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彼得堡位于俄罗斯西北部,波罗的海沿岸,涅瓦河口,是列宁格勒州的首府,俄罗斯第二大城市。圣彼得堡1703年由彼得大帝开始建造,1712年,他将首都由莫斯科迁往圣彼得堡。此后的200多年间,几代沙皇在城内和城郊建起一座座闻名于世的皇宫和行宫。俄罗斯有句名言:“不到圣彼得堡就等于没到过俄罗斯;不参观艾尔米塔什、彼得宫和皇村就等于没到圣彼得堡。” 圣彼得堡是俄罗斯近代文明的摇篮,也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之一。昔日帝都留下的俄罗斯古典建筑群和名胜古迹比比皆是,形成了灿烂辉煌的圣彼得堡历史中心。1990年,圣彼得堡历史中心及其相关古迹群,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br>2018年9月14日至16日,我们游览了圣彼得堡。<br> <b>圣彼得堡鸟瞰</b> “圣彼得堡历史中心及其相关古迹群”共计包括37处遗产点,其中,既有圣彼得堡市中心建于18、19世纪的巴洛克和新古典主义建筑,也有圣彼得堡城郊的彼得宫和皇村等历史建筑。由于圣彼得堡文化遗产点的数量很多,难以在一两篇文章中全面介绍,因此,部分遗产点已在本文之前分别作了介绍,包括:《我到过的世界遗产(7)俄罗斯彼得大帝夏宫》、《我到过的世界遗产(49—50)俄罗斯叶卡捷琳娜宫》、《我到过的世界遗产(84)俄罗斯彼得保罗要塞》、《我到过的世界遗产(123)俄罗斯冬宫与冬宫广场》、《我到过的世界遗产(136)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和《我到过的世界遗产(158)俄罗斯圣彼得堡滴血大教堂》。所以,对上述遗产点本文不再重复介绍。 <b>圣伊萨大教堂</b><br>圣伊萨大教堂始建于1818年,由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下令修建以庆祝沙俄战胜拿破仑军队。教堂的设计和建造由法国著名设计师奥古斯特•德•蒙斐朗主持,动用了超过40万人力,历时40年时间,直到 1858年才最后建成。该教堂长111.3米,宽97.6米,高101.5米,可容纳一万五千人,是世界第三高圆拱型建筑物,也是世界第四大教堂,仅次于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和佛罗伦萨的花之圣母大教堂。教堂四周各竖有16根粗大的花岗岩圆柱,每根圆柱高17米,重120吨。整个教堂装饰用黄金达410公斤,其中21.8米高的圆顶上就覆盖了超过100公斤的金箔,自1858年建成后,一百多年来没有重新镀金,但依然光彩夺目,特别是在晴天,几乎全城都看得到它熠熠生辉。<br> <b>海军部大楼</b><br>海军部大楼位于圣彼得堡海军部路1号,建于1704年。这里原先是海军造船厂,在1706年-1725年间,共制造了40多艘舰艇。因此大楼在初建成的时候,并没有太多华丽漂亮的装饰。后来成为俄罗斯海军总部的所在地后,对大楼的装饰进行了改造,才形成今日的模样。<br>整个建筑结合了古典主义建筑艺术和俄国建筑艺术的特点,用56座大型塑像、11幅巨型浮雕、350块壁画,装饰着整座大楼。大楼正门两侧摆放着两组名为海神的庞大雕像群,采用切列宾涅夫及谢德林设计方案雕塑而成。大楼塔楼正面宽400多米。塔楼的基座部分是一个设计类似总参谋部凯旋门的拱形大门,门上装饰着以海洋和俄罗斯海军为主题的雕像及半浮雕。塔楼顶上的镀金长针高72米,长针顶部为金色的船形风向标,是圣彼得堡市最显眼的地标之一。<br> 海军部大楼南侧是海军部公园,园中有海神雕塑和沙俄海军将领的的铜像。<br><b>海神雕塑</b><br> <b>沙俄海军将领铜像</b> <b>枢密院广场及彼得大帝青铜骑士像</b><br>枢密院广场又叫参政院广场,在1925年到2008年称为十二月党人广场,位于涅瓦河南岸、海军部大楼西面、圣伊萨大教堂北面。广场西面是参政院和东正教最高会议大楼,现为俄罗斯联邦宪法法院办公楼。<br><b>参政院大楼</b><br> 在枢密院广场上有一尊彼得大帝骑马塑像,因普希金在一首诗中将这尊塑像称为“青铜骑士”,又称“青铜骑士像。”<br>塑像安置在一块巨石上,骏马前腿腾空,彼得大帝安坐在马上,两眼炯炯有神,目视前方。从任何方向欣赏这座塑像,都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它的艺术魅力。<br>铜像的底座是在圣彼得堡芬兰湾处找到的一整块40吨重的花岗石,石上刻着“献给彼得一世,叶卡捷琳娜二世,1782年夏”。通过政变从她丈夫彼得三世手中夺取沙皇宝座的叶卡捷琳娜二世,为了证明自己是彼得大帝正统的继承人,请法国著名的雕塑家法尔科耐创作了这尊彼得大帝骑马塑像。<br><b>青铜骑士像</b><br> <b>喀山大教堂</b><br>喀山大教堂位于圣彼得堡的涅瓦大街,由俄罗斯建筑师沃罗尼欣设计,是专为存放俄罗斯东正教的重要圣物——喀山上帝之母圣像而建造的,并因此而得名。该教堂于1801年8月举行奠基仪式,历经10年于1811年竣工。<br> 喀山大教堂以罗马圣彼得教堂为原本,平面呈十字型,中间上方是一个圆筒型的顶楼,顶楼上是一个高达70米的圆顶,。半圆型的古典式柱廊由94根圆柱组成,面向大街,宏伟壮观,形成一个半圆形的广场。柱廊前面矗立着俄军统帅库图佐夫纪念像和俄国陆军元帅巴克莱•得利纪念像。教堂周边饰以圣经人物雕刻和水彩壁画,均出自名家之手。教堂里有库图佐夫墓,墓上摆放着1812年打败拿破仑的战利品——几面军旗和钢盔。 <b>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b><br>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保存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的遗骸,是俄罗斯基督教教育的重要中心。修道院内的季赫温墓地,安葬着陀思妥耶夫斯基、柴可夫斯基等许多著名的圣彼得堡人。<br>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是彼得大帝下令建造的修道院。当时,彼得大帝决定在1240年诺夫哥罗德大公亚历山大•涅夫斯基(1220年-1263年,原名亚历山大•雅罗斯拉维奇)涅瓦河畔与瑞典交战的地方建造新城的同时,建造了这个修道院,并将大公的遗骸移到此修道院,以求得神的保护。<br>1547年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被东正教追封圣徒。1942年斯大林宣布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为民族英雄。2008年,俄罗斯国家电视台举行了一次“最伟大的俄罗斯人”的评选活动,结果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名列首位,获得了“最伟大的俄罗斯人”称号。<br>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广场上矗立着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的塑像。他身后是涅夫斯基修道院。<br> <b>斯莫尔尼宫</b><br>斯莫尔尼宫,位于圣彼得堡市的东北部,在涅瓦河转弯的地方,是一座外观典雅的三层建筑,正面长300米,主体建筑的两翼伸出,每翼各长40米,组成宫中的主要庭院。20世纪60年代又在正门增建8根壮丽的圆柱和7个拱形门廊。<br>斯莫尔尼宫建于1806—1808年,原为贵族女子学院。1917年“十月革命”期间,布尔什维克党军事革命委员会设在斯莫尔尼宫,为十月革命司令部。1917年11月中旬至1918年3月列宁曾在这里办公和居住。在苏联时期是列宁格勒市政府办公楼,现为圣彼得堡市政府办公楼。<br> <b>斯莫尔尼修道院</b><br> 斯莫尔尼修道院与斯莫尔尼宫相邻,建于1748-1764年,由众多建筑组成,中心是斯莫尔尼教堂,造型平面呈四边形八边套,立面凹凸有致,双立柱,顶部为俄罗斯特有的五个洋葱头,即俄罗斯传统的“五圆顶”。教堂四周绿地的四个角上均建有造型一致的教堂式建筑,穹顶上部有一个洋葱头。建筑群整体色彩和皇村的叶卡捷琳娜宫的色彩相同,为拜占庭蓝白相间,是巴洛克风格和拜占庭风格的融合,十分亮丽。<br> <b>马林斯基宫</b><br>马林斯基宫是圣彼得堡的一座新古典主义宫殿,兴建于1839年1844年,马林斯基宫座落在圣伊萨广场南侧。<br> <b>马林斯基剧院</b><br>马林斯基剧院,创建于1730年,是位于圣彼得堡的一个历史性的歌剧和芭蕾舞剧院。从1920年至1935年旧称国家歌剧和芭蕾舞艺术院,从1935年至1992年旧称基洛夫剧院。俄罗斯最著名的歌剧和芭蕾舞剧都在这里上演。<br> <b>塔夫利宫</b><br>塔夫利宫位于圣彼得堡壁毯街47号,靠近涅瓦河边,是圣彼得堡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宫殿之一,为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情夫与宠臣波将金的官邸。塔夫利宫由建筑师伊万•斯塔洛夫设计,是一座带有大花园的古典主义风格建筑。1783年开建,历时6年完工。宫殿内部金碧辉煌,高贵典雅,被称为18世纪最宏伟的俄罗斯贵族府邸,是俄罗斯帝国无数庄园的典范。二月革命后为俄罗斯国家杜马所在地;在苏联时期,曾被用作各独联体国家议会的主址。<br> <b>米哈伊洛夫宫</b><br>米哈伊洛夫宫又译为圣米迦勒宫,又名工程师宫,是俄罗斯圣彼得堡市中心的一座前皇家宫殿。<br>保罗一世不喜欢冬宫,在那里从未感到安全。他担心遇刺,1797至1801年,在夏园以南修建了这座类似城堡的宫殿,周围环绕着莫伊卡河、丰坦卡河以及新开挖的两条运河(教堂运河和星期日运河),为一个人工岛,只能通过吊桥进入。<br>保罗一世搬到这座新建的宫殿仅40夜就被暗杀。他于1801年3月12日被人谋杀在自己的卧室。<br>保罗一世去世后,皇室返回冬宫,米哈伊洛夫宫荒废,于1819年改为军事工程学院(今军事工程技术大学)。此后,这座建筑就称为“工程师宫”。1838年至1843年,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一名军校学生在工程学院学习。<br> <b>俄罗斯博物馆</b><br>俄罗斯博物馆即俄罗斯国家博物馆,是俄罗斯第一座国家级的造型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上俄罗斯艺术作品收藏最丰富的博物馆。它坐落于圣彼得堡工程街4号,由建筑家罗西设计、为沙皇保罗一世皇太子米哈伊尔而修建的,建筑本身是19世纪早期俄罗斯新古典主义建筑的杰作。<br>博物馆创立于1895年,是由亚历山大三世下令创立。1898年对公众开放。收藏着许多宝贵的俄国艺术品。其后的尼古拉二世于1898年将博物馆设在这座建筑物之内。美术馆的收藏品达近40万件,对12~20世纪整个俄罗斯(苏联)的美术史,可以说是收揽无余。实用艺术藏品中最丰富的是瓷器,约占馆藏品总数的2/3。<br> <b>亚历山大剧院</b><br>亚历山大剧院,又名普希金俄罗斯国家话剧院,位于圣彼得堡涅瓦大街奥斯特洛夫斯基广场中心,是俄罗斯最古老的剧院之一,与马林斯基剧院、米哈伊洛夫斯基剧院并称为“三大帝国剧院”。<br>1756年,伊丽莎白女王时期,当时的剧院叫“俄罗斯悲喜大剧院”。1832年,尼古拉一世沙皇聘请意大利建筑师罗西重新设计改建了这座剧院,并以他心爱的皇后亚历山德里娜命名,剧院的外墙也漆成了皇后最喜爱的车矢菊的颜色。<br>前苏联时期,剧院更名为“普希金戏剧院”,现在又恢复了沙俄时期的名称。现在剧院还保留着当年的皇家贵族专用包厢。也是圣彼得堡唯一为游客提供沙皇包厢预订的剧院。<br>剧院建筑是气势磅礴的古典式建筑,正面由6根柯林特圆柱作为装饰,柱廊上部有驾驭战马车辆的音乐之神阿波罗的塑像。该建筑是圣彼得堡最突出的标志性建筑,可同时容纳多达1700人。<br> <b>奥斯特洛夫斯基广场</b> <b>叶卡捷琳娜二世雕像</b><br>叶卡捷琳娜二世雕像位于亚历山大剧院前的广场上。叶卡捷琳娜二世即叶卡捷琳娜•阿列克谢耶芙娜(1729—1796),后世尊称其为叶卡捷琳娜大帝。她是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第十二位沙皇,俄罗斯帝国第八位皇帝(1762年7月—1796年11月在位),也是俄罗斯历史上唯一一位被冠以“大帝”之名的女皇。<br>这个雕像有四层底座,叶卡捷琳娜站在最上面一层。她披着华丽的斗篷,手握权杖,扬着她的头颅,显得威武而高大。据记载,她的个子中等偏下,大约一米六十左右,雕像显然和实际不符。铜像上的叶卡捷琳娜有个高高的、光光的额头,这和书中描写的相一致。从她的额头可以看出她的聪明和果断,也可以看出她漫长而可怕的经历。在雕塑的第三层,是她的十二个宠臣,其中包括她的侍女,更多的是她的情夫。这些人物,有的昂首挺胸,有的低眉顺目。叶卡捷琳娜的一生,与这些人的命运和经历是联系在一起的。至今,当人们路过这座雕像时,还在对其中她的几位情夫指指点点。<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