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援:周总理——西花厅孩子永远怀念您!

华山穹剑

<h3><strong>导语</strong>:今天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诞辰123周年,全国人民格外怀念自己的好总理。</h3></br><h3><strong> </strong></h3></br><h3>在怀念的人群中有这么一批特殊的小群体,他们是周恩来总理身边工作人员的孩子们,这是一群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孩子,他们都是总理身边的秘书、警卫、护士、司机、厨师的孩子们,他们又是一群不一般的孩子们。</h3></br><h3>因为他们沐浴过周伯伯、邓妈妈慈父慈母般的关爱,他们接受过周伯伯、邓妈妈亲人般的教诲,他们亲眼目睹过周伯伯、邓妈妈的辛劳,他们也亲身体会到周伯伯、邓妈妈的平易近人,感悟到伟人的人间大爱。因此,他们又是幸运而幸福的一代。</h3></br><h3>我父亲曾经兼任过总理办公室副主任,因此,我们兄弟们也与周伯伯、邓妈妈有过近距离的接触。</h3></br><h3> <h3>周伯伯曾经组织我们这些孩子们打乒乓球,组织我们玩游戏。周伯伯和邓妈妈因为革命的需要,他们没有孩子,但他们把这种父爱、母爱都浸透在对身边工作人员的孩子们的身上、倾注在烈士的遗孤和全国的青少年身上,他们的爱才是不似亲人而远胜亲人的大爱、博爱!</h3></br><h3>今天,我推荐一篇好友马丹妮的文章,她的文章朴实无华,但情真意切,字字句句都记录了真实的事、真实的情、真实的爱,抒发了我们对周伯伯、邓妈妈无限的崇敬和怀念。</h3></br><h3>从另外一个角度让我们了解了可亲可敬的周总理,我们也以这种形式纪念人民的好总理!</h3></br><h3> <h3><strong>西花厅:</strong></h3></br><h3><strong>有我美好的记忆</strong></h3></br> <h3><strong>——纪念周总理诞辰123周年</strong></h3></br> <h3><strong>作者:丹妮视觉</strong></h3></br><h3>听爸爸说,他是1950年1月从大连市委调到周伯伯(西花厅工作人员的孩子管周总理都叫周伯伯)身边工作,任周伯伯办公室外事秘书。很快,妈妈和哥哥也来到北京,住进了西花厅。</h3></br><h3>一年多后,妈妈在中南海门诊部生下了我。在我上初中的时候,爸爸调到国务院外办陈老总(陈毅副总理)那儿工作。一晃离开西花厅50多年了,可西花厅留给我童年的记忆,还是那么美好,那么清晰。</h3></br><h3>妈妈生下我时,爸爸刚好随周伯伯到莫斯科出差。在吃晚饭的时候,爸爸接到中国驻苏使馆打来的电话:“北京来电话了,你爱人生了,是个女孩,取名叫丹妮!”爸爸激动地立刻把这一喜讯告诉了大家。</h3></br><h3> <h3>周伯伯笑着举起酒杯,高兴地说:“马列(我爸爸的名字)有女儿了,偕苏联女英雄卓娅丹娘的音,取名叫丹妮,这个名字起得好。来,让我们为小丹妮干杯!”从那时起,我就成为西花厅这个温暖大家庭中的一名新成员了。</h3></br><h3>在西花厅的院子里,伴随我的常常是假山石上的小蜗牛、树林里的布谷鸟、路灯下的小壁虎、水池中的小金鱼……但我却有一般孩子享受不到的幸福童年。</h3></br><h3> 周总理、邓颖超与孩子们在一起<h3><strong> 一、在周伯伯家吃窝头</strong></h3></br> <h3>一次周末的傍晚,爸爸忘了给我留饭票,肚子饿得不行,我去敲爸爸办公室的门(办公室在周伯伯家的西厢房)。也许是院子太安静,惊动了北房的邓妈妈,她出来向我打招呼:“小丹妮,别敲了,你爸爸出去办事了,过来,跟我和周伯伯一起吃晚饭。”</h3></br><h3>我蹦蹦跳跳地跑过去,心想,和周伯伯、邓妈妈吃饭,一定可以解馋喽。结果服务员端上来两小碟炒青菜,一盆汤,主食是一碟小窝头。我傻眼了,在一国总理的家,还是要吃窝头。</h3></br><h3>邓妈妈给我夹菜,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儿,问我学校的伙食怎么样。我说在学校经常给窝头,大家宁可饿着肚子也不愿意吃。听我说到这儿,周伯伯安慰我:今晚没什么好吃的,一会儿吃点儿水果吧。</h3></br><h3> <h3>周伯伯在生活上十分简朴,这是众所周知,何况当时国家正处在三年经济极度困难时期,老百姓普遍得不到温饱,作为心系百姓的周伯伯,与人民同甘苦、共患难,降低自己的伙食标准是很自然的事了。</h3></br><h3>好在西花厅院子里有梨树、海棠。邓妈妈那儿有了什么好吃的水果,不是送给我们点儿,就是让我们到她家去吃。秋天我们每家都会分到很多的海棠。</h3></br><h3> 1952年夏天,周恩来夫妇带侄子侄女在颐和园</h3></br><h3><strong>二、周伯伯带我看演出</strong></h3></br> 1958年周恩来与儿童合影</h3></br><h3> “文化大革命”以前,每逢周末,国务院小礼堂一般都有电影或演出。有时在其他剧场,周伯伯审查节目或陪外国领导人观看演出时,如果爸爸有事,顾不上管我,一般会有总理办公室的叔叔带上我一起去看。</h3></br><h3>在钓鱼台,跟毛主席和周伯伯看过京剧《杜十娘》,在人民大会堂看过大型歌舞《东方红》,在天桥剧场看过《宝莲灯》等。每逢过春节,还在中南海怀仁堂和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一起观看杂技、曲艺等节目。<br></br></h3></br><h3>记得有一年的建军节,周伯伯带我一起到军事博物馆参加军民联欢活动。期间,周伯伯会见解放军代表和演出人员,我看完节目就靠在黑色吉姆轿车旁边等伯伯出来。一位警察走过来,让我离开汽车。我就告诉他,是周伯伯带我来的,我在等他一起回家。</h3></br><h3>跟伯伯一起坐车,从国务院西门到军事博物馆,看不到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没有警车开道,也没有众人在军博门口等候迎接。与周伯伯在一起出去,也不感到什么紧张,周伯伯总是那么慈祥,就好像他带着自己的孩子出去一样。</h3></br><h3> <h3>和周伯伯一起看演出,许多节目的情节已经印象不深了,但在脑海里依旧可以清楚地回想起每次会场的气氛。</h3></br><h3>当周伯伯到场入座或精湛的表演落下帷幕离开剧场时,全场宾客和演员会自动长时间地鼓掌,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周伯伯的身上,久久不愿离去。<br></br></h3></br><h3>周伯伯总是微笑着向大家挥手致意。这时,我这个坐在后排座位上的小女孩儿,可以强烈地感受到所有的人对周伯伯的一种敬意和深深的爱。</h3></br><h3> 1952年,周恩来和邓颖超同任弼时夫人陈琮英及孩子们在一起<h3><strong>三、规定的东西要遵守</strong></h3></br> 1958年周恩来与小朋友合影<h3>记得有一年放暑假前夕,老师告诉我:考试完赶快回家,你爸到北戴河出差要带你去。我高兴极了,跑到爸爸面前,问他什么时候走。可他告诉我,原来打算带你们去北戴河,但考虑到影响,不能带小孩去了。我一听眼泪都掉出来了。</h3></br><h3>正说着呢,邓妈妈走到我身边,对我说:我们商量了,都不带小孩儿去,如果我们带你们去,别的部门也会跟着做,这样会给会议增加许多麻烦。总理办公室要起模范作用,遵守纪律,先从我们自己做起。<br></br></h3></br><h3>有一年国庆节,爸爸给了我一张红色的到观礼台观看焰火和联欢的票,嘱咐我不要上观礼台,就在广场上看看就行了。我在广场上转了转,感到没有什么意思,焰火没放完时就跑回来了。走到西花厅院门口,刚好碰到邓妈妈出来散步。我告诉她,爸不让我上观礼台,什么都没看好。</h3></br><h3>她亲切地拉着我的手,边聊边走,带我来到中南海的湖边,坐在长椅上,望着天安门广场上空,升起的一串串美丽的焰火。</h3></br><h3>对我说:你看,湖面上的礼花倒影,多漂亮啊,比在广场上看好多了!你应该了解,一些规定的东西,是要遵守的。有些活动我们就不能去,像今天晚上,你周伯伯也不让我上天安门城楼,咱们俩都一样。</h3></br><h3> <h3>1963年周恩来抱着保健护士郑淑芸的儿子刚刚</h3></br><h3><strong>四、我对周伯伯的小歉意</strong></h3></br> <h3>周恩来、邓颖超与保健护士郑淑芸的儿子刚刚</h3></br><h3>小时候家里有一辆小自行车,有一次我骑着出去兜风,刚出西花厅小院的大门,顺坡直下,看见周伯伯的汽车开回来,心里一紧张,忘了捏闸,朝着周伯伯的车撞过去,司机老杨伯伯来了个急刹车。</h3></br><h3>我的车倒在伯伯的车前,我急忙扶起车站到路旁,心里砰砰直跳,害怕地看着坐在后排座上的周伯伯。周伯伯摇下玻璃,笑着跟我摆手,嘱咐我:小丹妮,慢点儿骑,要注意安全啊!</h3></br><h3>26届世界兵乓球锦标赛之后,我参加了北京市青少年兵乓球比赛,得了第五名,高兴地把得奖的拍子送给周伯伯看。有一天,他让我和他一起打兵乓球。当时我很紧张,把球打得东一个西一个的,没有跟伯伯打好,没有起到让伯伯休息锻炼的作用。</h3></br><h3>要是平时自己打着玩玩,打不好也就算了。可谁都知道,周伯伯日理万机,是最忙、最累的人了。</h3></br><h3>听爸爸说,周伯伯每天早晨第一办公室就是厕所,常常几个秘书叔叔在伯伯如厕的时候,向他请示紧急问题。每每想到这些,我心里总是感到对伯伯有歉意。</h3></br><h3> <h3>1958年周恩来邓颖超夫妇和郭沫若一家在一起</h3></br><h3><strong>五、周伯伯问我电影怎么样</strong></h3></br> <h3>1959年周恩来、邓小平和蔡畅在人民大会堂庆祝“六一”儿童节。</h3></br><h3>伯伯总是愿意从各个方面听取意见,注重了解情况。大概是1965年的一个夏末初秋的夜晚。我跟着周伯伯到隔壁国务院办公厅看电影《早春二月》。</h3></br><h3>看完电影周伯伯拉着我的手,在回西花厅的路上轻声地问我,你看了这部电影,感觉怎么样?我不知道当时这部电影已在内部遭到批判,有着文革狂风暴雨来临之前的背景,就说“我觉得挺好看的,那个叔叔(萧涧秋)很善良,热心帮助穷人,后来还参加革命了。”</h3></br><h3>伯伯听了沉默不语,那时我也就是个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吧。</h3></br><h3>这倒让我想起,我后来问过爸爸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伯伯会问我的看法。爸爸说这是周伯伯的思维习惯。</h3></br><h3>遇到事情,周伯伯总爱鼓励秘书们先提意见,找部长们开会研究工作,更是先倾听大家的意见,然后把大家的好意见集中起来,其实里面有许多是他的意见,他总是爱表扬说出不同意见的人,让开会的同志感到自己的意见得到重视、得到采纳。</h3></br><h3>集思广益是他的思维习惯和工作作风,充分体现了他对人的尊重、对各种不同观点的尊重。正因为他的这种民主作风,自然就赢得了各行各界、上上下下所有人的尊重与爱戴,碰到任何困难,大家都全力以赴,哪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呢!</h3></br><h3> 1960年,周恩来、邓颖超在海南岛参观华侨农场</h3></br><h3><strong>六、周伯伯关心我的进步成长</strong></h3></br> <h3>“文化大革命”后期,周伯伯病重,住进了305医院。我们打电话给邓妈妈,想去看望周伯伯。邓妈妈回话说,中央有规定,一律不准到医院探视。我和哥哥回到西花厅看望邓妈妈,请邓妈妈转达我们对周伯伯的问候。</h3></br><h3>邓妈妈问起我在部队的情况,我说我在机场气象台工作,宿舍离跑道很近,每次夜航飞机起飞时,宿舍的玻璃都震动,睡不好觉。</h3></br><h3>邓妈妈听后对我说:“气象工作很重要,保障飞行员的安全,人命关天呀。不要嫌部队艰苦,要好好锻炼自己。我和你伯伯睡觉的房间与大马路一墙之隔,公共汽车、电车到站后的启动声、喇叭声,我们都听得很清楚,睡觉也很吵,不也住了几十年吗。”</h3></br><h3>听了邓妈妈的话,在几年的军营生活中,我主动锻炼自己,把自己的进步写信向邓妈妈汇报。瘦小的我,插秧、打稻、烧砖和军训拉练,泥一把,汗一把的,和男战士们较着劲地干。</h3></br><h3>战友们说:“小马虽是干部的孩子,可有些方面比我们农家子弟还能吃苦。”听了这话,我表面很平静,内心确很激动,谁又知道,我进步的动力是来自西花厅邓妈妈的一席话呢。</h3></br><h3> 1956年4月,周恩来同侄女周秉建等在西花厅合影</h3></br><h3>周伯伯、邓妈妈对每个工作人员的孩子都很关心,关心每个孩子的生活,关心每个孩子的成长。</h3></br><h3>在周伯伯诞辰123周年的日子里,西花厅的孩子们都会回忆起一些难忘的、幸福的往事。 </h3></br><h3><strong> </strong></h3></br><h3><strong>周伯伯、邓妈妈:西花厅的孩子永远想念您们!</strong></h3></br><h3><strong>华山穹剑——时政分析、军情解读、国际纵横、历史回眸,国人关注的微信大号,每日将提供您喜爱的精品荟萃。</strong></h3></br><h3><strong>【敬请关注公众号:华山穹剑】</strong></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cO2sAfSjw4Eb4lrP2qck1w"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