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徽

远东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近日在上海离退休干部中,习近平给上海百岁新四军老战士回信的报道引发了一轮对新四军历史的回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19年6月30日建党98周年前夕,上海市临江中学部分新四军后代、部分校友在新四军沙家浜部队历史研究会会长刘石安前辈率领下,来到常熟沙家浜接受传统教育。活动中拍摄的两张照片引起了我对新四军是否佩戴“青天白日”帽徽问题的关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临江中学73届校友金若虹的父亲金辉是沙家浜36名伤病员之一。上图是金若岩在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中父亲金辉的照片前向大家介绍父辈当年的战斗经历。我注意到,金辉的军帽上没有“青天白日”帽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临江中学70届校友李丁的父亲李革在新四军军部任职。上图是李丁在沙家浜模仿父亲姿势拍的照片。我注意到,李革的军帽上缀着“青天白日”帽徽。</p> <p class="ql-block">青天白日帽徽</p> <p class="ql-block">一、沙家浜部队是否佩戴青天白日帽徽?</p> <p class="ql-block">沙家浜伤病员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9年5月,新四军一支队6团团长叶飞率部以地方民间武装“江南抗日义勇军”(江抗)名义东进苏南,开辟以阳澄湖为中心的苏常太和澄锡虞抗日根据地,5个月部队由700人猛增至5000人。同年10月初,“江抗”奉命北进苏中,在雾霭笼罩的阳澄湖畔留下一批伤病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江抗”伤病员刚进阳澄湖后方医院,有人夜间就被湖水氽走。事发翌日,伤病员中职务最高者、胸嵌敌伪子弹的“江抗”政治部主任刘飞,指示因病入院的“江抗”五路参谋长夏光召集伤病员开会,登记姓名、党团员并建立组织,明确当前斗争任务。参加夏光主持的首次芦荡会议并进行登记的有36人,这就是36个伤病员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此看来,沙家浜部队既然不以新四军名义进行抗战,那么他们就没必要头顶青天白日帽徽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就此问题我咨询了新四军沙家浜部队历史研究会会长刘石安前辈,刘叔叔回答:“沙家浜部队不佩戴青天白日帽徽。”我又咨询了对沙家浜部队历史颇有研究的张健儿老师,张老师回答:“新四军东进时打的是“江南抗日义勇军”的旗号,不穿军装。…不用青天白日帽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就此可见,新四军沙家浜部队不应该戴青天白日帽徽,电视剧《沙家浜》中新四军一本正经头顶青天白日帽徽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当然电视剧《沙家浜》是一部拍得非常好的、非常优美的、主题曲非常好听的电视剧。</p> <p class="ql-block">电视剧《沙家浜》中的郭建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8年11月,时任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副司令员的刘飞,在江苏挥师歼灭国民党第63军,淮海战役首战告捷。新华社战地记者崔左夫赶来采访,恰遇打扫战场归来的第59师第175团2营官兵。刘飞对崔左夫说,这支部队前身是“江抗”在阳澄湖留下的伤病员,当年坚持芦荡斗争很有特点,等全国解放了,你一定要写写这支部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57年,崔左夫写出了纪实文学《血染着的姓名-36个伤病员斗争纪实》。次年,崔左夫所撰稿件被曾在新四军部队工作并任上海沪剧团党总支书记陈荣兰意外获得。陈荣兰立即与上海沪剧团剧作家文牧等人商量,确定创作一部沪剧现代戏,沪剧《芦荡火种》1960年在上海公演,1963年12月赴京演出。1963年11月《芦荡火种》改编京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4年7月23日晚,毛泽东观看了京剧《芦荡火种》剧组演出,对这部交织表现武装斗争和地下斗争的抗战剧给予充分肯定,同时,在现场提出全剧要以武装斗争为主线、戏的结尾由阿庆嫂主导的“喜堂聚歼”,改为新四军从正面打进去的修改意见。毛泽东还提议,剧名改为有水乡特色的《沙家浜》。遵照毛泽东指示,有关领导和部门组织专家和文艺工作者千锤百炼,《沙家浜》终于成为“八个革命样板戏”之一。</p> <p class="ql-block">京剧《沙家浜》剧照</p> <p class="ql-block">二、新四军是否佩戴青天白日帽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根据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当局的协议,在南方八省境内15块游击区坚持游击战争的中国工农红军和游击队于10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武汉成立。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辖4个支队和1个特务营,第1支队由陈毅任司令员。按照国民革命军(“国军”)的统一编制要求,全部换装为国民革命军军服。</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军长叶挺</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陈毅</p> <p class="ql-block">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周恩来</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与新四军领导左起:陈毅、粟裕、<span style="font-size: 18px;">傅秋涛</span>、周恩来,<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朱克靖、</span>叶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以重兵围攻从皖南北移的新四军军部和部队,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叶挺被扣,项英、周子昆遇害,部队损失6000余人。17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下令撤销新四军番号。为了坚持抗战,反对分裂,20日,中共中央军委命令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25日,以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为基础,重建的新四军军部在江苏省盐城成立。之后,部队整编为7个师和1个独立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李丁校友回忆:“小时候曾经听父亲讲过,他们是皖南事变突围出来的,很惨烈,但细节都已忘了,…”由此看来,李丁校友父亲李革这张在新四军军部拍的照片应该是皖南事变之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交大原党委书记邓旭初也在新四军军部工作,皖南事变后被国民党抓住关押在上饶集中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父亲1941年参加新四军,在新四军四师抗大(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四分校。那时父亲只有16岁,由于战争的残酷及父亲一生坎坷,没留下当时的照片。从史料来看,他们也没戴帽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过八年抗战,新四军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发展到31万余人,民兵、人民自卫武装发展到96万余人,共歼灭日伪军31.7万余人,同时付出了伤亡8.9万余人的代价,建立了地跨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等省的华中抗日根据地,为坚持和发展华东人民革命斗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四军成立时,由国民政府发放数量不足的服装包括帽徽,后期改为发服装费,新四军发展壮大后无能力成批自制这种搪瓷帽徽。自皖南事变后,蒋介石宣布新四军为“叛军”,国民党方面的罪行导致新四军指战员的愤怒,佩戴青天白日帽徽成为稀罕事。1947年1月,新四军编制撤销,是青天白日帽徽从我军彻底消失之时。认为新四军全体都佩戴青天白日帽徽,或都不佩戴青天白日帽徽,都是不全面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六十年代的一天,我在父亲珍藏的物品中发现了泛黄的毛泽东、朱德、林彪的照片,朱德、林彪军帽上赫然缀着青天白日帽徽。我吓了一大跳,不明白共产党领袖为什么戴国民党帽徽。那个年代如果照片被搜出来那还了得!现在想想这些照片不可能是解放后或解放战争时期印制的,因为国共两党已经决裂了,唯一可能的是抗战时期的照片,并且可能是父亲在抗大时发的。因为林彪当时还没有到与朱毛并列的地位,但他当时任抗大校长。</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p> <p class="ql-block">八路军(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朱德</p> <p class="ql-block">朱德的委任状</p> <p class="ql-block">抗大校长、八路军115师师长林彪</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想,我们学史,是要还历史本来面目,以史为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p> <p class="ql-block">临江中学校友在常熟沙家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