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绘画时代风格要点欣赏四幅《洛神赋图》

张S建

洛神赋图(故宫甲本)局部 《洛神赋图》来源于文学作品曹植《洛神赋》,是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画而又融会贯通的长卷。传顾恺之作洛神赋图现主要传世的是四件摹本,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二件)、辽宁省博物馆和美国弗利尔美术馆。<div><br></div><div>传为顾恺之所作,顾恺之(348年~409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人。东晋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因为他有对文学和绘画方面有很高的成就,于是人们称他为画绝、文绝和痴绝。</div>顾恺之擅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 “以形写神”等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六朝绘画的时代风格特点<div>唐·张彦远《歷代名画记•论画山水树石》“魏晋以降,名迹在人间者,皆见之矣。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他,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直到隋代画家展子虔《游春图》的出现,结束了“人大于山和水不容泛、树木若伸臂布指”的早期幼稚阶段,使山水画进入青绿重彩、工整细巧的崭新阶段。</div><div><br></div><div>郭熙《林泉高致》曾言:“山无林木则不生。”作为山水画的重要符号之一,“树”始终牵连着其流转与演变。魏晋山水产生之时,树法便应运而生,从“钿饰犀栉,若伸臂布指“,到唐宋”刷脉缕叶,精刻细雕”,再到文人画兴起后的“抒情意志,肆意纵横”,成为画家的精神写照。其中所承载的涵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愈加丰富和充实。<br></div><div><br></div> 二、六朝时期人物和山水关系<div>魏晋之前,山水是人物的简单背景配图,人物画作为助人伦成教化的工具,是这之前的主要题材。</div><div>魏晋出现社会和经济的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升华,山水画作为一种人对自然的理解和以人自我意识的觉醒的一种外在寄托,山水画科开始出现萌芽。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所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div><div><br></div><div>六朝时期人物绘画特点</div><div>1、人物造型上保持早期特点,即主要人物高大,次要人物矮小</div><div>2、人大于山</div><div>3、“顾长康画裴叔则,颊上益三毛”</div><div>4、杨子华画人物面孔都呈鹅蛋形</div><div>5、人物线描格式,曹仲达“曹衣出水”(曹家样)与顾恺之高古游丝描密体(对比唐的吴带当风,都是用于形容人物画中对衣服的表现,前者笔法刚劲稠叠,所画人物衣衫紧贴身上,犹如刚从水中出来一般;后者笔法圆转飘逸,所绘人物衣带宛若迎风飘曳之状。)</div><div><br></div><div>六朝时期山水特点</div><div>1、画树“伸臂布指”。</div><div>2、线条勾勒后形成的块面以青绿填色,色彩变化少,只在坡脚岸边施以泥金。</div><div>3、山水树木形态古拙,人大于山,水不容泛</div><div>4、无皴点、晕染等技巧</div><div>5、山石树木的描绘,还处于单线勾勒、排列均匀、比例欠缺的不成熟阶段,反映出魏晋山水画的一般面貌。</div><div><br></div><div>六朝时期绘画其他特点<br></div><div>1、景物与人物比例失调</div><div>2、绘画中的立体感和空间感采用透视法</div><div>3、通过“正反”和“镜像”表现空间</div><div>4、张僧繇讲究明暗烘托的退晕法,有立体感,被称为张家样,这个时期接受了来自西方的绘画技法。凹凸画是绘画的一种。相传南朝梁张僧繇在金陵(今江苏南京)一乘寺用“天竺法”强调立体感效果的古印度画法,作品远望晕如凹凸,近视实平。又唐初尉迟乙僧,所画“功德、人物、花鸟皆是外国之物像,非中华之威仪”。其画亦加晕染,有阴影,立体感强,所以有“凹凸画派”之称。这类绘画作品,简称“凹凸画”。</div> 这个事情绘画的要点“以形写神”,如谢赫提出的“气韵生动” 鉴赏思路<div>1、山树的绘画风格</div><div>2、人与山的关系</div><div>3、人物的绘画风格(含服饰)</div><div>4、水的绘画风格</div><div>5、建筑(船)的绘画风格,故宫2与其他差异很大</div><div>6、家具的风格(故宫1有)、马车等</div><div>7、动物(马)、龙等的绘画风格</div><div>8、其他辅助(题跋、钤印等)</div> 接下来我们按照人物、山水、其他等方面来欣赏这几幅作品 我们来看看四幅作品中的人物绘画特点 1、人物服装衣纹线条方面。可以看到,辽博本的人物具有较显著的吴道子兰叶描的风格。而其他几个版本均属于高古游丝描风格,介于顾恺之的密体和张僧繇的疏体之间。故宫一本的线条最为纤细<div><br></div> 送子天王图 2、在人物脸型面容方面。故宫二明显脸型呈现圆型,人物尤其是女性都有双下巴,典型的唐人风格,显得古拙;而美国本呈现的是鸭蛋的脸型和略尖的下巴;故宫一和辽博本显得更为传神。 接着我们来看看四幅作品中的山水绘画特点 如上图,在山的绘画表现方面,可以看到故宫二本出现了轮廓线勾勒后明显的皴法,山形也更逼真,有高远、平远和深远的布局和视觉感受。在山石轮廓线应用方面,辽博本的轮廓线表现山行勾勒粗劲有力。 如下图,在树木表现方面,故宫一本的树枝干、树叶很很单调古拙,轮廓线勾勒后淡青绿平图。故宫二本就非常丰富,不仅树种类多,树叶表现细致多样,有夹叶着色、有“介字点”,布局讲究。其余三个本本在树的画法上总体类似,美国本比较接近故宫一本。 最后我们看看画中的建筑和出行车马坐具等。<div>下图为各本《洛神赋图》中的双体画舫,中国早在西周时就有舫,汉代也常使用。<br><div>如下图,在车舆坐榻华盖等形制和样式方面,故宫一、辽本、美国本都基本相同,但故宫二本却与上述这些有很大不同,龙船画得很精细,比例恰当,已经接近甚至超越宋的屋木界画的作品。</div></div> 综上,从人物、山石树、建筑等方面做出对比后,我们可以初步形成如下结论<div>1、故宫一本,整体上人物山树石头比较古拙,线条流畅</div><div>2、辽博本相比故宫一本,要更晚些。</div><div>3、美国本基本在结构和人物故事布局方面和故宫一很接近,可以认为是故宫一的临本。</div><div>4、故宫二本在风格上与上述三本均有很大差异,已经接近南宋的风格。</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