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马上到3月14日,是圆周率日。说到圆周率π,实在是有很多故事,其中不得不说的一定是我国南北朝时期一位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在祖冲之之前,中外数学家已经开始计算圆周率,但得到的数字都不太精确,祖冲之用了割圆术的方法,推算出π的真实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比欧洲达到相同精确程度的时间早了近一千年。</p> <p class="ql-block">不过,今天不是想聊圆周率,而是想和大家聊一聊,祖冲之当时用来推算圆周率的重要工具:<b>算筹</b>。</p> <p class="ql-block">祖冲之所在的南北朝时期,阿拉伯数字还远远没有传入中国,甚至当时连算盘都还没有被发明。祖冲之计算圆周率,用的是“算筹”这个当时中国最主要的计数工具。</p><p class="ql-block">在<a href="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xNTMzNTUwMA==&mid=2247488021&idx=1&sn=a6c98d99295da5297306b99a3e605c79&chksm=97988536a0ef0c2024c57b54703e48d54aeecc554651ca0d96de0a67c65e5844e2d0c282e8b7&scene=21#wechat_redirect"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玩出来的数学思考力》</a>这本书里,我有特意把算筹记数和古埃及记数写到游戏里。和小朋友介绍不同的记数方法,一来可以<b>从数学文化的角度帮助他们了解记数的历史</b>,增加对数学的兴趣,二来是<b>作为阿拉伯数字记数方法的补充,从多个角度来理解记数</b>,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小朋友可以从了解古人记数的方法里,<b>学习记数背后的智慧</b>。</p><p class="ql-block"><b> 什么是算筹 </b></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有很多种计数方法,结绳计数、文字计数、算筹计数、算盘计数等等。大约从春秋战国时期到元明时期(也有一说是到唐宋时期),算筹一直是当时中国使用最普遍的计算工具。</p> <p class="ql-block">算筹的样子就像我们在上面这张图片上看到的,实际上是一根根同样长短和粗细的小棍子,一般长为13--14cm,直径粗细约2毫米-3毫米,大多用竹子制成,也有用木头、兽骨、金属等材料制成,比较讲究的,还有用象牙、玉制作的。</p><p class="ql-block">比如下面左图,是汉代青铜的算筹,右图是象牙算筹。</p> <p class="ql-block">古人使用的时候,大约二百七十几枚为一束,放在一个布袋里,系在腰部随身携带。需要记数和计算的时候,就把它们取出来。</p><p class="ql-block">有的著作中说,算筹运筹的时候有专门的算筹盘,算筹盘是一种带格子的板,要放在算筹盘上摆放,也有些资料中提到可以使用任何物体的表面做算筹盘,比如桌子上,床上等等。</p><p class="ql-block"><b> 算筹如何记数</b></p><p class="ql-block">用算筹表示数,有<b>纵式</b>和<b>横式</b>两种形式。为什么要用两种形式来表示,其实是一个非常巧妙的设计,后文会详细解释,这里先来了解一下纵式和横式两种表示方法。</p><p class="ql-block">在<b>纵式</b>里,纵向摆的每根算筹都表示1。数字1-5的表示里,摆几根纵向的算筹,就表示几;数字6-9用了一个非常巧妙的表示方法,就是上面用横向排列的一根算筹表示5,再加上下面纵向排列的相应的算筹,比如7,就是用一根横向排列的算筹表示5,再加上下面2根纵向排列的算筹表示2,加起来就是7。</p> <p class="ql-block"><b>横式</b>里,数字1-5是用横向排列的、相应数目的算筹来表示,比如数字3,就是用三根算筹横向排列来表示;数字6-9是用纵向排列的一根算筹表示5,再加上下面横向排列的相应的算筹。</p> <p class="ql-block">教孩子算筹记数的时候,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要告诉孩子,不管是纵式还是横式,<b>表示5的那一根算筹始终是放在上面的</b>。</p><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数字6-9的表示方法,对小朋友学习数数有一定帮助,因为这样的表示方法,<b>可以让小朋友数数不再是每次都从1开始</b>,而是自然会引导他们从5开始,比如数字8,用算筹表示的时候,小朋友会试着从5开始数,5,6 7 8这样数数得来,对他们练习数数有一定帮助。另外,算筹对6-9这几个数字的表示方法,<b>还可以帮助小朋友理解某个数字是“5+几”的拆分模式</b>,对下个阶段的加减法运算也会有很有帮助。</p><p class="ql-block">上面算筹记数的介绍看上去有些枯燥,小朋友学会以后,动手摆起来就好玩多啦!</p><p class="ql-block">比如我们可以让孩子看着阿拉伯数字,用算筹摆出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如果没有小棍子,用数棒、水彩笔都是很不错的替代品。</p> <p class="ql-block">这个游戏还可以做个小小的变化,把数字卡片替换为实物,请小朋友数一数实物的数量,然后用算筹表示出来。</p> <p class="ql-block">积木的摆放可以加点小心机,这样把数积木的方法也融合进去了。比如:</p> <p class="ql-block">也可以反过来,用算筹摆出一个数字,让小朋友说出是几,然后摆出同样数量的物品。</p> <p class="ql-block">这样的游戏,理论上认识10以内数字的小朋友就可以玩起来。不过我还是建议<b>等小朋友有了20以内基础以后,进行10以内数字第二轮学习的时候再加入</b>。小朋友刚开始学习数与量对应的时候,还是先学好阿拉伯数字,同时介绍两种方法的话,会容易混淆。</p><p class="ql-block"><b> 算筹的多位数表示 </b></p><p class="ql-block">上一个部分中,我们有一个小小的疑问:算筹记数法里面,为什么1-9这九个数字要用纵式和横式两种方法来表示呢?在10以内数字的表示法中,我们一时还找不到答案,但是当我们带孩子一起了解算筹中多位数的表示方法后,就很容易明白了。</p><p class="ql-block">在算筹记数法中,如果要表示一个多位数,有一些特定的规则,具体是:个位用纵式,十位用横式,百位再用纵式,千位再用横式,万位再用纵式,这样从右到左,纵横相间,依此类推就可以用算筹表示出任意大的自然数。</p> <p class="ql-block">比如我们来试着表示一下42和317</p> <p class="ql-block">算筹记数法中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0的表示。在当时的算筹记数里,是没有数字0的特定符号的,古人是用空位来表示。比如要表示10,就是用一根横式1,加上空格来表示。</p> <p class="ql-block">从上面这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b>算筹用纵横两种方法表示的智慧所在</b>:因为算筹是纵横变换摆放,所以如果遇到两个纵式连在一起,或者两个横式连在一起,就说明其中应该有一个空位,就是0,这样可以<b>大大提高记数的准确率</b>。</p><p class="ql-block">相比阿拉伯数字在还没有发明符号0以前,也是用空位来表示0,但阿拉伯数字就容易出错多了。</p><p class="ql-block">比如要表示120,阿拉伯数字写成12加一个空格,非常容易看成12;而算筹是纵式1,横式2,加空格,不会和12混淆。</p> <p class="ql-block">和数字1-9一样,和孩子介绍完算筹多位数表示方法以后,也可以玩一些摆摆放放的小游戏。</p><p class="ql-block">比如我们写一个数字,请孩子用算筹摆出来,反过来,我们用算筹摆一个数字,请孩子说出它表示几,爸爸妈妈可以和孩子相互出题。</p> <p class="ql-block"><b> 算筹这样运算 </b></p><p class="ql-block">等小朋友会用算筹表示多位数了,我们就可以和他们用算筹来进行运算啦!</p><p class="ql-block">《如果国宝会说话》专门有一集讲了算筹,其中有关于用算筹进行加法的演示,我把它转过来哈。</p><p class="ql-block">看完这个视频,我们可以带孩子一起来试一下,用算筹分别来计算2+5,15+6,37+45。这个运筹的过程是不是很神奇?</p><p class="ql-block">算筹是中国古代数学智慧的结晶。如果我们把算筹记数和今天通用的阿拉伯数字记数做一个比较,就会发现这两种方法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设计了1-9这九个数字符号(阿拉伯数字还没有发明0以前是9个数字符号),如果从这九个符号的设计来看,算筹显然更简洁,更容易理解,纵式和横式两种表示方法的设计也更加巧妙;另外,这两种记数方法都采用了非常先进的位置记数法,比古埃及数字、古罗马数字适用性都更好。</p><p class="ql-block">但是,在这两种当时都非常先进的记数方法里,历史最终选择了阿拉伯记数法。我们可以带着孩子一起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EHCG0VdC-mp1vdAYIhyHQ"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p>