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77年2月,我在北京大兴县红星公社瀛海分场同心庄大队结束近三年的插队生活,来到北京大学数学系报到,成为数学系数学专业的一名学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们本应该1976年9月入学,那年全国只有北大和清华的76级大学生推迟到1977年2月入学,据说是因为揭批“梁效”,即两校写作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入学后,我们马上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作为最后一届“工农兵大学生”,我们赶上了粉碎“四人帮”以及拨乱反正的大好时机,数学系丁石孙主任(后成为北大校长)为我们安排了紧张有序的学习内容:教学要求逐渐规范,每门课都有严格的考试,努力使不同基础的同学都有提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 <p class="ql-block"> 毕业后工作几十年,同学中有好多位具有教授、研究员等高级职称,还有几位留学海外成绩斐然,大多数同学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显著成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入学后北大体育部组织了一次新生运动会,我报名参加400米赛跑居然得了第二名,竟被选拔进入北大田径队。由于我在北京十二中上高中时练过跨栏,有些基础,被选进“短跨”组,专项练习400米栏,兼110米栏。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当时北京高校田径运动人才济济,北大、清华和钢院稳居前三名,后面北航、北理工、北师大等田径强校虎视眈眈前三的位置。每年春季的高校田径运动会就是各校争霸的战场,经常是半分之差就能定乾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走出北大图书馆(左)</p> <p class="ql-block"> 那时各校领导都非常重视本校在运动会上的排名,极为重视运动员的选拔、训练和比赛,运动场内外的竞争极为激烈。北大作为百年名校,不但教学科研要名列榜首,体育运动也要和清华等名校一争高低,我们“短跨组”也必须为学校增光添彩。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我们跨栏组的教练顾玉标老师毕业于北京体育学院(现北京体育大学)田径专业,专攻跨栏。他高大魁梧且温文尔雅,跨栏技术娴熟,经常为我们做出漂亮的示范动作,训练和教学水平也很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在高中时跨栏很不正规,高中毕业后又在农村插队三年,从没参加过跨栏训练和比赛。教练非常耐心的对我们指导训练,从最基本的动作开始,冬天训练体能,春秋到运动场练习跨栏技术,春季高校运动会前强化训练,赛前还会进行心理辅导。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印象最深的是每隔几周学校就会组织全体田径队员集中观看国际上最高水平运动员的比赛录像和技术分解影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影片都是国外拍摄的资料片,一般是英语解说。每次都有一位老教授现场翻译,很详细解说分解动作,使我们学到了当时最先进跨栏技术,同时了解标枪、铁饼、链球、跳高、短跑等田径基本动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现在想起来,北大清华等校各项运动水平能够稳居高校榜首,力量雄厚的教练队伍功不可没,这些老师愣是把我们这些田径“门外汉”训练成高水平运动员!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我们短跨组人不多但藏龙卧虎,有两位运动员稳居市高校运动会110米高栏前五名,400栏也有两位能够进入高校前八名,那可是人才济济北京高校运动会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 我身高176厘米,练习一阵110米高栏就专攻400栏了,主要因为身高不够180厘米,体能也差些,栏间三步攻栏前五个栏还凑合,后几个栏只能改成五步,成绩就大打折扣。不像女队来自生物系的耿小明,身材不高却会“左右开弓”,能一直保持栏间四步,每年在高校运动会都会获得优异成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75级队友寇金城(下图中),身高190厘米,多次获得市高校运动会110米高栏冠军。76级队友王求(下图左),中文系新闻专业,曾几次进入高校运动会400栏前八名,110米高栏有时也能进前八。他毕业后多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退休前官拜副部级。短跨组里75级、76级和77级的几位队友当年一起训练比赛,后来也都成了好朋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北大田径训练是艰苦的,加入田径队就意味着比别人付出的更多,还不能耽误学习。</span>当时我们一周训练三次,都是在下午课后,每次两小时。训练后马上去食堂吃晚饭,接着去图书馆自习,时间安排的很紧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记得那年春天为迎接高校运动会,我们田径队员都集中到北大东南门附近的留学生宿舍楼居住,两个人一间。每天清晨教练喊我们起床集中到运动场训练体能,经常是活动开就是几组300米变速跑,有时跨几组栏纠正动作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当时运动员的待遇除了住宿以外,每个月还发几袋“麦乳精”,每天送一个“甲菜”补充营养。这让同学们非常羡慕,经常是刚打完菜就被人一抢而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我在北大田径队训练了近两年,印象里参加过两次高校运动会400米栏比赛,可惜都差一点儿没进前八名。现在想起来那时北京高校运动会不分组别,那么多高校的运动员争那八个名额,可想难度有多大!后来班里选我做党支部书记,自己就主动离开了田径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 北大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北京农学院基础部任教。记得第一次参加学校田径运动会,穿上跑鞋站在起跑线上就兴奋起来,那天我为全校师生表演了一次漂亮的栏间跨越,获得师生的热烈掌声,也得到体育老师的夸奖,给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赛后才发现,自己的左手腕竟然被右脚钉鞋划了一个小洞血流不止,可见当年我的“攻栏”动作多么专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2006年春天,北京市第44届高校田径运动会在北京农学院体育场举行,我时任教学副校长,也领取了部分组织接待工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 运动会最后一天,时任清华党委书记的陈希(现中央组织部长)和分管体育工作的党委副书记陈旭(现清华党委书记)整整一天都在主席台上观战,鼓励清华运动员和教练员一定为拿下团体总分第一名而努力拼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在农学院运动会参加短跑比赛</p> <p class="ql-block"> 我看到在书记的鼓励下清华运动员和教练员情绪高涨,最终为清华又拿下一座冠军奖杯。我想,有这样重视体育工作的学校领导,清华的运动成绩才会经久不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在农学院运动会参加老年组拍球跑</p> <p class="ql-block"> 实际上,我在北大上学时就知道陈希是当年高校运动会的100米和200米冠军,后来又听说看似不太魁梧的陈旭女书记当年也曾是清华田径队的铅球运动员,曾在运动场上叱咤风云!这使我更加深刻理解了清华人对体育运动发自内心的热爱。又联想到清华体育教授马约翰曾提出“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看来这口号已经融入清华人的血液之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三年插队生活和两年北大田径队训练使我的身体非常强壮,1981年7月我在北戴河海滨留影,仍可见当年运动员身材的痕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毕业留念</p> <p class="ql-block"> 1982年我已经毕业在北农当老师,参加昌平职工篮球比赛,1.76的我还可以轻松跃起手抓篮筐。后来北农教工篮球队获昌平冠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北农教职工校队比赛镜头</p> <p class="ql-block"> 毕业四年后我在罗马尼亚进修,偶然留下一张海边游泳的照片,还有几块腹肌可以炫耀,这都是当年在北大跨栏训练留下的痕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光阴似箭,我现在已花甲又过五年,再也不敢驰骋田径场,更不敢斗胆跨越栏杆了,最多慢跑几圈。但当年在北大田径队训练的日子,却在脑海中越来越清晰。</p><p class="ql-block"> 我常常问自己何德何能,有机会在北大田径队训练比赛,有幸身披北大战袍站在北京高校运动会的起跑线上为母校争光,此生足矣!最令人遗憾的是竟然没留下当年跨栏的照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退休前每年学校运动会还参加老年组六十米拍球跑……</p> <p class="ql-block"> 难忘未名湖博雅塔,难忘五四大操场,难忘第一体育馆,难忘北大田径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1. 上图前排中间是我们的教练顾玉标老师;前排右是75级寇金城,前排左是75级刘华,后排左是76级耿小明,北京高校运动会女子100米栏多次奖牌得主。后排左二是77级杨光,左三为77级小黄,后排右二是76级王求,后排右一是本人;</p><p class="ql-block">2. 图9是北大五四操场;</p><p class="ql-block">3. 图26是我们队在北大第一体育馆门前合影;</p><p class="ql-block">4. 图34是我参加房山春季长走;</p><p class="ql-block">5. 图1、图9和图16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6. 背景音乐的歌声是我自己的歌声《等你等了那么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美篇制作于2021年3月16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在农学院运动会参加跳远比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