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走过多少地方,最难割舍的还是对我第二故乡的那份思念。那里的山啊虽然不成风景,那里的水还未形成江河,藏在那片大山的深处啊,却让人魂牵梦萦。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枝一叶啊寄托着我的情思,这里的父老乡亲,男女老幼啊都有我的牵挂。他们的喜怒哀乐,都会悸动着我的心而随之起伏。因为这是我的连队所在的地方,被战友们亲切的称之为第二故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源泉、北陌、朱家峧,车元、黄堂、杏树滩。一串串的地名,是一座座的山村,洒落在太行山的深处,如果没有现在便捷的检索工具,你很难在地图上找到。就是这些不起眼的山村,却是我们青春绽放,热血沸腾的地方。是我们一代代官兵保家卫国,无私奉献的故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山西省的黎城县,古时候称为黎侯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到了近代,特别是在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这片土地是太行山革命老区,曾经为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过杰出的贡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八十多年前的一天,日寇的铁蹄踏入了中国,踏入了华北,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我英雄的中华儿女东渡黄河,挺进山西、挺进了黎城,创建了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英勇的129师和广大的人民群众在太行山上、漳河两岸欲血奋战,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篇章。黎城全县村村驻过八路军,户户都有子弟兵。漳河两岸人欢马嘶,太行红崖如火如荼。时间跨过了二十多年,沉寂了的山村,又迎来了他们自己的队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某部。因为对这片土地的眷恋,因为对这里乡亲们的牵挂,当年从这片红色土地走出去的八路们,后来成为人民海军开创者的一代将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刻挂念着这座大山,挂念着这里的人民,以报他们曾经的付出,曾经的养育之恩,将海军的新“03”工程选址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从此,寂静的山村又沸腾了起来,又红火了起来。无论男女老幼,个个喜笑颜开,相互奔走相告,“我们的村子又来队伍了”,作为一件大喜事,在一个个偏僻的山村传开。从此,我们便与这片土地,这些山村,这里的人民溶为一体,休戚与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一九七一年十月,那是一个初冬的时节,海军原4493(38501、38502)部队新组建的三营遵照海军的命令,正式进驻黎城,进驻到一个个连队的驻地。从此,这里的山、这里的水养育了我们,这里的人民接受了我们。虽然,那时的山是贫瘠的,人们的生活也是艰苦的,当我们从进驻的那天起,便溶入了这片山,喝上了这口水,便领略了这方情。正如毛主席所说:“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啊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来到黎城,来到车元,来到这片土地的。位于太行山脉的马虎寨山麓下的小山村,地理环境为两山夹一沟,村子就在山谷的低洼处。据《黎城县志》记载:明朝末年,有车、元两姓从河南迁居于此,最早的两姓氏便成了村名。后几经变迁,但最终还是保留了“车元”二字。由于地处偏僻,车元成村的历史不算长。大批有人居住可追溯到清朝末年至民国初期,来自河北涉县和河南林县的逃荒灾民,迫于生计,先后迁居于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的人们勤劳善良,忠厚老实。自从部队到了这里,他们便称呼我们的部队为“山上的”,把我们当作住在山上的一户人家,是村里的一员,我们也倍感亲切。我们也将山下的村庄当作自己的邻居,山村就成了我们的家乡,乡亲们便是我们的亲人一样。由于工作的关系,我认识了村里三毛书记,经过多次的交往,三毛书记象长辈样关心着我,关心着我们的连队。初见三毛书记,中等的个头,瘦瘦的身材,一看就是个精明能干的样子,饱经风霜的年纪,脸上刻满了沧桑。 操着一口纯正的当地方言,动听而风趣。有时去村里走访,或者开会办事路过那里,我都要去看看老书记,与他聊聊天,听听有无我们部队违犯群众纪律的情况。老书记的家在一个坡上,爬上几节台阶才可上去,房子不大,门前有几棵果树。每次去时,房内院外都拾掇得干干净净。他的大儿子金旺,那时刚刚大学毕业,分配在南委泉中学当老师,与我年龄相仿,见过几回后,我们渐渐的熟了,同龄人的关系,话题也多了起来。他那时是山西省内“社来社去”的大学生,后来他们这样性质的大学生都转正了,我也是为他而高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老书记他们的上一辈人,就是从河南林县逃荒过来的。老书记很早就参加了革命,解放前曾在村里任过儿童团长,解放后,担任了大队党支部书记。在任期间,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栽种花椒,种植药材,发展多种经营,壮大了集体经济,群众生活得到了改善,还被地区、省上树为先进典型,先进事迹多次在电台、报纸表彰广播。2017年,战友聚会,重回车元,重回连队驻过的地方,沿路两边山坡上,大片的花椒树仍然挂满了红红的果实,应该就是老书记当年他们栽下的树,今天的人们仍然可以乘凉收获。那次去到村上,再次打听老书记的消息,他们告诉我老书记已经走了,后来金旺也来电话说了他爸后来的一些事情。听说老书记去世,我的心是阵阵的酸楚。其实老书记年纪不大,现在条件好了,他应该好好的享受一下当下的时光。怀念他,怀念他,是他优秀的人品感染过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每当连队进行传统教育时,我们都会请来村里的老红军给干部战士讲讲我党我軍的光荣传统。不少的干部战士至今还记得老红军给我们讲过的传统和他的难忘经历。老红军本名叫申春生,1937年4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给地主家放牛。那年夏天下大雨,十来岁的他,赶了一群牛上山吃草,坡陡又滑,一头牛不慎从山上掉下了山沟死了。因为害怕地主的打骂,又无法给予赔尝,从此离家出走并且当上了红军,曾在129师当警卫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华日报》科长。解放后,先后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新华书店任经理,州委宣传部长等职,后因病回乡休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老红军从小离家参加革命,养成了不怕苦不怕死,党叫干啥就干啥,干一行爱一行的优良传统。学习刻苦,工作勤奋。离休回乡后,仍保持老红军的英雄本色,生活简朴,热心助人,不居功自傲,处处体现了一位老革命、老红军的优秀品德和革命精神。连队的干部战士每听次传统课,都能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许许多多的乡亲们,他们象一尊尊雕塑,刻在了我的记忆中。西坡的老李,我认识他是经常来帮连队劳动,见面了,总是一句“做甚呢”跟你打招呼。为人热情,不善言谈,但干起活来却是一把好手。遗憾的是四十多岁了,穷,没能娶上媳妇。那时的条件都差不多,我好像给了他一双不穿了的皮鞋,他甚是喜欢。山里人,有的可能一辈子没有外出过。但是,他们永远保留的是一双勤劳的手和善良的心。他们宁可自己挨着苦,也要奉献一份爱。想念他们,想念乡亲们,是我们曾经乡亲相邻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这儿的山村贫困,是资源禀赋决定的。需要的基本物质条件和可投入的要素不足,自然条件导致山村相对落后。连绵的大山,起伏的丘岭,有限的土地分布沟沟坎坎上。降水分布不均,冬春季节干旱少雨,夏季大雨滂沱,还可引起山洪暴发。山上的部队和山下的村庄,洗衣做饭,浇地种菜,人们的生产生活全靠山上的一股溪流。由于缺水,地里的庄稼浇不上水,玉米、小麦、谷子等农作物的产量都不高,一年下来,上交了公粮,留下的口粮也是将就温饱。多数人家,还需要土豆、萝卜搭配,日子过得清苦。记得那年春天,长时间没有雨水,山上的溪水几乎断流,全村人和我们的吃水都成了问题。为了节水,一起度过水荒,连队官兵每天限量一脸盆水,把水省下来,保障山下一千多口人,还有一千多的牛羊有水吃喝。我们就是这样,与乡亲们同甘苦共患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每当连队遇到困难,道路被冲,堤坝被毁,是乡亲们第一时间赶来帮忙,垒坝修路,保证我们与外界的交通,保证我们站岗值班不受困忧。逢有重大节日,“八一”、元旦、春节,他们仍然像当年关心老八路一样关心着我们。拎着鸡牵着羊,担着鸡蛋粉条,敲锣打鼓的慰问子弟兵。我们难,乡亲们的日子比我们过得更难。他们把他们过年时也不一定能享用的东西给我们了,这不是普普通通的一只鸡一头羊,而是乡亲们的一颗心,一颗滚烫的心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乡亲们有难事了,我们也是义不容辞的伸出援手,尽其所能的去帮助。大队的拖拉机坏了,我们派人去修;老乡的锄头铁锹断了,战士们给他们焊上。每到大忙季节,我们也出人力物力,去支援他们抢收抢种。与乡亲们一起割麦子、收玉米。有一年,北委泉村办起编织袋加工厂,购进的机器缺少技术力量安装。我们立即派出了机械班、电工班的技术骨干,帮助他们设计施工,安装调试,直到试机成功,保证了他们按期开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每当连队放映电影或者村里组织唱戏我们都相互邀请观看。那时的群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少,看电影,听唱戏就是大家的全部娱乐形式。营放映组每周能给各连队放一场电影,以丰富连队的精神文化生活。乡亲们每当看到电影车上山,他们便早早的吃好晚饭,扛着长櫈,拎着马扎,来走边唱着歌来到连队驻地,与我们一起观看。而村里到了秋收秋种结束后,也要从外面请来剧团,唱上几天的大戏。这时的山村张灯结彩,到处洋溢着一派喜气洋洋的欢乐气氛。说心里话,那时日子过得紧巴,但请剧团,演大戏却是大队干部的一件大事,无论有钱没钱,戏一定要唱。集体经济富裕的,唱戏的报酬是集体出,集体经济不富裕的,需要每户摊派集资。尽管这样,乡亲们也是乐意,图的就是一个乐子而高兴。乡亲们最喜欢听的是河南曲剧,还有上党梆子。《陈三两爬堂》等剧目是必演的,台上演员唱得慷慨激昂,动情时声泪俱下。还有长治当地的上党梆子,有点类似陕西秦腔,其音调高亢活泼,粗犷豪放。但是地方特色浓厚,我们听得也是云山雾罩,似懂非懂。由于文化生活贫乏,我们也就图一高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不知不觉中,我和我的那些战友们渐渐的喜欢上了这片土地,喜欢上了这里的乡亲;喜欢这里的宁静,也喜欢这里的空旷;喜欢这里的蓝天白云,也喜欢这里的青山大川;喜欢这里的花草树木,也喜欢这里温暖和煦的阳光……因为喜欢,便难以放下对这片土地,这儿的人们的关注和关爱。每当提到黎城,提到车元,提到那些熟悉的村庄,那怕一点点的消息,一行文字,一张图片,都可以使我和我的战友们欣喜若狂。她的一点点的变化变迁,都是我心中永远的期盼。唯有这样,才是我心得以安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尽管离开三十多年了,曾经的连队也不复存在,但黎城,车元,那一座座散落在大山里的小村庄,那里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还有那里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总是在脑海里荡漾,情深处难以自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虽然与沿海地区相比,那里的发展不尽理想,但翻修了的房屋,平整了的道路,家家喝上了自来水,还有的开上了小汽车,他的每一点发展,每一点的进步,都足以让我为之歌唱。发展暂时的滞后,仍不失为一个充满神奇和活力的地方。我为那勤劳肯干的乡亲们而赞叹,为那至今仍淳朴善良的民风而喟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时过境迁,曾经日日伴我站岗值勤的大山,现已改造开发成了金鸡寨景区,早已对游人开放,供人们休闲娱乐,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此山真面貌。想不到几十年后的今日,再去的我们,也要花钱买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位于西井镇的洗耳河,那条从山中渗出的一洼活水,被修建成为洗耳河景区,可以戏水漂流。石碑上的“洗耳恭听”的成语故事,有点不敢恭维。传说的上古时期名士许由和他的朋友巢父隐居箕山,尧欲封其为九州长,许由闻其惊恐,跑到颖水,掬水洗耳,恭听巢父晓其厉害,被附会为此地发生的故事,有些勉强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还有著名的“黄崖洞保卫战”遗址等,如今成为红色旅游的宝贵文化遗产。在这片的美丽的土地上,高山雄峻,丹霞溶洞,瀑布流泉,兼具了江南水乡的秀丽,又汇集了北国风光的雄浑;在这片希望的土地上,乡亲们正在通过勤劳的双手,改变着昔日的面貌,将居住的山村建设得越来越美,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作为不懈的向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遥想当年,我们风华正茂的时侯,是黎城,是车元,是一个个小山村,培养了我和我的那些战友们乐观向上的精神品格,从不言弃的坚强意志,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还有那一颗朴素向善的心。这些都是我人生历程中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一生一世的去珍藏回忆,我多想再有机会去“咯悠咯悠”(当地方言,意为玩玩),我心安处是吾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黎城、车元,那一个个的山村,是我可爱的第二故乡。</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后记:海军原38501(38502)部队三营(五营、五大队)组建于1971年10月,撤编于2000年,存在了近30年。每当提到黎城,曾经服役过这个部队的战友们,都心情激动,也很沉重,視黎城为我们的第二故乡。本文以车元为重点,叙述了战友们对黎城的那份情怀和情感,由于经历所限,无法一一道说,还望大家谅解。</p><p class="ql-block">写作过程中得了石金旺、卢红军等朋友的帮助并提供了部分图片,在此一并表示感谢!</p><p class="ql-block">王文元</p><p class="ql-block">写于2021年3月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