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谱-----从文字谱到减字谱

尚竹古琴41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18px;">古琴谱最早是用文字来记录的,也就是文字谱。文字谱是用文字记述古琴弹奏指法、弦序和音位的一种记谱法。相传可能是由战国时代的雍门周所创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 25, 25);">现存唯一的文字谱是《碣石调·幽兰》(也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琴谱),琴谱卷首小序注明此谱是六朝的旧曲,由六朝梁代丘明传谱,现存于日本京都西贺茂神光院。近人杨守敬(1839~1914年)将其影摹,于1884年收入黎庶昌所辑的《古逸丛书》中出版。原谱则是唐人手抄的卷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 25, 25);">由于文字谱过于繁复,使用不便,中唐,著名琴家曹柔在文字谱的基础上,创制了一种较文字谱更为简洁清晰的琴谱,称“减字谱”。减字谱沿袭了文字谱的思维模式,将文字谱所记叙的内容,归纳为弦数、徽位、左右指法几个主要部分,并将其组合成一个方块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 25, 25);">比如象可分为左上角、右上角、中部、旁部四个部位。左上角标记的是左手指名,“大”表示是左手用大指,“夕”表示用名指。右上角记左手按弹的徽位。如“九”是表示九徽。中部表示的是右手拨弹的弦的弦序,“五”表示右手弹五弦。旁部记右手指法,“勹”为勾的减笔形式,即用中指明向内弹弦。</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减字谱谱字中右手的基本指法,有大指的劈、托;食指的抹、挑;中指的勾、剔;无名指的打、摘八种,俗称“四指八法”。其它指法大都由八法变化组合而成。减字谱谱字中的左手指法主要有吟、猱、绰、注、撞、逗、进复、退复、分开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减字谱谱字中的一般术语,包括调名(定弦法)、弦序、徽位、散、泛、按音与速度、力度、表情术语等。其记写方法是先在曲名下记明琴调(定弦),然后将谱字用大字作为正文,用小字作为旁注,分别记出。研究表明,古代减字谱的各种指法符号有1000多个,记录弹奏音位、手法非常详尽。这种记谱法由于比文字谱更为简明、准确,因而由唐经宋元明清一直沿用至今,已逾千年。</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