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行——以色列印象

青灯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h1><h1> 第一次去中东,首选以色列。大多数保险公司不卖以色列的旅行意外险,啥情况?可能是不安全因素,这以色列人缘不太好,跟周边国家动不动就炮火连天的。</h1><p class="ql-block"><br></p> <h1>  北京和以色列有6个小时时差,我们在北京时间夜里0点,以色列时间早晨6点到达特拉维夫机场。</h1><h1> 没有休息,就正式进入行程。第一站雅法。在大巴车上我注意到,车载设施比国内的好很多,有车载wifi,每个座位都有USB接口,亏得没有在国内买一天30元的流量,省了好几百。</h1> <h1>  其实这座城市确切的名字叫特拉维夫—雅法。很多国人提起以色列的城市,只知道特拉维夫而忽略了雅法,就是因为特拉维夫太大太现代,雅法太小太古老。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它离我们太遥远,不够了解。</h1><h1> 沿着雅法古城狭窄的街道,踩在脚下的石铺路面和台阶,恰似一位耄耋老者窄窄深深曲曲弯弯的皱纹,其中沉淀着古老,镌刻着历史。</h1> <h1>  一位瑞典艺术家,在雅法老城的小巷子里创作的一件作品,在一个悬空的铁壳中种着一棵橘子树,比喻人类的生存环境。</h1> <h1>  街道的名称是以星座命名,是古而有之,还是当代所为?</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h1>  雅法虽小,但历史久远到鲜有可比,它紧邻地中海,公元前2000年这里就是地中海东岸的重要港口。</h1> <h1>  沿着地中海岸,人们悠闲的享受阳光,海风。那海,那天,那狗,那人,那浪漫,还有那眺望远方的海鸟。。。</h1> <h1>  最有意思的是,看到中国的共享单车摩拜,居然扫码可以开锁,我的天啊,GPS真的可以读到我的定位,是GPS牛,是华为牛,还是摩拜牛。</h1><h1> 一辆崭新的摩拜,停放在一条有数千年历史的路上,新的闪亮,老的足矣!</h1> <h1>  今天是周一,偶遇一些从家里返回部队的士兵。以色列全民服兵役,荷枪实弹,地导拉米说,在以色列,士兵的枪就是老婆,必须随身携带。他说,跟叙利亚现在平静,跟黎巴嫩不平静,随时开战。但是战士们非常阳光,还有些许羞涩,希望永远平静。</h1> <h1>  沿着地中海一路向北,到达以色列第三大城市——海法,著名海港。</h1> <h1>  海法巴哈伊空中花园,从1891年开始,工程断断续续达百多年,于2001年惊艳亮相,也是一个宗教争斗的产物。</h1> <h1>  加利利湖以色列第一大湖,低于海拔-213米。拉米问:你们难受吗?我没觉得。难道高反难受,低反也难受吗?</h1><h1> 站在酒店,向加利利湖对面望去,东北方向就是让全世界揪心的戈兰高地,用拉米的话说,现在安静,没有枪炮声,但它终究是颗火药桶,随时可能打破安静。</h1><h1> 加利利湖日出,没有炮火的时候美啊!</h1> <h1> 海拔-213米的加利利湖上升国旗,还真有些激动。</h1> <h1>  唱完国歌,升完国旗,海鸥围着船舷两侧上下翻飞,这位犹太大哥与我们共跳“广场舞”。</h1> <h1>  约旦河洗礼处,位于以色列境内,相信耶稣就是在约旦河中接受了洗礼,因此这里成为世界各地朝圣者心中的圣地,也是以色列旅行中的重要景点。据说每年有超过50万人来此受洗朝圣。</h1> <h1>  可能我们来的时间不对,洗礼的人较少。</h1> <h1><br></h1><h1> 死海西部在以色列境内,海水平稳如镜,涟漪不起,岸边铺满了大颗的盐晶,死海的特点更明显。</h1> <h1>  在约旦河西岸,矗立着一堵绵延数百公里的隔离墙,见证着巴以之间的战乱与纷争。这道冷冰冰的隔离墙,被全世界的街头艺术家用来宣泄对战争的痛恶,对和平的渴望。</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h1>  我们晚上到达伯利恒,领队说,为了安全起见,晚上最好不出去。但是不看看隔离墙,心有不甘。约了俩姐妹冒雨徒步前往。其中有一段路没灯,每经过汽车都担心爆炸,心里着实紧张。后来领队说,爆炸现在可能没有,但是抢劫时有发生。</h1><h1> 街上路旁到处都有橄榄树,微风中橄榄枝摇曳着,却不见和平,耶路撒冷,伯利恒,约旦河西岸,西奈半岛,戈兰高地。。。每一处都是火药桶,一点即燃!(隔离墙上来自全世界涂鸦艺术家们的画)</h1> <h1>  口弦橄榄枝的和平鸽,穿着防弹衣,胸口上一个大大的瞄准点。。。</h1> <h1>  前面那条长长的街道没有灯,很黑,而且紧接着就是两个加油站,我们要通过那里回酒店,真希望灯光能照得远一些。说不害怕,有点逞能。</h1>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仔细辨认,图中也有中国文字,表现了中国人向往和平的心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据说自去年以色列宣布在耶路撒冷建立首都后,已经在冲突中死亡数十人。苦难的巴勒斯坦,苦难的耶路撒冷,苦难的伯利恒。。。</span></p> <h1>  中文:我也不喜欢墙。</h1> <h1>  中文:和平。</h1> <h1>  中文:世界和平。</h1><h1> 当时拍的时候很紧张,心里又害怕,根本没有仔细看,回来才发现,少拍了一个“平”字。唉。。。看这点胆量也是没谁了。</h1> <h1>  中文:拆。</h1> <h1>  回到酒店,雨停了,站在酒店阳台上,向下看,街道安静祥和,抬头看,正月十六的月亮高高的挂在伯利恒的上空。和平多好!</h1><h1> 今夜住在伯利恒,月亮与全世界同在。</h1> <h1>  早晨隔离墙大门开放,经过检查,我们的大巴从伯利恒进入隔离墙内的耶路撒冷老城。</h1> <h1>  今天一天从耶稣出生的马槽,沿着他从生到死的轨迹,到达他的圣墓,浏览了这个先知的一生,我一个不信教的人也快被洗脑了。</h1> <h1>  耶路撒冷老城古老的建筑尤其是教堂密集,街道狭窄,游人如织,游客大多来自西方,简直挤的跟中国黄金周一样。祥和的表相下,似乎忘了隔离墙,忘了硝烟战火。</h1> <h1>  但是在人群密集的地方,赫然看到荷枪实弹的安保,思绪马上从古老教堂回到现实中的耶路撒冷,回到残酷的现实中。</h1> <h1>  圣诞教堂,位于巴勒斯坦约旦河西岸城市伯利恒,是伯利恒一处主要的基督圣地,传统认为耶稣诞生于此地。这里也是留存至今最古老的基督教堂。</h1><h1> 2012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巴勒斯坦首次成功“申遗”。巴勒斯坦外交部长里亚德·马勒基发表讲话,说伯利恒的古迹正因“以色列占领”、修建隔离墙和犹太人定居点受到威胁,希望国际社会协助巴勒斯坦保护古迹。</h1><h1> 位于伯利恒的圣诞教堂,被认为是自基督教早期以来,经过漫长的风风雨雨和沧桑磨难,仍然得到几乎完好保存的为数寥寥的建筑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h1><h1> 为什么门这么小?一种说法是不让马进,因为耶稣诞生在马槽里。一种说法是所有人进去都要先鞠躬。不知是否确切。</h1><h1> 在圣诞教堂对面与一座清真寺相对不足百米的距离,中间隔着一个和平中心的建筑。正所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不是很有意思,本该和平相处,但是一个和平中心就真的和平了吗?</h1> <h1>  圣诞教堂,凡来到以色列的信徒和游客必到的地方。</h1> <h1>  圣诞教堂与清真寺之间的和平中心。</h1> <h1>  与圣诞教堂相对不足百米的清真寺。</h1><h3></h3> <h1>  圣墓教堂,耶稣墓。基督教主要分为七个教派,他们瓜分了圣墓教堂的各个财产。由于教派纷争厉害,争斗不止,1757年国际仲裁组织判定,以当时争端发生时的范围为永久范围,接近于停火协议。</h1><h1> 教堂内每一钉子、蜡烛、石头都登记在案,分归各个教派所有,还有些是共管区。从教堂正门望去,这个院子是属于希腊东正教的。</h1> <h1>  而通往前院的楼梯属于亚美尼亚教派。关键是楼梯最后一级台阶是属于院子的延伸部分还是楼梯,两派争执从未停止,甚至在1920年有2位教士因此被杀(人们坐着休息的台阶)。</h1> <h1>  教堂外部已是这样,教堂内更是变本加厉,基本整个就是一个抢地盘运动,到目前为止还毫无休止的迹象。各派长年争斗的结果就是圣墓教堂大门的钥匙是掌管在一个阿拉伯望族手中,每天早晨由阿拉伯少年负责打开大门。在耶路撒冷,什么样的神奇都有可能。</h1><p class="ql-block"><br></p><h1> 耶稣墓</h1> <h1>  排着长长的队,目测要排一个多小时,下到墓底去抚摸一下什么东西,我没弄清。在整个上上下下的过程中,拥挤程度绝不亚于北京地铁,很恐怖。</h1><h1> 信教信到这个份上,真是理解不了。我怀疑从来没有人摔下去吗?</h1> <h1>  有许多虔诚的教徒,把信物放在一块大理石上擦拭,然后带回家供奉起来。更多的人则是长时间跪下亲吻这块说是浸透着耶稣的血的石头(画面最近的男人用几块白布反复擦这块石头)。</h1> <h1>  这一天不知走了多少路。</h1> <h1>  一个卖画的犹太老人。</h1> <h1>  穿着民族服装,留着民族发式的犹太年轻人。</h1> <h1>  以色列哭墙。进入哭墙广场需安检,检查人员看到我们问:China?我们回答:Yes China。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China过过过(手势)。</h1><h1> 我们中国人如此有尊严,我们很善良,我们不恐怖,我的国家信誉很好,第一次因为我的国让我如此感动。</h1><h1> 在这里男女通过不同的通道,到达不同的区域,禁止拍照。</h1> <h1>  哭墙的高墙上是一个平台,建有阿克萨清真寺和金顶清真寺,也是历史上被毁的圣殿所在地,很奇怪它属于约旦的地盘,请以色列托管,从这一点就可看出他们的矛盾和争端是错综复杂、有历史渊源的。</h1><h1> 哭墙下边有一个高架梯子直接可进入清真寺,穆斯林每周五的主麻礼拜有从这里上去,因此矛盾就由此产生了。目前为安全起见,梯子被封了,游客和参观者别想上去了。</h1> <h1>  女区,因禁止拍照,没有更近距离,已经很小心谨慎了。</h1> <h1>  男区,因为不能进入男区,人多的地方拍不到。</h1><p class="ql-block"><br></p> <h1>  好几位朋友问哭墙,先回答一下百度上的解释:哭墙又称西墙,是耶路撒冷旧城古代犹太国第二圣殿护墙的一段,也是第二圣殿护墙的仅存遗址,长约50米,高约18米,由大石块筑成。</h1><h1> 犹太教(Judaism)把该墙看作是第一圣地,教徒至该墙必须哀哭,以表示对古神庙的哀悼并期待其恢复。千百年来,流落在世界各个角落的犹太人回到圣城耶路撒冷时,便会来到这面石墙前低声祷告,哭诉流亡之苦,所以被称为“哭墙”。</h1><h1> 对于我们不懂宗教的人来说,更多的理解为,有很多犹太人到这里为他们在战争中失去的亲人祈祷祝福,有很多人趴在墙上哭泣。</h1><p class="ql-block"><br></p> <h1>  人群密集的地方一定有安保出现,有安全感。</h1> <h1>  今天我要回国了,还是我的国更安全更自在。在特拉维夫机场偶遇以色列女兵,她不高的个子,背着巨大的装备包,战争让女孩变得强大。</h1> <h1>  伯利恒的酒店里,有几十面各国国旗,是承认巴勒斯坦的国旗,其中有中国国旗。</h1>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最后的话:祈望和平!<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摄影:青灯</p><p class="ql-block"> 编辑:青灯</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