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昨天漫步温泉景区,尽享阵阵松涛、时而叮咚时而轰鸣的山泉、温润如酥的细雨,今天休养团要去歙县领略徽州文化了。上午八点半出发,车行一个多小时,下京台高速徽州出口,左行半个小时便来到歙县徽州古城。</p><p class="ql-block"> 徽州古称歙州,公元1121年,宋徽宗改歙州为徽州,所辖歙县、黟县、绩溪、婺源、祁门、休宁六县,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留县,1934年蒋介石为加强“剿共”,划婺源县属江西省,1947年婺源县又重归安徽管辖,1949年由于解放婺源县和江西省的同为解放军四野,为便于管理,从此将婺源县划归江西省管辖。为促进黄山旅游业发展,1987年11月27日,国务院批准改徽州地区为地级黄山市,将绩溪县划归宣城地区。虽然昔日的一府六县如今分属两省三市,但同根同源的徽文化定会在传承中发扬光大,在赓续中增添新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 徽州山川秀美人杰地灵,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诗赞“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令古今多少人神往徽州。</p> <p class="ql-block"> 一个“徽”字似乎形象概括了古徽州地理特征,“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当地人戏称“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七、八岁,往外一丢”。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勤劳智慧的徽州人扬长避短,立足资源禀赋,崇学敬商,创造了优秀的徽州文化,成就了近代著名的徽商。清朝红顶商人胡雪岩便是徽商代表人物。</p><p class="ql-block"> 徽州古城最著名的全国保护文物要属“许国石坊”了。许国石坊又名大学士坊,在内阳和门东侧,跨街而立,石坊上遍布雕饰,工致细腻、古朴豪放,为徽州石雕工艺中的杰作。许国石坊四坊架连,八脚并立,俗称“八脚牌楼”,是中华“国宝”,被誉为东方的“凯旋门”。</p> <p class="ql-block"> 说到徽文化,文房四宝中徽墨歙砚更是誉满天下,是书画爱好者的必备用品。</p> <p class="ql-block"> “无宅不雕花”,徽州城乡凡有建筑处都能看到匠师的三雕艺术————“木雕、砖雕、石雕”,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不正是徽州工匠精神的诠释!?</p> <p class="ql-block"> 登上古城城墙,古徽州府衙尽收眼底,环顾新城,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古老的徽州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p> <p class="ql-block"> 在徽州古城参观了一上午,午饭后我们乘车至深渡码头。登上游船我们游览新安江山水画廊。两岸植被茂密,高山林、中山茶、低山果(枇杷)、水中鱼,青砖黛瓦马头墙的徽派民居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船在江中行,人在画中游,一幅幅绵绵不绝的山水画卷让人流连往返,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 新安画廊上的绵潭、漳潭、瀹潭一带盛产“三潭枇杷”,三潭枇杷以其皮薄、肉厚、汁甜、水多、清香爽口、营养丰富而闻名遐迩,成熟于5至6月份,现在是早春,枇杷还刚开花,此行是没有口福了。游船在江中行驶半小时来到晒秋网红村———九砂村,村口的祠堂展示着浓浓的“中国年、歙县味”,那江边渡口“无人船自横”的小船为九砂村增添了一丝质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三潭中数漳潭印象最深,这里的红妆馆里矗立着一张似房非房的床,“天下第一床”,床中带房、房中带床。再往里走,有一顶约一吨多重,需三十二位硬汉才能抬的“天下第一轿”,轿上刻了一千多个人物和故事,是徽州木雕的杰作。出了红妆馆,其后院院内一株有1300多年树龄的樟树,其主干要五六人方能合围,仍为“天下第一樟”。</span></p> <p class="ql-block"> 船靠绵潭码头,从渡口往看对面的绵潭村似一半岛嵌入江中,远观青山绿水中的徽派古村落,和谐静谧又充满了神秘。在绵潭上村民表演了九姓捕鱼,渔民或踏盆赶鱼,或撒网捕鱼,或持叉捕鱼,或鱼鹰捕鱼,或巨网捕鱼,展现了传统的劳动场景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p> <p class="ql-block"> 在漳潭的民房上我无意中看到一洪水线,问当地村民答曰,去年夏天这里遭遇了百年末遇的洪水,损失惨重。但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当地群众迅速修复村寨和道路桥梁,清理环境,再现青砖黛瓦徽州风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