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立本——高新区实验小学教师读书感悟集锦(二)

姚婷

<p class="ql-block">  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在其《造就中国人》一书中写到:“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能成为真正的精神家园。”作为教书育人者,自当率先垂范。</p><p class="ql-block"> 2021年寒假,在吕校长的倡导下,高新实小的老师们,忙碌之外,手捧书卷,集笔记、思感悟,读书过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i><u>读《给教师的建议》感悟 </u></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0, 55, 80);">高贯林</span></p><p class="ql-block"><br></p>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我从中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这本书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我深深的明白了教育的真谛:作为一个人合格的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br>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没有那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苏霍姆林斯基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中也提到,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应走到这些学生的每一个人跟前去,看看每一个人遇到什么困难,给每一个人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好的作业题。有时候在课堂上就能看出,有必要给某个学生布置一点家庭作业,那么有经验的教师通常就当堂布置给他。学习较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千万不要让他光是听别的学生的流利的回答,把黑板上的东西抄下来。一定要设法让他独立思考,因为在思考的过程中就已经包含着运用知识的因素,要促使他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取得哪怕一点点的进步也好。当学习困难的儿童跟能力较强的儿童在一起上课学习的时候,需要对他们加以特别的关心和有特别的耐心。不要有一句话,不要有一个手势使得这种儿童感到我们已经对他的前途失掉了信心。 <br>  苏霍姆林斯基还告诉我们: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读到这里,我突然之间明白了,为什么有的特级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自己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的设计可谓精心,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有“书到用时方恨少”之感呢?原来,这是因为用一辈子来备课和用课前的几小时来备课,效果肯定不同。大师让我知道了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要知道作为教师,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之一粟。若我们没有“源头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学生来?所以,爱好读书应该是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习惯。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爱玩具一样,教师的第一至爱应该是书籍,只读教材和教参两本书的教师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然而,读教育名著,与大师对话,和名校交流,拜专家为师,以学者为友。我们固然要学大师们的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但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们不迷信权威的创新精神,学习他们不懈追求探索的人生境界和献身事业的人格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学习内容转化积淀为自己的综合素养和创造能力,才能提升自己和事业的境界。 <br>  感谢《给教师的建议》,她让我的思维得到不断的拓展与提升,让我体验到生命的价值。感谢《给教师的建议》,她让我在知识的大海里畅游,在风浪中成长,让我不断地战胜困难,在拼搏与成功中找到了知识的乐趣。感谢《给教师的建议》,她使我平凡的日子变成了流溢着幸福和鲜亮的美好时光。 <br><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i><u><b>《教育所思》读后感</b></u></i></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刘欢</h3> 寒假期间,我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有所思》,在书的封面他写道:今天的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我认为,需要一种把人当成人的教育!我们向往并为之奋斗的教育,应该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充满民主精神,散发着科学芬芳,闪烁着个性光芒的教育!这段话鲜明的表达了他对教育的认识,也是他教育思想的体现。<br>  书中的代序上写着简短且醒目的七个字:生命与使命同行!虽言简意骇,但意义深刻。生命亦可指人的生命,也可代表教师的教育信念,而使命便是教师这份职业对我们的要求。李老师认为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独立思考,保持个性,应该是每个教育者坚定的信念。正如李老师所说的:教育与文学共进,思想与激情齐飞,青春与童心为伴,生命与使命同行!<br>  书中共包括六辑,即边教边想、胡言乱语、师恩难忘、心动时刻、说语论文、凝望窗外。李老师用一种朴实无华的语言诉说着他的教育思想,从一件件小事中引发我们的深思。其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要学会边教边想,学会反思,学会换位思考。<br>  比如说他从曾经向学生借笔时,学生争先恐后递笔的这件小事,反思自己作为老师为什么学生向他借杯子时,他没想过亲自把杯子递给学生;反思为什么校园里师生相逢总是学生先招呼老师,而不是老师先招呼学生;反思为什么上课前学生毕恭毕敬向老师鞠躬问好,而老师往往只是敷衍的说声“同学们好!”反思......从这件小事就引发了他深深的自责与反思:这一切都源于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师生是不平等的。他又追溯到封建时代的“三纲五常”、“师道尊严”等,呼吁我们摒弃封建糟粕,不仅做学生人格、感情上平等的朋友,而且还应该成为其在求知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写到这里,我不禁开始反思自己,我有时改作业红笔没水向学生借笔时,也会享受到学生争先恐后递给我们笔的热情,但没有一次像李老师那样从一件小事中往深处去思考:为什么学生去办公室向我借杯子,我没有亲手去递给他,而是告诉他自己去柜子里拿?而向学生借笔时,为何学生没对我说:“文具盒里有,自己去拿”?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李老师之所以成为教育界的佼佼者,正式因为他知道有爱才会有真正的教育,有思考才能展现个性的光辉。<br>  这不禁让我想起去年,我作为一名新老师刚踏入高新实小一年级二班担任数学老师的时候,刚开始我抱着对教师这份职业的热忱和高昂的教育理想迎接孩子们的到来。最初,在我眼里他们都是一样的,我要求自己用同等的眼光去关心、鼓励每一个孩子。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学工作的繁忙,我的精力也在被一点点分散,加之在学生管理方面没有太多经验,越来越多的问题随之而来。虽然我一直在告诫自己要耐心的对待学生的错误,并积极的引导和纠正他们的错误和行为。但慢慢的我的耐心在一次次的消磨中,渐渐逝去。我开始变得暴躁起来,甚至出现“这个孩子我真不知道怎么教他”之类的想法。每次看见班里的那几个尤为头疼的孩子,总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愤怒。直到读了李老师的这本书我才幡然醒悟:为什么他们会这样?我是不是该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想想?是啊,我应该学会反思自己,有换位思考过吗?老师不就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吗?不就是引导他们向正确的道路上发展的吗?所以,给孩子更多的爱与鼓励吧!因为只有心中有爱才会教出有爱的学生。<br>  写到最后,我想用李老师的一句话结尾:爱是教育的前提,但远不是教育的全部。由爱升华为责任——对孩子的一生负责,这才是教育的真谛。<br><br>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i><u>《致教师》读后感</u></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袁梦</span></p> 今年寒假,我静下心来拜读了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一书,深受启发和教育。书中的内容都是解答一线教师工作、生活中的困惑,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针对性地加以剖析、深究。朱老师书中的每一句话都发人深省,引出的问题与话题,每一个都贴近贴紧教育教学的实际,让我感悟至深,深受教益。花香蝶自来,如果你是个有魅力的教师,何愁得不到家长的敬爱,学生的推崇? <br>  读朱永新教授的《致教师》这本书就像在听故事,就像在同朱教授面对面相互聊天谈心,一位慈祥的长者正施慧于民。细细咀嚼品味,又总能获得许多思想的哲学的和诗意的享受。<br>在朱教授的笔下,没有多少华丽的辞藻,没有多少优美动人的句子,但却让人在用心阅读时感动、沉思……质朴、平实的文字背后是他朴实的心灵和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爱与真诚。他将自己丰富的实战经验用文字记录,这些文字润泽着读者的心灵;他敞开心扉,慢慢打开一线教师的心结,为在教育之路上摸索前行的教师们指明方向,让老师们看到希望的曙光! <br>  从朱教授的书里,我深深理解了为师的爱心、耐心、责任心,懂得了教师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成长之路,明白了教师生命的意义。他的文字如同涓涓溪流,缓缓地流淌在心间,拨动心弦,启迪思想,净化灵魂。我将自己感受最深的三点聊作记录,借以鼓励、敦促自己不断成长。<br>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需要师情的具体表达。 所谓“师情”,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真情实感,对学生的尊重、信任,是在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表达出来的一种情感体验。学生作为教师教育教学的主体,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让学生感受到“师情”的存在。用“师情”去打动学生,用“师情”去感染学生。<br>  我将始终铭记在师范生实习时,一个老师对我说的话,“一个有魅力的老师,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应该全身心投入进去,他此时应是一位演员,也是一位导演,课堂则是这幕剧的舞台”,教师应该用师情去打动学生,去吸引学生,教师和学生一同沉浸在这幕剧中,那么这堂课是极其出彩的,这样的老师也是极具魅力,是学生所喜欢的。对学生要充满热爱,充分尊重、信任他们,用师情去滋润他们。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老师的情感,体会老师的用心。<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i><u>《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u></i></b></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闫晓靖</h3> 自从从事教师这一行业,我便常常听别人提到一本书,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然而却只闻其名,未见过其身。2020年寒假到来之际,我们去选择图书,恰好那日,它静静地躺在一堆书中,被我一眼看中,我立刻拿在手里,如获至宝。于那一日,我才清楚地知道了它的名字《给教师的建议》。<br> 假期闲余时光,翻开《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映入眼帘的是醒目的目录以及那一百条建议,犹如繁华入眼,瞬间绚烂多姿。下面,我就谈谈自己感触最深的几点:<br>  最吸引我注意力的便是第六条建议: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的学习越困难,她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读到此处,有所顿悟。孩子的学习与思考离不开阅读,后进生的转化更是与阅读息息相关,阅读引领思考,思考解开答案,只有阅读才能让“朽木”也可雕也。<br>  读书的兴趣一旦激起,便一发不可收拾。接下来,又迫不及待地读了第七条和第二十二条。在第七条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低年级,从教学初步起,知识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词,使词成为儿童借助它去掌握知识的工具,这是很重要的。确实,小学阶段正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要阶段,识字是教学的基础,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应该从字抓起,从词入手,让学生理解字词里面所展现的周围世界。<br>  第二十二条建议: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唤醒那些无动于衷的学生,就要使这个学生在某一件事件上把自己的知识显示出来,在智力活动中表现出自己和自己的人格。知识在于运用,活学活用,当学生感觉自己学得知识很有趣味,很有益的时候,才能真正得让他们对你的学科感兴趣。每有收获,我便停下来记录,它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干渴的心灵。只是,拿着书的时刻总是零零碎碎,记录也变得零零散散。夜里卧床而读,梦中起来记录,虽然如此仓促,然而乐在其中。故而,在匆忙中偷得闲暇,在睡眠中挤得时间,也是人生一大幸事。<br>  《给教师的建议》是20世纪的教育经典图书,现在的教育形式与书中内容有了些许变化,但理趣相通,我收获很多。书中的每一条建议谈论一个问题,有事例,有分析,娓娓道来,它像涓涓细流一样,充实着我思想的江河。<br>  古人云:“开卷有益”。读了这本书,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常读书,常思考,提升自身的素养,使教育充满睿智,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i><u>《教师如何做课题》读后感</u></i></b></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赵静</h3><div align="center"><b></b><i></i><u></u><br></div> 在“教师专业发展”不断推进的今天,课题研究是教师实现专业快速优质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提高对课题研究的认识,不断提升课题研究的能力,“成为一个懂课题、会申报课题、会研究课题的教师”,应该是每一位教师不懈努力的方向。利用寒假,我认真拜读了华东师范大学李冲锋教授的《教师如何做课题》,对3月份的课题研究有了更多的信心。  <br>  虽然读研期间帮忙导师申报课题,但小学音乐课题的申报还是第一次,为了弥补自己在课题研究理论知识方面的匮乏,我详细阅读了李教授的书——《教师如何做课题》,这本书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内容丰富,条理清晰,语言通俗。李教授从如何选择恰当的课题、如何进行课题设计、如何成功申报课题、如何做好开题论证会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释,书中典型案例介绍帮助我一步步理清课题研究的思路,释放了对课题研究的畏难情绪。<br>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何恰当选题是老师们最头疼的事情,选题主要解决了“研究什么”的问题,主要包括发现研究问题、筛选研究问题和确定研究课题三个步骤。根据李教授“立足教学”、“大小适中”、“力求创新”三原则出发,结合导师说过的学科交叉教学发展趋势的需要,我最终选定了《关于“古诗新唱”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研究》这一课题。课题确定之后,心里也有底了,打开学校发的《征集课题设计论证》活页,按照活页里的提示,顺利地完成了课题设计论证报告。看着四五千字的报告,累并快乐着。<br>  通过《教师如何做课题》一书初步地学习,让我认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有做研究的资本和能力,那就是真真实实的教育实践,扎扎实实的教育工作记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经常带着自己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哪怕是小问题,多去和别人交流,去听课,然后结合自己的教学,从中不断对比、思考。对于《教师如何做课题》,我还将继续认真学习,相信还会有更大的收获。<br><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i><u>读“教育的使命与责任”有感</u></i></b></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琰</h3> <p class="ql-block">  读完教育的使命与责任一书深刻认识到在教育这条长河中,是使命与责任赋予它以高度和灵魂,没有使命感的教育是盲目的没有责任担当的教育是轻薄的。真正的教育不仅应该具有效率和效益,更重要的是具有灵魂,具有坚定而明确的价值追求。</p><p class="ql-block"> 谈及“今天,我们怎样做教师”,身为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并不仅仅限于对错误行为的矫正,更在于关注学生心灵和健康人格的成长,尤其是那些有着特殊成长背景的孩子。也许那些顽劣的行为背后隐藏的是幼小心灵在畸形环境中所受到的伤害,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爱和宽容。做到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并不是太高的要求,既能做到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不随意向家长告状。诗人摩罗说得好:“体罚是人性中欺弱怕硬的阴暗面的又一种表征。”消极的承受暴力比积极抵抗暴力显然更容易受到伤害。与此同时也同样不主张对于个别教师的错误行为进行大肆炒作,因为它会使教师的社会形象受到损害,需要解除对于教师的精神禁锢,少一些道德意味浓厚的指责和要求,多一些帮助老师提高专业化水平的举措,因为教师的精神压力其实已经很大,一味的道德捆绑非常不利于教师教育信仰的形成。作为生活者和教育者,我们都需要被提醒被劝勉。由于每一个人所持的立场和切入的角度的不同,由于人们眼界不同,志趣不同,对教育理解的层次不同,价值取向和精神内涵就会不同。但不管怎样,听一听别人的建议,总会或多或少有些益处。作为一名教师,要有一颗开放的心灵,还需要有善于思考的头脑。</p> <p class="ql-block">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高新实小的老师们坚持把阅读和教育随笔成为每天的习惯,努力成长为学习型、反思型的教师。</p> <p class="ql-block"> 撰稿人:姚婷</p>

教师

学生

教育

课题

老师

苏霍姆

教学

思考

林斯基

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