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耿传公祠,位于醴陵市枫林镇隆兴坳村,距醴陵市区二十多公里。驾车行驶在平坦的县级公路上,“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以及典雅大气的仿古牌坊,赏心悦目的粉墙黛瓦,都让短暂的旅途满目芳菲,醉心怡人。</p> <p class="ql-block">⏸耿传公祠</p> <p class="ql-block"> 到隆兴坳村大概刚过十二点,发现耿传公祠大门紧锁,空旷的停车场没有一辆车,忽然心中掠过一丝凉意,莫非今天白跑一趟?到祠堂边上的一户人家打听,才得知此时正是下班时间,管理员都回家吃饭去了,下午两点才上班。</p><p class="ql-block"> 没想到那户人家的主人很热情,他自我介绍是耿飚的堂弟,今年八十七岁,是耿飚那一辈唯一健在的人。老人家身体健朗,说起耿飚家的事真是如数家珍,还冲了一杯自家种的白芽茶招待我。我告他说,我是从长沙租车专门过来拜谒耿飚故居的,下午回去要还车,时间有点紧张。老人家听后,马上陪我到祠堂售票口,向管理员说明我的来意,让我提前进去参观。非常幸运,在那个清新的午后,老纳享受了非常难得的专场景观。当然,特别感谢耿老先生以及耿传公祠的工作人员。</p> <p class="ql-block"> 祠堂遍及全国,又称宗祠、公祠、家庙,是古代族人供奉与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除了崇宗祀祖外,祠堂也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就要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理。另外,族亲们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有时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各家子孙在办理婚庆宴寿等喜事,也可用祠堂作为活动场所。有的宗祠附设了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祠堂文化倡导的敬祖、孝悌、美德、操行、规仪、助学、扶贫等,曾经影响一村一族的方方面面,使祠堂成为黎民百姓自我管理的重要阵地。</p> <p class="ql-block"> 耿传公祠的历史并不长,只有一百六十年,但规模较大。它始建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砖木结构,小青瓦屋面。由正堂、左右偏堂和左右厢房组成,共有三进八十一间。其占地面积为三千五百平方米,建筑面积为两千三百多平方米,是一座规模宏大的祠堂建筑,系醴陵耿氏一脉的宗祠。</p><p class="ql-block"> 醴陵耿氏一族的始祖为添爵公,明崇祯年间由江苏迁来湖南,落籍醴陵县北乡严家冲,垦荒置业,繁衍生息。其字辈派语为:添开景运佑中帮,辅世民良大而昌,家之道在农兼学,兴养遵儒必有光。至1916年,全族有一千余人。耿飚的祖父耿之寅为“之”字辈,耿飚的父亲耿道崇为“道”字辈,耿飚原名耿在忠,则为“在”字辈,是耿氏第十八代。</p> <p class="ql-block"> 1909年8月28日,耿飚在耿传公祠出生,并与家人在此寄居了十二年。所以,这里也算得上是耿飚故居。现在,耿传公祠经修复后已作为耿飚故居对外开放。耿飚家由于家境贫寒,上无片瓦,下无寸地,只好在耿氏宗亲的照顾下借居祠堂,兼顾祠堂洒扫及香烛管理等事务。</p><p class="ql-block"> 在全国各地参观了很多开国元勋的故居,耿飚故居算是最特别的。因为严格来说,这里并不是他的家。这也可以看出,耿飚的家境是多么穷啊,家里连间栖身的房子都没有。十二岁前他住在祠堂里,十三岁就到水口山铅锌矿当童工,十六岁在铅锌矿加入共青团,从此走上革命道路。</p> <p class="ql-block">⏸正堂屋</p> <p class="ql-block"> 2012年12月,醴陵市委、市政府启动了耿传公祠保护修缮工作,于2013年12月建成向公众开放。修复的耿传公祠,采用湘东地区典型的庭园式布局,融入南方明清建筑的文化理念,设计巧妙,建筑精美,规模宏大,是醴陵祠堂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醴陵市新规划的红色旅游和农耕文化展示区的一部分。2019年,耿传公祠(耿飚旧居)被批准为湖南省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耿传公祠现设有四个陈列室:将军外交家的风采——耿飚生平业绩展、耿飚故居复原陈列、耿传公祠文化陈列、留住乡村的记忆——醴陵农耕实物展。</p><p class="ql-block"> 其中:将军外交家的风采——耿飚生平业绩展分为“投身革命 腥风血雨的洗礼”、“戎马倥偬 人民解放的功臣”、“求真务实 杰出外交家风采”、“身肩重任 共和国领导人情怀”四个部分,全面介绍了耿飚一生的光辉业绩。耿飚故居复原陈列包括耿飚父母住房、耿飚兄弟住房、厨房、饭堂和杂屋的复原陈列,以大量实物再现了耿飚一家当时的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 耿飚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革命人物。在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中,他先后担任浏(阳)醴(陵)游击队队长、红一军团第三军第九师参谋、干部教导队队长、红四团团长、红一师参谋长、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参谋长,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三八五旅参谋长、副旅长兼副政委,晋察冀野战军参谋长、第十九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等职务。在其革命生涯中,以“足智多谋”和“骁勇善战”而闻名于世,但他却总是谦虚地称自己:永远是人民的战士。</p> <p class="ql-block"> 解放之初,耿飚脱下军装到外交部工作,开始了他长达二十多年的外交生涯。至1971年,他先后担任中国驻瑞典大使,丹麦、芬兰公使,驻巴基斯坦、缅甸、阿尔巴尼亚大使等职。在外交斗争中,他善于将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统一起来,针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提出自己独到的看法和见解,表现出很高的政策水平和斗争艺术,积累了丰富的外交工作经验。</p><p class="ql-block"> 在任驻阿尔巴尼亚大使期间,他发现中国对阿尔巴尼亚大量的、有求必应的经济与军事援助,换来的却是他们的肆意浪费。这样不但加重了我国的经济负担,而且也无助于他们的发展。于是,他向中央提出了关于改进外交和外援工作的意见。毛主席看了报告后,大加赞赏:“耿飚敢说真话,反映真实情况,是个好大使。”</p> <p class="ql-block"> 耿飚战功赫赫,却是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国防部长中,唯一一位没有被授予军衔的国防部长。</p><p class="ql-block"> 耿飚的一生,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无限热爱,耿直坚毅,光明磊落。从投身革命以身许国的铁血征战,到建国履新开辟大使外交新程的斡旋担当,以及担任外交部副部长、中联部部长、国防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常委兼秘书长等多次角色转换的勇挑重担,耿飚的革命生涯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然而无论角色怎样转变,始终不变的是他革命者的初心和军人的本色。</p> <p class="ql-block">⏸红军时期的耿飚</p> <p class="ql-block">⏸1949年于西安的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耿飚</p> <p class="ql-block"> 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是有名的“耿飚之问”。1941年,耿飚曾作为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三八五旅副旅长兼参谋长,率部驻守在甘肃庆阳一带,保卫党中央和陕甘宁边区,和当地群众结下深厚的革命情谊,对这块革命根据地充满了感情。</p><p class="ql-block"> 1991年7月,退休后的耿飚和夫人赵兰香回到了阔别五十年的甘肃庆阳,当地群众热情地欢迎耿飚一行。许多陇东老乡闻讯赶来,纷纷要求和耿飚见面,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来找耿飚告状的。离开庆阳那天,耿飚接见了县里的主要领导。他心情沉重地讲了一件往事:“五十年前,我们三八五旅在这里驻防,部队一个战士,犯了严重损害当地群众利益的错误。旅部决定按纪律将这个战士枪毙。正要枪决的时候,来了一大群老百姓替那个战士求情,竟连受害者的父母都跪下为他求情,紧接着一操场的群众全都跪倒,哭着请求饶了那个战士,让他戴罪立功。我向老百姓解释说,共产党军队有严明的纪律。可是,怎么劝他们也不起来。最后,我们流着泪接受了群众的要求。”</p> <p class="ql-block"> 讲到这里,耿飚话音一顿,大声问道:“现在我要问问,今天在座的你们这些人,不管哪一个,如果做错了事,老百姓还会不会替你们求情?”全场鸦雀无声。这就是中共党史上有名的典故“耿飚之问”。</p><p class="ql-block"> 耿飚之问,震耳发聩,撼人心弦。问出了千古人心,问出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与情怀!今天,重温革命故事,反思耿飚之问,同样值得每一个党员干部深思和警醒。耿飚用震撼人心的革命故事阐明了一个道理:只有你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你放在心上;只有你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你当亲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