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壕里响起的战歌——歌曲《再见吧!妈妈》的创作过程(何开余/文)

媒体联盟•书画艺术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战壕里响起的战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歌曲《再见吧!妈妈》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创作过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何开余/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再见吧!妈妈。再见吧!妈妈。军号已吹响,钢枪已擦亮,行装已背好,部队要出发……当我从战场上凯旋归来,再来看望幸福的妈妈……假如我在战斗中光荣牺牲,你会看到美丽的茶花……” 世界上没有一种告别,能够与母亲送儿上战场更能打动人心的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这首《再见吧!妈妈》,是以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战争为背景的歌曲,是作者到边防前线体验战斗生活时所写。歌曲柔中带刚,表达了青年战士开赴前线告别妈妈时慷慨自豪的气概,以及战士对母亲的恋恋不舍和深深祝福。同时,这首歌也点燃了许多有志青年献身国防、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 </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  一、在对越自卫还击战前线,音乐家在帐篷里听完边防战士的事迹后,确定创作的主题是《再见吧,妈妈》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75年越南统一以后,黎笋集团背弃胡志明路线,推行地区霸权主义,入侵柬埔寨,出兵控制老挝,还把中国当作头号敌人,不断在中越边境挑起事端。1979年2月17日—3月16日,广州军区、昆明军区边防部队奉命对越军进行自卫还击作战,保卫祖国边疆的安全。 1980年10月15日起,我军在“骑线拔点”作战中,先后收复罗家坪大山、扣林山、老山、者阴山。1984年5月起,我军相继转入了防御作战,牢牢地守住了阵地。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自卫还击战前夕,时任总政治部歌舞团创作室主任陈克正,以及李双江、张乃诚等,作为战地随访团成员奔赴前线。 陈克正(1931—1998),1931年出生于辽宁省熊岳镇,满族,著名词作家。1949年8月参军,1953年走进解放军总政治部歌舞团工作。他在体验生活中,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写出的歌词清丽、流畅,给人一种向上的活力。在几十年的音乐生涯中,他发表了《总有亲人在身边》《回延安》《塔里木河》《野营路上》《军民团结向前进》《天山战士》《祖国永远是春天》等逾千首歌词,其中有60多首分别在全国全军文艺比赛中获奖。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1979年初,李双江时任总政歌舞团独唱演员;张乃诚刚从音乐学院毕业,担任作曲。 他们先期到云南前线后,把领章的背面写上姓名、血型、职务、出生年月等,以备不测之用。那时,部队里没有新歌可唱。他们三人小组想,一定要写一首歌,来抒发战士的情怀,歌颂我们英雄的军队。而且,这首歌能够让战士们蹲在战壕里,或者是准备冲击的时候,或者是冲击当中能够唱起来。 到了一线后,他们坐着坦克随着部队出发。可战争一打响,总参谋部的同志怕他们有危险,就派了六名战士护送他们到边境的我方一侧的战壕里待命…… 阳春三月的一个晚上,在边防前沿的山谷里,战场救护队召开总结会议,陈克正他们去了。救护队的男医生很少,女兵很多,大家都用茶缸装着酒庆功。 陈克正生前在《手电光柱下的真情》中写到:“挺拔的木棉树披着皎洁的月光,清爽的晚风飘送着山茶花的芳香,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走进边防战士绿色的帐篷,采访从前线凯旋归来的一些女战土的英雄事迹,倾听她们讲述战斗的情景……我们的心啊,随着英雄部队那隆隆炮声和呼啸的子弹,一起飞向了战场。我们仿佛看到鬓发斑白的首长率领着先锋部队越高山、穿密林直插敌阵;仿佛听到刚入伍的小战士在嚓亮的军号声中迎着炮火硝烟冲锋呐喊。他们似疾驰的风暴,重重障碍无阻挡。他们那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深深地激励着我们。” 他们在现场实地调研:“同志们,能不能告诉我们,你们在最高兴或者是痛苦的时候,最想的是什么?”大家先是沉默着,最终从墙角发出一个很微弱的女护士的声音:“妈妈,我们想妈妈。” 在微黄的灯光下,他们详细地了解战士告别妈妈时的心情和思想活动。战士们说,告别妈妈时心情是不平静的,明知前面要有流血牺牲,自己又想尽力用愉快的情绪去安慰妈妈,让妈妈不要难过,等待胜利的消息。战士们还说,出发前,大家都做好了两种准备——凯旋归来或光荣牺牲;每人都写了两份决心书和誓言,一份留给部队,一份准备寄给家里。 随着眼中几度涌现的濛濛泪光,一股强烈的创作欲望从他们心中升起:“我们的心在想,手在写。当战士们在讲述妈妈时,话语是那样亲切,感情是那样深沉。”突然,一个鲜明的主题,从纷繁的素材中跳到了他们的面前。他们三个连夜研究后认为, “妈妈”是永恒的,所以还是从这里入手。“告别母亲上战场”——祖国是母亲,伟大的军队是母亲,新歌的主题就这样确定了。 </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  二、音乐家迎着硝烟、冒着炮火而作,把一个个真实的画面凝练成词,锻造成句,使歌曲更有壮丽浩阔的艺术感染力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这天深夜,露水很重,是南方是最冷的时候,他们的牙齿一直在打颤。有时,他们还能听到炮声。 陈克正心潮起伏,浮想联翩。深入部队以来,他的所见所闻,特别是无数英雄事迹和英雄人物的形象,一下子都浮现在脑海里。他想起了苏联卫国战争中流行的《共青团员之歌》,其中唱道:“听吧!战斗的号角发出警报……我们再见吧!亲爱的妈妈,请您吻别你的儿子吧。”“再见吧!妈妈,别难过,别悲伤,祝福我们一路平安吧!”……他用毛巾把手电筒裹起来,借着微弱的光亮,倾泻着心中的真情。 陈克正创作歌词时,特别注意避免标语口号化、概念化,力求主题集中、形象鲜明、感情真挚、语言朴素,努力抒发战士在特定环境中的特定感情,并突破了一些禁区。例如,写“你不要悄悄地流泪”这一句,当时写“眼泪”是很大胆的。因为,之前的“文革”时期,歌颂战士,就写他们都是铁打的、钢铸的。同时,文艺界不敢写“死”,因为人民战士是永生的。然而,他却要当“音乐叛逆”,大胆地、勇敢地写“死”。因为,有战争就会有“牺牲”,应该浪漫地、艺术化地写“死”,于是有了“假如我在战斗中牺牲”。这个“假如”一词,巧妙地突破了“死亡”禁区,又含蓄地涉及“牺牲”。这是浪漫和现实相结合的一句词,写得非常巧妙。 接着,张乃诚开始谱曲。为了表现战土奔赴战场、告别妈妈时的特殊心情,他选择了圆舞曲的三拍子节奏和起伏不平的旋律。特别是歌曲开始重复出现的“再见吧!妈妈”一句,设计了带装饰音的延留音,使得“妈妈”的旋律更加深情感人。之后,在“军号已吹响”几句,采用了紧凑有力的节奏,表现战士斗志昂扬奋勇杀敌的决心。紧接着在“你不要俏悄地流泪”一段,感情进一步升华,音乐转人激情悲壮的乐段——好像战士走了几步,回过头来见妈妈倚在门旁悄悄地流泪,扑到妈妈怀里,亲切地安慰着她。这段音乐层层推进,使情绪逐渐发展到一个高潮。这以后,又用一个“啊”字上的激昂深情的音调,表达了战士心中诉不尽的万语千言。当第二段歌词唱到这里时,又进一步发展到全曲最高潮。歌曲结束时,“军号已吹响”的曲调表现部队已踏上征途。最后又出现“妈妈”音调,仿佛战士回转身来向妈妈深情地告别! 陈克正生前回忆:“特别是独唱演员李双江同志,在这支歌上倾注了不少心血。他一遍遍地练唱,细心思索,反复推敲,在初稿的基础上又帮助作者加工修政,进行了再创造。我们看到,他的歌谱上印下了滴滴泪痕,有的字迹已被泪水打湿而模糊了。” 陈克正从战场救护队回来以后,写了一句歌词“药箱已背好”,可李双江觉得不太对劲。通过讨论,他们最后删除了“药箱”,增加了“钢枪”这个词。在音乐创作上,张乃诚把曲子谱到了“山茶花会陪伴着妈妈”时,觉得:“这首歌曲本来就是三拍子,再发展就洋了,像意大利的东西。”李双江说:“必须有一个圆满的衔接。意大利的面包也是粮食,中国人吃了照样也可以增加卡路里。只要洋得得体,洋得有情,洋得有味有趣就行。还是此时无词胜有词,干脆不要语言了,就用音乐。”所以,后来就添上了几个尾巴:第一段,变成“我为妈妈擦去泪花。啊!我为妈妈擦去泪花”。这样再补充一次,就完整了;第二段刚唱到“山茶花会陪伴着妈妈”时,又不行了,收不住,于是又扬起来:“啊!”比前段还要扬,还要再扩大,紧接着拉起来:“军号已吹响,钢枪已擦亮,行装已备好,部队要出发。”定音鼓“咚哒哒哒哒咚哒”,小鼓“咚哒哒哒哒咚哒”。尾声时,“再见吧!妈妈……妈妈!”这样就完整了。完成后,他们三个人抱着痛哭了一场,都说:“这样可以了!”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三、《再见吧!妈妈》在云南边防前线流行,可在后来的北京“庆功会”上却遭“禁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李双江“私闯”人民大会堂,一唱走红 歌曲《再见吧!妈妈》的初稿完成后,他们到前沿阵地的英雄连队体验生活。在一次帐篷里的晚会上,当朗诵起《再见吧!妈妈》这首歌词的时候,没有一个人说话和走动,大家听得极为专注。随后,当演唱这首歌时,高挂的马灯照耀着战士们沉思的面孔,一双双眼睛闪着泪花。歌声刚一结束,大家一下子都拥了过来,争相传看和抄写。 从此, 李双江就唱起这首“铁血军歌”。到部队慰问时,他一天要唱五六十遍。这么唱了一个月,他嗓子不行了。到最后,部队指挥员给他发了一只小喇叭,他拿着小喇叭唱了半个月,经常与战士们一起泪流面面。接着,《再见吧!妈妈》迅速在边防前线广泛传唱。1979年,这首歌发表于《歌曲》第七期。不久,《人民音乐》第九期也发表了李延配钢琴伴奏的歌谱。 可是,谁也没想到,后来在北京召开的“自卫还击战庆功大会”上,《再见吧!妈妈》却遭“禁唱”,理由:一是突破歌唱“死亡”的“艺术禁区”,二是“哭哭啼啼、软弱无力”。对此,李双江心里很难过。但令他欣慰的是,当他第一次给自己的母亲演唱《再见吧!妈妈》后,得到的评价是:“我感动了,我真的感动了,就连后娘听了也会掉泪的!”后来,这首歌正如他母亲预言的那样,唱到了广大听众的心坎里。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时间转到1980年的“六一”儿童节前夕,全国妇联少儿部的张部长找到李双江,说:“我儿子从前线回来,说你唱了一首《再见吧!妈妈》,战士们很喜欢。后天是儿童节,中央政治局领导都到人民大会堂参加节庆,还有3000位母亲和7000个孩子。儿童节也是妈妈的节日,希望你能唱这首歌。”李双江问:“你找我们领导了吗?”“没有啊,我直接来找你了。”李双江说:“张部长,你就不要去找我们领导了。我认为这首歌挺好的,到时候我准时到。” “六一”儿童节那天演出前,张部长报幕:“李双江同志是从边防前线回来的。他和战友曾经冒着战场的硝烟创作了新歌《再见吧!妈妈》。这首作品洋溢着战士们浓厚的爱国情怀,请大家欣赏!”李双江出场时,因为入戏太深,眼泪马上掉了下来。演出中,他字正腔圆、声情并茂,让人有一种“告别母亲、以身许国”的悲壮之美。这是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强烈释放和淋漓尽致的艺术表达。 李双江唱完后,孩子们都站起来鼓掌,气氛一浪高过一浪。他两次出来谢幕,整个人民大会堂大厅掌声雷动。当时的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华国锋第一个走上舞台。他跟李双江握手说:“我听懂了。”邓颖超也说,作品有创新,“很有人性”。当时,李双江向所在单位分管文化工作的领导报告:“不好意思,没有请示领导!”对方问:“中央首长跟你说什么了?”李双江答:“只说挺好的。”“这歌好,你今天晚上就去录音,刚才我已经跟乐队打过招呼了。”李双江听罢很高兴,因为他知道,那时凡是乐队参加录音的歌曲,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二天早晨六点《新闻与报纸摘要》之前的《每周一歌》要播,一天之内,从早到晚五六遍循环,宣传力度特别大。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1980年,《再见吧!妈妈》被评为听众喜爱的广播歌曲,后来荣获解放军首届文艺奖,并译成英文向国外发行。李双江感慨地说,若一首歌表达了一个国家的愿望、人民的呼声,那么这首歌就被时代和人民肯定了。像《再见吧!妈妈》这样有血有肉的歌,最能打动人。一个歌手应该把自己最美好的感情交给人民。 这首歌流行以后,在全军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首歌,就是为即将走上战场的勇士们量身定做的。那时,部队召开的动员大会经常要播放歌曲《再见吧!妈妈》,这时全场不约而同地随着乐曲高声齐唱,每句歌词都在撞击着大家的心灵,每个音符都在昂扬地跳动。 当唱到:“假如我在战斗中光荣牺牲,山茶花会陪伴着妈妈”时,即使再坚强的男儿,泪点也被彻底击穿。等擦干了眼泪,从部队首长到士兵都是奋不顾身地冲向前方。 这首歌,曾经唤醒了重伤昏迷的英雄——臧雷。他在执行一次突击任务时,摔进了悬崖,头部负了重伤,昏迷了六天六夜,数月中处于无意识状态。在野战医院,歌曲《再见吧!妈妈》每天都陪伴着他。他说,直到有一天,他在歌声中清醒过来,并慢慢恢复了失去的记忆和丧失思维的能力。后来,他义无反顾地重返“燃烧的战场”。 1984年4月28日,他作为主攻营营长,参加“428”收复老山作战。敌人曾扬言我军一个军5年都攻不下来的老山,我军仅用时5小时56分钟便一举攻克了老主峰,两天内攻占了老山地区近百个高地,取得了收复老山的重大胜利。战斗中,臧雷带领部队攻占了包括老山主峰在内的7个高地,歼敌一个加强连,俘敌5名,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因此被誉为“铁血营长“。他参加边疆保卫战近七年,执行大小作战任务60多次,12次死里脱生,两次负重伤。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再见吧!妈妈》也让烈士的亲属倍感安慰和荣光。李双江说:“我家保留着一封女青年的来信。她说,是我的歌声,救了她妈妈的命。”原来,这位女青年的哥哥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光荣牺牲。她的母亲知道消息后,心里塌了,不吃饭,不睡觉,睁着眼睛想儿子,连泪水都已哭干。就这样,过去了四五天后,突然从窗外的大喇叭里传来了李双江唱的《再见吧!妈妈》。她母亲听到歌声,马上从床上起来,推开窗户全神贯注地听。听完以后,她说:“我儿子没死,这就是他的声音!”女青年在信中说:“李叔叔,我妈妈从此活下来了。我永远不会忘记您!”</span></p>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etunc9m?share_from=self"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舟山情怀,战友情深:庆祝绍兴(68)战友50周年聚会圆满成功!彪炳史册,光照后人……</a></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esjqw0o?share_from=self"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退伍军人时代名家总策划中国长剑将军书画院副院长江改银荣获感动中国最美艺术家荣誉称号</a></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