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把华山放在心里已经很久了,听说过它的美、它的险,就想找一个最佳时间段去拜访它。选择这个冬季跟随向阳山去登西岳华山,一是想赏雪景,二是想为不寻常的2020年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h3> <h3>12月25日从青岛出发,坐了一夜大巴车,行程逾千里,于26日近中午时分到达华山游客中心,然后兵分两路,一行包括三位领队在内总共35位团友中有四位稍年长女士选择了跟领队阳光去西峰乘坐索道上山,其余全部选择了全程徒步。<br>12点左右,我们坐摆渡车去到玉泉院(步行登山入口),由此开始徒步至东峰(我们今晚入住东峰酒店)。</h3> <h3>入山检票口</h3> <h3>开始一段是“长坂坡”的水泥路,缓缓向上,因为是连续上坡,又未活动开,走得比较吃力。走到第一关已是气喘吁吁浑身冒汗了</h3> <h3>路边山体上有泉水流下时凝结成的冰,但气温不低,穿多了。<br>这是冬季登山的弊病,穿少了冷,穿多了出汗,也增加负担,一旦停下很容易晾了汗而感冒,所以推荐穿速干衣裤加冲锋衣,当然徒步鞋或登山鞋是必备的<br></h3> <h3>又一片冰瀑</h3> <h3>路边不断出现各种道观和寺庙,猜想疫情之前香火挺旺</h3> <h3>石门<br>自然形成的“天门”,想必是山上的滚石停在了此处。石门一侧是峭壁,另一侧是深渊。真正是“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h3> <h3>石门在华山峪希夷峡对面。登山路旁,有巨石斜出,下面的空隙构成天然石洞,旁侧岩壁上镌有“石门”二字,登山游人均须穿洞而过。若有战事,一夫当关易守难攻,故华阴旧志称其为华山天险第二关。<br><br>南出石门,则豁然开朗,游人至此,方可以看到华山主峰的雄姿</h3> <h3>石门东危崖飞涧,有老君试凿穴、云霞洞等景观。环周崖壁题刻甚丰,多出自明万历年间文化名人之手。</h3> <h3>“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h3> <h3>华山的鸟儿非常小,很多,在路面上啄食游客丢下的食物碎屑,完全不怕人</h3> <h3>再向上路边开始出现未化的薄薄积雪。</h3> <h3>现在这段是在山谷里穿行。<br>身体活动开了,稍稍摆脱了沉重感。<br>其实出发没多久就开始后悔,为什么没选择坐索道[捂脸]。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可买,既然选择了只能咬牙坚持✊寄希望于克服了开始的疲劳期后就轻松了</h3> <h3>坐在路边休息的一位挑夫老人。攀谈得知老人已63岁,每天挑着80斤的担子上下已经30岁年了。自觉汗颜😓,不敢叫累了</h3> <h3>毛女洞<br>百度:毛女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位仙女。通身长毛,食以松叶,身轻如燕。毛女洞在华山主峰西北毛女峰上,为一天然石龛,就龛建庙,供毛女彩绘坐像一尊。传说是毛女隐遁栖身处。<br>据《列仙传》记述:毛女,字玉姜,秦始皇宫女,因避骊山殉葬之灾,负琴与秦宫役夫相携逃入华山。后来经高士指点,饥食松柏籽,渴饮清泉水,致使体生绿毛,行步如飞。<br>历代文人有毛女诗词多首,陈抟就有《咏毛女》诗:“曾折松枝为宝栉,又编粟叶作罗襦。有时问着秦宫事,笑捻山花望太虚。”<br>现今毛女洞还存,但因攀登道路艰险,且为荆草所塞,久无人迹。毛女峰下原建有庙宇,称毛女洞下院,当地人即直接呼下院为毛女洞。原建筑毁于文化革命时期,今舍宇为1987年重建。</h3> <h3>不知道《白毛女》的故事情节跟此传说有无关系</h3> <h3>对联:悠悠琴声骊宫恨,<br>冷冷月辉荒岭情</h3> <h3>该段线路:莎萝坪→毛女洞→青柯坪<br>看着这种长长的台阶就发怵</h3> <h3>一路遇到好多的猫咪,估计过去寺庙香火旺游客多时应该是吃喝不愁的,现在看着它们祈求食物的眼神着实令人怜惜</h3> <h3>抬眼望去,山岳连绵不断,不知何处是尽头。<br><br>此时才知道自己之前的想法太傻太天真了,只听说过“自古华山一条道”,完全没预料到其登山过程到底有多难有多虐[流泪]。</h3> <h3>然而不登山真不知道自己潜力有多大。我们走修好的山路感觉如此吃力,却还有几个同伴是攀爬野路上来的</h3> <h3>云门在华山峪三皇台上,飞来石下。清毕沅《华岳祈泽记》记述:“三皇台又一里至云门,大石绵亘里许,屹若崇塘,不可梯接。”其处曾建有石拱门,进山行人穿门而过,称华山第三关。</h3> <h3>百度:华山九天宫<br>华山九天宫又名东道院,在青柯坪东。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所建,四合院式。宫坐东向西,背依山崖,北临深沟,建筑结构严谨典雅,围墙内有前殿、上殿、过廊、楼台等。<br><br>宫门口悬有“华青八景”匾额,为清光线皇帝所书。殿前“盘道连云”匾额,为慈禧太后所题。宫内供奉九天娘娘塑像,仪态端庄,形象生动逼真。九天娘娘也称九天玄女,道教尊崇的上古女神。传说她人头鸟身,是圣母元君的弟子、轩辕皇帝的师傅。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九天娘娘下凡,以六壬、遁甲、兵符、图策、印剑等物授于黄帝,并制作了夔牛鼓八十面,帮助黄帝战败蚩尤。故道教史山都有九天娘娘的庙宇。<br></h3> <h3>因建筑年代久远,又经风雨剥蚀,人为破坏,九天宫几近毁废,1982年投资6万余元重新修建,并增建了厢房等。现由华山道教协会主持管理。</h3> <h3>九天宫门口是一棵树龄1330多年的老槐树</h3> <h3>上山石阶越来越长,也越来越陡。面对这一个又一个的挑战,首先得有自信,告诉自己能行,其次需要毅志力,最后拼的是体力支撑</h3> <h3>一程山路一程景,远近高低各不同。<br>美好景色是绝不可错过的。时常回望能欣赏美景,也能获得满满的成就感,一步步地竟然走了这么远,爬了这么高。</h3> <h3>百度:华山是一座断层山,是由于地层发生断裂而形成的。沿着断裂面,一边上升,一边下降,断裂大致呈东西向,发生时间大约在距今六七千万年以前。<br>断层山,一般都是悬崖峭壁,不易攀登。华山就是这样的。断层北侧下降,形成了渭水平原;南侧上升,形成了华山。现在渭水平原的海拔高度四五百米,而华山巅的高度是2000多米,两者相差1500多米</h3> <h3>华山是由抗风化能力特别强的花岗岩组成的。这些花岗岩的形成年代大约在白垩纪,距今已有一亿年了。岩体东西长约15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它原来是完整的一大块,多少年由于流水的切割,已经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高峰,宛如一朵花的花瓣。在古代,“华”与“花”是相通的,传说华山之名,就是由此而来的</h3> <h3>险峻陡峭的岩石高耸入云,坚硬的岩壁上留下了条条水痕,在岩石断裂的缝隙中长着倔强的树木花草。</h3> <h3>墨色的山体上留有未化的残雪,顿时有了大气写意的水墨画的感觉,而一路上的寺院、悬崖绝壁上凿出的石阶、以及脚下的路,都令人感慨几千年来勇敢勤劳的中华民族是如何顽强地生存于这山水之间的</h3> <h3>过了青柯坪,转弯、过桥,上陡坡之后,到达“回心石”处(没拍照),这里距山门口已五公里之多。虽然一直走在峪道,但坡陡路长,人已经很累,而到这里才算真正开始上山,眼前是又陡又长又窄的千尺幢,百尺峡,势如刀削,天开一线。回心石寓意至此回心转意打道回府还不晚</h3> <h3>过“回心石”后,即是华山第一险道——千尺幢。<br>千尺幢是在山崖极陡处开出的一条小路,共370多磴石级,石级的宽度只能容纳一个人上下,两旁挂着铁索,人们手攀铁索,一步步向上登,往上看,只见一线天开;往下看,就像站在深井上。千尺幢的顶端,就像井口一样。这里的崖壁上刻有“太华咽喉”、“气吞东瀛”的字样。其形势真像咽喉一样的险要。</h3> <h3>过千尺幢,马上就是百尺峡,虽没有千尺幢那么长,仅46米,石阶91级,但是华山天险第二险。这里势危坡陡,石壁峭立,通道狭窄,且有悬石,摇摇欲坠。游人至此都心惊胆颤。明顾端木有诗状其险曰:“幢去峡复来,天险不可瞬。虽云百尺峡,一尺一千仞。” </h3> <h3>狭窄通道上悬一石,上书“惊心石”,看着摇摇欲坠,令人心惊胆颤,俯身钻过,回头再看,悬石另一侧写的是“平心石”,不禁哑然失笑,顿觉安慰。</h3> <h3>千尺幢、百尺峡的台阶都是从明末清初开始凿的,民国时几经加固,解放后又多次修整。一九八五年又凿为复道,游人上下各行其道。</h3> <h3>出峡,经群仙观,过二仙桥,前面是华山第三险:“老君犁沟”</h3> <h3>古文记“犁险于幢,幢险而犁突。”这描写的是夹在陡峭石壁之间一条深不可测的沟状险道,石阶570多阶。传说太上老君过此处,见无路可通,就牵来青牛一夜间犁成这条山沟。至今在西侧的崖上仍有石沟赫然若犁槽。</h3> <h3>并行上山还有一条路,没有清理积雪,没开放</h3> <h3>穿过犁沟门遇到一面巨大岩石,岩壁平整宽大,上刻不同时代的各种书法大字。岩壁两侧登上石阶就到北峰峰顶了</h3> <h3>北峰,是华山主峰之一,海拔1614米,因位置居北得名。此峰四面悬绝,上冠景云,下通地脉,巍然独秀,有若云台,又名云台峰。<br><br><br></h3> <h3>北峰是登临其它四峰的要冲,高虽不及其它几峰,但山势险峻非常,三面绝壁,只有一条山岭通向南面,形势十分险要,是易守难攻之地。<br></h3> <h3>“智取华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br>1949年,国民党残部想借华山北峰之险负隅顽抗,骁勇善战的解放军在老乡指点下,用竹杆和绳子从绝境处登上北峰,从而全歼华山守敌。<br>峰顶这座纪念亭,就是为纪念当年智取华山的勇士而建</h3> <h3> 北峰峰顶的风景像一针强心剂,所有的疲惫全抛到了脑后,眼前呈现的是一幅巨大的3D水墨画卷,犹如上帝大笔一挥洋洋洒洒恣意绘就出的巨大泼墨写意画作。真遗憾词穷无法准确描述,技艺不精也拍不出现场的壮观景象,这种兴奋与经历的痛苦过程完全成正比。<br></h3> <h3>当时正值夕阳西下,光线柔和,视野开阔,四下瞭望,景象壮观,犹如梦境。层峦叠翠,虚虚实实,变幻莫测,感觉真是太值了。这就是登山的魅力所在,被虐成狗也不悔,下次依然是义无反顾勇往直前</h3> <h3> 之后就是在山脊上一步一景地继续上升前行,只恨眼睛不够用,三步一回头,犹如画中游,真真切切地体验到了痛并快乐着的感觉。</h3> <h3>在擦耳崖前有卧牛石,旁边的对联值得品味:“天上本无稼穑事,莫怪闲卧;世上还多不平山,切莫歇鞭”。</h3> <h3>“擦耳崖”为悬崖,仅有一尺来宽,据推测应就是金庸故事中洪七公和欧阳峰被埋之处。擦耳崖是北峰口至上天梯下的一段险道,被称作华山天险第四险。路西傍悬崖峭壁,东临万丈深壑,古时路面非常窄,只能容得下一只脚,行人通过时,必须肚腹紧贴着崖壁,双手扣着石窝,但由于“受手者不没指,受足者不尽踵”,就只能象粘在崖壁上的鼠类一般,故名擦耳崖。</h3> <h3>袁宏道曾有诗描写擦耳崖之险:“逋客时时属耳垣,倚天翠壁亦可言。欲知危径欹危甚,看我青苔一面痕。”形容经过这里不仅要贴崖擦耳,甚至脸皮都沾上了青苔<br></h3> <h3>现在擦耳崖的道路已修整,宽处可走两人。但是到了最逼仄的地方,仍然可以感受到当年的擦耳之险。擦耳崖周围摩崖石刻很多,像天然的书法屏障</h3> <h3>从擦耳崖回望北峰峰顶</h3> <h3>穿过擦耳崖来到华山论剑⚔️处。<br>华山论剑石碑在东南西北峰都有,北峰上的是金庸先生亲笔题写的,所以此处也成为游客登临华山必到之处。</h3> <h3>体力还行,见着垂直石阶就要爬上去看看</h3> <h3>这块大石头叫母子象,远看形似</h3> <h3>岩石上凿有岩洞</h3> <h3>落日光线尚好,拍个照</h3> <h3>继续向上是华山天险第五险:苍龙岭<br>据说韩愈爬到苍龙岭,哭着不肯继续爬了。在此修书一封给华阴县令,请他唤山夫抬他下山。这等糗事被刻在石壁上千古流传,一世英名毁于一旦啊!</h3> <h3>在苍龙岭顶回望</h3> <h3>也许侧面看才能领略苍龙岭之险峻地形</h3> <h3>从早上一直走到日落,黄昏时分的天空真美</h3> <h3>天色渐晚,回望苍龙岭已见点点灯光。远处可见山下县城的路灯亮了</h3> <h3>夜幕下苍龙岭,灯光亮起,宛如一条金色巨龙盘旋在峰顶,蜿蜒起伏,更增添了几分神秘与震撼。</h3> <h3> 想到脚下的路都是自己一步步地走过来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成就感爆棚,简直开始佩服自己了</h3> <h3>到达金锁关时天已黑透。<br>金锁关又名通天门,自古华山一条路至此终结。</h3> <h3>穿过金锁关一路直奔东峰客栈入住,到这时一天的兴奋终于逐渐消散,剩下的是又累又饿,一头扎进客栈的小餐厅解决温饱。<br><br>小结:从玉泉院到东峰总共走了11.9公里,上升了1900米,爬了无数级台阶,许多路段都是呈七八十度的陡阶,几乎要手足并用才能完成。就这样,从中午走到天黑,耗时约7小时完成了第一天的目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