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四师十团往事录(一)(刘苏编发)

琴岛荷柳

<p>主编:王有才 副主编:李双平</p> <p>《往事录》稿件作者群像</p> <p>编者的话</p><p>《西陲第一团往事录》是老战士们纪念并献给自己英雄团队的书。原四师步兵第十团是一支满载荣誉的英雄团队。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它就被誉为“老虎团”,在解放战争中,它更是战功赫赫,《保卫延安》这部文学名著就是作家杜鹏程随十团南征北战之后,以十团为原型创作出的。在解放新疆时,十团名列进疆大军编制序列第一,进驻南疆重镇喀什后,十团又直插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仑山等战略要地,在最高、最险、最冷的冰峰雪岭上构筑起新中国最早的高原边防线。1953年整编,二军四师全师整编为十团,使十团更成为驻疆野战部队编制序列中的第一支劲旅。1960年,十团赴西藏阿里平叛剿匪,全歼叛匪,获军区授赠“平叛劲旅”光荣称号。1962年,十团赴中印边境参加自卫反击作战,战绩卓著,涌现了继抗美援朝之后,新中国最著名的特级战斗英雄罗光燮,新疆军区最重大的先进典型“喀喇昆仑硬八连。“文革”最动荡时期,十团奉命开赴乌鲁木齐执行任务,稳定了首府形势进而使全疆乱局得以控制。1976年,十团在总参导演的“7601″重大演习中担任主演部队,出色完成核心演习任务,受到总部首长高度赞扬。在新疆解放的三十年间,十团在保卫和建设边疆的伟大事业中作出令人称颂的突出贡献,是新疆名声最响、最具代表性的战斗团队,加之为驻疆部队编制排序之首,故被誉为“西陲第一团”。</p> <p>二十世纪末期,随着军队现代化和军事变革的深入,十团建制于1998年从我军序列中撤销。十团在正式撤编那一天,举行了庄严的向军旗告别仪式,降下军旗的那一刻,全团指战员无不热泪盈眶,有的甚至恸哭失声,应邀出席仪式的驻地领导和旁观的各族群众也为之动容,纷纷落泪。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十团老战士闻讯后,在多地举办了话别老团队的聚会,聚会上老兵们举着酒杯流着眼泪,有的话未出而泪先流,有的泣不成声,有的抱作一团,哭声一片,酒水伴泪水齐飞,告别与纪念同声。</p><p>十团,这支英雄团队从此成为历史,成为新中国西陲军事史上重要并光彩夺目的组成部分,也从此成为十团所有老战士的梦境。</p><p>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文史委近几年设立了“叙述新疆”史料征集专题,以“时光流转,抢救史料,流传后世”为主旨,组织各族各</p><p>界各领城退休年长者,作为历史事件当事人见证者,将亲历亲见亲闻记录下来,留作历史。在新疆的十团老战士们,认为十团的光荣历史应当载入史册,而老兵们已步入晚境,再拖延几年,能动笔者会日渐寥落,时不我待,须抓紧记录,于是积极响应,在文史委与本书编委会组织领导下,又动员联络内地各省战友,共同拿起笔来,撰写回忆记录下他们梦魂牵绕的那些烟云往事。</p><p>参与撰写的十团退休老战士们多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入伍,他们年龄多在六十来岁,或七十岁,记忆清晰,尚能动笔,更早入伍的战友相对年事已高,大多已不便动笔,故本书内容大致在动笔者所亲历过的六七十年代。此期间,中国经历了“文革”,部队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在“反修”战备保卫边疆和稳定社会局势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这是书中的重要内容,从史料角度看,这些年代及内容尤显得珍黄重要。</p><p>书中作者基本来自十团,从士兵、班排连长到营长团长和各级政工干部,以及团队的各专业兵种,涵盖了那个年代在十团从军的各年度入伍、遍及全国约十个省市之多的兵员成分,考虑到战时部队作战与友邻不可分割,与驻地人民亲如一家的密切关系这一因素,为增强真实性及丰富性,我们特意增加了来自友邻部队十四医院、120部队及地方群众的少数几篇文章。另外,本书还有曾任十团团长、政委,后来任四师师长,政治部主任,再往后还升任将军的几位作者,也有出</p><p>自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就享誉全疆的重大先进典型人物的文章,更有抗战时期入伍现已年届九旬的十团革命老前辈执笔撰文。这使本书具</p><p>有了相当的广泛性和代表性,从本书反映的年代到今天,已经过去了四五十年,多少往事已随烟</p><p>云消散,被岁月风化,而有些往事,却历久弥新,反倒在记忆中更加清晰凸显,不断在梦境里浮现,这是被岁月、时代与记忆淘洗、筛选、过滤积淀之后的往事中的精华,它们或重大,或非凡,或独特,或深刻或刻骨铭心,或难以磨灭,或影响一生,或生死攸关,或为转折关头或为惊魂时刻,也或生动至今世难忘,也或有趣至跨越时空。老战士们提起笔来,蜂拥而来的便是这样的往事精华,撰写内容就这样被岁月作了精挑优选,也可以说,作者已经为这本书写什么内容作了几十年的选择。这样的内容其价值与意义,无疑是最为珍贵,最值得阅读的。而这些内容也都是老战士们亲历亲见亲闻,因真实,因切身,因真情实感,因在心里珍藏发酵几十年,故而,提笔落墨,便有无限情愫随笔端泄下,随文字流淌,真挚与深情自不待言,这样的文字有质感,有深度,有温度,有窖藏老酒的情感浓度。而饱蘸深情的文字,会使逐渐固化的历史鲜活灵动,读来感人心怀。同时,提笔撰文的老战士,大多是具有一定文字能力的,又经文史专家指点,专业作家主编,文稿整体质量应该是此类文本中属上乘者,真实、准确、生动、流畅是其基本品格。</p><p>盛世修史,当前正值盛世,本书的编撰于新疆历史,于已经远去的西陲第一团”是一件立功树德的好事,同时它对于部队弘扬光荣传统,对社会年青一代的思想教育而言,也是一本难得的宝贵教材。如今,用艺术作品影响教育人显得尤为重要、有效,这本文史书因上述优秀基因,也为艺术工作者以此为素材,改编各类艺术作品,提供了甚好的原创基础文本。</p><p>让我们记住在边疆大地上留下光辉足迹的,已经远去的“西陲第一团”。</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摘编者注:2020年,撤编22年之久的十团,恢复了编制,重续十团的光荣历史!</b></p> <p>抗日老战士周旭民,本篇著有《“老虎团”抗日战斗录》</p> <p>韩贵良,原四师师长,本书中著有《非常年代大事略记》</p> <p>洪中栋,原四师政治部主任</p> <p><b> 一支战斗部队的“年轮”</b></p><p><b> 洪中栋</b></p><p>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四师步兵第十团,是具有光荣战史的英雄部队。1937年10月诞生到1998年8月撤销番号、三营与坦克团合编组建四师装甲团,经历了六十一年的风雨历程。一个“花甲”的蹉跎岁月,“年轮”清晰、步伐铿锵、战功卓著、英雄辈出,为共和国的诞生和建设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矣”。</p><p>一、诞生和沿革</p><p>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卢沟桥事变”,三十万侵略军向东北、华北进犯。</p> <p>为了拯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中国共产党发告宣言,号召各党派、各阶层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致抵抗日寇的侵略,提出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并将“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山西前线作战。</p><p>我党在山西成立了“牺盟会”,陆续建立了“民训干部团”。“军政训练班”和十个“国民兵军官教导困”等。在此基础上组建了四个“山西青年抗日决死纵队”(简称新军),决死二纵队下辖四、五、六团和游击三团。十团是当时的第五团。</p><p>五团是党派廖井丹任政委、钟人仿任团长,率几十名红军干部,以国民兵军</p><p>官教导团一部为骨干,合并晋西南几个游击队组成,于1937年10月1日在山西洪洞县韩家庄宣告成立,下辖四个营,两千七百多人。</p><p>1940年11月,游击三团、四团编入第五团。1942年9月,五团改为晋绥军区八分区五支队。1945年9月,五支队整编为晋绥野战军吕梁军区十三团;同年11月,改为晋绥军区独立第四旅十三团;1946年11月14日改为晋绥野战军第纵队独四旅十三团;1947年3月改番号为西北野战军二纵队独四旅十三团;1948年1月,十三团改为独四旅第十团;1949年1月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军四师</p><p>第十团。</p><p>全国解放后,于1952年10月,四师原十一团编入十团;1953年,党中央中央军委颁布新疆部队整编转业命令。1月13日在莎车县,原四师十二团、独立</p><p>骑兵团一部又编入十团。</p><p>这里要把原十一团、十二团的情况交待一下:</p><p>原十一团是1938年11月12日,在山西汾阳县宋家庄由洪洞、赵城、蒲城、</p><p>孝义几个县游击队组建的八路军一一五师陈士渠支队三大队;1940年2月,三大队改为一一五师独立洪赵支队;1942年改为一一五师洪赵支队,不久改番号为绥军区独立十四团;1945年11月,改为晋绥野战军第二纵队独四旅十四团,1947年3月,编为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独四旅十四团;1949年10月,改番号为军四师十一团。</p><p>原十二团是吕梁山区一支叫六支队的部队,1944年9月,在汾阳县头道川崖</p><p>头村,将文水县大队二区、七区基干队,汾阳县五区、六区基干队和游击大队、蒋三游击队编入六支队,更名为“新六支队”。同年11月,部队转战交城后,交城县游击三大队、晋綏军区警备旅一团两个连编入新六支队;1945年9月,改</p> <p>番号为晋绥军区独立十二团;同年11月,改为晋绥野战军二纵队独四旅十二团;1947年3月,改为西北野战军二纵队独四旅十二团;1949年1月,整编为二军四师十二团。</p><p>整编后,十团组建的情况是:</p><p>司、政、后机关以十团为主,编入十一团、十二团机关部分人员组成。一营以十团为主编成:二营以十二团为主编成:三营以十一团为主编成。团直属队以十一团、十二团为主编成。</p><p>几十年间,十团曾有十六次扩鳊、缩编、整编,先后编入了五个团队,二十一支游击队。1978年,改为摩托化步兵团。1998年8月撒销番号,三营和坦克团组建四师装甲团。</p><p>二、八年抗日图存亡</p><p>八年抗战时期,十团健儿们在党的领导下,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活跃于黄河以东,汾河两岸,同蒲铁路两侧,辗转于吕梁山区,在晋西南,晋中平原和</p><p>晋西北地区反扫荡、端炮楼、拔据点、反蚕食、打游击、护送党的干部往返延安、迎接中外记者团等等,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为巩固晋綏八分区抗日革命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p><p>1937年12月23日,十团奉命在同蒲铁路一处窄峽地段设伏,炸毁一列日寇军车,毙伤日寇百余名,缴获大批武器、弹药、给养,使敌人的交通中断半月。</p><p>1938年1月的一天,十团在山西灵石县韩信岭设伏,派出六连与日寇接触诱敌进入埋伏圈,同志们居高临下一齐开火,手榴弹、炸药包、山石巨木一齐砸向敌人。打到黄昏,残敌留下二百多具尸体逃跑了。</p><p>1938年10月,日寇在晋西南发动第一次大扫荡。十团侦得敌人在罗汉镇宿营。深夜,全团包围了该敌,在敌人熟睡之际发起猛攻,激战几小时,五百多日被歼。晋绥军区通报嘉奖说:“首创了反扫荡杀敌之壮举。”人民群众称颂十团是“老虎团”:“老虎团,雄赳赳,勾子军,灰溜溜,小日本吓破了胆,穷苦百姓笑开颜。</p><p>1939年冬,蒋介石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阎锡山策动了“晋西事变”。我军被迫自卫还击。1940年1月中旬的一天,十团奉命袭击了驻守在静乐的阎顽军教</p> <p>二旅,歼敌千余人。击毙阎顽第四专员长官兼旅长薛文教,“创造了晋西北反顽斗争胜利的先例”。</p><p>1944年6月下旬的一天,四连二排在汾阳至离石的公路上执行破袭任务,突然被三百多敌人包围。排长任德胜带战士孔秀林抢占附近驴蹄山一个山头吸引敌人,掩护同志们突出包围。他身中数弹滚下山坡昏死过去。苏醒后带着重伤找回</p><p>了连队,成为晋绥边区有名的战斗英雄。八分区把四连命名为“任德胜连”;马烽在《十绣英雄榜》的长诗中写道:十绣任德胜,战斗的英雄十几岁小张飞,打仗真英勇。”</p><p>三、三载征战求解放</p><p>解放战争时期,十团响应党和毛主席“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号召,参加了伟大的解放战争。1947年3月,十团西渡黄河参加保卫延安、解放大西北</p><p>的战役、战斗。三年转战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区;从中条山打到黄土高原,从八百里秦川打到青海湖畔,先后四渡黄河,数渡泾、渭、洮等三十四条大小河流,翻越风雪祁连山等天然屏障,穿越大沙漠,徒步跋涉进新</p><p>疆,往返征战五万里。</p><p>日本投降了,人民渴望和平。但国民党、蒋介石却把全国人民推进了内战的火坑。在西北,蒋军胡宗南部拥有三十四个旅,二十三万人马向延安进犯。而我军在陕甘宁边区只有主力两万多人。在党和毛主席的英明指挥下,与十倍于我之敌作战,以少胜多,战胜了敌人。</p><p>十团在二纵编成内与敌战斗。参加了“三战三捷”。1947年3月15日,毛主席指挥我军在青化砭设下口袋阵,十团担任在房家桥“扎口袋”的任务,截断了敌人退路,同参战部队一道经过1小时40分钟激战,歼胡宗南三十一旅旅长李纪云以下两千九百余人。接着于4月14日,参加了羊马河歼敌一三五旅,毙伤、俘虏敌旅长麦宗禹以下四千九百余人的战斗。</p><p>蟠龙镇是敌一个重要的补给点,囤积了大量武器、弹药、给养,由敌一六七</p><p>旅把守。在5月2日~4日的蟠龙战斗中,十团担负攻占重要阵地积玉峁的任</p><p>务。2日,三营首先用排子枪击落一架低空俯冲的敌机,鼓舞了士气。3日凌晨4时,四、五、六连发起猛烈攻击,但数攻不克;苦战到15时在纵队猛烈炮火轰击下,二营趁烟雾弥漫之际突入外壕,搭人梯越过外壕内壁,消灭了敌投弹组,</p> <p>打退敌反冲锋后,攻入敌大碉堡。八连猛打猛冲,攻下第二道主阵地苦莱梁;二营、三营击退敌三次反扑,攻占了积玉峁。经大部队激战,于24时攻克蟠龙镇,敌6700人被全歼。战斗中,战斗英雄、六连战士王老虎捡起投回三颗敌人投来的手榴弹,跳到一“王八窝”上将手榴弹塞了进去,跑出三个敌人都被他击毙,他先后投出七十多枚手榴弹,杀伤了大量敌人。八连班长杨春喜顺着电话线,摸到敌旅部窑洞顶上,他灵机一动高喊:“一营占领阵地,二营包围院子,其余部队跟我来!”带全班冲进院子,迫使敌人缴械投降,活捉了敌一六七旅旅长李昆岗、副旅长涂建、参谋长柳雷春等以下许多将校军官。</p><p>1947年10月二纵队攻打宜川城。宜川是胡宗南封锁我陕甘宁边区的一个重要战略要点。城西南的七郎山是控制该城的主要阵地,敌有重兵防守,有严密的防御阵地,暗堡林立,地雷密布。纵队将攻占七郎山的任务交给十团,司令员王震亲临指挥。10月21日拂晓发起攻击,但攻击受阻,伤亡很大;司令员王震夺过战士手中机枪向阵地冲,团领导拉下司令员,指战员受到极大鼓舞、激励。拼死攻击,突击队登上三层陡壁,出现在敌侧翼,突破了阵地。指导员连德合冲锋中右小腿被子弹打断,鲜血直流,连队干部只剩他一人,他咬牙爬上斜坡,爬过梯子指挥只剩的两个班战士们冲上山头,占领了七郎山,为夺取宜川城创造了条件。大部队打下了宜川城。王震司令员将“宜川战斗第一功”锦旗授予十团,给特等功臣连德合颁发了“众英之冠”奖旗和金质奖章。</p><p>1948年12月永丰镇战斗中,西野二纵包围了驻永丰镇的敌七十六军</p><p>万五千人。11月27日,各部队扫清了外围据点,发起了战役总攻。十团部队猛打猛冲,八连抓了二百多俘虏,首先告捷;四连冲进敌军部指挥部院子,一阵射击、投弹,打的敌人晕头转向,战斗英雄、副连长杜立海带战士冲进一个窑洞,活捉了敌七十六军军长李日基,二十师师长吴永烈、二十四师师长于厚之等十几名将校军官,这次战役共歼敌一万五千余。</p><p>四、半个世纪保边疆</p><p>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十团屯垦戍边数十载,参加了三年大生产运动,执行过</p><p>守卡、阿里平叛、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三支两军”“7601”原子条件下实兵演习等任务。</p><p>三年大生产中,十团开荒八万亩,生产粮食一千多万斤,棉花六十万斤,油</p> <p>料五十万斤,蔬菜四百五十万斤,养的牛、羊、猪、鸡、鸭等人均两头(只),还建起了木工、铁工、织布、油醋坊,自己动手,丰衣足食。</p><p>保卫国防是我军进疆后的重要任务。1950年3月,十团派一个加强排驻叶城通往印、巴的边卡巴扎大拉。8月,又派160名千部战士组成的加强连,进驻蒲犁、红其拉甫、民切克、罗布盖子、大石壁等边防要点守卡,至1952年3月归建。1953年5月,八连上喀喇昆仑山执行守卡任务,历时一年;在康西洼、铁隆滩、黑卡、巴扎大拉等哨卡,保卫祖国边防。</p><p>1960年6月~10月,十团开赴西藏高原,参加阿里地区平叛战斗。五个月转战帕米尔、喜马拉雅山十六万平方公里广袤地域,进行荣乐、素尔安等大小战斗二十八次,歼敌三千七百余,平息了匪患。完成了日土、革吉、改则三县的民主改革,成为“平叛劲旅”。</p><p>1962年十团三营、团直部分分队上喀喇昆仑参加中印边境反击作战。10月20日战斗打响后,三营部队英勇作战,一举攻占了印军设在加勒万河谷两岸的入侵据点,并将5300和5900高地守敌歼灭。11月18日,边防四连攻占敌27号据点,十团工兵连二班配属该连在敌据点前地雷区开辟通路;四班长高成雄与新战士罗光燮等四名战友为一个爆破组。在炸开一段雷区时四班长踩响地雷倒下,另两名战友也负了重伤;连队攻击时间已到,所有人都在看着罗光燮。他双手握爆破筒向前,不料踩上地雷,左小腿被炸掉,爆破筒滚出好远,他倒地后向前爬时右手臂又被炸掉,这时,他猛然向雷区滚去,地雷被触压接连爆炸……边四连官</p><p>兵踏着罗光燮用血肉之躯开辟的通路冲上据点,全歼了入侵印军。战后国防部授予罗光燮“战斗英雄”称号。</p><p>十年“文革”时期,十团执行了“三支两军”等任务。在西起伊犁河畔到哈密鄯善,北到石河子,南到塔里木沙漠的若羌县的广大地区,维护社会稳</p><p>定,保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安定的生活。</p><p>1976年6月~10月,十团司、政、后机关一部25人,一营、团直通信连迫击炮连、特务连、卫生队一部,计八百多人,到大漠荒原罗布泊核试验基地,</p><p>参加了我军建军史上第一次在原子弹实爆条件下的实兵军事演习(即70601演习)。那里的条件十分艰苦,用水靠水车从70公里外拉运;七八月帐蓬内温度四十度以上,室外温度六七十度,到处热浪滚滚,火烧火燎。但为了演习的需要,官兵们整天要戴着防毒面具工作、学习、生活,进行适应性锻炼、训练,期</p> <p>间,先后进行师、团级合练二十一次,诸兵种的合练十一次……9月26日13点30分,三万吨级当量的原子弹在高空650米处爆炸,14点阳屏岗战斗”打响,十团720名官兵穿戴着防毒面具、防毒衣、防毒手套、防毒靴进入原子爆区完成各种演习的战术、技术动作。官兵在核辐射沾染区内停留2小时25分钟,出色完成了任务,为我军未来在使用原子武器的情况下作战,摸索、总结出了宝贵的经验。受到总部的表彰。</p><p>几十年里,十团官兵无数次地执行战备训练、国防施工、营房自建、抢险救灾和数不清的急、难、险、重任务,为保卫祖国,建设边疆做出了贡献。</p><p>十团这支战斗部队人才济济,英雄辈出,涌现出数不清的英雄模范。如英勇善战的“任德胜连”“晋绥八分区模范连”“钢铁连队”“五战五捷第二连”“喀喇昆仑硬八连”;特等战斗英雄任德胜、王老虎、杜立海、彭清云;特等模范范少通、蒋耀全;英雄指导员张铿、连德合;英勇善战的连长王补厚、温光生;英雄营长赵连祥;战斗英雄罗光燮,雷锋式的干部王成帮;爱兵模范王东喜…有两万余官兵血洒疆场,壮烈牺牲,用鲜血生命创造了可歌可泣、气壮山河的英雄壮举。</p><p>由于篇幅限制,只写了十团粗略的“年轮”,记述了不同时期一些片段。其实即便是天下树木全作笔,也写不完前辈英雄事,蘸干五湖三江水,也书不尽英烈爱国情!</p><p>历史是往事、是记忆、是脚印。十团的战史,是这支从战火硝烟中一路走来的英雄部队的记录、年轮、丰碑。它打有时代的烙印,留有战火硝烟的苦味,存有将士们的艰辛、血汗,还记载有一批批英雄儿女那视死如归、气壮山河的豪迈</p><p>气概和鲜活的生命。记住它,不要忘记、“背叛”;想着它,不要让历史的尘埃掩埋;发扬光大它,让它永远放射出球夺目的光辉!</p><p>说明:此团史为洪中栋于1978年至1979年带领团史小组调查整理后编写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四师又组织专人对十团团史进行了再次调查整理,将十团诞生时间追溯至红军时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