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金时期辽域历史

LM

<p class="ql-block"><b>铁骑帝国 辽金属地</b></p><p class="ql-block"> 辽金时期(916-1234)契丹族属于东湖鲜卑族系,公元916年由出自铁剌部的联盟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的契丹(后改辽 大契丹 大辽)政权是继匈奴、鲜卑、突厥、回鹘之后的北方对中原影响巨大的政权。史上辽宁,是辽王朝的重要组成部分,辽北地区是后族皇族的领地,成为辽国的腹心地区之一。当时辽东地区是汉人渤海人聚集区;辽西地区是奚族故地,是与皇族后族通婚的世代家族聚集地。</p><p class="ql-block"> 契丹立国始终保持了北方渔猎游牧民族的特色。契丹立国的二百余年里几易国号,始为大辽、大辽契丹、辽和契丹反复更替,至亡时仍为辽。</p><p class="ql-block"> 您老抄辽博辽金展厅《前言》吧?</p><p class="ql-block"> 你大爷我整理的参观笔记。</p><p class="ql-block"> 老爷子。您能不能脱稿讲解呀?</p><p class="ql-block"> 没问题呀。你能接得住就行。</p><p class="ql-block"> 走起。您老请!</p> <p class="ql-block">辽之统治</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辽王朝是以契丹为主的政权,其领地有契丹、汉、奚、渤海、女真、室韦、迪烈、阻卜、铁骊等近10个民族。在中原各政权的交往中,辽代统治者感觉到儒教为主汉文化的博大精深,促其主动吸收汉文化的理念,与本民族的具体相结合,创造出因俗而治的北、南面官及四时捺钵等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政治制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想不到辽域公元1234年以前曾经是契丹的领地;想不到辽域之广,竟占了华厦半壁江山……800年前以长江为界,宋与金划江而治。怪不得镇江在西津渡口修有炮台,</span>那里曾是抗金前线,韩世忠曾抗御金兵南犯……</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想不到抗金的历史故事由咱辽宁人编舞蹈上演获大奖。哪个舞蹈?《金山战鼓》!怪不得梁红玉在淮阴擂战鼓激励丈夫率士卒抗击金兵;也想不到辽代和女真金国地域里汉族只是众多杂居民族的10分之一,金兵南犯军队中有汉族士卒否?莫须有?!从北宋学来的吧?秦桧来信就这么写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老爷子。听的有点乱。辽金时期咱分开介绍。先说辽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行。上篇讲《辽域隋唐演义》,我曾总结过游牧民族割据占山为王都不会太久,都会被中原文化所融合,参观到辽代展厅,你大爷我发现,历史也是按这一规律往下发展……</span></p> <p class="ql-block">辽代曾经的疆域</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唱的就是这片疆土。辽宁北部为一马平川的大草原,许多契丹人和室韦人(后来的蒙古族)就生活在这一地区,图上标注有潢河(老哈河)和土河(西拉木伦河)纵横环绕全域。游牧的契丹民族也会驻扎筑城:沈州一<span style="font-size: 18px;">沈阳、开州一东京辽阳府、通州、长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这么介绍能跟上不?先说疆土草原河流、行政州府路设置,然后再说辽代居住哪些民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这就开始介绍辽代的民族了?</span></p> <p class="ql-block">契丹族怎么繁衍来的?</p><p class="ql-block"> 此图如家族族谱一目了然:</p><p class="ql-block"> 东胡→鲜卑→宇文→契丹……</p> <p class="ql-block">辽代皇帝世系表</p><p class="ql-block">太祖 (耶律阿保机) 916-938</p><p class="ql-block">太宗(....德光) 938-947</p><p class="ql-block">世宗(耶律阮) 947-951</p><p class="ql-block">穆宗(耶律璟) 951-969</p><p class="ql-block">景宗(耶律贤) 969-983</p><p class="ql-block">圣宗(耶律隆绪) 983-1031</p><p class="ql-block">兴宗(耶律宗真) 1031-1055</p><p class="ql-block">道宗(耶律洪基) 1055-1101</p><p class="ql-block">惠宗(耶律延禧) 1101-1125</p><p class="ql-block"> 辽代传承了九帝,政权存在了219年。圣宗和道宗在位最长,都将近50年。这对于契丹游牧民族封建王朝来讲,一代执政这么久沒发生家族内讧,外戚夺权政变,中原无犯天下无疫乱,踏踏实实地坐江山,小心翼翼地维持契丹之统治已经相当不错了。最后一帝惠宗耶律延禧,也差不多坐完了江山,在掌控政权下走完人生最后24年……</p><p class="ql-block"> 败给女真彪悍民族,契丹不丢人。</p> <p class="ql-block">四时捺钵和斡鲁朵宫帐制 </p><p class="ql-block"><b>四时捺钵 </b>契丹族渔猎游牧民族特色。捺钵(契丹语的汉字译写)《辽史·营卫志》载:“居有宫帏斡鲁朵儿;出有行营谓捺钵”。契丹和蒙古室韦(后来的蒙古族)同源东胡系,有近似的文字与习俗。其实捺钵就是蒙古包,游牧民族契丹人的捺钵,为四季移动帐篷。</p><p class="ql-block"> 四时捺钵分为春、夏、秋、冬,称为四时捺钵,并且作为一种行政体制。</p><p class="ql-block"><b>斡鲁朵</b>(<span style="font-size: 18px;">契丹语</span>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斡鲁朵"-宫也。</span>皇帝的宫帐称"斡鲁朵“。斡鲁朵有直属卫队、民户和州县,构成独立的军事、经济单位。皇后也有自己的斡鲁朵。阿保机的宫帐称算斡鲁朵(算-契丹语为心腹)侍卫禁军(称腹心部)。"斡鲁朵"所有的奴隶和财产为皇帝私人所有。帝王驾崩后由家族继承。</p> <p class="ql-block">"四时捺钵"活动地点</p><p class="ql-block"> 春夏秋冬四节的活动项目和地点。嘛活动?广场舞扭大秧歌?错。辽代的活动非娱乐,而是与部落族群生存息息相关的捕捞和狩猎活动。</p><p class="ql-block"> 春季捕捞活动在河边:鸭子河,过鲁河、鱼儿泺(长春河附近);夏季围猎开会避暑在吐儿山;秋季入伏虎林射鹿捕虎做冬储;冬季猫冬-到广平安,辽首领与南北大臣议政,并接受南宋王朝的进贡。</p><p class="ql-block"> 南宋王朝给辽进贡,不上贡如何?</p><p class="ql-block"> 立马发兵中原,吓唬宋朝投降呀! </p><p class="ql-block"> 闹了半天你我都辽金后代呀?</p><p class="ql-block"> 我和你坐地庄户孙不一样,你大爷我母系祖上从中原蓬莱闯关东到的东北,父系可能是从山西洪桐大槐树迁徒到鲁西南的,你大爷与辽金沒关系。</p><p class="ql-block"> 蓬莱好像也属辽域地区。看地图!</p><p class="ql-block"> 中原与辽域边界就差那么一点点。</p><p class="ql-block"> 出状况了。《关公战秦琼》!</p> <p class="ql-block">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南宋时期抗金名将、民族英雄。</p><p class="ql-block"> 岳飞从二十岁起,曾先后四次从军。自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泽至绍兴十一年(1141年)止,先后参与指挥大小战斗数十次。绍兴十年(1140年)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大败金军时,宋高宗赵构与宰相秦桧密谋议和,出卖前线将士,并下十二道“金牌”催岳家军班师。 1142年1月27日,以莫须有的罪名,致岳飞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遇害。</p><p class="ql-block"> 大爷您老看仔细了,岳飞与完颜姓氏交战,抗拒金兵南犯,虽然与中原同处一个时期,但岳家军与辽朝沒一毛钱关系。</p><p class="ql-block"> 那是……你大爷我记错了年代?与南宋对应的辽惠帝是1125年灭亡的。不用向辽朝进贡才三年,1128年女真大金国南犯,20岁的岳飞才披挂出征北伐。</p><p class="ql-block"> 根本就不算《关公战秦琼》。哎。不是介绍辽代民族吗?怎么扯岳飞四次出征率兵抗金了?</p><p class="ql-block"> 南北划江而治。介绍北方民族了,那与辽代同期的宋朝也别落下呀。敌我双方都介绍一下。不然岳飞率岳家军抗金太突然呀。岳飞是哪来的?对不对。展厅没有介绍的,也要展开讲讲。这就叫“吃着碗里的,也要看着锅里的"……</p><p class="ql-block"> 对对。有道理。</p> <p class="ql-block"><b>辽金时期的一国两制</b></p><p class="ql-block"> 辽朝廷境内不同民族有不同治理方式。以国制契丹;以汉制待汉人。从中央到地方有两套政权:北面官(处理契丹及各部以游牧、渔猎部族事宜)和南面官(负责处理汉人渤海人事务)。这统辖的地盘不断扩大,辽朝设立了五京六府,在契丹贵族聚居的草原地区。建国后就开始建立"头下州"新的统治方式,“二元政治"的成功运用,加强了辽朝的统治。促进了农牧业和手工业发展。</p><p class="ql-block"> 什么是南北面官?</p><p class="ql-block"> 辽灭渤海后,改称东丹国,基本保留了制度和文化,只是新建了一些州城。在燕云各州汉族人的居住地区,因为社会发展形态已进入封建时期,那么也只能仍然实行着原有封建社会制度。于是,在辽域境内,形成奴隶制和封建制并存的现象,俗称"一国两制"。</p><p class="ql-block"> 我问南北面官,您老答非所问。</p><p class="ql-block"> 两种社会制度并存,怎么统治?一刀切吗?让奴隶提前进入封建社会,让封建社会倒退回奴隶社会都会天下大乱,辽代帝王就想出北方地区继续实行奴隶制,中原地区汉人实行封建制度,这个政权实事求是地分别而治的办法,让南北社会制度井水不犯河水并存。地域性王朝竟然比中原政权治理更出色,<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努力学习融合中原文化奉献了智慧,并做</span>出了历史贡献。</p><p class="ql-block"> 这能行吗?实行二元政治,社会制度不同,南方用货币,北方易货流通,南北方商易怎么交易?辽契丹人与中原汉人尿不到一个壶里呀?!</p><p class="ql-block"> 当代改开之前,"广交会"怎么与外商进出口贸易?办法总是会有的。南北面官协商,在一些州府划出一区域设互易集市,其他让契丹人、渤海人和汉人自己去“一只羊、两头牛、三匹马、四匹布、五担盐去扯袖口比划砍价易货。活人还能让尿憋死?各尿一个壶,然后交换尿壶就行了……</p><p class="ql-block"> 您老这个形容,也……太埋汰了!</p> <p class="ql-block"><b>北南面官制</b></p><p class="ql-block"> 《辽史·百官制》称皇帝的官帐设在西方向东,所以辽代均设南北官职,与汉族官职分左右有点相似(如王義之王右军;兵部尚书左侍郎)。辽太宗在占领燕云十六州后,即建立两套政治制度“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国制”即契丹的官制,统称为北面官制。而南面官制,是汉制官职的统称。《辽史·百官志》:“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北面官的官制,由于契丹长期受到大唐的影响,不断学习汉文化,官制也杂用了汉官职名,但与原来汉官的含义已大不相同,契丹原有的旧八部集团,分为两个集团,仍设北、南府宰相统辖。阿保机将势力强大的迭利部分为五院、六院两部。改两部的夷离堇为大王,改称北院大王、南院大王,分统两部的兵马。后族也分司管理。军政大权则集中于皇帝。</p><p class="ql-block"> 南面官,基本沿袭唐制。但南面官不象北面官再分北南,仍沿汉人旧官制,官职为左、右。辽朝沿袭唐旧制,但因人因事而设官,有增有减。燕云十六州仍保留旧制,州设刺史、县设县令。辽朝地域辽阔,封建制和奴隶制并存,即契丹的奴隶制和汉族、渤海人的封建制。</p> <p class="ql-block">懿城城址</p><p class="ql-block"> 其位于阜新塔营子,是辽圣宗第三女燕国长公主槊古的私城。即头下城。后改为行政区划,历经辽金元三代,懿州一度成为辽阳行省的治所。</p><p class="ql-block"> 再来看契丹的头下城为何建制?</p><p class="ql-block"><b>辽代投下州县制</b></p><p class="ql-block"> 查资料发现辽博也介绍错了?头下城为投下州讹传。契丹灭渤海、南侵汉地俘获渤海人、汉人转为奴,迁到契丹故地,建置州县或干脆就与汉人俘户杂居。阿保机和辽太宗时代,先后都建置了许多州县。民户少则一千,多者达五千户,其实就是村寨。</p><p class="ql-block"> 奴隶分配也有意思,俘虏来住户初设州县始为皇帝所有,哎。俘虏多了皇后也有自己的奴隶州县。再多了以后皇帝皇后以下的贵族也仿效占有村寨,称头下或投下州县(不是讹传称头下也可)。投下州城之设置,仅限于诸王、国舅、公主所有。《辽史·百官志》头下州军条:“不能州者谓之军,不能县者谓之城,不能城者谓之堡”。</p><p class="ql-block"> 不是说一国两制吗?</p><p class="ql-block"> 契丹占领的中原地区不迁户实行原封建制度,而俘虏迁到北方落户就是奴隶。阜新塔营子燕国槊古三公主投下城为私城,其城里的奴隶即是家奴,可任凭槊古公主刑罚和赐死。</p><p class="ql-block"> 那汉民还是在原地归降种地划算。</p><p class="ql-block"> 最好不被破城。当宋朝子民不当契丹公主的家奴。</p> <p class="ql-block">辽朝五京的设置</p><p class="ql-block">上京 临潢府(赤峰巴林左旗林东镇南91</p><p class="ql-block"> 8年设)初名龙宫后改西楼。天显 </p><p class="ql-block"> 十三年(938)改名上京。</p><p class="ql-block">南京 析津府(北京市西南郊938年设) </p><p class="ql-block"> 开泰元年(1012)之前称幽都府。</p><p class="ql-block">东京 辽阳府(辽宁辽阳938年设)大显 </p><p class="ql-block"> 三年太宗迁渤海人至东平郡(辽</p><p class="ql-block"> 阳)为控制东丹王耶律倍,并升南</p><p class="ql-block"> 京,获得幽云16州后,将幽州改南</p><p class="ql-block"> 京,原南京改东京。</p><p class="ql-block">中京 大定府(赤峰宁城县大明镇1009) </p><p class="ql-block"> 邁渊之盟后,与北宋交往而建。</p><p class="ql-block">西京 大同府(山西大同1044年设)为</p><p class="ql-block"> 对北宋和西夏防御,辽兴宗将云州</p><p class="ql-block"> 州升为西京。</p> <p class="ql-block">东京辽阳府</p><p class="ql-block"> 辽五京之一,天显元年(926)阿保机灭渤海,建东丹国,后改忽汗城(黑龙江宁安)为福城,由长子耶律倍统之,年号甘露。后为防御之需迁都东平郡(辽阳),以渤海遗民、汉人和东丹人充之,并升为南京。辽会同元年(938)改为东京。府曰辽阳。辖辽阳、仙乡、鹤野九县。</p><p class="ql-block"> 如此看来,满清从辽阳府建都有其地理文化历史之考量。满清政权初建,选择在辽阳府东京设都乃历史传承之必然。</p> <p class="ql-block">辽之经济</p><p class="ql-block"> 契丹人早期过着"随水草就畋牧"生活,以渔猎为主要生活,随着封建统治的加深,其经济出现多种形式和多种成分。农业、牧业、渔猎业、手工业和商业并存。汉人和渤海人从事农业;从事游牧业的契丹、奚族也开始逐渐向定居的生活方式过渡,并兼营渔猎业。辽朝的多种经营对辽代的经济进步及后来的金元时期产生了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辽之稼穑</p><p class="ql-block"> 辽朝农业的发展始于建国后,中原汉人的迁入,辽阳地区大批汉人和熟女真人迁入,地区众多头下州的建立,农业人口不断的增加,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改善了牧业单一的缺憾。</p><p class="ql-block"> 总放牧吃羊牛肉也不是事,还得吃五谷杂粮,还要吃蔬菜副食营养才能均衡。契丹人与辽域汉人融合过程中,发现农耕种稻谷生产不可或缺,游牧转换草场生涯吃牛羊肉是无奈选择,于是就想改变游收习惯,定居下来种地收获庄稼,于是就尝试固定在一个区域放牧。生活稳定下来,发现可一举兼得。于是有部分契丹人选择与耕田的汉人做邻居,开始学习种田;而汉人从契丹邻居手里买来牛羊到山上放牧。成人下地耕种,小孩一边放羊一边数羊,一只羊,两只羊,三只……学习算数。</p><p class="ql-block"> 也许辽代农耕放牧之演化并不是大爷您老讲述的这般过程,让游牧民族定居不是件容易的事,但辽地出现的这段融合的历史,真就是双赢。</p> <p class="ql-block">关山族墓</p><p class="ql-block"> 关山族墓群是辽代最显赫的外戚家族-萧和家族墓地。其位于阜新市蒙古自治县大巴镇车新沟北部的王坟沟和马掌洼两墓区内。已发现九座砖(石)墓室。萧和家族显赫,有“一门生于三后,四世出于10王"之称。明白啥意思不?</p><p class="ql-block"> 萧氏这户人家会生育,生了三女儿全当了皇后,四代人出了10位帝王。</p><p class="ql-block"> 差不多是这意思。20世纪60年代清理早年被盗的萧德温之墓。2000年对该墓群进行发掘清理,出土了精美的壁画、瓷器、金银器及大量珍贵的石刻文字资料,是研究该家族史及辽史最直接,最可信的原始资料。</p><p class="ql-block"> 老爷子您等会。萧和墓地全给刨了?这也太不讲究了,怎么也给萧家一点面子,留几座祖坟好不好?</p><p class="ql-block"> 是这样的,是盗墓贼先挖的,文物单位由此发现墓葬群,立马就跟进,下到墓坑清理文物统计失窃清单……</p> <p class="ql-block">叶茂台七号墓</p><p class="ql-block"> 墓主为一老年女性,墓全长16.7米,由墓道、耳室、主室组成。主室后置木帐两端各挂一幅绢画,内放置石棺。出土文物有丝织品、木品,石棺上置玛瑙琥珀等精美文物。耳室出土瓷器、鞍具,生产工具;前室石壁绘有契丹人物形象。这对研究契丹妇女冠佩服饰有重大价值。</p><p class="ql-block"> 前段追剧《狄仁杰》判案电视剧才接触到辽代契丹族的历史。大爷。您老怎么专门研究契丹族啊?</p><p class="ql-block"> 没办法。这个展厅介绍咱辽宁古代历史,展出的大都是辽代墓葬,出土的全是契丹的文物。我想介绍满清墓葬,展厅里沒列展呀。</p><p class="ql-block"> 噢。是辽金时期的历史展厅。</p> <p class="ql-block">辽宁人都是契丹后代呗?</p><p class="ql-block"> 不准确。辽代在这片地区应该是契丹人占多数,汉人为少数民族。辽人谁笑到最后呢?看过田径比赛吧?径赛短跑和长跑,契丹属游牧民族,体格类似豹子冲刺速度快,暴发力强,短跑比赛胜了首局,站上了辽域颁奖台;</p><p class="ql-block"> 这一站领奖就是200多年。</p><p class="ql-block"> 后来生活在松花江流域和松辽平原的女真和满族两个马背民族,也分别赢下了短跑项目后两场比赛冠军。 </p><p class="ql-block"> 这两次分别站领奖台200和300年。 </p><p class="ql-block"> 而汉族属于耐力强韧性长类型,最后赢得历史之长跑马拉松比赛……</p><p class="ql-block"> 这次汉人已站上奖台110年。如无瘟疫爆发和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无外族入侵,无向外扩张失败,不倒退不瞎折腾老百姓,那么长跑比赛项目的领奖台,汉民族携同辽域其他民族后裔将会一直站下去……</p> <p class="ql-block"> 辽代皇墓一览表</p><p class="ql-block"><b>祖陵</b> (太祖与淳清皇后)赤峰巴林左旗</p><p class="ql-block"><b>怀陵</b>(太宗/穆宗)赤峰巴林右旗金沟村</p><p class="ql-block"><b>显陵</b>(耶律倍/世宗阮) 北镇医巫闾山</p><p class="ql-block"><b>乾陵</b>(景宗贤与皇后合葬)辽宁北镇</p><p class="ql-block"> (天祚帝耶律延禧) 医巫闾山</p><p class="ql-block"> 永庆陵(辽圣宗耶律隆绪) </p><p class="ql-block"><b>庆 东陵 </b>(仁德/钦哀皇后合葬)赤峰</p><p class="ql-block"> 永兴陵(辽兴宗耶律宗真)巴林右旗</p><p class="ql-block"><b> 中陵 </b>(仁懿皇后合葬) 索布力</p><p class="ql-block"><b>陵</b> 永福陵(辽道宗耶律洪基)嘎王坟沟</p><p class="ql-block"><b> 西陵 </b>(宜懿皇后合葬)</p><p class="ql-block"> 在辽宁地域起家一统天下的马背民族,深受中原文化影响,比如丧葬风俗这一块就更接近了。出殡祭祀咱先不说,考证比较麻烦。咱就讲造墓和陪葬埋坟。</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只讲墓葬呀?</p><p class="ql-block"> 废话。只有掘墓挖坟看得见,说得清楚。也可以通过出土陪葬品分析推断当年下葬埋尸的情景。至于帝王日常生活,在后宫藏了佳丽多少,宿烟花柳巷名妓无史书记载,还真不好考证。</p> <p class="ql-block">显乾帝陵</p><p class="ql-block"> 显乾二陵位于北镇医巫闾山龙岗村一带山谷中,墓区约13平方公里,发现琉璃寺、龙岗墓群、偏坡寺、骆驼峰等辽代重要遗址及陪葬墓群10处。阿保机长子耶律倍喜欢医巫闾山风景秀丽,在山顶建“望海堂"藏书万册。耶律倍死后,太宗将其葬在医巫闾山,其子耶律阮(辽世宗)后追封其为让国皇帝。陵曰显陵。其孙耶律(辽景宗)死后也葬于此。陵曰乾陵。辽亡二陵遭金军破坏。</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辽墓文物一览</b></p><p class="ql-block">契丹马具</p><p class="ql-block"> 契丹马具在五代时期就已经很风靡了。号称"契丹样" 马具作为互赠礼物,而中原人也纷纷效仿制造。</p> <p class="ql-block">河北宣化辽墓壁画之备茶、备宴图</p> <p class="ql-block">辽瓷奇葩</p><p class="ql-block"> 辽代陶瓷在中国陶瓷体上占有重要地位。辽代陶瓷继承唐宋的技术又保留有辽代浓郁的特色,如鸡冠壶、长颈瓶、鸡腿坛、凤首瓶和辽三彩,均为辽瓷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类,其辽瓷也仿定窑烧制白瓷和青瓷,同时也使用中原输入的景德镇白、青瓷和耀州青瓷。</p> <p class="ql-block">绿釉双孔鸡冠壶</p><p class="ql-block"> 出自北票西官营子辽墓,现藏于北票博物馆。鸡冠壶是仿制游牧民族皮襄壶而烧制的瓷器,以釉陶为常见,瓷器次之。大致有扁身单孔、扁身双孔,扁身提梁等形式。有素面,也有划花,印花装饰。早期的瓷壶也有仿皮囊壶缝制突起的针脚,是辽代墓葬陪葬品主要器物之一。</p><p class="ql-block"> 老爷子有文章介绍过明清瓷器。辽代也都差不多。<span style="font-size: 18px;">出土陶瓷就不赘叙。</span></p> <p class="ql-block">辽墓壁饰</p><p class="ql-block"> 壁画和石画是辽墓的两种常见形式壁画主要有出行、游猎,散乐,日常生活,门卫、神兽,花鸟图案。其中以辽地游牧生活草原风光最具民族气息。画像石是在石墓壁板上雕刻画像,有墓主,奴婢,门神等。辽末受宋朝影响,又出现了孝子故事内容。</p> <p class="ql-block">墓室中的石棺与木帐</p> <p class="ql-block">元刻本《事林广记》之双陆图</p> <p class="ql-block">伏听</p><p class="ql-block"> 伏身地下做倾听状,唐宋墓中即已出现。属压胜性质神煞类明器。成于金元时期的《大汉原陵秘葬经》记载,自天子至庶人墓葬中,皆置仰视和伏听。辽墓置伏听较少见,是趋同汉制的又一反映。</p> <p class="ql-block">仰视</p><p class="ql-block"> 这两件陶俑不是严格意义的仰视。仰天的姿势并无到位。只是陪葬的笑俑。</p> <p class="ql-block">艺人</p><p class="ql-block"> 不难发现辽代出土的乐俑相当传神。而传承到当下,私人墓穴里的陪葬乐伎俑就变成墓园的公共吹拉弹奏雕塑了。尽管墓园雕塑形象如漫画般夸张,但却在提醒社会:当下有一批在殡葬行业谋生的民间艺人……</p> <p class="ql-block">石雕力士托棺(辽)</p><p class="ql-block">朝阳孙家湾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做叉手礼的契丹人形象</p><p class="ql-block"> 叉手礼是宋辽金元时期的一种礼节最早见于唐代,宋人《事林广记》载,“凡叉手之法,用左手紧握右手拇指,左手小指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用左手拇指向上,右手掩其胸。右手不可太近胸,须令稍去其二三寸,方为叉手法也。"这种叉手礼在辽代壁画中颇常见,专家认为叉手礼源自契丹。</p><p class="ql-block"> 啥叉手礼?不就是作揖嘛。</p><p class="ql-block"> 不对。有点像土匪拜山门的手势。</p><p class="ql-block"> "天王盖地虎。"绺子上前一比划。</p><p class="ql-block"> “宝塔震河妖。" 这边回句黑话。</p><p class="ql-block"> 双方一看对方的叉手状,辽老大上去就把二弟抱住了。辽老二哭泣道“大哥。当年开封城破,你我被俘迁至辽阳头下城。一别10余载,总算找到您了!" </p><p class="ql-block"> 好嘛。这伙被虏的辽代奴隶,拉杆子的绺子兄弟,终于接上头了。</p> <p class="ql-block">网丝编织衣(复制件)</p><p class="ql-block"> 说对了吧。墓室里除了陶瓷文物,就是墓主尸骸。为什么不是金缕玉衣呢?契丹辽人不比中原汉人,虽然辽朝距岫岩较近,但契丹辽人思维保守,只能想到为亡者穿丝织品,还沒将岫岩玉片与寿衣与殡葬联系到一起。</p> <p class="ql-block">契丹人络尸葬原因分析</p><p class="ql-block">*与契丹人信奉的萨满教有关;</p><p class="ql-block">*与身份有关,为耶律氏皇家女子专用;</p><p class="ql-block">*与契丹人信奉佛教有关,佛教有佛妆;</p><p class="ql-block">*与汉代金缕玉衣有关,关于中原汉礼;</p><p class="ql-block">*契丹传统树葬习俗有关;</p><p class="ql-block">*源于东胡的覆面习俗有关;</p><p class="ql-block">*与唐代东胡的覆面缠足葬俗有关;</p><p class="ql-block">*与契丹"死不墓""祖灵崇拜"葬俗有关。</p><p class="ql-block"> 到底选哪一个合理呢?</p><p class="ql-block"> 上列这些选项,皆有可能。</p> <p class="ql-block">契丹人发型</p><p class="ql-block"> 只有幼女少童发型接近当代。其它发式还不如满清梳的大辮子。</p> <p class="ql-block">墓葬壁雕一石刻画</p><p class="ql-block"> 辽人不白给。石壁作浮雕刻画。契丹民族秋季围捕狩猎,草原牧马,牛羊三五成群,艺伎庆丰收吹奏鼓乐,牛车装载牧草,“蓝蓝天空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你要问我这是什么地方……"</p><p class="ql-block"> 哎……穿越到呼伦贝尔大草原了!</p> <p class="ql-block">汉人族墓</p><p class="ql-block"> 古代汉人墓葬形式石室、砖室、砖圹墓三种形式。其中砖室墓规格较高,平面呈圆形、六角和八角形。墓穴为耿崇美、刘承嗣、王悦、赵思温、梁援、石重贵等家族墓。多集中在朝阳地区,他们世代在辽朝为官,与契丹贵族联系密切,墓室多呈胡汉两种风格。实行火葬随葬陶制生活明器,是汉人墓明显特点。而契丹人随葬的鸡冠壶马具器物则很少见。</p><p class="ql-block"> 墓葬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起码知道墓室里埋的是谁。有名有姓有家族历史可追踪倒查。在位时不敢查,咱去登记死者的个人财产,一发掘一个准。个人名下几座墓室,几百两白银,几条小黄鱼,几箱首饰珠宝,包养几房姨太小三……</p><p class="ql-block"> 打住。契丹辽人乃游牧民族,财产都在马背上,没你想象那么富庶。</p><p class="ql-block"> 这不是汉墓吗?莫非你大爷我想多了?盛酒的鸡冠瓷壶有吧,不论契丹和汉人都出恭吧?那墓室里镶金边的夜壶总该也有吧?!</p><p class="ql-block"> 老爷子。您老这思维太穿越了。</p> <p class="ql-block">佛陀之光</p><p class="ql-block"> 契丹最初信奉的是萨满教。建国后改信儒释道三教。以佛教为主,儒教为用,道教为辅,佛教尤以圣宗、兴宗、道宗时期为盛。佛寺佛塔遍布境内,佛教寺庙最为体现唐代风格,又具草原民族文化特色。那有四方三进式佛寺,和八角实心的密檐佛塔。辽宁境内世界仍保持辽代的奉国寺和诸多佛塔。出土了大量造像、佛刻、佛画。刻经和法器等佛教艺术珍品。</p><p class="ql-block"> 还真是的。朝阳、辽阳、沈阳都修有著名的佛塔。沈阳的东南西北还不止一座。</p> <p class="ql-block">佛教建筑</p><p class="ql-block"> 辽人笃信佛教。故大量修建佛寺佛塔。佛寺向东与契丹向东拜日习俗有关。佛塔又称浮屠,用来藏佛陀舍利遗物;用来对佛陀的礼拜与祭祀。多位于寺中大殿前方。寺塔布局中以佛寺为主,佛塔为衬。但木结构佛寺易损毁,而砖石结构的塔能保存下来,这就是辽域佛寺建筑遗址以塔为主,佛寺鲜见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辽人信佛,大爷指契丹还是汉人?</p><p class="ql-block"> 都有。辽地有众多佛塔为证。</p><p class="ql-block"> 契丹不是迷信萨满教吗?契丹后代就是北方辽域的满族,叶赫阿拉氏、或爱新觉罗家族吧?</p><p class="ql-block"> 这个假设比较务实,比扯犊子话题层次要高七级浮屠。建议你上网求证!</p> <p class="ql-block">定光佛舍利铭记刻石拓片</p><p class="ql-block"> 此石刻出土于朝阳南塔下石函侧,石刻记载着(朝阳市)刺史姚又□一家人于辽统和二年(984)将18颗定光佛舍利埋藏于塔下的之事。舍利原指佛陀遗骨,后亦指高僧火化后遗骨,或遗骨火化后析出砂粒状矿物质结晶。此为"生身舍利",又有骨舍利(色白)发舍利(色黑)肉舍利(色赤)之分。另有"法身舍利",即佛所遗留的教法,戒律,因其贵重,也称舍利。</p> <p class="ql-block">北宋南湾钟</p><p class="ql-block"> 古代传承下来的这些民间风俗都是有讲究,你不信不行。瞧。北宋年间,北宋朝廷给北方辽国上贡,送辽朝契丹一口金钟,契丹人哪懂中原文化,认为这年的礼送的好,汉人办事讲究。进贡起码表示中原那帮小子有孝心,末帝还挺高兴,大宴北宋送礼的使臣一行。</p><p class="ql-block"> 结果。三个月不到女真灭了辽,金代终结了辽国。应验了"金钟"(终)。</p><p class="ql-block"> 老爷子。您就瞎掰吧。</p><p class="ql-block"> 本来北宋想出口气,中原给北方游牧民族小朝廷上贡,整的北宋朝廷上上下下挺憋屈。朝廷有一帮主张和为贵的朝臣,就想出这个不战而屈人之送钟。</p><p class="ql-block"> 钟刻画不是您讲的这些!</p><p class="ql-block"> 信不信由你。就当你大爷沒说……</p> <p class="ql-block"><b>金戈铁马 女真建国</b></p><p class="ql-block">太祖(阿骨打)1115-1123</p><p class="ql-block">太宗(吴乞买)1123-1135</p><p class="ql-block">熙宗(完颜亶)1135-1149</p><p class="ql-block"> (完颜亮)1149-1161</p><p class="ql-block">世宗(完颜雍)1161-1189</p><p class="ql-block">章宗(完颜璟)1189-1208</p><p class="ql-block"> (....永济)1208-1213</p><p class="ql-block">宜宗(完颜洵)1213-1223</p><p class="ql-block">哀宗(....守绪)1223-1234</p><p class="ql-block">末帝(完颜承鳞) 1234 年号盛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金朝皇帝好记整数10位。开朝前为太祖灭国后位为末帝。女真颠覆了辽代皇帝,完颜姓家族10任天子,坐拥江山仅短短118年,平均10年一帝。最长的章宗完颜璟在位19年,最短的末帝完颜承鳞继位仅一年政权就丢了。年号挺吉祥:盛昌。估计年号弄颠倒了,昌盛才能繁荣。封建王朝时期,惟有国君昌明百姓才能享太平盛世。治国和割据占山为王,封建王朝和游牧民族建立政权概莫能外。凡世袭家族坐天下,兴亡规律统统好使,否则封建独裁专权治下,遇施政不开明的什么祖宗,就等着被外来民族取代,被家族内部颠覆,用女真的方言形容就是早晚要"完犊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这是辽北屁嗑。咋还还……扯上女真先人啦?"完犊子"是女真方言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游牧民族不扯犊子不扯马匹牛犊,不扯经济,光扯淡,空谈误国你知道不?!大金亡国就是不扯犊子导致完颜家族断子绝孙"完犊子"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完颜灭族了。才叫"完犊子"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不信?那你去哈尔滨阿城查去吧。</span></p> <p class="ql-block">  松花江流域的女真在首领完颜阿骨打的带领下,于1115年建立“大金国",定都上京,设宁都府(今哈尔滨阿城)。后灭辽破北宋,公元1153年,海陵王迁都燕京(今北京)定名中都。1214年,金宜宗受蒙古人所迫而迁都南京(今开封)。1234年金朝灭亡。</p><p class="ql-block"> 这有点意思。1234!</p><p class="ql-block"> 金朝统治辽宁地区时期,女真、契丹、渤海、汉民族共同建设家园,为辽宁地区文化经济发展繁荣做出了各自的贡献。同时也促进了辽域的民族融合。</p> <p class="ql-block">行政建制</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金朝地方行政建制虽多次发生变化,大体上承袭了辽宋制度,建立了路制为核心的行政建制。全国建五京,设置14主管府。每京领一路,每总管府领一路,共19路。就民族而言,汉人和渤海人实行州县制;女真、契丹、奚人则实行猛安谋克制,与今辽宁有关的建置有东京及东京路、咸平路和北京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什么是猛安谋克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女真采取的猛安谋克制,女真与契丹有很多相似之处。与后来的满清设置的八旗异曲同工。女真以三百人为一谋克(相当于连),十谋克为一猛安(相当于团)。这种以农垦与军事为一体的游牧体制,是女真族的独特的组织机构,用猛安谋克编组约束女真内部。有军情猛安可从农垦放牧状态,骑上马转换成连队招之即来。而女真族非征战状态下,也保留了与契丹相近的制度,甚至皇帝也有自己捺钵营帐,建设行营和围场。骑马围猎以狩猎代训练,保持长年备战不懈。</span></p><p class="ql-block"><b>金代的二元政治</b></p><p class="ql-block"> 女真族建立的大金国沿袭了辽制。历史总是讲辽金时期,则说明辽金时期制度承袭的关系。你看金国也设五京,初以上京为首都(今黑龙江哈尔滨阿城区),后在辽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即迁都燕京(今北京),公元1153年迁都燕京,以燕京為首都,开创了北京作为我国首都的历史。这个女真族,从母系社会向父系近化慢的民族,还真的具有历史战略眼光。</p><p class="ql-block"> 您老的意思我明白了。迁都是以女性的直觉,感觉燕京的文化、经济、军事地理位置都适合建巢繁衍。人类也具有雌性动物的生存本能。</p><p class="ql-block"> 完全正确。有这方面原因。</p><p class="ql-block"> 所有迁都,均是因为直觉?</p><p class="ql-block"> 你话里有话。别涉敏感啊!城市缺水,风沙南侵,交通堵塞,行政企业摊子过大,居住生活成本高企都是原因。(两会期间最好不扯人口出生话题)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以为探讨历史,可以纵古论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那就是妄议。不扯这个话题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老爷子。你放大了看这幅地图。你发现问题沒?沈阳虽然设沈州,但不是辽宁中心州府。而辽阳府东京地域四通八达,呈现经济繁荣景象。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省城州府随历史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都可以发生兴盛衰落,州府省会京城迁移都是历史综合考量之必然,肯定不是女真完颜氏拍脑门决定的。</span></p> <p class="ql-block">白釉黑花葫芦倒装壶(金)</p><p class="ql-block">彰武县白台沟水库出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这瓷釉看不出宋与辽金有何区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是的。出土文物揭示: 金太宗对新占的中原领区,推行汉官制度。致宋朝丢失的中原地区社会动荡和经济影响不大。千年陶瓷窑照旧出瓷器,燕云地区该吃大饼油条照吃,只是瓷器的外型设计销有变化。比如辽东和汉人燕云地区,女真下诏给当地军民“王师所至,降者赦其罪,官皆仍旧。” 这种招安相当厉害,导致中原城破后,绝大数官员当了"汉奸"。金太宗采纳完颜杲建议,在汉地采用汉官制度。在汉地建汉制就基本上啥都没变。当地老百姓感觉仅仅是上层政权移交,社会政治经济正常运转,意识形态没变化,母语汉字照用,货币是否由"宋刀"改了"金元"不详。但基本保持了社会稳定。面对汉人的强大社会势力,燕云州县全交由汉官统治。金太宗完颜晟时期,逐渐形成类似辽朝南、北面的政治制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南官北官似二元管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对的。虽然以汉制汉。但女真完颜氏族不傻,并未完全放手所占全部中原地区由汉人大面积行政,而是只划出燕云地区实行汉官管理,最后集中拍板权力仍归于北方完颜氏政权。</span></p> <p class="ql-block">“正隆五年"白瓷买地券</p><p class="ql-block"> 买地券又称地券,幽契。是古代以地契形式给亡者在阴间买下栖身之所的凭证。置于墓内,此券板略呈圭形。下端两侧内截,置于酱釉虎形底座内。券额署“明堂之券"。据券文可知,券主为辽阳府辽阳县辽阳乡瓷窑务。金正隆五年(1160)去逝。从神灵那买来土地,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说明土地的四至。墓主对土地的所有权不受鬼神的侵犯,这个地券的出土说明金代曾设"瓷窑务"官职,负责督管冮官窑屯的生产,此瓷券可以证史补史,更显珍贵。</p><p class="ql-block"> 这个出土的地契很涨知识。女真或契丹辽人或金代先人,他怎么那么聪明呢?如果不是封建割据和建立的土地形成买卖市场,一个游牧民族,谁会想到用白瓷烧成地契,捍卫阴间之土地产权?生前想到了身后的安宁,买下了阴间土地永久产权!驱逐阴曹鬼神之骚扰,又防人间封建王朝强行平坟……</p><p class="ql-block"> 当代买墓地产权,从此而来。行政搞平坟也值得从历史借鉴。沒墓地产权则平……</p><p class="ql-block"> 那……非本朝的、有白瓷地契的是否可以不打扰古人之长眠呢?!</p><p class="ql-block"> 问题挺绕的。你是说可否不挖掘古墓呢?那怎么出土文物怎么考古呢?</p><p class="ql-block"> 当代不理前朝事。有地契沒用!隔了四个朝代,元明清民国,别说辽金,就是民国的地契也不好使!</p><p class="ql-block"> 你小子还行,穿越话题都接住了。</p><p class="ql-block"> 老爷子。今就聊到这吧。受教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