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安全 远离诈骗———学校关于防范电信网络诈骗致家长一封信

德雅•九小

<p class="ql-block">尊敬的各位家长:</p><p class="ql-block"> 你们好!</p><p class="ql-block"> 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猖獗、案件高发,并存在向低龄化学生及家长蔓延的趋势。为了您和家人的财产安全, 请认真阅读此信,以增强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意识和能力。</p> 当前常见的11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 <p class="ql-block">  (一)刷单诈骗 </p><p class="ql-block"> 犯罪分子许诺在各种网络平台刷得消费记录后,将返还 本金并支付佣金。受害人在完成前几单任务后都会很快收到 </p><p class="ql-block">回报,而当做更多的任务时,骗子就会切断与受害人的联系, 从而实施诈骗。 </p><p class="ql-block">(二)代办信用卡、贷款诈骗 </p><p class="ql-block"> 犯罪分子通过发送虚假贷款 APP 链接,或者直接拨打受 害人电话、诱使受害人下载假冒贷款 APP,之后,通过贷款 APP 内客服,以受害人流水不够、信用不够、银行卡账号输 入错误等理由,诈骗受害人资金。 </p><p class="ql-block">(三)冒充客服退款诈骗 </p><p class="ql-block"> 犯罪分子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买家订单信息,之后冒充客 服人员,谎称买家的网购订单存在问题要求给买家退款。通 </p><p class="ql-block">过手机短信或 QQ 给买家发送退款链接,一旦买家点击链接 并填写信息,犯罪分子即获取了买家的账户名、卡号、密码 等付款信息,完成诈骗。 </p><p class="ql-block"> (四)网络交友诱导赌博、投资诈骗(俗称“杀猪盘” 诈骗)</p><p class="ql-block"> 犯罪分子伪装成高富帅或白富美,在婚恋网站上、社交软件上发布交友信息,诱骗受害人,前期跟受害人聊天,谈 感情,时机成熟之后,以为未来积攒资金等理由,诱骗受害 人前往虚假的投资平台或者赌博网站进行投资等方式,进而 骗取受害人钱财。 </p><p class="ql-block">(五)注销“校园贷”诈骗 </p><p class="ql-block"> 犯罪分子冒充银行工作人员或贷款公司工作人员,以不注销之前办理的贷款会影响受害人银行征信为由,进而诱导 </p><p class="ql-block">受害人进行汇款实施诈骗。 </p><p class="ql-block">(六)游戏装备诈骗 </p><p class="ql-block"> 犯罪分子在游戏、QQ 群、微信群中发布买卖游戏装备的 广告信息,诱导受害人在虚假游戏交易平台交易。最后,犯 罪分子以充值金额不足、不能自动发货、交易需要交纳保证 金等等为由实施诈骗。 </p><p class="ql-block">(七)虚假购物诈骗 </p><p class="ql-block"> 犯罪分子通过互联网、手机短信等途径,发布二手车、 二手电脑等廉价转让信息,一旦受害人联系,即以“缴纳定 </p><p class="ql-block">金”、“交易税手续费”等方式骗取钱财。 </p><p class="ql-block">(八)伪基站诈骗 </p><p class="ql-block"> 犯罪分子利用伪基站发送网银升级、三大运营商的商城 兑换现金的虚假链接,一旦受害人点击后便在其手机上植入 获取银行账号、密码和手机号的木马,从而进一步实施诈骗。 </p><p class="ql-block">(九)引诱裸聊敲诈勒索 </p><p class="ql-block"> 犯罪分子通过社交软件与被害人建立联系,步步引诱受害人进行“裸聊”,从而获取受害人不雅照片、视频,以此 敲诈受害人。 </p><p class="ql-block">(十)冒充公检法 </p><p class="ql-block"> 犯罪分子冒充公检法等司法机关执法人员,以受害人名 下的银行卡等具有消费功能的工具被冒用或受害人身份信息泄露,涉嫌洗钱、贩毒等犯罪,要求受害人将资金转入“国 家账户”配合调查,继而实施诈骗。 </p><p class="ql-block">(十一)冒充领导、熟人诈骗 </p><p class="ql-block"> 犯罪分子非法获取受害人的电话号码、姓名、虚拟身份信息等资料,以打电话或微信聊天等方式联系受害人,冒充 受害人领导或亲友,最后以帮忙转账到指定的银行账户实施诈骗。</p><p class="ql-block">&nbsp;</p> 如何应对电信网络诈骗 <p class="ql-block">  1. 坚持不轻信、不透露、不点击、不转账的原则,平时多关注电视、报纸、网络的防诈反诈知识,多接触、掌握一些防骗信息和技巧。</p><p class="ql-block"> 2. 坚信天上不会掉馅饼,不要有占小便宜的心理。坚信无端的返利都是骗局。</p><p class="ql-block"> 3. 加强保密意识,不轻易透露自己及家人身份、银行卡信息,更不要向对方汇款、转账。即使遇到能够说出自己姓名、住址等个人相关信息的电话、短信也不要轻信,需要通过其他渠道核实。</p><p class="ql-block"> 4.陌生短信、邮件、社交工具中发来的链接不要轻易点击,陌生应用不要随便安装。</p><p class="ql-block"> 5.手机上要安装安全软件,可以有效识别和拦截诈骗电话、诈骗短信、木马程序。</p><p class="ql-block"> 6.不轻易将个人信息留在不熟悉或不正规的机构、网站中,网银账号、普通社交账号密码要区分,密码定期修改,谨防信息泄露。</p><p class="ql-block"> 7. 遇事不要着急,可以直接拨打 110咨询或求助,未经核实前,切勿将资金转入陌生账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请家长与孩子们共同学习以上内容,共同携手,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实现宣传一个学生平安一个家庭的目标。</p><p class="ql-block">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幸福平安!</p>

诈骗

受害人

犯罪分子

冒充

信息

网络

买家

电信

链接

虚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