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西藏】

如月

<h3><font color="#010101">一代摄影宗师何藩说:拍一张好作品,要读很多书。<br><br>愚亦以为,好的摄影,需要相当的素养。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懂得用心的人,灵魂温暖、内心澄澈的人,他的作品,才能是真正落地生根、有血有肉、有风骨、有韵致、发人深省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一直倾心于自然风光,鲜少拍人文。我不是摄影师,至多算半个业余旅行者,相对于摄影,更注重旅行和生活中的微末体验和感受。<br><br>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清晰、勇敢、坚强。当下,才是学习的好时光,因为可以静下心来。年轻的时候,花枝招展,哪里想得到要多读书,太多的不安和诱惑,让我们虚掷了光阴。不过不要紧,青春大抵如此。努力,什么时候开始都不为迟。</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2012年,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为修葺寺院驮石料上山的藏族“阿佳”。海拔4000米高原之上,劳动强度可想而知。而彼时,我们团队中,有数位同胞正与高原反应作艰苦卓绝的斗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霍尔乡,街头,两位藏族男子梳洗盥沐后,晒着太阳编发织辫盘英雄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2013年,新疆喀什,全然陶醉在哈密瓜甜香里的男子。在新疆,在藏区,人们对食物的珍惜和尊重,令人动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前,暮色四合里,一对喂鸽子的父子。舐犊之情,温暖动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有些人的生命是为了繁衍,有些是享受,有些是体验,有些是旁观。我是生命的旁观者,我来世上,就是看一棵树怎么生长,一朵花怎么开阖,河水怎么流淌,白云怎么飘,甘露怎么凝结。因生命的盛旺与凋零、坚强与脆弱、骄傲与谦卑而知悉动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同年,色达五明佛学院,天葬台上,于暴风雪中长久伫立,与逝去的亲人作最后的告别。空气里弥漫着不容亵渎的凝重与神圣。</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彼时彼地,暴雪淹没的天葬台,收到天葬师发出的信号后俯冲而下、等级分明、秩序井然的秃鹫群。饕餮之前,亦有如斯优雅,力量与美。</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2014年,青海年保玉则仙女湖,日照金山倒映水中,以及沐浴晨光的僧侣。<br><br>彼时草原繁花热烈,铺铺展展,像长绒地毯般厚实柔软。为了取景,就着湖畔水洼,趴在被夜霜冻僵的草地上,等待日出的动人刹那。风生涟漪层层叠叠,晨雾氤氲飘忽不定,梵音缭绕不绝于耳……天地之美,在其宏伟;天地之美,在其柔媚;天地之美,在其无回。不说。不可说。不必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郎木寺清晨转经的阿妈,经房外墙上的光恰巧反射至老妪脸上,面容倏忽明亮饱满起来。沧桑中蕴藉着坚韧,与笃定。</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2014年,拉萨色拉寺,辩经场一隅。浓荫斜照里,有一种庄重和庄严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西藏冈仁波齐马年转山,在及膝深雪里,严重缺氧状态下,冒着生命危险踽踽而行,穿越死亡谷,向海拔5700米的卓玛拉山口艰难攀登。信仰的力量,手机记录。</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朋友问我为什么转山?我说,去切身感受一场藏族同胞对信仰虔诚的氛围,让内心更干净更纯粹;以及试探自己,给一个新的高度,5700米,最终挑战成功,从意志和体能上发现不一样的自己。个人不信神不信佛不信任何宗教,故轻易不祈请不许愿,但尊重真正虔诚的信徒,不能说他们愚昧或者被人愚弄,凡事心甘情愿就好。游荡的灵魂需要皈依,如果他们不转经不朝圣,能有更好的方式让心沉淀吗? 比起浮躁倨傲的人来说,他们岂不更可敬可爱!所以,好的旅行可以让人变得恭谨和谦卑,不是尘世间对权与利的谦卑,是对人对万物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谦卑。好的旅行是一种修行,让人变得沉稳安静、宽容与豁达,并非藉此骄傲和炫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2015年,四川雅安牛背山日出。生命的光彩,熠熠生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西藏阿里大北线,黄昏牧归。天地之博大,自然之美,生命之洁净,如此和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茶卡盐湖泥沼中,牵着女儿小手仍不忘按下快门的父亲。</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 <br>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 <br>这佛光闪闪的高原 <br>三步两步便是天堂 <br>却仍有那么多人 <br>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br> ——仓央嘉措<br><br>(西藏那曲地区尼玛县文部北村,当琼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四川大凉山彝族自治州,由于她的闭塞、贫穷与落后,近年来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众多人文摄影爱好者趋之若鹜。<br><br>对于慈善这一敏感话题,借此表达一下我个人观点:解决当地温饱问题固然重要,但是,正因为有那么多懵懂无知的孩子,所以才更应该让他们从小懂得劳动与付出的重要,明白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并非可以不劳而获。<br><br>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这个“渔”,指的是知识、方法、技术、思想和意识。消极与惰性,是这个民族病入膏肓的痼疾,所以,应从孩子们的教育抓起。<br><br>真正的慈善,从来不是居高临下的怜悯,和一厢情愿的单方施舍,而是彼此之间人格平等和相互尊重。中国的慈善,大多过于草率,单纯的捐款捐物,可能会适得其反,助长他们的惰性。思想和精神的丰富与高贵,才是首要的。心怀悲悯,懂得感恩,比物质富足尤为珍贵。因此,教育应属重中之重。<br>为愚见。</font></h3> <h3>背景音乐:《真言》</h3><div>图文:如月(大凉山图片为好友赞助)</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