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萱草花》陶笛演奏:李丹</p> <p class="ql-block"> 《萱草花》,春节热播影片《你好,李焕英》的主题曲,友人建议我用陶笛演奏,旋律简洁舒缓,意境平实温暖,琅琅上口,确实不错。记得影片上映时,我几次受邀,最终也没去观影,并非吝啬自己的情感和泪水,而是经年走来,深知子女之道,以孝为根,尽力周全也难免留憾,父恩母爱,山高海深,再广再多也终有尽时。泪水,不同流也罢。</p><p class="ql-block"> 萱草、萱花,就是常见的“黄花菜”,中国是主要原产地。在中国古代,母亲的生日叫“萱辰”,母亲的别称叫“萱亲”,萱草、萱花,一直都和母亲、和母爱有着深切的联系。</p><p class="ql-block"> 《诗经·卫风·伯兮》有云:“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古人认为以萱草嫩苗为蔬,食之令人昏然如醉,可以使人忘忧,所以又称忘忧草。苏武在天汉初年出使匈奴,被扣留19年。汉武帝时期的骑都尉李陵与苏武友善,常有书信往来,苏武的书信中就有诗云:“亲人随风散,沥滴如流星,愿得萱草枝,以解饥渴情”。南北朝时期,齐国王融有诗曰:“思君如萱草,一见乃忘忧”。相传隋末时,唐太宗李世民与父亲李渊南北征战,他的母亲因思念儿子而病倒,当时,大夫就用具有明目安神效果的萱草,煎煮给李母服用,并在北堂种植萱草,以解其忧思。后来,游子要远行时,会在北堂种植萱草,希望减轻母亲对孩子的思念,忘记烦忧。唐宋时期,萱草在民间种植很普遍,通常种植于住宅的后庭。北堂,指古代居室东房的后部,是主妇盥洗的地方,《仪礼.士昏礼》有云:“妇洗在北堂。”郑玄注:“北堂,房中半以北。”故北堂借指母亲。后来,就用“萱堂”来指母亲的居室,喻指母亲。</p><p class="ql-block"> 任何文化事象的意象化、经典化,都要包含和承受不同向度的叙事,才能形成具备足够张力、持久圆融的文化符号。诗歌在唐代的盛兴,为萱草作为母亲花的文化内涵,提供了在文化谱系和构建中的广泛互动和对话。如李白的《送鲁郡刘长史迁弘农长史》:“托阴当树李,忘忧当树萱。”白居易的《酬梦得比萱草见赠》:“杜康能散闷,萱草解忘忧。”孟郊的《游子》:“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以景喻情,深刻的流露出母子间含蓄的情感。自此以降,文人的诗歌中,更多地将萱草与母亲、母爱和排除忧愁相连,使萱草成为一种富有神奇色彩的花草,成为中国独有的“母亲花”。</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1914年,美国把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创建为国定假日—“母亲节”,</span>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基督徒相信,当圣母玛利亚为耶稣背着十字架哭泣时,第一朵康乃馨在地上开花。1934年5月美国首次发行母亲节邮票,邮票图案是美国画家“詹姆斯·阿博特·麦克尼尔·惠斯勒”的名画《惠斯勒的母亲》,画面上一位母亲凝视着花瓶中插的康乃馨。邮票的传播把康乃馨与母亲节联系起来,康乃馨也就成为约定俗成的母亲节节花。康乃馨原产于地中海,中国上海于1910年开始引种生产,母亲节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渐渐传入中国,康乃馨成为时下普遍认知中的“母亲花”,实则为“泊来品”。</p><p class="ql-block"> 萱草性强健、耐寒、喜湿润也耐旱、喜阳光又耐半荫,海拔300-2500米都可生长,对土壤选择性不强,正好暗合了中国传统女性柔韧、坚忍、朴实、包容的生命力和慈悲无私的母爱。</p><p class="ql-block"> 记得母亲在世时,最喜小花小草,绣球、蟹爪兰、金达莱,都是非常好养活的,我嫌这些花土气,买回新奇的花草,终难改母亲所爱。母亲走后有大半年光景,我突然明白了母亲喜欢这些小花小草的缘由,耐活、坚韧,无需刻意照料,只要有阳光和水,就能开放。母亲一生为家人忙碌,鲜有存在感,直至罹患重症,我才恍然明白,母亲既是默默撑着家庭的大树、也是树下柔软的草地,家人们忽地都成了树上跌落的果子,落在荆棘中的果子。侍奉双亲的这些年,我时有感触,老了的这段路,很难走。假如你也曾在影院为这部电影感伤流泪,那更应该为健在的父母奉上一羹一饭,让年迈的父母有所陪伴,或可抵消多年以后的追忆和遗憾?</p><p class="ql-block"> 陶笛还待提升,聊寄追忆。</p><p class="ql-block"> 不言</p><p class="ql-block"> (2021.03.0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