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窦太后——孝文窦皇后(?—前135年),字漪房,清河观津(今河北省衡水市武邑县)人 。汉文帝刘恒之皇后,汉景帝刘启之母,汉武帝刘彻之祖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窦太后出身贫寒,能够从一介平民越上万民敬仰的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之位,实在是阴差阳错,幸运之神的极大眷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说窦氏出身贫寒,先看《史记》记载,窦氏有一兄一弟,当年皇宫在民间招工,因貌美而被录取。刘恒称帝,窦氏被立为皇后,开始在民间寻找兄长和弟弟的下落,兄长是从田间地头找到的,弟弟更是被人贩子倒手多次,大难不死,流落长安后贸然认亲,才得以团聚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再看窦氏的出生年月,连自己都不能说一个确切的年月给史官记录,一般情况下,富贵或者诗书之家应该不至于此吧。另外“漪房”这个字,在《史记》里是没有记录的,是唐朝的《史记索隐》考证得来的,在这个索隐里同时考证了窦氏兄弟的字,但和他们同时代的司马迁并没有提及,从侧面也能说明窦氏实乃普通民女一个。</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出身低贱,要想出人头地,十二分的努力都不嫌多,但窦氏不需要,而且躲都躲不过,基本上都可以算是躺赢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初入皇宫的时候,窦氏的主要工作就是为吕后端茶倒水,应该是在这时候,窦氏学会了察言观色,洞察世事。刘邦驾崩,刘盈即位,吕后掌权,开始对后宫进行轮岗裁员,打算给在外的刘姓诸王一人分配几个宫女,窦氏就在其中。窦氏得到消息,主动行贿管分配的宦官,希望把自己分配到赵国,也就是她的家乡,大概考虑离家近点,最起码吃个驴肉火烧方便一点。结果宦官收礼不办事,把她分配到了代国——成了代王刘恒的一个姬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能够选秀入宫也许不算幸运,毕竟“一入侯门深似海”,但能够入代非赵,绝对算是大幸,且不说后来代王成了皇帝,就那些年的赵王来说,没有一个好下场的,不管跟了哪一位赵王,肯定史书里肯定就没有窦太后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刘邦称帝以后封的第一任刘姓赵王刘如意,也就是刘邦想改立太子的刘如意,被吕后鸩酒毒死,继任的赵王刘友,被吕后活活饿死,第三任赵王刘恢,被吕后逼的自寻短见,(这两任赵王娶的可都是吕家姑娘呀)第四任赵王吕禄,吕后的侄子,在诛灭吕氏的时候被杀。闲暇之余想想这些个赵王,估计窦氏一定会为自己当初的行贿而后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接下来,好运如同“大珠小珠落玉盘”,接二连三歇不下来。诸吕被诛,代王刘恒被推举成了皇帝,皇后位置空缺——代王的王后早几年就薨了,而且代王和王后所生的四个儿子,在刘恒入京后也神奇的先后早夭——太子位置空缺。而入代以后的窦氏,一直就很受刘恒的宠幸,先后生了一女两男——刘嫖、刘启、刘武。代王后的四个儿子死了以后,刘启顺位成了排行老大,后来就被正式立为太子,紧接着,母以子为贵,窦氏也就被立为皇后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汉文帝刘恒公元前180年即位,前157年去世,汉景帝刘启即位,窦皇后尊封皇太后,再后来刘彻即位,尊封太皇太后,直至她前135年去世(那时候刘彻即位都已经六年了),在后位四十多年,实际控制朝政二十多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窦太后在位多年,虽然两眼一抹黑(在汉文帝时期就因白内障失明了),但做事情还算清醒,既学会了吕后的精明和强势,也是黄老之术的忠实拥趸,为自己树立了宽厚仁慈的国母形象。</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窦太后最大的功劳就是维护和坚持了汉初以来与民休息的国策,成就了文景之治——两个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不过,最大的不足也在于此,她不能与时俱进,至死不改黄老之术,压制了儒家思想的崛起,迫害了一批优秀的早期儒士(董仲舒应该庆幸躲过了文景时代)。在汉景帝的后期,儒家之术就已经被刘启接受,但出于孝道,刘启一让再让,到自己死都没有和窦太后翻脸,刘彻即位以后也是继续隐忍,直到窦老太太死。儒术治国是经过时间煎熬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窦太后还有一件事情做的欠妥,那就是一直想立他的小儿子梁王刘武为太子,以期继承刘启的帝位,幸而刘启和大臣们坚守底线,刘武也意外的先走一步,避免了一场难以预测的帝位之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窦太后去世,随汉文帝合葬于霸陵。所谓的合葬,那时候是同莹异穴,就目前考古发现来说,汉文帝的霸陵还不能完全确定具体位置,但窦太后的墓却依旧立在狄寨塬上,在她的墓冢西南边不远,就是她的婆婆薄太后南陵,两个覆斗形的土冢在狄寨原是很是醒目。婆媳二人已经相互守望两千多年了,可能只有她们知道刘恒埋在哪儿。</b></p> <p class="ql-block">窦太后陵的东、南、西三面都是果树园,只有北边是一条乡道,这个方碑就立在东北角。</p> <p class="ql-block">荒草丛生的陵墓顶。因为有果园和围挡,只能围着陵墓顶转了一圈,没有找到毕沅巡抚立的刻碑。</p> <p class="ql-block">天气很不好,西南边的薄太后南陵隐约可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