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苏松常嘉湖”被称为“江南五府”,为江南最核心之地域。这其中,“松”即松江,列居其一。自古以来,松江河网密布,仓城水道纵横;老市河上古桥如画,一座座跨水横波,悠悠然倒映如梦。<div> 史书记载,明朝时期,松江大仓桥南筑有仓城,有城墙及四门、敌楼、瓮城等,规模甚大。仓城为漕粮重地,是松江府最大漕粮(税粮)仓储地和漕运始发地,城筑四门,米业兴旺。市河两岸,宅第、商铺鳞次栉比。漕粮启运时,漕舟云集,水运繁忙,江淮卫、兴武卫、镇海卫各漕帮数以百计船只至仓城市河排开,装载起运之场面蔚为壮观。明代松江,有“苏松税赋半天下”之说。这个区域,是明清两代的朝廷漕运粮仓基地,承担着全国二十分之一的漕粮仓储,因此也叫仓城。松江老城不仅是府城,而且又是仓城。<br></div><div> 松江是我国少有的有两座城的城镇,它一个位于谷阳路以东的老城,另一个就是位于大仓桥之南的“仓城”,是当时松江又一个市井热闹中心,大仓桥就在其中。在它两侧,至今还保留着具有江南风格的古代民居,这些民居大多临河而建,古朴典雅,当年两岸商铺林立的繁荣景象尚能依稀可见。自明代起松江每年往北京运粮的“漕运”的源头就在这里,由它带动了仓城繁荣。<br></div> 大仓桥位于松江城西中山西路仓桥弄南,玉树路灌顶禅院东侧。南通于秀南街,北接中山西路,跨于市河古浦塘之上。 弄堂南面就是大仓桥 桥北堍:46级台阶 大仓桥修缮碑记<br> 大仓桥,明代天启六年(一六二六年)知县章允儒建,本名永丰桥。石栏外刻有“重建永丰桥”,又称西仓桥,明董其昌撰并书《西仓桥记》,惜碑石已无存。因明清时期桥南有储存漕粮的仓城,故称大仓桥。<br> 大仓桥南北走向,跨旧市河上,明清时期河面开阔,是松江府漕粮漕运的起始点。桥为五孔石拱,中孔最高,依次递减,是上海市大型古桥之一。现存青石桥身侧墙、圈拱、护栏,为明代原构。一九八五年被公布为松江县文物保护单位。<br> 由于年久,部分桥栏失缺。桥身侧墙野树丛生,影响到桥的结构与行人的安全。二OO一年九月松江区人民政府和永丰街道办事处共同筹资修缮大仓桥,修缮中,严格遵守不改变现状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存原构件,选用与原构件相同的石材和施工工艺,以保持桥的历史风貌。同年十二月,修缮工程竣工。<br> 松江区人民政府 二OO三年五月<br> 大仓桥是一座高10余米,跨度50余米的 五孔拱形大石桥,为上海地区著名的明代大石桥之一。桥原名永丰,因桥南为松江府漕运仓城,故俗称大仓桥。桥身气势宏伟,造型古朴。 明宣德八年(1433年),巡抚周忱在此建仓,嘉靖年间筑仓城。仓城之北,原有一座木桥。隆庆年间(1567—1572年)改建为大石桥。但不到50年,桥塌毁。明代天启年间(1621—1627年),华亭知县章允儒重建。 桥北堍西面 2002年,松江人民政府和永丰街道共同出资修缮。施工中,在北堍桥拱内发现《华亭仓桥碑记》石刻,长169厘米,宽83厘米,厚22厘米,下有榫头,碑额刻祥云纹,左右两边刻“S”形带状纹。碑文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辨认。(此碑现在还在北堍桥洞下) 大仓桥为南北走向,横跨古市河,因是漕运河起始点,所以河面开阔。五孔不等跨石拱,中孔最高,依次递减。 纵联分节并列起券。青石砌筑桥身,青石护栏,花岗石石级。 西桥额刻有“重建永丰桥”五个大字 大仓桥长54米,宽5米,高8米,青石桥身,青石护栏,92级花岗石石级。桥墩上方刻莲花图案。随着河道变浅变狭,现在五孔桥只有中间三孔尚在河面上,两端两孔下的河道已淤成河岸。 据明范濂《云间据目钞》称:“西仓桥旧以木为之,自万历癸酉同知岳维华放粮,饥民站在桥顶,堕水死者六十二人。故文贞公(徐阶)命家人汤显一力建造”。按万历癸酉即万历元年(1573年),上接隆庆六年,故范濂虽与董其昌记载的时间不合,但可以肯定,汤显建桥应在隆庆末年或万历初年,距章允儒重建该桥相隔50年。 桥北堍西面 桥北堍东面 大仓桥的桥原为木结构,形制未祥,约建于明初或稍后。至隆庆时“甃石易木”,建成一座五环大石桥,“延亘三十余丈”,其时仓城已筑,石桥与之组合,气势甚为雄壮。然而可能由于施工质量问题或设计上的缺陷,该桥竟“未逾五十年而圮”。 桥柱上刻有“南无阿弥陀佛”字样,似乎是祝福经过的船只平安顺利。 东桥额刻有“重建永丰桥”五个大字 桥北堍 抱鼓石 仓桥弄堂 石护栏的雕刻图案 古桥顶 桥心石 桥券岩隙垂青俯下,踏步石起初出宽而厚,到顶部以后宽而薄,棱角被磨的光滑,其中四个望柱刻有石狮,形态一样张望朝内。 站在桥上,向北眺望:仓桥弄堂 站在古石桥上,东望:天高云淡,波光粼粼,市河两岸市宅林立。 站在古石桥上西望:前方为玉树路桥 大仓桥上看关帝庙全景和以前粮运码头 站在古石桥上,向南眺望:桥南,是明清时松江府的漕运仓城。 桥南堍:46级台阶 走过大仓桥的92级台阶,来到了南岸,便跨过了仓城五百年的时光,也来到了明清时期的仓城地界。 桥南堍东面 桥南堍西面 桥南,是明清时松江府的漕运仓城。当年,百余艘漕船泊于桥下,满载着大明朝超过二十分之一的漕粮,从这里驶入古浦塘,取道京杭大运河运往京师。听那水间一声欸乃橹声,便荡起了仓城数百年漕运的壮观场景。 南堍西侧的“孟姜亭” 方亭南面石柱上的楹联是:青石有幸怜弱女,寒衣无处觅离魂。 据说孟姜女是华亭人(今松江),孟姜女千里寻夫就是从这里乘船北上的。其北石荰上的对联为:万里奔波殉夫节,一声恸哭倒长城。 如今,昔日的大粮仓已难觅踪影,然而人们从大仓桥厚实的桥身,宽阔的桥面也能推测当年人来船往的繁忙景象。 站在玉树路桥上东望古石桥 大仓桥南堍西侧有座“灌顶禅院” 山门正匾:“灌顶禅院”,副匾:“水次仓关帝庙”。 灌顶禅院始建于明朝天启二年(1622年) 明代书画家董其昌为这座桥的修建撰写了纪文《西仓桥记》,称赞大仓桥:“蓄风气,壮瞻视,莫此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