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坚守

豆角

文、图 | 夏晨 壁炉里陈年的劈柴热烈地燃烧着,发出滋滋的响声。红红的炉火摇曳着欢快的身姿,尽情地跳跃着。春节快到了,思乡的心绪,在这个冬日的傍晚恣意飘散。<br> 坐在炉火旁的沙发上,端一杯淡淡的清茶,打开电脑,我翻看着往年的照片,想找一张出来,做一张贺年卡寄给远方的亲朋好友,给他们拜年。一张又一张的照片在鼠标的点击中跳过,一组以垒石造型艺术为主题的照片,一年年重复出现,把我的思绪带到渥太华河边一个叫做Remic Rapids 的河滩公园。<br> 一九八六年夏天,渥太华一个叫约翰•塞普兰诺的人,在这个 Remic 河滩就地取材,用河岸的石灰岩碎块,靠着精巧的力学平衡,垒起了一个个形态各异的垒石艺术造型。 虽然这些石头造型不能长期存留,但年复一年,每年夏天約翰都会在这片河滩上垒石头。后来知道的人多了,许多人就来参观,这里就成了渥太华一个有名的风景点。 十四年后,约翰年复一年的坚守得到了官方认可。二零零零年,加拿大首都管理委员会确认了约翰的努力,和约翰签约,拨款支持约翰在这片河滩上进行艺术创作。在过去的三十五年里,每一年夏天,约翰都在这片河滩上垒石头。他用他那双不知疲倦的手,在这片河滩上用破碎的石块一年又一年地重复书写着一个巨大的美字。 许多年的夏天,我都会去这个河滩公园,看约翰的垒石。记得第一次去那里,已经是十五年前的事了。二零零六年夏末一个周六的上午,一群喜欢打太极拳的拳友们聚在一起练拳,然后一起去唐人街吃午饭。饭后一位拳友说我们去河边看垒石吧,于是我就跟着他们来到了这个从来没有留意过的河滩,平生第一次看到,那些没有人会在意的乱石,也能成为人人赞叹的艺术杰作。 翻看这些年留下来的垒石造型照片,依然如初见一样,心中不由得发出深深的赞叹。高高的宝座上,一位王者张开双臂,向他的臣民们宣告着他的旨意;一位高大威武的勇士,笔直地站立在一块岩石上,为这个石头垒起的社群站岗,警惕的目光注视着来来往往的游人;一对情侣亲密地依偎在一起,丈夫的手臂轻轻地搭在妻子的肩上;一个年轻的母亲,抱着她的孩子,和丈夫一起站在河边,翘望着河对岸的远山,享受着温馨的家庭时光;一个五口之家列队前行,妈妈的怀里还抱着一个小宝宝;夕阳的余晖里,一只可爱的小鸟呆呆地站立在金色的水中,任凭缓缓流淌的河水在身边泛起一圈圈的涟漪。这一尊尊活灵活现的造型,透射着力学之美,散发着艺术之香,彰显着人性之光。那一块块随处可见的乱石,在约翰的手里变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透着灵性的活物,冰冷的石块,有了温度,有了生命的气息。缓缓流淌的大河,是他们涌动的血脉,不大不小的涛声,是这个群体吟唱的赞美,啾啾鸟鸣,是他们倾诉衷肠的呢喃细语,微风拂面,是他们生生不息的鲜活气息。 我从没有见过约翰,也不知道他是如何完成他的创作。三十五年的岁月,时光的刻刀让这个城市发生了太多的变化,但约翰的初心却从未改变。每一个繁花似锦的季节,约翰都会来到这片他所热爱的河滩,用他那双精巧的大手,在河滩上垒石头。一个又一个各不相同、各具神韵的石头造型,静静地矗立在渥太华河边,像一群忠心的卫士,守护着这块自己的家园。无论是否有人驻足观看,无论是否有人欣赏,每一个年头,那些优美的石头造型都会站立在那里,让这片河滩成为不一样的风景。 最后一次去Remic 河滩,是二零一九年九月秋分那天。乘着天高气爽,和紫苏同学到河边野餐散步,然后去看约翰的垒石造型群。蓝天白云下,宽阔的渥太华河不紧不慢地流淌着,像一个饱经沧桑的智者,慈祥而安宁。记不得这是第多少次来这里了,只记得每一次来都有不一样的感悟和体验。每一个垒石造型各不一样,每一年的垒石群落也不相同,但每一个垒石造型都代表着约翰•塞普兰诺对艺术的挚爱,每一个垒石群落都彰显着艺术家对他所热爱的这片热土的守护。<br> 热爱这片土地,坚守在这块热土上的,当然不是只有艺术家约翰•赛普兰诺。二零二零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迅速在全世界漫延。去年四月,第一波疫情的高峰时期,阿尔伯塔省一位八十五岁的退休护士玛格•米勒,和其他十三位已经退休的医务工作者,响应呼召,重返医疗前线,到一家急需医护人员的老人院参加抗疫。八十五岁的高龄,属于疫情中最危险的人群;老人院,是疫情中最容易感染、死亡也最多的地方。玛格•米勒原本是可以置身事外、颐养天年的,毕竟是八十五岁的老人了,没有义务重返最前线。当玛格•米勒决定回去工作的时候,她说她得到的唯一反对是她女儿的问询:“你确定吗?”玛格•米勒告诉CBC的记者。“我有时间,为什么不回去提供帮助呢?那些可怜的灵魂需要我,我不能说不,医护人员当做医护人员应该做的事”,玛格•米勒笑着对记者说。<br><br> 坚守在抗疫一线的,当然不是只有一个阿尔伯塔省的玛格•米勒。在世界各国,在加拿大各地,在我生活了将近四十年的渥太华河旁这个城市,有无数个玛格•米勒,坚守在第一线,他们是这场灾难中的无名战士,是这个时代的无名英雄。 疫情中最危险的地方是医院和老人院,最危险的工作是医护。教会里的一位姐妹,女儿和女婿都是医生,在美国一个疫情非常严重的城市中的医院里服务。疫情袭来的时候,这位姐妹在一家老人院工作。她原本可以不工作的,因为她的先生在一家全球领先的高科技公司上班,家里没有经济负担。但是在患难面前,姐妹和她的孩子们一起,没有后退,全家选择坚守在第一线。她每天准时上班,工作的间歇,就用甜美的歌声去安慰那些忧伤恐慌的心灵。整整一年了,病毒像幽灵一样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徘徊,疫情如过山车般忽高忽低飘忽不定。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日子里,姐妹按照所排给她的班次,带着灿烂的笑容上班,带着灿烂的笑容下班,坚守着心中爱人如己的信念,义无反顾,勇敢前行。<br> 身边有许许多多朋友或者朋友的孩子们,像这位教会的姐妹一样,工作在医院、老人院、药店,工作在城市中这些最危险的地方。去年十月,去一家药店打季节性流感疫苗,一位年轻的药剂师蹲在地上为我注射。望着他略显稚气的脸庞,我心里由衷地感恩,就对他说:谢谢你们这些坚持在一线的人的付出,使我们能够在这个困难的时刻安然度日。他很真诚地说:我很高兴能够有机会在这个时候为大家服务。一句简单的回答,却让我的鼻头发酸。<br> 在这场前所未有的大灾难中,渥太华遭到了疫情一波又一波的袭击,城市也两度被封锁,但封锁中的城市没有停止运转。无数的人依然决然地坚守在第一线,就像一架巨大机器上数不清的螺钉和齿轮,各司其职,互相支撑,使这个秀丽的城市,在每一轮朝阳升起的时候,一如既往的生机勃勃,一如既往的青春焕发。<br> 灾难面前,每一个坚守,无论多么微不足道,都是赢得胜利的台阶;无数的坚守,累土聚沙,筑就走向胜利的大路。春天的脚步声已经响起,花开的日子,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