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一二九师政治部宣传科;家父鲁之沫遗留的书籍{选摘 十六}

鲁夏冰

<p class="ql-block">  最近看了几本刘备耕的书,家父鲁之沫和柯岗、刘备耕、高忛等都是当年在太行山上老战友,所以家许多他们的书。在刘备耕的书序中,和编责后记里都介绍了当年抗日战争时期 129师政治部出版 刊物:《战场报》、《战场画报》、《新生杂志》《抗日战场》、《烈士传》至今不见下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但因抗日战争太行山上条件有限,又是战争年代,刊物保留下来的极少。我也只能根据他提供刊物名称在网上查找,只找到两张《战场报》和几张《战场画报》封面而已。</p> <p class="ql-block">中华民国三十三年九月二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二月三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注1:刘伯承为《战场报》书写了报头,并由熊雪夫等木刻家精心雕刻而成。因为当时师印刷厂(驻在涉县云平乡的黄岩、坪上,离王堡约三十华里)不能制版,木刻成了多功能的武器。</span></p> <p class="ql-block">1943年1月新年创刊号</p> <p class="ql-block">1943年2月刊</p> <p class="ql-block">1943年3月刊</p> <p class="ql-block">1943年4月刊</p> <p class="ql-block">1943年6月刊</p> <p class="ql-block">1943年7月特大号</p> <p class="ql-block">《战场画报》刊载《制止内战》连环画</p> <p class="ql-block">《战场画报》刊载《武蟠战役大胜利》的报道</p> <p class="ql-block">《战场画报》出版的祝贺刘伯承师长五十寿辰专辑</p> <p class="ql-block">左二:欧致富、李雪峰、向守志、 </p><p class="ql-block">右起:李登瀛、刘备耕、王亚朴</p> <p class="ql-block">  这是曾克送给家父的书,柯岗、刘备耕,高忛、王敏昭他们当年都是129师政治部宣传科的,通过他的文章可以看出,当年这批英姿勃发,才华横溢的知识青年为了抗日不畏艰苦、弃笔从戎,投身到这场伟大的卫国战争中去!</p><p class="ql-block"> 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当年他们在太行山上工作的场景。又是报纸又是画报从采访稿到出版他们一共就几个人!可想而知了!</p> <p class="ql-block"><b>  人民会永远记住他</b></p><p class="ql-block"><b> 高帆</b></p><p class="ql-block"> 著名作家柯岗同志离开我们已经几个月了。近日来翻阅他赠给我的五卷本的文集和其他著作,回想我们60年来的交往和友谊,他的英容笑貌,宛然如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  曾克同志几次来电话约稿,要我为他写点儿什么,尽管我眼疾严重,不能执笔,但还是答应了。这些天来,勉力草成了这篇回忆,算是作为纪念,并寄托我的哀思。</p> <p class="ql-block">  我和柯岗是当年烽火太行山结识的战友。初次见面约在1940年初,他刚从八路军129师干部轮训队(他在那里任文化教员)调到师政治部宣传部,地点在漳河畔的王堡。当时宣传部的人员很少,部长是朱光,工作人员有王敏昭、刘备耕、张克刚(柯岗的原名)和我。</p><p class="ql-block"> 柯岗调来主要是办师部的报纸《战场报》。我编战《战场画报》,还负责美术宣传,如画画、照相、写标语等。那时我们都年轻。柯岗是大学生,从延安来到太行,英姿勃勃,才华横溢。他比我大七岁,是我的老大哥(我当时18岁)。我们同睡一个炕头,吃小米饭,只在逢年过节时才能吃上一点面和肉,领回来大家一起动手,或烙饼或包饺子,热热闹闹。在宣传工作之余,我们投入了大生产运动,开荒种地,吃着自种的西红柿和蔬菜,心里格外高兴。</p> <p class="ql-block">  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我们行军打仗,搞军事宣传。在频繁的日寇扫荡和我军反扫荡的斗争环境中,《战场报》的专职人员只有柯岗和王敏昭两人,即当编辑,又当记者。印刷厂只有一个排字班的工人,一部陈旧的手摇四开铅印机,条件十分简陋。一遇敌情,经常转移;反扫荡结束后,又立即恢复出报。他们及时组织和采写了许多稿件,宣传反扫荡作战中的英雄人物和单位,揭露日军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正是柯岗和王敏昭的努力下,《战场报》办得极为出色。贯彻全军办报的方针,积极建立通讯网,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成为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士兵兼统帅的喉舌,受到师部首长的表扬。</p> <p class="ql-block">  抗战胜利后,成立晋冀鲁豫中央局和晋冀鲁豫大军区。1946年4月他调到中央局《人民日报》任编委兼二、三版编辑。解放战争打响后,我们分开了。刘邓大军先后改成为中原野战军和第二野战军。</p><p class="ql-block"> 我作为摄影记者随杨勇率领的第一纵队(后改为第五兵团)从江西、湖南一直打到贵阳。他则作为战地记者跟随王近山率领的第六纵队,参加了巨野、陇海、襄樊等战,后又随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参加淮海、渡江等战役。在这时期,他发表了许多著名的战地通讯,如《铏刀上的血》、《他懂得了为什么》、《红军的妈妈》和有关“王克勤班”的新闻报道。在当时产生了重大影响。</p> <p class="ql-block">  我们都参加了解放大西南的战役。再次相见是1949年12月底。柯岗随二野12军解放西南重镇重庆。这时,他已担任12军宣传部副部长了。不久,我也陪同来华拍电影的苏联工作人员由贵阳抵达重庆老战友在胜利后重逢,自然十分的亲热。自然分外亲热。那时工作也十分忙碌。1950年初,我们都住在嘉陵新村,离两路口很近。重庆的物重庆的物价很低,街旁到处是小吃店。每逢星期日,柯岗和曾克,还有杜宏,我们常从两路口散步到化龙桥,忘不了去吃一种有名的“炖鱼头”,经常是柯岗请客。</p> <p class="ql-block">  1951年初,我从西南军区画报社奉调北京,参加筹办全军性的《解放军画报》。柯岗仍留在重庆,在西南军区政治部文化部搞专业创作。从此我们就分开了。在50年代和60年代,柯岗和曾克夫妇住在四川的成都,我们虽然不在一地,但常有信息往返。曾克来京开文化会,每次都会打电话给我们。我和牛畏赶去看她。有时她也来我们家畅谈各自的情况,心情十分愉快。在这期间,我们得知,柯岗深入川藏高原,创作十分勤奋,硕果累累。他出版了多部散文、报告文学、诗歌和短篇及长篇小说集,如:《风雪高原红花开》。《长着翅膀的朱银马》、《小诗集》、《金桥》、《边疆》。《与曾克合编》、《逐鹿中原》等,成为卓有成就的军旅作家了。</p> <p class="ql-block">  在十年浩劫中,我们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迫害。他刚从“牛棚”中出来,就以顽强的毅力投入了新的创作,如长篇小说《三战陇海》,话剧《针锋相对》(与曾克合写)等。有一段时间,他们住在北京曾克母亲家里,在月坛公园附近,我们经常到她家去。谈论时局和“四人帮”的倒行逆施,发泄胸中的不满和怒火。这只有在相知甚深的战友中间,才能做到毫不设防,敞开心扉,拥有这份宝贵的自由和空间。</p> <p class="ql-block">  粉碎“四人帮”的喜讯,我是从总政小范围内听到传达的。当时心喜若狂,第二天一早就赶到他家里,告诉他们这个好消息,共同分享胜利的喜悦。王镇同志担任文化部长后,柯岗调去任剧本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他殚精竭虑,兢兢业业,为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做了大量工作。</p> <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的春风来了,柯岗青春焕发,心情舒畅。他不顾衰病之躯,争分夺秒,为繁荣我国的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贡献力量。他与曾克合作,先后写作并出版了反映第二野战军执行毛主席伟大战略决策,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电影文学剧本《中央突破》和传奇文学《战犹酣---记刘伯承、邓小平从太行山到大别山》。他与曾克为中国延安文艺学会的工作奔忙着……</p> <p class="ql-block">  现在,柯岗同志永远的走了。他战斗的一生,无愧于一个共产党员的称号,无愧于一个人民作家的称号。他的描写人民军队和人民战争的作品,获得无数读者的喜爱,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柯岗同志,安息吧!人民会永远记住和怀念您的!</p><p class="ql-block">(高 帆 中国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解放军画报社原社长)</p> <p class="ql-block">1942年1月一二九师政治部印</p> <p class="ql-block">一二九师政治部印刷厂用过的印刷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想想很难过,刘备耕叔叔他们到走也没有再看见他们当年出版的《战场报》、《抗日战场》、《战场画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注1:摘自刘备耕《人民是母亲》一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