成针形茶。1875年,福建发现茶叶茸毛特多的茶树品种,如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1885年起,就用大白茶的嫩芽加工成“白毫银针”。1922年起开始以一芽二叶的嫩梢加工成“白牡丹”。</p> <p class="ql-block"> ( 5 )我国何时开始有黄茶。</p> <p class="ql-block"> 历史上最早记载的黄茶指的是茶树品种特征,即茶树生长的芽叶自然显露黄色。</p><p class="ql-block">唐朝享有盛名的安徽寿州黄茶和作为贡茶的四川蒙顶黄芽,都因芽叶自然发黄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明朝,炒青技术出现后,</p><p class="ql-block">黄茶的闷黄技术诞生。因为在炒青绿茶的生产过程中,</p><p class="ql-block">杀青后或揉捻后不及时干燥或干燥程度不足,叶质变黄,但滋味更醇和也更易保存。如黄大茶即创制于明代隆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 ( 6 )我国何时开始有黑茶。</p> <p class="ql-block"> “黑茶”一词最早出现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的</p><p class="ql-block">《明史 - 食货志》中:“……以商茶低劣,悉征黑茶。地产有限乃第茶为上中二品,印烙篦上,书商名而考之。每十斤蒸晒一篾,送至茶司,官商对分,官茶易马,商茶给卖。”此时的安化黑茶己经闻名全国,并由“私茶”逐步演变为“官茶”,用以易马。</p> <p class="ql-block"> ( 7 )再加工茶类〈花茶〉。</p> <p class="ql-block"> 我国制造花茶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宋时(960年以后)向皇帝进贡的“龙凤饼茶”</p><p class="ql-block">中虽加入了一种叫“龙脑”的香料,但这种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花茶。宋代施岳有步月</p><p class="ql-block">(茉莉)一词,其中写道:“</p><p class="ql-block">玩芳味、春焙旋熏,贮农韵、水沈频爇。”但是否有茶参与焙熏,尚不明了。至元代,文人倪云林有以莲花熏茶的记载。后来茶中普遍加入“珍茉香草”。明人钱椿年所编的《茶谱》(1539年)一书中所载制茶诸法中,列举有橙茶、莲花茶,并说木樨、</p><p class="ql-block">茉莉、玫瑰、蔷薇、兰蕙、</p><p class="ql-block">橘花、栀子、木香、梅花皆可制茶。</p> <p class="ql-block"> ( 8 )什么是非茶之茶?</p> <p class="ql-block"> ( 9 ) 其 它 </p> <p class="ql-block"> (四)中国十大名茶</p> <p class="ql-block"> “中国十大名茶”是个笼统的概念,近百年进行过多次评选,每个时期的排行榜,</p><p class="ql-block">因质量、产量等情况不同,而结果有所不同。不过,</p><p class="ql-block">有七八个品牌稳定在前十名之内,它们是:西湖龙井、</p><p class="ql-block">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p><p class="ql-block">信阳毛尖、六安瓜片、祁门红茶和安溪铁观音等。</p><p class="ql-block"> 这其中有“徽茶”的一绿〈黄山毛峰〉;一红〈祁门红茶〉。分别简介一下:</p> <p class="ql-block"> (1)黄山毛峰</p> <p class="ql-block"> 中国十大名茶中“徽茶”</p><p class="ql-block">就占其三,其中“黄山毛峰”产于黄山风景区内。该茶创制于光绪元年,为”谢裕大茶行”首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祁门红茶</p> <p class="ql-block"> 祁门红茶,是世界三大高香名茶之一,又属中国十大名茶,中外驰名,享有</p><p class="ql-block">“茶中英豪”、“群芳最”等美称。</p><p class="ql-block">问世于清末,早在1915年的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奨。</p> <p class="ql-block">2021年3月1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